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0918发布日期:2020-07-07 13:5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



背景技术:

粘结剂是磨料和基体之间粘结强度的保证。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粘结剂进入了涂附磨具领域,提高了涂附磨具的性能,促进了涂附磨具工业的发展。在粘结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形成乳化液来制备。而乳化是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液体中的作用。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

但是,市面上的乳化用的反应釜通常只是将物料一同倒入进行搅拌,或者使通过增设机构实现对物料的滴加,因而有乳化聚合速度慢,搅拌不充分,乳化效果不好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该装置通过设置与搅拌缸焊接固定的物料管,配合外驳接管和水泵将物料从物料输出管的小孔输出,在搅拌机构作用下,实现两种物料的充分接触混合,提高乳化聚合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具有搅拌充分、均匀输出细小原料、乳化效果好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包括搅拌缸,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内的、与所述搅拌缸固定连接的搅拌机构,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顶部的、与所述搅拌缸固定连接的外驳接管,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一侧的水泵,及设置在所述水泵一侧的物料箱,及与所述水泵固定连接的软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缸内的、与所述搅拌缸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物料管;所述物料管包括内驳接管,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内壁上的、与所述搅拌缸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物料输出管,及设置在所述物料输出管末端的、与所述物料输出管固定连接的延长管,及设置在所述延长管一侧的、与所述延长管固定连接的第二截止阀,所及设置在所述延长管外部的、与所述延长管通过卡装固定连接的第二垫圈。

作为优选,所述内驳接管呈弯曲设置,所述内驳接管顶部与所述外驳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内驳接管包括设置在所述内驳接管顶部的、与所述内驳接管一体设置的第一驳接法兰,及套装在所述内驳接管上的、与所述内驳接管固定连接的固定垫圈。

作为优选,所述物料输出管包括设置在所述物料输出管一侧的、呈等距间隔设置的通孔,及贯穿所述物料输出管的物料输出管内腔。

作为优选,所述延长管呈弯曲设置,所述延长管包括设置在所述延长管一侧的、与所述物料输出管通过卡装固定连接的套装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缸包括顶盖,及设置在所述顶盖底部的、与所述顶盖固定连接的下缸体,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外侧的、与所述下缸体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保护套,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底部的、与所述下缸体固定连接的支撑脚,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和所述顶盖之间的第一垫圈,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底部的、与所述搅拌缸内部连通的出料口,及设置在所述出料口一侧的、与所述出料口连通的第一截止阀。

作为优选,所述顶盖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顶部的、与所述顶盖连通温度计管道,所述温度计管道与所述顶盖一体设置,及设置在所述顶盖中心的、与所述顶盖一体设置的顶盖固定座,所述顶盖固定座呈圆柱体设置,所述顶盖固定座呈中空设置,及设置在所述顶盖底部的、与所述顶盖一体设置的顶盖法兰,所述顶盖法兰呈圆环状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下缸体包括设置在所述下缸体顶部的、与所述下缸体一体设置的下缸体法兰,所述下缸体法兰呈圆环状设置,所述下缸体法兰与所述顶盖法兰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缸顶部的、用于固定的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与所述壳体通过卡装配合固定连接的电机,及设置在所述电机底部的、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的主轴,及设置在所述主轴两侧的、与所述主轴一体设置的支撑杆,及设置在所述主轴外部的、与所述支撑杆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螺旋刀,及通过卡装配合与所述主轴固定连接的轴承。

作为优选,所述外驳接管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顶部的、与所述顶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的管道主体,及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外部的、与所述管道主体卡装固定的第三垫圈,及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底部的第四垫圈;所述管道主体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底部的、与所述管道主体一体设置的第二驳接法兰。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该装置通过设置与搅拌缸焊接固定的物料管,配合外驳接管和水泵将物料从物料输出管的小孔输出,在搅拌机构作用下,实现两种物料的充分接触混合,提高乳化聚合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具有搅拌充分、均匀输出细小原料、乳化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局部放大图;

图3为搅拌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b局部放大图;

图5为内驳接管的示意图;

图6为延长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侧”、“两侧”、“顶部”、“底部”、“中心”、“外部”、“内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钉固定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一种粘结剂常压乳化聚合反应釜,如图1所示,包括搅拌缸1,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1内的、与所述搅拌缸1固定连接的搅拌机构2,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1顶部的、与所述搅拌缸1固定连接的外驳接管3,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1内的、与所述搅拌缸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物料管4,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1一侧的水泵5,及设置在所述水泵5一侧的物料箱6,及与所述水泵5固定连接的软管7。

如图1-2所示,所述搅拌缸1包括顶盖11,及设置在所述顶盖11底部的、与所述顶盖11固定连接的下缸体12,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12外侧的、与所述下缸体1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保护套13,所述保护套13用于保护所述搅拌缸1,并减少外界温度等对所述搅拌缸1的影响,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12底部的、与所述下缸体12固定连接的支撑脚14,所述支撑脚14设置有一个以上,所述支撑脚14用于提高机构稳定性,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12和所述顶盖11之间的第一垫圈15,所述第一垫圈15用于提高所述顶盖11与所述下缸体12的连接密封性,并防止泄露,从而提高所述搅拌缸1的密封性,及设置在所述下缸体12底部的、与所述搅拌缸1内部连通的出料口16,所述出料口16贯穿所述保护套13,所述出料口16与所述下缸体12固定连接,及设置在所述出料口16一侧的、与所述出料口16连通的第一截止阀17,所述第一截止阀17用于控制所述出料口16物料的进出;所述顶盖11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11顶部的、与所述顶盖11连通温度计管道111,所述温度计管道111与所述顶盖11一体设置,所述温度计管道111用于通过与所述搅拌缸1内部连通,使温度计通过所述温度计管道111伸入所述搅拌缸1内部,从而实现测量物料的信息,同时可以作为所述搅拌缸1的气压调节设备,使得所述搅拌缸1内保持常压,及设置在所述顶盖11中心的、与所述顶盖11一体设置的顶盖固定座112,所述顶盖固定座112呈圆柱体设置,所述顶盖固定座112呈中空设置,以便所述主轴23通过所述顶盖固定座112,所述顶盖固定座112用于承载所述壳体21与所述电机22,提高所述电机22的工作稳定性,及设置在所述顶盖11底部的、与所述顶盖11一体设置的顶盖法兰113,所述顶盖法兰113呈圆环状设置,所述顶盖法兰113用于与所述下缸体法兰121贴合,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现所述顶盖11与所述下缸体12的固定连接,从而提高所述搅拌缸1的密封性;所述保护层13包括由所述保护层13与所述下缸体12固定连接形成的隔层131,所述隔层131用于提高空气流动性和增加热胀冷缩空间,同时可在所述隔层131中设置保温材料,实现对所述搅拌缸1的保温和保护;所述下缸体12包括设置在所述下缸体12顶部的、与所述下缸体12一体设置的下缸体法兰121,所述下缸体法兰121呈圆环状设置,所述下缸体法兰121的尺寸与所述顶盖法兰113的尺寸对应,所述下缸体法兰121与所述顶盖法兰11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现所述顶盖11与所述下缸体12的固定连接;所述顶盖法兰113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法兰113底部的第一凹槽1131,所述第一凹槽1131用于与所述第二凹槽1211配合,实现对所述第一垫圈15的卡装固定,从而提高机构的密封性;所述下缸体法兰121包括设置在所述下缸体法兰121底部的第二凹槽1211,所述第二凹槽1211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1131配合,实现对所述第一垫圈15的卡装固定,从而提高机构的密封性。

如图3所示,所述搅拌机构2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缸1顶部的、用于固定的壳体21,所述壳体21呈长方体设置,所述壳体21与所述顶盖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壳体21用于将所述电机22固定在所述顶盖11的顶部,及设置在所述壳体21内的、与所述壳体21通过卡装配合固定连接的电机22,所述电机22用于提供转动动力,及设置在所述电机22底部的、与所述电机22固定连接的主轴23,所述主轴23呈圆柱体设置,及设置在所述主轴23两侧的、与所述主轴23一体设置的支撑杆24,所述支撑杆24呈圆柱体设置,所述支撑杆24用于与所述螺旋刀25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实现对所述螺旋刀25的支撑和固定,及设置在所述主轴23外部的、与所述支撑杆2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螺旋刀25,所述螺旋刀25由所述主轴23上部向所述主轴23下部螺旋延伸设置,所述螺旋刀25用于提高搅拌效率,提高乳化聚合效果,及通过卡装配合与所述主轴23固定连接的轴承26,所述轴承26贯穿所述顶盖11,所述轴承26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顶盖11的中心,所述轴承26用于将所述主轴23固定在所述顶盖11中,同时减少所述主轴23的运动阻力。

如图4所示,所述外驳接管3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11顶部的、与所述顶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的管道主体31,及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31外部的、与所述管道主体31卡装固定的第三垫圈32,所述第三垫圈32用于提高所述外驳接管3与所述顶盖11连接的稳固性和提高所述搅拌缸1的密封性,及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31底部的第四垫圈33,所述第四垫圈33设置在所述外驳接管3与所述内驳接管41之间,所述第四垫圈33用于提高所述外驳接管3与所述内驳接管41连接密封性,防止物料泄露;所述管道主体31包括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31底部的、与所述管道主体31一体设置的第二驳接法兰311,所述第二驳接法兰311用于与所述第一驳接法兰4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实现所述外驳接管3与所述内驳接管41的固定连接。

如图5-6所示,所述物料管4包括内驳接管41,所述内驳接管41用于与所述外驳接管3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外驳接管3连通,实现将粘结剂原料输入所述物料管4内部,及设置在所述搅拌缸1内壁上的、与所述搅拌缸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的物料输出管42,所述物料输出管42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物料输出管42用于将粘结剂原料从外部输入所述搅拌缸1内部,实现快速乳化和高效搅拌反应,及设置在所述物料输出管42末端的、与所述物料输出管42固定连接的延长管43,所述延长管43贯穿所述下缸体12和所述保护层13,所述延长管43用于将所述物料输出管42与外界连通,便于清洁所述物料输出管42和排出多余原料,及设置在所述延长管43一侧的、与所述延长管43固定连接的第二截止阀44,所述第二截止阀44用于控制所述物料管4内部与外界的连通或隔绝,及设置在所述延长管43外部的、与所述延长管42通过卡装固定连接的第二垫圈45,所述第二垫圈45贯穿所述下缸体12和所述保护层13,所述第二垫圈45用于提高机构的密封性,防止泄露;所述内驳接管41呈90°弯曲设置,所述内驳接管41顶部与所述外驳接管3固定连接,所述内驳接管41底部与所述物料输出管42固定连接,所述内驳接管41包括设置在所述内驳接管41顶部的、与所述内驳接管41一体设置的第一驳接法兰411,所述第一驳接法兰411用于与所述第二驳接法兰3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提高所述内驳接管41与所述外驳接管3的紧密连接,及套装在所述内驳接管41上的、与所述内驳接管41固定连接的固定垫圈412,所述固定垫圈412用于将所述内驳接管41的下部与所述物料输出管42通过卡装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和管道的密封性;所述延长管43呈90°弯曲设置,所述延长管43包括设置在所述延长管43一侧的、与所述物料输出管42通过卡装固定连接的套装区域431,所述套装区域431的尺寸与所述物料输出管内腔422的尺寸对应,所述套装区域431通过与所述物料输出管42卡装连接,提高所述延长管43与所述物料输出管42的连接稳固性和管道密封性;所述物料输出管42包括设置在所述物料输出管42一侧的、呈等距间隔设置的通孔421,所述通孔421用于使输送的粘结剂物料输入所述搅拌缸1内部,实现乳化聚合,及贯穿所述物料输出管42的物料输出管内腔422,所述物料输出管内腔422用于输送物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泵5的型号为chl4-40,所述第一截止阀17和第二截止阀44的型号均为ok-68,所述电机22的型号为yx3-100l2-4。所述水泵5的出水口与所述外驳接管3通过所述软管7连接,所述水泵5的进水口与所述物料箱6通过所述软管7连接,所述物料箱6内装载有粘结剂原料,所述软管7与所述外驳接管3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

1.首先,将机构装配好,使得软管、外连接管、内连接管、物料输送管相连通,并且不泄露,将搅拌机构穿过顶盖并放置在下缸体内,使第一截止阀和第二截止阀处在关闭状态,将物料置入下缸体内,将顶盖与下缸体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实现搅拌缸的密封。

2.工作时,接通电源,启动电机和水泵,通过水泵实现物料从物料箱、软管、外连接管、内连接管、物料输送管之间的输送,并最终通过物料输送管上的通孔均匀地注入所述搅拌缸内,实现物料的匀速、分散地注入,并且在物料搅拌机构对物料混合物的搅拌过程中实现高效乳化聚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乳化效果。工作时可通过温度计管道调节搅拌缸内的气压。工作结束后可开启第一截止阀,并通过出料口输出乳化完成的物料。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该装置通过设置与搅拌缸焊接固定的物料管,配合外驳接管和水泵将物料从物料输出管的小孔输出,在搅拌机构作用下,实现两种物料的充分接触混合,提高乳化聚合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具有搅拌充分、均匀输出细小原料、乳化效果好的优点。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