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或者没有添加促进剂或固化剂的树脂,然后根据每次涂布量的大小从中取出适量树脂按配比调入促进剂或固化剂;具体可参照聚脂树脂粘结剂配料表2。
[0018]其中在步骤六中:
对于轻度破损、修补区域造型简单的零部件,可以在反面贴上铝箔胶纸后进行涂布施工;
对于破损严重、造型复杂的零部件必须制作局部模具方能进行涂布施工,局部模具采用泡沫塑料或石膏在未受损的对应部位复样制作,局部模具使用前应先涂刷脱模剂;
对于破损处有预埋件的须先做好准备,在涂布适当时候放置并准确定位;
其中在步骤七中:采用红外线烤灯、烘箱或烘房对涂胶敷料后的零部件进行加热固化,采用常温固化时,必须24小时后才能进行打磨整理或运输安装;对于光敏胶粘结必须用紫外线灯照射固化;
其中在步骤八中:等到修补区域的树脂完全固化后,再用脱模工具将零部件与模具分离;
其中在步骤九中:将步骤九中脱模后的零件用砂布、钢丝刷、锉刀或其它工具对待粘合塑料表面进行的处理,粗化表面以提高基材的润湿性和粘合力; 在步骤十中:对以上处理好的零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直接使用,检验不合格的进行修补区域处理及以下步骤;直至检验合格。
[00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一破损程度检视步骤中,对于程度严重、形状复杂的,进行局部模具复制处理后,再进入修补区域处理工艺。
[00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所述的步骤三中:要根据破损程度、区域大小和材质厚度决定延伸打磨的范围、深度和坡度;一般延伸打磨的范围多20mm宽度;打磨最深处的深度多80%母材厚度;打磨坡度在打磨宽度内均匀形成。
[002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所述的步骤四中:增强材料若是单向纤维布,裁剪时须注意强纤维方向应与零部件受力方向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所述的步骤五中,要求调配的树脂要有合适的粘稠度,既要容易涂布又要防止其涂布后自然流滴。
[002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所述的步骤六中,用专用涂布工具进行树脂涂布和增强材料敷设,要求每层都涂布均匀、浸润充分、气泡排尽;按上述要求逐层施工,在室温20~25°C下每层间隔时间应彡30分钟。
[00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破损程度检视;步骤二,选择树脂、增强材料;步骤三,修补区域处理;步骤四,增强材料裁剪;步骤五,树脂调配;步骤六,涂胶敷料;步骤七,固化;步骤八,脱模;步骤九,打磨整理;步骤十,检验;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一中,采用环境照明:为了有利于施工过程对作业面的检视,工间应具备良好的照明或采光条件; 在步骤二中,根据原零部件材料性质选择玻璃纤维或碳纤维作为修补用增强材料,两种增强材料都有不同的类型,常用的有纤维丝、纤维布或纤维毡; 在步骤三中:对修补区域进行延伸打磨,小范围修补可以视方便程度选择正面、反面或两面打磨,对于面积大形状复杂的必须从反面打磨,以便正面可以布置模具; 在步骤四中:根据延伸打磨的范围和形状裁剪头层增强材料;逐层缩小周圈尺寸应根据打磨坡度决定,坡度越陡缩小的周圈尺寸越小,一般在5~10mm左右;增强材料的层数根据母材厚度决定; 在步骤五中:成品双组分环氧树脂的调配,其树脂和固化剂的比采用1:1配比,根据修复区域面积估计用量后调配,要求比例准确搅拌均匀;不饱和聚酯树脂应根据用量一次性调配树脂或者没有添加促进剂或固化剂的树脂,然后根据每次涂布量的大小从中取出适量树脂按配比调入促进剂或固化剂; 在步骤六中: a)对于轻度破损、修补区域造型简单的零部件,可以在反面贴上铝箔胶纸后进行涂布施工; b)对于破损严重、造型复杂的零部件必须制作局部模具方能进行涂布施工,局部模具采用泡沫塑料或石膏在未受损的对应部位复样制作,局部模具使用前应先涂刷脱模剂; c)对于破损处有预埋件的须先做好准备,在涂布适当时候放置并准确定位; 在步骤七中:采用红外线烤灯、烘箱或烘房对涂胶敷料后的零部件进行加热固化,采用常温固化时,24小时后进行打磨整理或运输安装;对于光敏胶粘结必须用紫外线灯照射固化; 在步骤八中:等到修补区域的树脂完全固化后,再用脱模工具将零部件与模具分离; 在步骤九中:将步骤九中脱模后的零件用砂布、钢丝刷、锉刀或其它工具对待粘合塑料表面进行的处理,粗化表面以提高基材的润湿性和粘合力; 在步骤十中:对以上处理好的零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直接使用,检验不合格的进行修补区域处理及以下步骤;直至检验合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一破损程度检视步骤中,对于程度严重、形状复杂的,进行局部模具复制处理后,再进入修补区域处理工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三中:要根据破损程度、区域大小和材质厚度决定延伸打磨的范围、深度和坡度;一般延伸打磨的范围多20mm宽度;打磨最深处的深度多80%母材厚度;打磨坡度在打磨宽度内均匀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四中:增强材料若是单向纤维布,裁剪时须注意强纤维方向应与零部件受力方向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五中,要求调配的树脂要有合适的粘稠度,既要容易涂布又要防止其涂布后自然流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六中,用专用涂布工具进行树脂涂布和增强材料敷设,要求每层都涂布均匀、浸润充分、气泡排尽;按上述要求逐层施工,在室温20~25°C下每层间隔时间应多30分钟。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破损程度检视;步骤二,选择树脂、增强材料;步骤三,修补区域处理;步骤四,增强材料裁剪;步骤五,树脂调配;步骤六,涂胶敷料;步骤七,固化;步骤八,脱模;步骤九,打磨整理;步骤十,检验;该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可以实现由碳纤维符合材料制作的零部件的修复使用,可以节约大量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IPC分类】B29C73/24, B29C73/02
【公开号】CN105328921
【申请号】CN201510643316
【发明人】杨明证, 肖志, 吴成强, 钱洪强, 张仁泽
【申请人】上海车功坊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