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94608发布日期:2021-02-20 15:35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使用率逐年提高,汽车市场得到了十足的拓广,而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推进,汽车行业的研发力量也空前强大,技术发展迅速。汽车制造涉及多个领域,其制造技术的高低体现着全国工业水平的高低,汽车及其相关配件制造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支柱产业。
[0003]
现在的用户,更多关注的是汽车的舒适与美观,为了更好的保证车内的空气质量,汽车进气格栅也是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现在的进气格栅,大多采用的是电机直接驱动一片格栅叶片,再通过连杆带动其余叶片翻转,电机的驱动力及扇叶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主动扇叶轴上,应力集中,主动扇叶轴容易断。现在的进气格栅电机扭力传递力臂太多,结构相对复杂不稳定。车辆高速行驶风阻较大,对格栅叶片的冲击力较大,叶片变形量加大、振动频率加大,从而叶片断裂风险加大,同时噪声增多。因此本申请就以上问题,对进气格栅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0004]
现在的进气格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现在的进气格栅,大多采用的是电机直接驱动一片格栅叶片,再通过连杆带动其余叶片翻转,电机的驱动力及扇叶的反作用力都集中在主动扇叶轴上,应力集中,主动扇叶轴容易断。
[0005]
2、现在的进气格栅在车辆高速时,行驶风阻较大,对格栅叶片的冲击力较大,叶片变形量加大、振动频率加大,从而叶片断裂风险加大,同时噪声增多。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一方面通过主动连杆带动所有格栅叶片同步旋转,运动一致性、稳定性高,同时分散应力,叶片不易断裂,另一方面采用框架结构和多点支撑,减少格栅叶片在大风阻状态下的形变量,减小叶片的振动,降低噪音。
[0007]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包括:外框、固定块、第一格栅叶片、第二格栅叶片、驱动电机、主动连杆、第一从动连杆和第二从动连杆,所述外框采用框架结构,所述外框一端设置有第一格栅叶片,所述第一格栅叶片两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压迫第一格栅叶片,所述外框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格栅叶片,所述第二格栅叶片两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压迫第二格栅叶片;所述第一格栅叶片与第二格栅叶片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外框上,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主动连杆,所述主动连杆连接第一格栅叶片,所述主动连杆连接第二格栅叶片;所述第一格栅叶片上设置有第一从动连杆,所述第二格栅叶片上设置有第二从动连杆。
[0008]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气格栅的设置,其通过主动连杆带动所有格栅叶片同步旋
转,运动一致性、稳定性高,同时分散应力,叶片不易断裂。
[0009]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气格栅的设置,采用框架结构和多点支撑,减少格栅叶片在大风阻状态下的形变量,减小叶片的振动,降低噪音。
[0010]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格栅叶片包括叶片主体、连接杆和连动环,所述叶片主体设置有多个,所述叶片主体呈直线排列布置;所述叶片主体两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外框上,所述连接杆与外框转动接触;所述叶片主体一端设置有连动环,所述连动环设置于连接杆一侧,所述连动环内连接主动连杆。
[0011]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格栅叶片还包括从动连杆安装槽和让位凹槽,所述第一格栅叶片上设置有让位凹槽,所述让位凹槽两侧设置有从动连杆安装槽,所述从动连杆安装槽设置于第一格栅叶片上,所述从动连杆安装槽与第一从动连杆铰接。
[0012]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让位凹槽呈矩形。
[0013]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从动连杆的设置,其通过在格栅叶片两端增加从动连杆,格栅叶片旋转轴与驱动点分开,加强了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14]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二格栅叶片结构与第一格栅叶片相同,所述第二格栅叶片与第一格栅叶片对称设置。
[0015]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主动连杆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扭矩板、连接板和格栅连接杆,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杆输入端连接设置于驱动电机上,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杆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扭矩板,所述扭矩板输出端连接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扭矩板铰接,所述连接板一侧固定设置有格栅连接杆,所述格栅连接杆设置有多个,所述格栅连接杆与第一格栅叶片配合,所述格栅连接杆与第一格栅叶片铰接,所述格栅连接杆与第二格栅叶片配合,所述格栅连接杆与第二格栅叶片铰接。
[0016]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外框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格栅叶片两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格栅叶片两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固定块覆盖所述安装槽,所述固定块中段通过快拆螺丝固定于外框上。
[0017]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外框的设置,格栅叶片连接杆可快速安装于外框槽内,增加零部件可拆装性。
[0018]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其通过主动连杆带动所有格栅叶片同步旋转,运动一致性、稳定性高,同时分散应力,叶片不易断裂。
[0019]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采用框架结构和多点支撑,减少格栅叶片在大风阻状态下的形变量,减小叶片的振动,降低噪音。
[0020]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其通过在格栅叶片两端增加从动连杆,格栅叶片旋转轴与驱动点分开,加强了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21]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格栅叶片连接杆可快速安装于外框槽内,增加零部件可拆装性。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格栅叶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格栅叶片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动连杆与格栅叶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外框-1、固定块-2、第一格栅叶片-3、叶片主体-31、连接杆-32、连动环-33、从动连杆安装槽-34、让位凹槽-35、第二格栅叶片-4、驱动电机-5、主动连杆-6、驱动电机连接杆-61、扭矩板-62、连接板-63、格栅连接杆-64、第一从动连杆-7、第二从动连杆-8。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0024]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包括:外框1、固定块2、第一格栅叶片3、第二格栅叶片4、驱动电机5、主动连杆6、第一从动连杆7和第二从动连杆8,所述外框1采用框架结构,所述外框1一端设置有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外框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与第二格栅叶片4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设置于外框1上,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主动连杆6,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上设置有第一从动连杆7,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上设置有第二从动连杆8。
[002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格栅叶片3包括叶片主体31、连接杆32和连动环33,所述叶片主体31设置有多个,所述叶片主体31呈直线排列布置;所述叶片主体31两端设置有连接杆32,所述连接杆32设置于外框1上,所述连接杆23与外框1转动接触;所述叶片主体31一端设置有连动环33,所述连动环33设置于连接杆32一侧,所述连动环33内连接主动连杆6。
[002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格栅叶片3还包括从动连杆安装槽34和让位凹槽35,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上设置有让位凹槽35,所述让位凹槽35两侧设置有从动连杆安装槽34,所述从动连杆安装槽34设置于第一格栅叶片3上,所述从动连杆安装槽34与第一从动连杆7铰接。
[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让位凹槽35呈矩形。
[0028]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格栅叶片4结构与第一格栅叶片3相同,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与第一格栅叶片3对称设置。
[0029]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动连杆6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61、扭矩板62、连接板63和格栅连接杆64,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杆61输入端连接设置于驱动电机5上,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杆61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扭矩板62,所述扭矩板62输出端连接设置有连接板63,所述连接板63与扭矩板62铰接,所述连接板63一侧固定设置有格栅连接杆64,所述格栅连接杆64设置有多个,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一格栅叶片3配合,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一格栅叶片3铰接,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二格栅叶片4配合,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二格栅叶片4铰接。
[003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框1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两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两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固定块2覆盖所述安装槽,所述固定块2中段通过快拆螺丝固定于外框1上。
[0031]
实施例2
如图1、2、3和5所示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包括:外框1、固定块2、第一格栅叶片3、第二格栅叶片4、驱动电机5、主动连杆6、第一从动连杆7和第二从动连杆8,所述外框1采用框架结构,所述外框1一端设置有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外框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与第二格栅叶片4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设置于外框1上,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主动连杆6,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上设置有第一从动连杆7,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上设置有第二从动连杆8。
[003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格栅叶片3包括叶片主体31、连接杆32和连动环33,所述叶片主体31设置有多个,所述叶片主体31呈直线排列布置;所述叶片主体31两端设置有连接杆32,所述连接杆32设置于外框1上,所述连接杆23与外框1转动接触;所述叶片主体31一端设置有连动环33,所述连动环33设置于连接杆32一侧,所述连动环33内连接主动连杆6。
[003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格栅叶片3还包括从动连杆安装槽34和让位凹槽35,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上设置有让位凹槽35,所述让位凹槽35两侧设置有从动连杆安装槽34,所述从动连杆安装槽34设置于第一格栅叶片3上,所述从动连杆安装槽34与第一从动连杆7铰接。
[0034]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让位凹槽35呈矩形。
[003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格栅叶片4结构与第一格栅叶片3相同,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与第一格栅叶片3对称设置。
[0036]
实施例3如图1、4和5所示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包括:外框1、固定块2、第一格栅叶片3、第二格栅叶片4、驱动电机5、主动连杆6、第一从动连杆7和第二从动连杆8,所述外框1采用框架结构,所述外框1一端设置有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外框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与第二格栅叶片4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设置于外框1上,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主动连杆6,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上设置有第一从动连杆7,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上设置有第二从动连杆8。
[0037]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动连杆6包括驱动电机连接杆61、扭矩板62、连接板63和格栅连接杆64,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杆61输入端连接设置于驱动电机5上,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杆61输出端固定设置有扭矩板62,所述扭矩板62输出端连接设置有连接板63,所述连接板63与扭矩板62铰接,所述连接板63一侧固定设置有格栅连接杆64,所述格栅连接杆64设置有多个,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一格栅叶片3配合,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一格栅叶片3铰接,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二格栅叶片4配合,所述格栅连接杆64与第二格栅叶片4铰接。
[0038]
实施例4如图1和3所示的一种车辆主动进气格栅,包括:外框1、固定块2、第一格栅叶片3、第二格栅叶片4、驱动电机5、主动连杆6、第一从动连杆7和第二从动连杆8,所述外框1采用框架
结构,所述外框1一端设置有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外框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两端设置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压迫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与第二格栅叶片4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设置于外框1上,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主动连杆6,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一格栅叶片3,所述主动连杆6连接第二格栅叶片4;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上设置有第一从动连杆7,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上设置有第二从动连杆8。
[0039]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外框1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一格栅叶片3两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格栅叶片4两端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固定块2覆盖所述安装槽,所述固定块2中段通过快拆螺丝固定于外框1上。
[0040]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