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3]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可以为干式蒸发器。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换热器100用于干式蒸发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理解,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换热器,而不限于干式蒸发器。
[0044]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100例如干式蒸发器,包括壳体I和多组换热管。
[0045]参照图1-图3,壳体I内具有换热腔11,壳体I上形成有进口和出口。多组换热管均设在换热腔11内,多组换热管中的第一组与进口连通,多组换热管中的最后一组与出口连通,相邻两组换热管通过位于换热腔11侧面的中间连通腔连通,换热管至少包括换热直管和“U”形换热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组换热管包括至少一个换热管,每组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以及形状等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0046]例如在图1-图4的示例中,壳体I大体形成为圆柱体形状,壳体I沿水平方向布置,此时壳体I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进口和出口形成在壳体I的同一侧(例如,图1-图3中的左侧),壳体I内限定出换热腔11,多组换热管均布置在换热腔11内,且多组换热管依次连通,其中第一组换热管与进口连通,且第一组换热管为“U”形换热管,最后一组换热管与出口连通,且最后一组换热管为换热直管,可选地,壳体I外设有进口管12和出口管13,进口管12和出口管13分别与进口和出口连通,从而制冷剂可以通过进口管12进入到第一组换热管中,依次流经多组换热管并在换热腔11内进行热交换后,最后通过最后一组换热管经由出口管13排出。需要理解的是,制冷剂流程也可以设计为三流程、五流程甚至更多流程。
[0047]参照图2和图3,壳体I上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换热腔11连通,可选地,壳体I上设有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从而冷冻水可以通过进水管14进入到换热腔11内,冷冻水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换热后从出水管15排出。
[0048]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分别位于壳体I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这样换热管内的制冷剂可以更加充分地与冷冻水热交换,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100例如干式蒸发器的换热效率。其中,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上还可以分别设有水温传感器(图未示出),具体地,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上分别具有安装部141,水温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安装部141上,以分别检测冷冻水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
[0049]进一步地,例如在图2、图3和图9a的示例中,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设有多个第一折流板61和多个第二折流板62,多个第一折流板61和多个第二折流板62彼此平行且沿壳体I的长度方向交错布置,此时,多组换热管可以分别穿过多个第一折流板61和多个第二折流板62,从而冷冻水在换热腔11内大体呈S形曲线流动,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换热器100例如干式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0050]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第一折流板61上形成有第一缺口,每个第二折流板62上形成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在平行于第一折流板61的参考平面上的投影沿第一折流板61的径向相对,多个第一折流板61和多个第二折流板62安装至换热腔11内后,这样冷冻水从进水口进入到换热腔11内后依次通过多个第一折流板61和多个第二折流板62,最后由出水口排出。由此,通过在换热腔11内设置第一折流板61和第二折流板62,为冷冻水提供折流通道以加强扰流换热。优选地,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距离最近的第一折流板61上的第一缺口设在远离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一侧。其中,每个第一折流板61和每个第二折流板62的形状大致相同。
[0051]参照图2和图3,壳体I的底部设有两个支座16和放水口 17,两个支座16沿壳体I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开,从而壳体I可以平稳地安装在两个支座16上,当换热器100例如干式蒸发器停止工作时,可以通过该放水口 17将换热腔11内的冷冻水放出。
[005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采用换热直管和“U”形换热管,且将“U”形换热管布置在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上游,换热直管布置在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从而不会出现制冷剂流程末端的过热段管内流动压降过大的问题,且有效地提高了冷水机组在部分负荷运行时的换热效率,同时降低了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而且,通过设置多组换热管,制冷剂可以在多组换热管内依次流动,从而使得换热器100例如干式蒸发器的换热更加充分,提高了蒸发温度,减小了端温差,进而提高了冷水机组的效率。
[005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多组换热管包括第一组换热管、第二组换热管和第三组换热管,其中第一组换热管的入口端与进口连通,第一组换热管的出口端通过第一中间连通腔312与第二组换热管的入口端连通,第二组换热管的出口端通过第二中间连通腔411与第三组换热管的入口端连通,第三组换热管的出口端与出口连通。
[0054]可选地,例如在图2和图3的示例中,第一组换热管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换热管21,且每个第一换热管21均为“U”形换热管,第二组换热管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换热管22,且每个第二换热管22均为换热直管,第三组换热管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三换热管23,且每个第三换热管23均为换热直管。
[0055]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进口、第一中间连通腔312以及出口均位于换热腔11的左侧,第二中间连通腔411位于换热腔11的右侧,每个“U”形换热管的两端均位于换热腔11的左侧,且每个“U”形换热管的一端(例如,图2和图3中的上端)与进口连通,每个“U”形换热管的另一端(例如,图2和图3中的下端)与第一中间连通腔312连通,每个第二换热管22的一端(例如,图2和图3中的左端)与第一中间连通腔312连通,每个第二换热管22的另一端(例如,图2和图3中的右端)与第二中间连通腔411连通,每个第三换热管23的一端(例如,图2和图3中的左端)与出口连通,每个第三换热管23的另一端(例如,图2和图3中的右端)与第二中间连通腔411连通。
[0056]换热器100例如干式蒸发器工作时,制冷剂可以通过进口经由“U”形换热管的上端进入到“U”形换热管内,然后通过“U”形换热管的下端进入第一中间连通腔312内,接着从第一中间连通腔312通过第二换热管22的左端流入第二换热管22内,再由第二换热管22的右端进入到第二中间连通腔411内,然后从第二中间连通腔411通过第三换热管23的右端进入第三换热管23内,最后从第三换热管23的左端经由出口排出至壳体I外。在此过程中,制冷剂在换热管内与换热腔11内的冷冻水一共进行了四次热交换(即四流程),换热充分,提高了冷水机组的效率。
[0057]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5,换热腔11的一侧设有第一箱体,入口和出口均形成在第一箱体上,第一箱体内具有彼此间隔开的进口腔311、第一中间连通腔312和出口腔313,第一组换热管的入口端通过进口腔311与进口连通,第三组换热管的出口端通过出口腔313与出口连通。
[0058]例如在图3-图5和图9b的示例中,第一箱体设在换热腔11的左侧,且第一箱体包括第一管箱31和第一管板32,“U”形换热管的两端、第二换热管22和第三换热管23的左端可以均胀接在第一管板32上,第一管箱31的右侧敞开,且第一管箱31内设有第一隔板以将第一管箱31和第一管板32限定出的空间分隔成彼此不连通的进口腔311、第一中间连通腔312和出口腔313,其中“U”形换热管的上端通过进口腔311与进口相通,“U”形换热管的下端与第二换热管22的左端通过第一中间连通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