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0352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在车身后部被车碰撞时,吸收该冲击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述类型的车身后部构造,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此为如下构造。在下端焊接并立起设置于后底板的后端的后端内部件的上部内表面上,将后板横梁(以下,也称为横梁)沿车宽方向焊接而形成闭合截面构造部。另外,在后端内部件的大致中央部外表面上将后端外部件沿车宽方向焊接而形成闭合截面构造部。然后,使这些闭合截面构造部的左右两端与后端内部件共同成为与左右侧板结合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在车比较轻地与车身后部碰撞时,能够通过横梁以及后端外部件吸收该冲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1379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用于对后端内部件(后板)进行加强的横梁的左右端部延伸至侧板。因此,横梁成为大型部件而导致车身重量以及成本增加。于是,可以考虑将横梁沿车宽方向缩短,并将该短横梁配设于车宽中央部分,来实现车身的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横梁短,所以存在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降低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在配置有后板横梁时,能够抑制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的降低并且能够实现车身的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是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有:与车身底板的后端接合且向上方立起的后板、和与该后板的后表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板横梁,上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后板横梁具有帽状截面部,其由如下部件形成:在上述后板上沿上下隔开规定间隔而接合的上凸缘以及下凸缘;从上述上凸缘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上表面;从上述下凸缘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下表面;以及将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的后端彼此连接的后表面,并且上述后板横梁具有将该后板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的开口封闭的隔板部,上述隔板部以与上述后板横梁的上述后表面的车宽方向两端分别一体地连接且将上述两端的开口封闭的方式延伸设置,且与上述上表面以及上述下表面接合。根据该结构,由于与后板的后表面接合的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的开口被与横梁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接合的隔板部封闭,所以能够抑制横梁的闭合截面放大或者缩小那样的变形。因此,能够使横梁以及配设有横梁的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提高。因此,能够使车辆的振动性能、噪声性能、乘坐舒适性、吸收向车身后方的碰撞(追尾碰撞)的耐追尾碰撞性能提高。另外,与基于隔板部的刚性以及强度的提高量相应地,能够缩短横梁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将横梁仅设于车身后部的中央部分而实现车身的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在本发明中,由于隔板部的后边与横梁的后表面一体地形成,所以在追尾碰撞时其后边与后表面之间的边界不会发生剥离,因此,能够通过横梁更强地吸收追尾碰撞时的冲击。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后板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和以跨着该横加强筋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上述后板横梁以从车辆后方侧覆盖上述横加强筋以及上述纵加强筋的方式设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后板具有纵加强筋以及横加强筋,所以能够使后板的刚性以及强度提高。而且,通过横梁从后方侧覆盖纵加强筋以及横加强筋,从而纵加强筋以及横加强筋与横梁协作来抑制后板的变形,能够使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提高。另外,后板具有将底板后部的千斤顶顶起载荷向上方传递的作用,该载荷容易集中于横加强筋。为此,以覆盖横加强筋的方式安装横梁,从而还能够将千斤顶顶起载荷分散地传递至横梁,由此能够避免应力向横加强筋的集中。因此,也能够使针对千斤顶顶起载荷的刚性提高。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上凸缘以及上述下凸缘的某一方或者双方与上述纵加强筋接合。根据该结构,将横梁接合于与其他部位相比难以变形的纵加强筋,从而能够减少施加于后板与横梁的接合部的载荷的影响。因此,即使对横梁施加大的载荷,也能够抑制接合部的剥离。因此,能够使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进一步提高。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上述后板的前表面接合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板加固件,上述后板横梁配置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上述后板加固件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还能够将施加于车身后部的载荷分散至后板加固件,所以能够使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提高。另外,由于千斤顶顶起载荷也能够传递至后板加固件,所以也能够使相对于千斤顶顶起载荷的刚性提高。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后板横梁具有从该后板横梁的上表面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弯曲的上侧接合部,和从该后板横梁的下表面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弯曲的下侧接合部,上述隔板部与上述上侧接合部以及上述下侧接合部接合,从而将上述两端的开口封闭。根据该结构,由于将横梁的两端的开口堵塞的隔板部在横梁的两端的开口与向下侧以及向上侧突出的上侧接合部以及下侧接合部接合,所以能够更加加强隔板部向横梁的接合强度。因此,能够更强地抑制横梁的闭合截面放大或者缩小那样的变形。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隔板部具有向上述后板横梁的上表面侧弯曲的上表面侧接合部、和向该后板横梁的下表面侧弯曲的下表面侧接合部,上述上表面侧接合部与上述上表面接合,上述下表面侧接合部与上述下表面接合,从而将上述两端的开口封闭。根据该结构,由于将横梁的两端的开口堵塞的隔板部的上表面侧接合部与横梁的上表面接合,下表面侧接合部与下表面接合,因此隔板部向横梁的接合强度变得更强。因此,能够更强地抑制横梁的闭合截面放大或者缩小那样的变形。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在配设有后板横梁时,能够抑制车身后部的刚性以及强度的降低并且实现车身的轻型化以及低成本化。附图说明图1的(a)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b)是从车辆室内侧观察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的A-A截面的端面图。图3是表示后板的横加强筋以及纵加强筋、以及千斤顶顶起部的图。图4是表示从后板横梁的后侧观察后板横梁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图6是表示将后板横梁与后板的后表面接合的结构的图。图7是表示与图4的B-B截面对应的后板横梁的两端开口的封闭构造的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结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详细地说明。在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说明方向的情况是基于从车辆的驾驶员所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来说明的。图1的(a)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10的立体图,(b)是从车辆室内侧观察车身后部构造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的A-A截面的端面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车身后部构造10构成为具有后板11、后板横梁13、后板加固件(reinforcement)15、后板内部件17、和尾门闩眼加固件(以下,也称为尾门加固件)19。这些构成要素主要通过金属材料形成。后板11是与未图示的车身底板的后端焊接(接合)而向上方立起的板。在后板11的上部设置有尾门用开口12的一部分。该后板11如图3所示,具有多个横加强筋11a、11a、多个纵加强筋11b、11b、以及千斤顶顶起部11c。另外,后板11如图2所示,在车宽方向中央附近,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11e、从第一壁部11e的上端向上方且向后方倾斜而延伸出的第一倾斜部11f、从第一倾斜部11f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出的第二壁部11g、从第二壁部11g的上端向上方且向后方倾斜且延伸出的第二倾斜部11h、和从第二倾斜部11h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出的第三壁部11i。第一壁部11e与第一倾斜部11f之间的棱线形成最下侧的横加强筋11a,第一倾斜部11f与第二壁部11g之间的棱线形成从下数的第二根横加强筋11a,第二壁部11g与第二倾斜部11h之间的棱线形成从下数的第三根横加强筋11a。纵加强筋11b如图3所示那样,以在后板11上跨着横加强筋11a的方式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凸状地延伸的棱线。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11b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互平行地形成有多根。在图2中,由虚线表示跨着最下侧的横加强筋11a的一根纵加强筋11b。此外,“跨着”表示“交叉”。千斤顶顶起部11c在后板11的下端中央部分成形为凹状。在该千斤顶顶起部11c上放置千斤顶前端部21而抬起车身。另一方面,在后板11的后表面上,如图1的(a)所示,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13。该横梁13具有帽状截面部13f(参照图2),如图4所示那样,其由如下部件形成:在后板11{参照图1的(a)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