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用牵引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506218阅读:来源:国知局
间隔)地配置,且位于以轴线U4为中心的同一圆上。具体而言,与多个传递孔86相同数量(四个)的传递突起87包围中心孔71,在以轴线U4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以90°间隔配置,且位于与轴线U4相距相等距离的位置。多个传递突起87配置在与多个传递孔86所配置的圆相同直径的圆上。
[0161]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牵引器1,在规定传递突起87的位置和间隔时,以传递突起87的中心为基准来规定传递突起87的位置和间隔。因此,传递突起87的位置是传递突起87的中心的位置,传递突起87的间隔是传递突起87的中心的间隔。例如,当多个传递突起87位于同一圆上时,多个传递突起87的中心位于同一圆上。当多个传递突起87的间隔在圆周方向呈180°以下的间隔时,多个传递突起87的中心的间隔在圆周方向呈180°以下的间隔。另外,当在圆周方向上以180°以下的间隔形成多个传递突起87时,多个传递突起87的圆周方向的间隔中不存在比180°大的间隔,以全部间隔在180°以下的方式形成多个传递突起87。将这样的状态称作180°以下的间隔。因此,在具有两个传递突起87的控制构件70中,为了不形成比180°大的间隔,两个传递突起87以180°的间隔形成。
[0162]传递机构85具有多个传递孔86、以及分别能够始终在传递孔86内移动的多个传递突起87。当在使旋转齿轮82的轴线U3与控制构件70的轴线U4 —致的状态下将旋转齿轮82与控制构件70组合时,多个传递孔86的位置与多个传递突起87的位置彼此一致。多个传递突起87分别插入到对应的传递孔86而配置在传递孔86内。这里,传递机构85具有由在圆周方向上均以等角度间隔配置的多个传递孔86与多个传递突起87构成的多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通过所述的多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传递机构85将旋转齿轮82的旋转连续传递至控制构件70,使控制构件70向与旋转齿轮82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0163]多个传递突起87形成为比传递孔86的内径小的规定的外径,且形成在与多个传递孔86对应的位置。多个传递突起87分别配置在对应的传递孔86内,在旋转齿轮82旋转时,分别在传递孔86内移动。在使旋转齿轮82的轴线U3与控制构件70的轴线U4 —致时,通过多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使传递突起87的中心与传递孔86的中心一致。从该状态开始,通过使旋转齿轮82相对于卷绕滚筒10以及控制构件70偏心,传递突起87向传递孔86的内周侧相对移动,与传递孔86的内周(内周面)接触。传递机构85通过使传递孔86的内周与传递突起87的外周接触,从而将旋转齿轮82的旋转传递至控制构件70。
[0164]图25是示出一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的图,且示出了图24的一部分。
[0165]如图所示,在旋转齿轮82旋转时,控制构件70的传递突起87沿着传递孔86的内周移动,且被传递孔86的内周按压。由此,旋转齿轮82的旋转传递至控制构件70,控制构件70旋转。
[0166]图26是用于对旋转齿轮82与传递机构85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0167]如图所示,在旋转齿轮82沿着多个固定齿83移动时,旋转齿轮82的轴线轨迹Zl呈规定直径的圆形状(参照图26A)。轴线轨迹Zl是通过偏心构件81而沿着多个固定齿83移动的旋转齿轮82的轴线U3的轨迹。旋转齿轮82的轴线轨迹Zl呈以卷绕滚筒10的轴线Ul为中心的圆形状,和与卷绕滚筒10—起旋转的偏心构件81的中心U2的轨迹一致。轴线轨迹Zl的半径是从轴线Ul到轴线U3(中心U2)的距离,且是旋转齿轮82 (偏心构件81)相对于卷绕滚筒10的偏心量Z2。
[0168]传递孔86的半径Z3设定为旋转齿轮82的偏心量Z2与传递突起87的半径Z4之和(Z2+Z4)(参照图26B)。在传递孔86形成为半径Z3的圆形状的情况下,旋转齿轮82的轴线轨迹Zl形成与传递孔86内的传递突起87的中心轨迹Z5 —致的形状的轨迹。中心轨迹Z5是传递突起87以与传递孔86的内周接触的方式移动一周时的、传递孔86内的传递突起87的中心U5的轨迹。传递突起87的中心U5是与传递孔86的内周接触的部分处的传递突起87的中心。中心轨迹Z5的中心位于传递孔86的中心U6。另外,传递突起87的中心轨迹Z5呈与旋转齿轮82的圆形状的轴线轨迹Zl相同直径的圆形状。此时,传递突起87随着旋转齿轮82的移动和旋转而沿着传递孔86的内周顺畅地移动。
[0169]图27是示出减速机构80的动作的图,与图24对应地示出了减速机构80与控制构件70的一部分。但是,图27A中仅示出了旋转齿轮82。图27B从左向右依次示出了卷绕滚筒10沿织带2的卷绕方向M旋转时的、减速机构80的动作。另外,图27B示出了随着卷绕滚筒10的旋转而每沿卷绕方向M旋转45°的偏心构件81,并且示出伴随偏心构件81的旋转而变化的旋转齿轮82与控制构件70的状态。
[0170]如图所示,偏心构件81在中心U2相对于卷绕滚筒10的轴线Ul偏心的状态下与卷绕滚筒10—起旋转。通过偏心构件81,旋转齿轮82在多个固定齿83的内侧一边依次与一部分固定齿83接触,一边沿着多个固定齿83移动。当旋转齿轮82在多个固定齿83的配置方向(圆周方向)上移动时,多个外周齿82A依次与固定齿83啮合,使旋转齿轮82逐渐旋转。在旋转齿轮82沿着多个固定齿83移动一周的期间内,与外周齿82A的数量和固定齿83的数量之差对应地,旋转齿轮82向与卷绕滚筒10以及偏心构件8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旋转齿轮82以比卷绕滚筒10的旋转速度慢的旋转速度旋转。
[0171 ] 这里,通过向卷绕方向M旋转的偏心构件81,使旋转齿轮82沿着多个固定齿83移动一周,旋转齿轮82向拉出方向P旋转与一个外周齿82A对应的角度。具体而言,由于外周齿82A存在18个,因此,与一个外周齿82A对应的角度是360°的十八分之一的角度(20° )。每当偏心构件81旋转45°时旋转齿轮82旋转2.5°,在偏心构件81旋转360°时旋转齿轮82旋转20°。
[0172]这样,在多个固定齿83的内侧,旋转齿轮82通过偏心构件81与多个固定齿83相对于卷绕滚筒10减速而旋转。此时,旋转齿轮82随着偏心构件81的旋转而沿着多个固定齿83移动,并且依次与各固定齿83啮合,相对于卷绕滚筒10减速而旋转。在旋转齿轮82的旋转过程中,传递突起87通过传递孔86的内周从旋转齿轮82的旋转方向的后侧被按压。即,一个传递孔86的内周通过位于旋转齿轮82的旋转方向的后侧的一半部分(180°的范围)(称为传递部)将传递突起87向旋转齿轮82的旋转方向按压。因此,为了通过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始终将旋转齿轮82的旋转传递至控制构件70,需要以180°以下的间隔设置两组以上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为了满足该条件,多个传递孔86与多个传递突起87分别以180°以下的间隔形成。另外,传递突起87的中心轨迹Z5呈与旋转齿轮82的圆形状的轴线轨迹Zl相同直径的圆形状。
[0173]在具有这样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的传递机构85中,在旋转齿轮82旋转时,多个传递突起87分别在传递孔86内顺畅地移动。另外,在多组传递孔86与传递突起87中的至少一组中,维持传递突起87的外周与传递孔86的内周的传递部接触的状态。随着旋转齿轮82的移动与旋转,各传递突起87有时会与传递孔86的传递部分离,但不会出现全部的传递突起87同时与传递孔86的传递部分离的情况。多个传递突起87中的至少一个在旋转齿轮82的旋转方向的后侧(传递部)与传递孔86的内周接触,一边沿着传递孔86的内周移动一边被传递孔86的内周按压。通过至少一个传递突起87被传递孔86的传递部按压,由此多个传递突起87始终将旋转齿轮82的旋转传递至控制构件70。由此,控制构件70旋转。每当旋转齿轮82移动一周,旋转齿轮82与控制构件70旋转规定角度。
[0174]在至少一个传递突起87与传递孔86的传递部接触的状态下,多个传递突起87分别在传递孔86内移动。伴随于此,控制构件70与旋转齿轮82 —起顺畅地旋转,控制构件70的旋转与旋转齿轮82的旋转准确地同步。另外,防止卷绕滚筒10与控制构件70的旋转量的比率变化。在旋转齿轮82的旋转方向变化时,也通过传递机构85将旋转齿轮82的旋转准确地传递至控制构件70。因此,控制构件70以准确地与卷绕滚筒10的旋转连动的方式旋转。减速机构80使卷绕滚筒10的卷绕方向M与拉出方向P的旋转减速,将卷绕滚筒10的旋转从偏心构件81传递至控制构件70。由此,控制构件70以比卷绕滚筒10的旋转速度慢的旋转速度向卷绕滚筒10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这里,在织带2整体被拉出的期间内,控制构件70仅旋转360°以下的规定角度。
[0175]控制构件70 (参照图13、图14)是相对于卷绕滚筒10减速而旋转的减速构件,根据旋转角度控制牵引器I的状态。通过减速机构80,控制构件70与卷绕滚筒10的旋转(织带2从卷绕滚筒10的拉出以及织带2向卷绕滚筒10的卷绕)连动地旋转。由此,控制构件70与从卷绕滚筒10拉出的织带2的拉出长度以及向卷绕滚筒10卷绕的织带2的卷绕长度对应地旋转,由此控制牵引器I的状态。
[0176]切换机构60通过旋转的控制构件70控制牵引器I的状态,将牵引器I的状态在紧急锁定状态与自动锁定状态之间切换。此时,切换机构60通过控制构件70控制锁定机构9的工作,将锁定机构9在工作状态与待机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切换牵引器I的状态。通过切换机构60,与织带2的拉出长度以及卷绕长度对应地控制并切换锁定机构9的状态与牵引器I的状态。另外,控制构件70是通过旋转而使配置构件62移动的凸轮构件,并通过配置构件62来控制工作构件61的位置。切换机构60通过控制构件70控制配置构件62与工作构件61的位置,由此切换锁定机构9的状态与牵引器I的状态。
[0177]配置构件62是从动于控制构件70的凸轮随动件,并且是切换锁定机构9的状态与牵引器I的状态的切换杆。工作构件61是与配置构件62连动的连动构件,并且是对锁定机构9的工作与非工作进行切换的工作开关(切换开关)。锁定机构9通过工作构件61而工作,阻止卷绕滚筒10的拉出方向P的旋转。机械装置外罩6A在多个固定齿83的外侧具有圆柱状的第一旋转轴61与第二旋转轴(旋转用的轴)6J、以及位于开口 6F附近的贯通口 6K。第一旋转轴61是工作构件用旋转轴,工作构件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旋转轴61。第二旋转轴6J是配置构件用旋转轴,配置构件6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旋转轴6J。
[0178]工作构件61具有朝向机械装置外罩6A突出的按压部61A,与加速度传感器3B相同,通过按压部61按压啮合棘爪13,从而使锁定机构9工作。按压部61A插入贯通口 6K,在贯通口 6K内移动。另外,与加速度传感器3B的锁定爪3G(参照图21)相同,按压部61A位于啮合棘爪13的附近,通过工作构件61的移动而向上方移动,向上方按压啮合棘爪13。通过工作构件61,啮合棘爪13从非啮合位置Cl移动到啮合位置C2,与棘轮34的齿33啮合。由于啮合棘爪13向啮合位置C2移动,通过啮合棘爪13与棘轮34使离合器50与制动齿轮30连结。接着,锁定机构9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工作(参照图22)。
[0179]图28是工作构件61、配置构件62以及施力机构63的立体图,且示出了图13的一部分。图29是机械装置外罩单元6的立体图,且示出了从三个方向观察时的机械装置外罩单元6。另外,图29示出了机械装置外罩单元6内的工作构件61、配置构件62、施力机构63以及啮合棘爪13。
[0180]如图所示,在将切换机构60的各部安装于机械装置外罩6A时,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安装于不同的旋转轴61、6J,以能够连动地旋转的方式组合。施力机构63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施力构件(弹簧、橡胶、弹性构件等)(这里是由钢制的线材形成的弹簧)构成,并安装于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该施力机构63是工作构件用施力机构,并且是配置构件用施力机构,对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分别向规定方向施力。
[0181]工作构件61具有安装于第一旋转轴61的圆筒状的安装部61B、从安装部61B突出的臂部61C、以及被施力机构63施力的施力部61D。工作构件61以安装部61B(第一旋转轴61)为中心而旋转,向旋转方向移动。工作构件61的按压部61A形成于臂部61C的前端。施力部61D在臂部61C的相反侧形成于安装部61B。
[0182]配置构件62具有安装于第二旋转轴6J的圆筒状的安装部62A、从安装部62A突出的臂部62B、与控制构件70接触的接触部62C、被施力机构63施力的施力部62D、作用于工作构件61的作用突起62E、以及控制构件70的通过部62G。配置构件62以安装部62A (第二旋转轴6J)为中心而旋转,向旋转方向移动。接触部62C与施力部62D形成于臂部62B的前端。作用突起62E比臂部62B短,从安装部62A向臂部62B的相反侧突出。工作构件61的臂部61C与配置构件62的安装部62A沿着作用突起62E配置。作用部62F形成于作用突起62E的前端,与工作构件61的臂部61C接触。配置构件62的臂部62B配置在工作构件61的施力部61D侧。在作用部62F与臂部61C接触的状态下,施力部61D、62D以隔开缝隙的方式配置。通过部62G由形成于接触部62C的凹部构成。
[0183]施力机构63的环状的两个端部分别安装于工作构件61的施力部61D与配置构件62的施力部62D。通过施力机构63,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向远离施力部61D、62D的方向以相同的力(作用力)被施力。通过该作用力,转矩(旋转的力矩)作用于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配置构件62的旋转中心与施力部62D的距离比工作构件61的旋转中心与施力部61D的距离长。因此,在通过施力机构63的作用力使转矩作用于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时,作用于配置构件62的转矩比作用于工作构件61的转矩大。另外,配置构件62的旋转中心与作用部62F的距离比工作构件61的旋转中心与臂部61C的接触于作用部62F的位置的距离短。其结果是,从作用部62F施加于臂部61C的力比从臂部61C施加于作用部62F的力大。臂部61C被作用部62F按压而移动。
[0184]配置构件62—边按压臂部61C —边旋转(移动)。同时,工作构件61旋转,臂部61C与机械装置外罩6A的限位器6L(参照图24)接触。通过限位器6L,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维持在不通过工作构件61使锁定机构工作的位置。工作构件61不通过按压部61A按压啮合棘爪13,将啮合棘爪13配置在非啮合位置Cl。切换机构60不使锁定机构9工作,锁定机构9维持为待机状态。从该状态开始,接触部62C与控制构件70接触,并通过控制构件70克服施力机构63的作用力而移动。伴随着接触部62C的移动,配置构件62旋转(移动),作用部62F移动。同时,在通过施力机构63的施力使臂部61C与作用部62F接触的状态下,工作构件61旋转。这样,配置构件62与工作构件61连动地旋转。
[0185]伴随着工作构件61向远离限位器6L的方向移动,工作构件61通过按压部61A朝向棘轮34按压啮合棘爪13,将啮合棘爪13配置于啮合位置C2。另外,通过控制构件70,配置构件62克服施力机构63的作用力而维持在通过工作构件61使锁定机构9工作的位置。同时,工作构件61通过施力机构63的作用力维持在使锁定机构9工作的位置。切换机构60使锁定机构9工作,锁定机构9维持为工作状态。
[0186]在该状态下,当棘轮34向卷绕方向M旋转时,啮合棘爪13—边沿着棘轮34的齿33位移,一边向棘轮34的半径方向外侧被按压。伴随于此,按压部61A被啮合棘爪13按压,臂部61C离开作用部62F。其结果是,工作构件61旋转,施力机构63被工作构件61进一步压缩。按压部61A通过施力机构63的施力维持为与啮合棘爪13接触的状态,且与啮合棘爪13的位移相应地位移。因此,牵引器I具备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工作构件61的位移机构64。
[0187]图30是机械装置外罩单元6的侧视图,且示出了从图13的箭头W4方向观察时的机械装置外罩单元6。图31是图30的Yl部的剖视图。图31A示出了配置在非啮合位置Cl的啮合棘爪13,图31B示出了配置在啮合位置C2的啮合棘爪13。
[0188]如图所示,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分别以旋转轴61、6J为中心而旋转,并在旋转方向上移动。即,牵引器I具备通过旋转使工作构件61与配置构件62移动的旋转机构65,旋转机构65具有两个旋转轴61、6J。通过旋转机构65,配置构件62与工作构件61 —起通过旋转而移动(图30的箭头Hl)。与配置构件62的移动(旋转)连动地,工作构件61通过旋转而移动(图30、图31的箭头H2)。由此,工作构件61在不使锁定机构9工作的非工作位置E1、和使锁定机构9工作的工作位置E2之间移动(旋转)。
[0189]工作构件61的非工作位置El是啮合棘爪13配置于非啮合位置Cl的位置(参照图31A)。工作构件61通过向非工作位置El移动而将啮合棘爪13配置在非啮合位置Cl。啮合棘爪13不与棘轮34的齿33啮合,锁定机构9维持为待机状态。工作构件61的工作位置E2是啮合棘爪13配置于啮合位置C2的位置(参照图31B)。工作构件61通过向工作位置E2移动而将啮合棘爪13配置于啮合位置C2。啮合棘爪13被按压部61A按压,而与棘轮34的齿33啮合。锁定机构9维持为工作状态。通过配置构件62使工作构件61从非工作位置El向工作位置E2移动,通过啮合棘爪13使锁定机构9工作。锁定机构9随着齿33与啮合棘爪13的啮合而工作。
[0190]通过施力机构63,工作构件61始终朝向工作位置E2被施力,通过按压部6IA按压啮合棘爪13。啮合棘爪13在与棘轮34接触时,通过按压部61A被按压于棘轮34。相对于此,配置构件62通过施力机构63始终朝向使工作构件61移动到非工作位置El的方向(使按压部61A离开啮合棘爪13的方向)被施力。在图30中,通过施力机构63,工作构件61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被施力,配置构件62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被施力。
[0191]通过上述转矩之差,工作构件61被配置构件62按压,与限位器6L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