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平衡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感车。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其具有车体、车轮、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结构,。主要可用于短程代步等。不过,目前的体感车,虽然能实现助力代步,但在操控性、使用舒适性、工作过程稳定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为使用者提供扶手结构,操控性强、使用舒适性及工作过程稳定性好的体感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体感车,包括车体、扶架、手刹、两个动力后轮、用于带动两个动力后轮转动的主电机、用于给主电机供电的蓄电池及用于调节主电机的电机调节开关,所述扶架与车体转动连接,扶架上设有前轮架,前轮架上设有导向前轮,车体上设有若干稳体结构,稳体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上的竖滑槽、处在竖滑槽内的稳体弹簧、与竖滑槽滑动配合的支撑轮架及设置在支撑轮架上的稳体轮,在一个稳体结构中:稳体弹簧一端连接支撑轮架,稳体弹簧另一端连接车体。
作为优选,所述扶架包括竖转杆、过渡杆及设置在过渡杆上的手操杆,竖转杆下端与前轮架连接,竖转杆上端与过渡杆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车体上设有两个与动力后轮一一对应的后挡泥轮包,扶架上设有用于遮挡住导向前轮上方的前轮挡泥板,前轮挡泥板与扶架连接,前轮挡泥板处在导向前轮上方。
作为优选,在一个稳体结构中:稳体弹簧轴线竖直,稳体弹簧上端连接车体,稳体弹簧下端连接支撑轮架,支撑轮架上设有与支撑轮架转动连接的稳体转轴,稳体轮与稳体转轴同轴连接。
作为优选,各稳体轮同轴布置,所述动力后轮轴线平行于稳体轮轴线。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动力后轮之间通过后轴连接,车体上设有调向稳定机构,调向稳定机构包括两端封闭的启阻筒、两端封闭的调阻筒及与车体连接的加阻缸体,启阻筒通过筒支架与车体固定,调阻筒处在启阻筒内,后轴穿过启阻筒与调阻筒,后轴与启阻筒转动密封配合,后轴与调阻筒固定,调阻筒与启阻筒之间形成筒油腔,后轴与后轴同轴连接,调阻筒上设有多个与调阻筒滑动密封配合的调阻长活塞,调阻长活塞与后轴之间通过调阻弹簧连接,加阻缸体上设有与加阻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加阻活塞,加阻活塞将加阻缸体内部分隔成缸油腔及与外界连通的气腔,缸油腔与筒油腔通过油管连通,缸油腔、筒油腔及油管内充满液压油,缸油腔内设有若干缸内弹簧,缸内弹簧一端连接加阻活塞,缸内弹簧另一端连接加阻缸体,加阻活塞上设有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用于接触竖转向管的弹性摩擦块,气腔处在摩擦块与缸油腔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启阻筒、调阻筒及后轴均同轴布置,调阻长活塞的滑动方向垂直于后轴,加阻活塞的滑动方向水平,锁管螺钉轴线水平,弹性摩擦块处在竖转向管与活塞杆之间,活塞杆处在弹性摩擦块与加阻活塞之间,调阻长活塞远离后轴的一端处在筒油腔内。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摩擦块通过硬基座连接在活塞杆上,硬基座上设有若干低速稳向结构,低速稳向结构包括设置在硬基座上的横滑孔、与横滑孔滑动配合的横滑杆、处在横滑孔内的杆弹簧及设置在横滑杆上且用于接触竖转向管的弹性头;
在一个低速稳向结构中:杆弹簧一端连接硬基座,杆弹簧另一端连接横滑杆;
弹性摩擦块上设有若干与低速稳向结构一一对应的通过孔,在对应的通过孔与低速稳向结构中:横滑杆穿过通过孔;
弹性头处在横滑杆与竖转向管之间,弹性头处在弹性摩擦块与竖转向管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为使用者提供扶手结构,操控性强、使用舒适性及工作过程稳定性好;具有提速转向保护功能,以及高速转向稳定性提升功能,可有效提升整体稳定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动力后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后挡泥轮包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导向前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启阻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启阻筒及调阻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加阻缸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车体1、扶架2、竖转杆2a、过渡杆2b、手操杆2c、导向前轮21、动力后轮3、后轴3a、后挡泥轮包31、稳体结构4、竖滑槽41、稳体弹簧42、支撑轮架43、稳体轮44、稳体转轴45、前轮挡泥板5、筒油腔6a、油管6b、启阻筒61、调阻筒62、筒支架63、加阻缸体64、缸油腔64a、气腔64b、加阻活塞641、缸内弹簧642、活塞杆643、弹性摩擦块644、通过孔644a、调阻长活塞65、调阻弹簧66、硬基座67、横滑孔681、横滑杆682、杆弹簧683、弹性头68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9中所示,一种体感车,包括车体1、扶架2、手刹、两个动力后轮3、用于带动两个动力后轮转动的主电机、用于给主电机供电的蓄电池及用于调节主电机的电机调节开关,所述扶架与车体转动连接,扶架的转动轴线竖直,扶架上设有前轮架,前轮架上设有导向前轮21,车体上设有若干稳体结构4,稳体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上的竖滑槽41、处在竖滑槽内的稳体弹簧42、与竖滑槽滑动配合的支撑轮架43及设置在支撑轮架上的稳体轮44,在一个稳体结构中:稳体弹簧一端连接支撑轮架,稳体弹簧另一端连接车体。
所述扶架包括竖转杆2a、过渡杆2b及设置在过渡杆上的手操杆2c,竖转杆下端与前轮架连接,竖转杆上端与过渡杆连接。
所述车体上设有两个与动力后轮一一对应的后挡泥轮包31,扶架上设有用于遮挡住导向前轮上方的前轮挡泥板5,前轮挡泥板与扶架连接,前轮挡泥板处在导向前轮上方。后挡泥轮包及前轮挡泥板可以避免地面杂物、泥水等溅到使用者身上。
在一个稳体结构中:稳体弹簧轴线竖直,稳体弹簧上端连接车体,稳体弹簧下端连接支撑轮架,支撑轮架上设有与支撑轮架转动连接的稳体转轴45,稳体轮与稳体转轴同轴连接。
各稳体轮同轴布置,所述动力后轮轴线平行于稳体轮轴线。
动力后轮可驱动车体前进,手刹、电机调节开关等属于现有技术,前者用于刹车,后者用于调节电机输出状态以改变车速。行车时,使用者站立在车体上,扶架不仅可以扶手,还可以转动起来调节导向前轮的方向,从而改变行车方向,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单独、双轮体感车而言,具有更好的操控性 。行车时,当路面不平,一个或两个动力后轮瞬时离地时,在稳体弹簧的作用下,稳体轮依然能保持触地,可有效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稳体结构还可以减震、消震,保障更好地行车状态及舒适性。
所述两个动力后轮通过后轴3a连接,车体上设有调向稳定机构,调向稳定机构包括两端封闭的启阻筒61、两端封闭的调阻筒62及与车体连接的加阻缸体64,启阻筒通过筒支架63与车体固定,调阻筒处在启阻筒内,后轴穿过启阻筒与调阻筒,后轴与启阻筒转动密封配合,后轴与调阻筒固定,调阻筒与启阻筒之间形成筒油腔6a,后轴与前轴同轴连接,调阻筒上设有多个与调阻筒滑动密封配合的调阻长活塞65,调阻长活塞与后轴之间通过调阻弹簧66连接,加阻缸体上设有与加阻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加阻活塞641,加阻活塞将加阻缸体内部分隔成缸油腔64a及与外界连通的气腔64b,缸油腔与筒油腔通过油管6b连通,缸油腔、筒油腔及油管内充满液压油,缸油腔内设有若干缸内弹簧642,缸内弹簧一端连接加阻活塞,缸内弹簧另一端连接加阻缸体,加阻活塞上设有活塞杆643,活塞杆上设有用于接触竖转杆的弹性摩擦块644,气腔处在摩擦块与缸油腔之间。
所述启阻筒、调阻筒及后轴均同轴布置,调阻长活塞的滑动方向垂直于后轴,加阻活塞的滑动方向水平,锁管螺钉轴线水平,弹性摩擦块处在竖转杆与活塞杆之间,活塞杆处在弹性摩擦块与加阻活塞之间,调阻长活塞远离后轴的一端处在筒油腔内。
由于车轮是动力电机带动的,其最高车速可以达到较高值。车速较高时,若使用者不小心转向过猛,或是手滑用力不当,会导致瞬时转向幅度较大,这样是很危险的,极易导致摔倒、翻车等状况。本发明中,一旦车速提升,后轴转速也变快,在离心力作用下,调阻长活塞向着远离后轴方向移动,压动筒油腔中的液压油流入缸油腔,从而推动加阻活塞、活塞杆移动,带动弹性摩擦块向着竖转杆移动,当车速达到某一较高值时,弹性摩擦块会接触到竖转杆,并且车速越高,弹性摩擦块与竖转杆压的越紧,所以行进速度越快,转向需要的转向力越大,操作者需要施展更大的转向力才能实现转向,从而有效提高了高速时的转向稳定性,保障了安全。
所述弹性摩擦块通过硬基座67连接在活塞杆上,硬基座上设有若干低速稳向结构,低速稳向结构包括设置在硬基座上的横滑孔681、与横滑孔滑动配合的横滑杆682、处在横滑孔内的杆弹簧683及设置在横滑杆上且用于接触竖转杆的弹性头684;在一个低速稳向结构中:杆弹簧一端连接硬基座,杆弹簧另一端连接横滑杆;弹性摩擦块上设有若干与低速稳向结构一一对应的通过孔644a,在对应的通过孔与低速稳向结构中:横滑杆穿过通过孔;弹性头处在横滑杆与竖转杆之间,弹性头处在弹性摩擦块与竖转杆之间。
前面说过,高速时弹性摩擦块会对转向操作进行“加阻”,所以安全性会提升,而在本方案中,当速度提升时,横滑杆上的弹性头会先于弹性摩擦块接触到竖转杆,并且是速度越大,弹性头压的越紧(杆弹簧会不断收缩,直至弹性头进入通过孔),从而在提速过程中(弹性摩擦块还未起作用之前),就先进行了提速过程中的转向加阻保护。而当速度达到某个较高值(这个值可以认为是需要进行转向加阻保护的危险车速,如40KM/H)时,弹性头完全进入通过孔,弹性摩擦块接触竖转杆,开始提供大面积的摩擦,一下子切换到另一个更强效的转向减阻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哪个车速下弹性头会开始接触到竖转杆,在哪个高车速下弹性摩擦块会开始接触到竖转杆,是由加阻缸体、启阻筒、调阻筒、调阻弹簧等各相关结构的相关参数决定的,实际生产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的参数、通过计算、模拟或有限次试验来获得各具体数值或数值范围,并进行合理选择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