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加热解冻装置及汽车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2310发布日期:2021-09-18 01:58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璃加热解冻装置及汽车门窗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门窗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加热解冻装置及汽车门窗。


背景技术:

2.在寒冷的环境中,车窗玻璃可能被冻结,因而无法被打开。尤其,天冷下雨时,车窗可能结冰,造成车窗玻璃不能移动,因此无法打开车窗。为了解决汽车玻璃在低温下被冻结后无法打开的问题,本领域设计人员对车窗玻璃进行了结构改造。
3.相关技术中,常规的技术方案为两种,第一种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虚线部位为车窗玻璃下降至底部状态示意图,实线部分为车窗玻璃上升至顶部状态示意图,加热装置安装在车窗玻璃上,且两端分别延伸至车窗玻璃两侧,并分别连接于玻璃侧导电端子h4;玻璃侧导电端子h4随玻璃的升降而升降,车门侧导电端子h3固定不动,只有当车窗玻璃上升至顶部时,玻璃侧导电端子h4和车门侧导电端子h3连接接通,加热装置h1开始加热。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h1通过动态连通控制,通过车窗玻璃升降不同位置来实现通断。
4.第二种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玻璃上具有两个端子,分别为随玻璃上下升降的上玻璃端子k2和下玻璃端子k4。门框上固定设置门框端子k3。当门框端子k3于上玻璃端子k2或下玻璃端子k4连通时,加热装置通电,第二种技术方案同样通过动态连通控制,通过车窗玻璃升降不同位置来实现通断。
5.但第一种技术方案具有两个缺点,

加热装置端子在玻璃两侧,需要在汽车车门设计时,横向留下车门侧导电端子h3的布置空间。这就要求玻璃两侧与车门窗框的咬入宽度增大到30mm以上,且为了有效遮挡,必须使得车窗玻璃横向两侧的黑边宽度大幅度加大,既影响了驾乘视野,又加大了施工成本;

两侧玻璃侧导电端子h4随玻璃一起在导槽导轨内上下升降,玻璃侧导电端子h4在升降过程中与导槽导轨始终处于干涉摩擦状态,时间越久,玻璃侧导电端子h4的电连接可靠性会大幅度降低。
6.但第二种技术方案同样具有两个缺点:

门框端子k3和上玻璃端子k2体积大,外漏遮蔽困难,容易对乘客造成意外划伤;

上玻璃端子k2外漏,玻璃无法完全下降到底,不能完全降到车门内部,不能满足目前的顾客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加热解冻装置及汽车门窗,采用静止连通控制实现车窗玻璃的加热解冻,无需对车门进行设计改动,耐久性强,可靠性高。
8.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解冻装置,用于在寒冷环境给车窗玻璃加热,所述加热解冻装置包括:
9.加热丝,环绕设置于所述车窗玻璃的边沿,其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设置于车窗玻璃的底端,并连接于汽车供电系统;
10.车门控制按钮,用于控制车窗玻璃升降、以及加热丝的通电和断电。
11.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结构简单,主要包含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以及相应连接的线束,加热丝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的边沿,其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车门控制按钮用于控制车窗玻璃升降、以及加热丝的通电和断电;加热解冻装置不需要对现有的主流的升降器及车门结构设计进行改动,没有外漏的零件影响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整个加热解冻装置不再采用常规的动态连通控制,而是采用静态联通控制实现车窗玻璃的加热解冻,不存在耐久磨损问题风险,可靠性高,实用性强,适用面广,使用方便,可快速复制至其他相同结构车型,基本适用于所有车窗玻璃。
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加热丝沿所述车窗玻璃的边沿环绕多圈,所述加热丝内置于车窗玻璃的厚度正中央。
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玻璃加热导电端子粘接于车窗玻璃的底端。
1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对接于控制车窗玻璃升降的升降器总成的顶端线束。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车门控制按钮安装于汽车的车门护板上。
16.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加热解冻装置的汽车门窗,所述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和两个升降器总成,所述车门控制按钮通过车门线束总成连接于升降器总成和加热丝;所述升降器总成的底端固定于车门结构,顶端承托固定于车窗玻璃下方;两个所述升降器总成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两个所述玻璃加热导电端子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
1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加热丝沿所述车窗玻璃的边沿环绕多圈,所述加热丝内置于车窗玻璃的厚度正中央。
1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升降器总成包含升降器本体,所述升降器本体分为顶端、底端和伸缩的中间段,所述玻璃加热导电端子粘接于车窗玻璃的底端,所述升降导电端子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插接处至升降器本体顶端的线束粘接于车窗玻璃内侧。
1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加热丝沿所述车窗玻璃的边沿环绕多圈,所述加热丝内置于车窗玻璃的厚度正中央。
2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车门线束总成的一端设置线束总成控制按钮端子,所述线束总成控制按钮端子连接于车门控制按钮;所述车门线束总成的另一端分叉出多根分线束,其中一根分线束的端部设置线束总成升降端子;两个所述升降器总成均具有一个升降线束端子,所述升降线束端子插接于线束总成升降端子。
2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2.1、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结构简单,主要包含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以及相应连接的线束,加热丝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的边沿,其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车门控制按钮用于控制车窗玻璃升降、以及加热丝的通电和断电;加热解冻装置不需要对现有的主流的升降器及车门结构设计进行改动,没有外漏的零件影响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整个加热解冻装置不再采用常规的动态连通控制,而是采用静态联通控制实现车窗玻璃的加热解冻,不存在耐久磨损问题风险,可靠性高,实用性强,适用面广,使用方便,可快速复制至其他相同结构车型,基本适用于所有车窗玻璃。
23.2、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成本低,不需单独的控制分析单元,只需要在车窗玻璃
内预制加热丝,可将加热丝的两端直接对接于主流的升降器总成即可;本发明的玻璃加热装置,玻璃升降过程中,升降器总成导电端子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始终保持接触导通状态,不存在耐久磨损问题,可靠性高。
24.3、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加热丝的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对接于升降器总成的顶端线束,直接对接的升降器总成的顶端线束和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能够简化线束排布,无须单独设计考虑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连接的线束需要针对升降器总成留出余量长度。
25.4、本技术包含加热解冻装置的汽车门窗,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和两个升降器总成,车门控制按钮通过车门线束总成连接于升降器总成和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既能控制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也能控制加热丝的导通和断开;两个升降器总成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本技术的汽车门窗,通过将加热丝的两端对接于两个升降器总成的顶端,解决了连接导线布置不便的技术问题,加热丝端部的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和升降器总成的升降导电端子相对位置不变,解决了导线从其余位置连通加热丝后,需要考虑导线长度可变的技术问题,且已有的升降器总成的线缆,仅在其端部增加升降导电端子,大大降低了连接成本。
26.5、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包含加热丝和车门控制按钮,加热丝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的边沿,且加热丝沿车窗玻璃的边沿环绕多圈;多圈加热丝能够使其对车窗玻璃的导热更加充分,更加有利于实现车窗玻璃导热的全方位覆盖。
27.6、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加热丝内置于车窗玻璃的厚度正中央,设置在车窗玻璃厚度中央的加热丝能够在不影响加热丝加热且不影响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的同时,实现车窗玻璃的高效加热。
28.7.本技术包含加热解冻装置的汽车门窗,升降器总成包含升降器本体,升降器本体分为顶端和伸缩的中间段,玻璃加热导电端子粘接于车窗玻璃的底端。即升降导电端子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插接处位于车窗玻璃的底端,该插接处连接至升降器本体顶端的线束粘接于车窗玻璃内侧。本技术的升降导电端子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始终处于联通状态,随升降器本体的升降运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适应于升降器本体运动的线缆,无需对线缆进行大幅改造,简化了线缆设计,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常规的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玻璃加热端子示意图。
31.图2为常规的第二种技术方案的玻璃加热端子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加热装置的汽车门窗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1、车窗玻璃;1a、加热丝;1b、玻璃加热导电端子;2、升降器总成;2a、升降导电端子;2b、升降线束端子;3a、线束总成升降端子;3、车门线束总成;3b、线束总成控制按钮端子;4、车门控制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36.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解冻装置的实施例,用在汽车的车窗玻璃1上,能够在寒冷的环境解决车窗玻璃1容易被冻结无法打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不同于常规技术方案的动态连通控制,而是采用最安全稳定的静态连通控制,无论车窗玻璃1升降高度达到多少,都可以直接采用开关控制为车窗玻璃1加热。
37.加热解冻装置包含加热丝1a和车门控制按钮4,加热丝1a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边沿,在通电后,加热丝1a的热量能够基本覆盖所有车窗玻璃1区域。加热丝1a的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底端,并连接于汽车供电系统。车门控制按钮4,不仅能够用于控制车窗玻璃1进行升降运动,还能够控制加热丝1a的通电和断电。
38.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解冻装置包含加热丝1a和车门控制按钮4,加热丝1a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边沿,且加热丝1a沿车窗玻璃1的边沿环绕多圈。多圈加热丝1a能够使其对车窗玻璃1的导热更加充分,更加有利于实现车窗玻璃1导热的全方位覆盖。
39.优选地,加热解冻装置包含加热丝1a和车门控制按钮4,加热丝1a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边沿,且加热丝1a内置于车窗玻璃1的厚度正中央,设置在车窗玻璃1厚度中央的加热丝1a不影响加热丝1a加热,且不影响车窗玻璃1的升降运动。
4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丝1a丝印在车窗玻璃1的边沿,即加热丝1a布置于车窗玻璃1外表面,且加热丝1a最外侧与车窗玻璃1的外表面平齐。
41.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丝1a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边沿,其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底端。具体地,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粘接于车窗玻璃1的底端。
42.进一步地,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对接于控制车窗玻璃1升降的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线束。从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线束直接对接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能够简化线束排布,无须单独考虑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的线束需要针对升降器总成2留出余量长度。
43.在一个实施例中,车门控制按钮4安装于汽车的车门护板上。
44.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结构简单,主要包含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以及相应连接的线束,加热丝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的边沿,其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车门控制按钮用于控制车窗玻璃升降、以及加热丝的通电和断电;加热解冻装置不需要对现有的主流的升降器及车门结构设计进行改动,没有外漏的零件影响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整个加热解冻装置不再采用常规的动态连通控制,而是采用静态联通控制实现车窗玻璃的加热解冻,不存在耐久磨损问题风险,可靠性高,实用性强,适用面广,使用方便,可快速复制至其他相同结构车型,基本适用于所有车窗玻璃。
45.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成本低,不需单独的控制分析单元,只需要在车窗玻璃内预制加热丝,可将加热丝的两端直接对接于主流的升降器总成即可;本发明的玻璃加热装置,玻璃升降过程中,升降器总成导电端子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始终保持接触导通状态,不
存在耐久磨损问题,可靠性高。
46.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加热丝的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对接于升降器总成的顶端线束,直接对接的升降器总成的顶端线束和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能够简化线束排布,无须单独设计考虑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连接的线束需要针对升降器总成留出余量长度。
47.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加热解冻装置的汽车门窗,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3和两个升降器总成2,车门控制按钮4通过车门线束总成3连接于升降器总成2和加热丝1a,车门控制按钮4既能控制车窗玻璃1的升降运动,也能控制加热丝1a的导通和断开。
48.升降器总成2的底端固定于车门结构,顶端承托固定于车窗玻璃1下方;两个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2a,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2a。
49.本技术包含加热解冻装置的汽车门窗,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和两个升降器总成,车门控制按钮通过车门线束总成连接于升降器总成和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既能控制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也能控制加热丝的导通和断开;两个升降器总成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本技术的汽车门窗,通过将加热丝的两端对接于两个升降器总成的顶端,解决了连接导线布置不便的技术问题,加热丝端部的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和升降器总成的升降导电端子相对位置不变,解决了导线从其余位置连通加热丝后,需要考虑导线长度可变的技术问题,且已有的升降器总成的线缆,仅在其端部增加升降导电端子,大大降低了连接成本。
50.关于汽车门窗,在一个实施例中,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3和两个升降器总成2,车门控制按钮4通过车门线束总成3连接于升降器总成2和加热丝1a,两个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2a,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2a。加热解冻装置包含加热丝1a和车门控制按钮4,加热丝1a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边沿,且加热丝1a沿车窗玻璃1的边沿环绕多圈。多圈加热丝1a能够使其对车窗玻璃1的导热更加充分,更加有利于实现车窗玻璃1导热的全方位覆盖。
51.关于汽车门窗,在一个实施例中,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3和两个升降器总成2,车门控制按钮4通过车门线束总成3连接于升降器总成2和加热丝1a,两个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2a,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2a。加热解冻装置包含加热丝1a和车门控制按钮4,加热丝1a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1的边沿,且加热丝1a内置于车窗玻璃1的厚度正中央,设置在车窗玻璃1厚度中央的加热丝1a不影响加热丝1a加热,且不影响车窗玻璃1的升降运动。
52.关于汽车门窗,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3和两个升降器总成2,车门控制按钮4通过车门线束总成3连接于升降器总成2和加热丝1a,两个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2a,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2a。加热丝1a丝印在车窗玻璃1的边沿,即加热丝1a布置于车窗玻璃1外表面,且加热丝1a最外侧与车窗玻璃1的外表面平齐。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升降器总成2包含升降器本体,升降器本体分为顶端、底端和伸缩的中间段,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粘接于车窗玻璃1的底端。即升降导电端子2a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插接处位于车窗玻璃1的底端,该插接处连接至升降器本体顶端的线束粘接于
车窗玻璃1内侧。本技术的升降导电端子2a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始终处于联通状态,随升降器本体的升降运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适应于升降器本体运动的线缆,简化了线缆设计,节省了成本。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3和两个升降器总成2,车门控制按钮4通过车门线束总成3连接于升降器总成2和加热丝1a,两个升降器总成2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2a,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2a。其中,车门控制按钮4安装于汽车的车门护板上。
55.在一个实施例中,车门线束总成3连接于汽车供电系统,车门线束总成3一端分叉设置线束总成控制按钮端子3b,线束总成控制按钮端子3b连接于车门控制按钮4。车门线束总成3的另一端同样分叉出多根分线束,其中一根分线束的端部设置线束总成升降端子3a,两个升降器总成2均具有一个升降线束端子2b,升降线束端子2b插接于线束总成升降端子3a。
56.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结构简单,主要包含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以及相应连接的线束,加热丝环绕设置于车窗玻璃的边沿,其两端具有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车门控制按钮用于控制车窗玻璃升降、以及加热丝的通电和断电;加热解冻装置不需要对现有的主流的升降器及车门结构设计进行改动,没有外漏的零件影响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整个加热解冻装置不再采用常规的动态连通控制,而是采用静态联通控制实现车窗玻璃的加热解冻,不存在耐久磨损问题风险,可靠性高,实用性强,适用面广,使用方便,可快速复制至其他相同结构车型,基本适用于所有车窗玻璃。
57.本技术的加热解冻装置成本低,不需单独的控制分析单元,只需要在车窗玻璃内预制加热丝,可将加热丝的两端直接对接于主流的升降器总成即可;本发明的玻璃加热装置,玻璃升降过程中,升降器总成导电端子2a与玻璃加热导电端子1b始终保持接触导通状态,不存在耐久磨损问题,可靠性高。
58.本技术包含加热解冻装置的汽车门窗,汽车门窗包含车门线束总成和两个升降器总成,车门控制按钮通过车门线束总成连接于升降器总成和加热丝,车门控制按钮既能控制车窗玻璃的升降运动,也能控制加热丝的导通和断开;两个升降器总成的顶端均具有一个升降导电端子,两个玻璃加热导电端子一一插接于两个升降导电端子;本技术的汽车门窗,通过将加热丝的两端对接于两个升降器总成的顶端,解决了连接导线布置不便的技术问题,加热丝端部的玻璃加热导电端子和升降器总成的升降导电端子相对位置不变,解决了导线从其余位置连通加热丝后,需要考虑导线长度可变的技术问题,且已有的升降器总成的线缆,仅在其端部增加升降导电端子,大大降低了连接成本。
5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
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