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7286发布日期:2020-09-25 18:09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容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解电容作为电容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和各种电子产品中。通常,电解电容在应用前,需要对其两端的引脚进行剪切成型,以满足电子产品的安装需求。

目前,对于电容的剪切成型,都是通过单独的治具来完成,这种成型方式一方面加工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各治具之间配合度差,导致电容成型不稳定,废品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工效率高且成型稳定的电容成型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容成型装置,用于电容引脚的剪切成型,所述电容成型装置包括机架、水平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转盘、沿着所述转盘的周向依次设置于所述转盘上的多个用于夹持所述电容的夹持组件,所述转盘绕着自身周向分布有多个加工工位,所述的多个加工工位处分别对应的设置有上料组件、成型组件以及下料组件,所述转盘能够绕着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的电容依次经过所述上料组件、所述成型组件和所述下料组件。

优选地,所述成型组件有多个,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成型组件、第二成型组件、第三成型组件、第四成型组件以及第五成型组件,所述的第一成型组件、第二成型组件、第三成型组件、第四成型组件以及第五成型组件沿着顺时针方向依次设于所述上料组件和所述下料组件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成型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两剪切单元,所述剪切单元包括第一支架、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底模a和第一底模b、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底模a和所述第一底模b滑动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底模a和所述第一底模b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设有切刀,且所述的两切刀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成型组件包括第二支架、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两第一折弯单元,所述第一折弯单元包括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底模a和第二底模b、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底模a和所述第二底模b滑动的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其中,所述第二底模a和所述第二底模b在水平方向上相错位设置。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底模a端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底模b上设有用于抵住所述引脚的支撑部,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支撑部能够配合的将所述引脚压合成直角形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成型组件包括第三支架、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两第二折弯单元,所述第二折弯单元包括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第三底模a和第三底模b、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底模a和所述第三底模b滑动的第五气缸和第六气缸,其中,所述第三底模a和所述第三底模b在竖直方向上相错位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四成型组件包括第四支架、并排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两第三折弯单元,所述第三折弯单元包括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四底模a和第四底模b、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底模a和所述第四底模b滑动的第七气缸和第八气缸,所述第四底模a和所述第四底模b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部分别设有圆弧形的凸起以及具有圆弧面的第二凹槽,所述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能够配合的将所述引脚折弯成圆弧形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五成型组件包括第五支架、能够沿着竖直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五底模、用于驱动所述第五底模滑动的第九气缸、开设于所述第五底模两端侧部的整形槽,所述的引脚能够配合的卡嵌于所述的整形槽中。

优选地,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平台、一端与所述上料平台相连通的上料槽、可活动的设于所述上料槽和所述转盘之间的用于抓取所述电容的第一抓取单元,所述上料槽沿着靠近所述转盘的方向向下倾斜的设置,且所述上料槽靠近所述转盘的一端与所述转盘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下料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转盘一侧且沿着远离所述转盘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的下料槽、可活动的设于所述转盘和所述下料槽之间的用于抓取所述电容的第二抓取单元、设于所述下料槽远离所述转盘的一端下部的接料盒,所述下料槽靠近所述转盘的一端与所述转盘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容成型装置,通过设置转盘,以及在转盘上依次设置上料组件、多个成型组件和下料组件,使得电容能够自动上料并依次经过多个成型组件进行剪切成型随后自动下料,多个成型组件相互配合,加工效率高且成型稳定。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中c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成型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6中d处放大示意图。

其中:1、机架;2、转盘;3、夹持组件;4、上料组件;41、上料平台;42、上料槽;43、第一抓取单元;431、第六支架;432、第一抓手;433、第一驱动单元;434、第一滑动座;435、第一导轨;436、第一滑槽;44、挡板;45、感应模块;5、下料组件;51、下料槽;52、第二抓取单元;521、第七支架;522、第二抓手;523、第二驱动单元;524、第二导轨;525、第二滑动座;53、接料盒;6、第一成型组件;61、第一支架;62、第一底模a;63、第一底模b;64、第一气缸;65、第二气缸;66、切刀;7、第二成型组件;71、第二支架;72、第二底模a;73、第二底模b;74、第三气缸;75、第一凹槽;76、支撑部;8、第三成型组件;81、第三支架;82、第三底模a;83、第三底模b;84、第五气缸;85、第六气缸;9、第四成型组件;91、第四支架;92、第四底模a;93、第四底模b;94、第七气缸;95、凸起;96、第二凹槽;10、第五成型组件;101、第五支架;102、第五底模;103、第九气缸;104、整形槽;

100、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所示,一种电容成型装置,用于电容引脚的剪切成型,电容成型装置包括机架1、水平设置于机架1上的转盘2、沿着转盘2的周向依次设置于转盘2上的多个用于夹持电容100的夹持组件3,转盘2绕着自身周向分布有多个加工工位,多个加工工位处分别对应的设置有上料组件、成型组件以及下料组件,转盘2能够绕着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并带动电容100依次经过上料组件4、成型组件和下料组件5。这里的夹持组件3为设于转盘上的夹爪,通过夹爪气缸控制,用于夹紧电容100,且该夹爪为现有结构,具体原理不赘述。

在这里,通过设置转盘2,以及在转盘2上依次设置上料组件4、多个成型组件和下料组件5,使得电容100能够自动上料并依次经过多个成型组件进行剪切成型随后自动下料,多个成型组件相互配合,加工效率高且成型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或2或6所示,上料组件4包括上料平台41、一端与上料平台41相连通的上料槽42、可活动的设于上料槽42和转盘2之间的用于抓取电容100的第一抓取单元43,上料槽42沿着靠近转盘2的方向向下倾斜的设置,且上料槽42靠近转盘2的一端与转盘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这里,上料平台3位于转盘2的上方,上料槽42靠近转盘2的一端设有挡板44,这里,挡板44用于挡住电容100,多个电容100在挡板44的阻挡下排列于上料槽42中。

该上料机构还包括设于上料槽42的槽口上方的用于感应电容100的感应模块45,电容100能够沿着上料槽42的延伸方向滑动并经过感应模块45下方。这里,感应模块45为传感器,当电容100经过感应模块45下方时,感应模块45向第一抓取组件43发出感应信号,此时第一抓取组件43滑动至上料槽42下端并抓取电容100。

这里的第一抓取组件43包括沿着上料槽42至转盘2的方向设置的第六支架431、沿着第六支架431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于第六支架431上的第一抓手432、设于第六支架431上的用于驱动第一抓手432滑动的第一驱动单元433。这里的第一抓手432为现有技术中的机械手,通过气缸控制机械手的开合,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433包括分别可转动的设于第六支架431两端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用于驱动主动轮转动的电机、分别与主动轮和从动轮相传动连接的传送带,第一抓手432上部设有第一滑动座434,第一滑动座434固设于传送带上。这里,通过传送带带动第一抓手432滑动并抓取电容100。

上述的第一抓取组件43还包括沿着第六支架431的长度方向设于第六支架431上的第一导轨435,第一滑动座434侧部开设有第一滑槽436,第一滑动座434通过第一滑槽436可滑动的设于第一导轨435上。通过第一导轨435和第一滑槽436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抓手432滑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成型组件有多个,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成型组件6、第二成型组件7、第三成型组件8、第四成型组件9以及第五成型组件10,第一成型组件6、第二成型组件7、第三成型组件8、第四成型组件9以及第五成型组件10沿着顺时针方向依次设于上料组件4和下料组件5之间。通过上料组件4上料。随后依次经过第一成型组件6、第二成型组件7、第三成型组件8、第四成型组件9以及第五成型组件10,并分别进行剪切、直角折弯、锐角折弯、圆弧折弯以及整形,随后下料。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成型组件6包括并排设置的两剪切单元,剪切单元包括第一支架61、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第一支架61上的第一底模a62和第一底模b63、分别用于驱动第一底模a62和第一底模b63滑动的第一气缸64和第二气缸65,第一底模a62和第一底模b63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设有切刀66,且两切刀66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这里,通过两切刀66相互抵接并进行切割,实现电容100引脚的剪切。两个剪切单元分别位于电容100两端,用于剪切两端的引脚。

如图7所示,第二成型组件7包括第二支架71、并排设置于第二支架71上的两第一折弯单元,第一折弯单元包括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第二支架71上的第二底模a72和第二底模b73、分别用于驱动第二底模a72和第二底模b73滑动的第三气缸74和第四气缸(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二底模a72和第二底模b73在水平方向上相错位设置。这里,通过将第二底模a72和第二底模b73在水平方向上相错位设置,使得当第二底模a72和第二底模b73相互靠近时,能够错位移动并对引脚进行水平方向上的折弯。

在这里,第二底模a72端部开设有第一凹槽75,第二底模b73上设有用于抵住引脚的支撑部76,第一凹槽75和支撑部76能够配合的将引脚压合成直角形状。

如图5所示,第三成型组件8包括第三支架81、并排设置于第三支架81上的两第二折弯单元,第二折弯单元包括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第三支架81上的第三底模a82和第三底模b83、分别用于驱动第三底模a82和第三底模b83滑动的第五气缸84和第六气缸85,其中,第三底模a82和第三底模b83在竖直方向上相错位设置。在这里,通过将第三底模a82和第三底模b83在竖直方向上相错位设置,使得当第三底模a82和第三底模b83相互靠近时,能够错位移动并对引脚进行竖直方向上的折弯。

如图3所示,第四成型组件9包括第四支架91、并排设置于第四支架91上的两第三折弯单元,第三折弯单元包括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能够沿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的设于第四支架91上的第四底模a92和第四底模b93、分别用于驱动第四底模a92和第四底模b93滑动的第七气缸94和第八气缸(图中未示出),第四底模a92和第四底模b93相互靠近的一端端部分别设有圆弧形的凸起95以及具有圆弧面的第二凹槽96,凸起95和第二凹槽96能够配合的将引脚折弯成圆弧形状。这里,通过在第四底模a92和第四底模b93上分别设有圆弧形的凸起95以及具有圆弧面的第二凹槽96,使得当第四底模a92和第四底模b93相互抵接时,凸起95和第二凹槽96能够配合的将引脚折弯成圆弧形状。

如图3所示,第五成型组件包括第五支架101、能够沿着竖直方向滑动的设于第五支架101上的第五底模102、用于驱动第五底模滑动的第九气缸103、开设于第五底模102两端侧部的整形槽104,引脚能够配合的卡嵌于整形槽104中。这里,第五底模102位于电容100下方,整形槽104开设于第五底模102上表面。当第五底模102向上移动时,电容100两端的引脚能够配合的卡嵌于第五底模102两端的整形槽104中,用于将引脚由两端向中间进行适当的挤压整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或2或6所示,下料组件5包括设于转盘2一侧且沿着远离转盘2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的下料槽51、可活动的设于转盘2和下料槽51之间的用于抓取电容100的第二抓取单元52、设于下料槽51远离转盘2的一端下部的接料盒53,下料槽51靠近转盘2的一端与转盘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抓取组件52包括沿着转盘2至下料槽51的方向设置的第七支架521、沿着第七支架521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于第七支架521上的第二抓手522、用于驱动第二抓手522滑动的第二驱动单元523。这里的第二驱动单元523为气缸,且该气缸的活塞杆能够沿着所述第七支架521的长度方向伸缩,通过该活塞杆的伸缩带动第二抓手522的滑动。

上述的第二抓取组件52还包括沿着第七支架521的长度方向设于第七支架521上的第二导轨524,第二抓手522上部设置有第二滑动座525,第二滑动座525侧部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动座525通过第二滑槽可滑动的设于第二导轨524上。通过第二导轨524和第二滑槽的设置,提高了第二抓手522滑动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