动单元Ul还包括用于支撑动力接收件的支架2。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动力输出件I具有旋转轴线LI,包括整体呈圆柱状的驱动轴
11、位于驱动轴一个末端的锥形部12、沿驱动轴径向向外延伸的动力输出杆13、位于所述锥形部自由端的驱动轴末端面14、以及从所述末端面开始向远离该末端面的方向在驱动轴上平行于旋转轴线LI延伸的导引槽15。所述导引槽15与动力输出杆13相邻设置,动力输出杆13在驱动轴上靠近锥形部12所在的一端,且沿旋转轴线LI,所述导引槽15延伸的超过动力输出杆13,即在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导引槽15的后端面155(下文中描述)与动力输出杆13位于驱动轴末端面14的同一侧,且所述后端面155比动力输出杆13更远离驱动轴末端面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输出杆13优选为两个,且处于驱动轴11径向相对的位置。
[0031]继续如图2所示,所述导引槽15包括与驱动轴11共轴的曲面150、导引槽开口154、导引槽后端面155、以及沿驱动轴11的周向分别位于曲面150两端的侧边部,所述导引槽开口 154和导引槽后端面155在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相对设置。如上所述,导引槽15与动力输出杆13相邻设置,因此,所述侧边部包括与动力输出杆13同侧的第一侧边部15a以及与动力输出杆13相对的第二侧边部15b;所述第一侧边部15a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导引面151和第二导引面152,所述第一导引面151和第二导引面153均从锥形部12延伸至动力输出杆13,第二侧边部15b包括第三导引面153,所述第三导引面153从锥形部12延伸至导引槽后端面155。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曲面150为导引槽15的底面;所述第二导引面152和第三导引面153均沿驱动轴径向从所述底面150向远离旋转轴线LI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导引面152与旋转轴线LI不平行,第三导引面153与旋转线轴LI平行。如图所示,所述第三导引面153—直延伸至驱动轴11的外周面,第二导引面152延伸的距离小于第三导引面153延伸的距离;所述第一导引面151从第二导引面152离旋转轴线LI最远的顶部延伸至驱动轴11的外周面,且第一导引面151为扭曲面。
[0033]如上所述,第一导引面151为扭曲面、第二导引面152与旋转轴线LI不平行,所述第一导引面151扭曲的方向以及第二导引面152相对于旋转轴线LI倾斜的方向可以描述为:沿旋转轴线LI,从驱动轴末端面14开始,所述第一导引面151与第三导引面153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第二导引面152与第三导引面153之间的距离也逐渐变小,换句话说,沿旋转轴线LI,从驱动轴末端面14至动力输出杆13的方向,导引槽开口 154逐渐变小。如图1所示,在旋转轴线LI的方向上,第一导引面151和第二导引面152的长度分别为dl和d2,满足:dl<d2。
[0034]下面结合图1对支架2进行描述。
[0035]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2包括支架体20、从支架体上突出的突出部21、位于突出部上且面向动力输出件I的迫推面23、位于突出部顶端并与旋转轴线LI相对的迫推槽22以及与所述迫推面23相邻且至少与动力输出杆13相对的支架顶面24。所述突出部21从支架体20向靠近旋转轴线LI的方向突出,且支架顶面24与驱动轴11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动力输出杆13从驱动轴11向外突出的长度,以动力输出杆13旋转通过支架顶面24时,二者之间不会有干涉为佳,因此,迫推面23与驱动轴末端面14之间形成空间SI,所述支架顶面24与驱动轴11之间形成空间S2,当动力输出件I轴线LI旋转时,动力输出杆13可以进入空间S2中,并无障碍地通过空间S2。
[0036][从动单元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
[0037]图3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从动单元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所述从动单元U2与主动单元Ul耦合,从动单元包括具有旋转轴线L2的动力接收件3,如图所示,所述动力接收件3至少包括从动轴30、以及沿旋转轴线L2从从动轴的一个纵向末端向远离从动轴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2,所述旋转轴线L2与旋转轴线LI平行,当主动单元与从动单元相互親合时,所述旋转轴线LI与L2共轴。一般的,为了使延伸部32更稳固,动力接收件3还包括与所述从动轴的一个纵向末端连接的支撑台31,此时,所述延伸部32从支撑台31上延伸。
[0038]如图3A所示,所述支撑台31整体呈锥形,沿旋转轴线L2,远离从动轴30的一侧为平面311,即延伸部32的根部所在的支撑面为平面,因此,支撑台32沿垂直于旋转轴线L2的剖切面为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32优选为两个,且位于支撑台径向相对的位置。
[0039]所述延伸部32包括动力接收面321、顶面322、以及与所述动力接收面321和顶面322均相邻的包络面320;所述顶面322与动力接收面321相邻设置,二者的交线为f,动力接收面321在旋转轴线L2方向上的长度为d3,且满足:d3<d2;如图所示,所述动力接收面321与支撑面311相互垂直,也就是说动力接收面321与旋转轴线L2平行;所述顶面322也是一个平面,位于动力接收件3的一个纵向末端,且平行于支撑面311,也就是说顶面322不仅与动力接收面321相互垂直,还与旋转轴线L2相互垂直,因此,延伸部32在旋转轴线L2的方向上延伸的长度也为d3;所述包络面320为曲面,且与旋转轴线L2平行,也就是说包络面320不仅与动力接收面321相互垂直,还与顶面322相互垂直,还与支撑面311相互垂直;当然,所述延伸部32的各部分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所述顶面322还可以根据需要被设计成斜面或者曲面或者锥面等。
[°04°][主动单元与从动单元親合]
[0041]图4A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动力耦合装置中的主动单元Ul不与从动单元U2耦合的状态示意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耦合装置中的主动单元Ul与从动单元U2親合的状态不意图。
[0042]如图4A所示,当所述从动单元U2准备与主动单元Ul親合时,所述动力接收件3的从动轴30正好位于迫推槽22的正上方,但二者不接触,如果由于振动或其他外部因素而导致从动轴30发生晃动,则所述迫推槽22可以起到支撑从动轴30的作用,从而保证从动轴30精确定位。
[0043]所述动力接收件3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沿旋转轴线L2做往复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动力接收件3的旋转轴线L2始终保持与动力输出件I的旋转轴线LI共轴,即动力接收件3沿着图4A中X方向的向前运动以及y方向的向后运动,所述X方向和y方向与动力接收件3的旋转轴线L2平行。当动力接收件3沿X方向向前运动时,动力接收件3将与动力输出件I耦合;当动力接收件3沿y方向向后运动时,动力接收件3将与动力输出件I脱离耦合。当动力接收件3位于图4A所示位置,即从动单元U2准备与主动单元Ul耦合时,动力接收件3的旋转轴线L2与动力输出件I的旋转轴线LI共轴,动力接收件3在外力作用下,沿X方向运动至图4B所示位置,如图4B所示,驱动轴末端面14与所述支撑面311接触,延伸部32进入导引槽15中,动力接收面321与第一侧边部15a相对,导引槽底面150被所述包络面320包络,动力接收件3完成与动力输出件I的耦合,此时,动力接收件3的旋转轴线L2还是与动力输出件I的旋转轴线LI共轴。
[0044]如上所述,由于第一侧边部15a中的第一导引面151为扭曲面,且第二导引面152相对于旋转轴线LI倾斜,因此,位于图4B所示位置的延伸部32中离第一侧边部15a最近的部分是所述顶面322与动力接收面321的交线f。当动力输出件I沿图48中1?所示方向旋转时,所述延伸部32将与第一侧边部15a接触,本实施例中,与第一侧边部15a接触的是所述交线f,动力输出件I将动力传递至动力接收件3。
[0045]由于存在上述d3<d2的关系,因此,动力接收件3完成与动力输出件I的耦合后,沿垂直于旋转轴线L2/L1的方向看去,所述延伸部顶面322未到达动力输出杆13,即延伸部32与动力输出杆13不重叠,换句话说,在沿旋转轴线L2/L1的方向上,延伸部顶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