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8509发布日期:2022-04-07 02:5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改性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由此空气净化器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生活。室内环境相对密闭,室内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有害气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一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活性炭过滤器用于除去甲醛等有害气体,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活性炭是最常用的一类吸附介质,比表面积大,有着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优良的有害气体吸附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空气净化技术中。由于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作用没有选择性,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对活性炭进行改性。
3.在相关技术中,需要人工地将活性炭搬运或抬升至相应的制备设备中,以对活性炭进行相应地加工处理,这样不仅会使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较低。另外,工作人员人为地搬运活性炭,工作人员易在搬运的过程中吸入活性炭的粉尘,从而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该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可以使活性炭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自动进料与出料。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包括:投料站,所述投料站具有第一活性炭进口和第一活性炭出口;浸润设备,所述浸润设备具有第二活性炭进口、溶液进口和混合物出口,所述第二活性炭进口与所述第一活性炭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一输料管;抽滤设备,所述抽滤设备设置于所述浸润设备的下方且所述浸润设备相对所述抽滤设备可转动,所述抽滤设备具有混合物进口、第二活性炭出口和抽滤口,所述混合物进口朝向所述浸润设备;干燥设备,所述干燥设备具有第三活性炭进口、第三活性炭出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三活性炭进口和所述第二活性炭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二输料管;冷却设备,所述冷却设备具有第四活性炭进口和第四活性炭出口,所述第四活性炭进口和所述第三活性炭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三输料管;混合设备,所述混合设备具有第五活性炭进口和第五活性炭出口,所述第五活性炭进口和所述第四活性炭出口之间连接有第四输料管;除尘设备,所述除尘设备具有第六活性炭进口、第六活性炭出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六活性炭进口和所述第五活性炭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五输料管。
6.由此,通过使制备活性炭的各个设备相互连通,可以实现活性炭在各个设备之间自动地进料与出料,不仅全程无需人工搬运与抬升活性炭,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而且还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投料站包括:升降装置、料斗和计量料桶,所
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运动,所述升降组件具有第一升降最高点,所述料斗位于所述第一升降最高点的下方,所述第一活性炭进口位于所述料斗的顶部,所述计量料桶位于所述料斗的下方,所述第一活性炭出口位于所述计量料桶的底部。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浸润设备包括:第一支撑台和浸润器,所述浸润器的外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台,所述浸润器内形成有浸润腔,所述浸润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活性炭进口,所述浸润腔的底部设置有混合物出口,所述溶液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处且与所述浸润腔相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浸润设备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浸润设备还包括:配方溶液进管,所述配方溶液进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台,所述配方溶液进管与所述溶液进口相连通,或所述配方溶液进管通过所述溶液进口伸入所述浸润腔内。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抽滤设备包括:抽滤罐和抽滤机,所述抽滤罐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混合物进口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顶部,所述第二活性炭出口和所述抽滤口间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抽滤机和所述抽滤口相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抽滤罐内设置有分离活性炭和配方溶液的过滤网,所述抽滤口设置于所述抽滤罐对应所述过滤网的部分。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抽滤设备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具有储液进口和储液出口,所述储液进口与所述抽滤机相连接,所述储液出口与所述浸润设备之间连接有清洗管。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干燥设备包括:沸腾炉、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所述第三活性炭进口、所述第三活性炭出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沸腾炉,所述进风组件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组件包括:进风管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进风管,以加热所述进风管内的气流,所述进风管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连通。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管,所述出风管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出风管穿设所述进风管,以与所述进风管内的气流换热,或所述出风管贴设在所述进风管的外侧,以与所述进风管换热。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设备包括:冷却罐和冷却管路,所述冷却罐内形成有冷却腔,所述冷却管路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冷却腔的顶部设置有第四活性炭进口,所述冷却腔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活性炭出口。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第一冷却盘管和第二冷却盘管,所述第一冷却盘管与第二冷却盘管均设置在所述冷却腔内且在所述冷却腔内间隔设置。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却盘管的绕设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冷却盘管的绕设半径,所述第一冷却盘管与所述第二冷却盘管共同将所述冷却腔分隔成第一冷却区域、第二冷却区域和第三冷却区域,所述第一冷却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冷却盘管的外侧,
所述第二冷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冷却盘管与所述第二冷却盘管之间,所述第三冷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冷却盘管的内侧。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混合设备包括:第二支撑台和混合器,所述混合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五活性炭进口设置于所述混合器的顶部,所述第五活性炭出口设置于所述混合器的底部。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混合设备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台,所述混合器的外侧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转轴传动连接。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除尘设备包括:除尘器,所述第六活性炭进口设置于所述除尘器的顶部,所述第六活性炭出口设置于所述除尘器的底部,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所述除尘器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进风口低于所述第二出风口。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除尘器包括:外壳、第一隔离部和第二隔离部,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均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六活性炭进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顶部中心处,所述第六活性炭出口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中心处,所述第一隔离部、所述第二隔离部和所述外壳限定出所述除尘通道,所述第一隔离部和所述第二隔离部为至少两个且与至少两个所述除尘通道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隔离部设置于所述第六活性炭进口和所述第六活性炭出口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连接于所述外壳的侧壁和所述第六活性炭出口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隔离部相对设置。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隔离部包括:第一倾斜段、竖直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竖直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第二倾斜段之间,所述第一倾斜段的顶部与所述第六活性炭出口相对设置且朝向侧下方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段的底部与所述第六活性炭出口相对设置且朝向侧上方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隔离部与所述第二倾斜段相对设置。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侧壁上的第一进风部,所述第一进风部位于所述第一倾斜段和所述第二倾斜段之间,所述第一倾斜段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进风部相连通的第一透气孔;和/或
26.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或侧壁的第二进风部,第二进风部位于所述第二隔离部的下方,所述第二隔离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进风部相连通的第二透气孔;和/或
27.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侧壁上的第三进风部,所述除尘器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于所述第三进风部和所述第一隔离部之间,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二隔离部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二隔离部的顶部之间留有通风间隙。
2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投料站的示意图;
3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浸润设备的局部示意图;
3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浸润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3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浸润设备和抽滤设备的示意图;
3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浸润设备和抽滤设备的示意图;
35.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滤罐的剖视图;
36.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燥设备的示意图;
37.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燥设备的示意图;
38.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设备的示意图;
39.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设备的示意图;
40.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设备的示意图;
41.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设备的局部示意图;
42.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尘设备和储料设备的示意图;
43.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除尘器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
45.10-投料站;11-第一活性炭进口;12-第一活性炭出口;13-升降装置;132-升降组件;14-料斗;15-计量料桶;16-刺破装置;161-刺破件;
46.20-浸润设备;21-第二活性炭进口;22-溶液进口;23-混合物出口;24-第一支撑台;241-第一轴承;25-浸润器;251-浸润腔;26-第一转轴;27-第一驱动装置;271-第一驱动电机;272-第一减速器;28-配方溶液进管;281-平直段;282-弯折段;2821-溶液喷头;
47.30-抽滤设备;31-混合物进口;32-第二活性炭出口;33-抽滤口;34-抽滤罐;341-容纳腔;35-抽滤机;36-过滤网;361-过滤孔;37-储液罐;371-储液进口;372-储液出口;38-清洗管;
48.40-干燥设备;41-第三活性炭进口;42-第三活性炭出口;43-第一进风口;44-第一出风口;45-沸腾炉;451-过滤器;4510-烧结网;452-阻力监测器;453-可视窗;454-第一温度传感器;
49.46-进风组件;461-进风管;4610-第一直管段;4611-第一弯管段;4612-第四直管段;4613-第三弯管段;4614-第五直管段;462-加热件;
50.47-出风组件;471-出风管;4710-第二直管段;4711-第二弯管段;4712-第三直管段;4713-第六直管段;4714-第四弯管段;4715-第七直管段;4716-第五弯管段;4717-第八直管段;472-第一风机;
51.48-搅拌装置;481-第二驱动装置;
52.50-冷却设备;51-第四活性炭进口;52-第四活性炭出口;53-冷却罐;531-冷却腔;5310-第一冷却区域;5311-第二冷却区域;5312-第三冷却区域;532-圆柱段;533-圆锥段;
53.54-冷却管路;541-第一冷却盘管;542-第二冷却盘管;55-罐体;56-盖体;561-连接部;562-翻盖部;5621-把手;
54.60-混合设备;61-第五活性炭进口;62-第五活性炭出口;63-第二支撑台;631-第二轴承;632-第二转轴;64-混合器;65-第三驱动装置;651-第二驱动电机;652-第二减速器;66-计量料斗;
55.70-除尘设备;71-第六活性炭进口;72-第六活性炭出口;73-第二进风口;731-第
一进风部;732-第二进风部;733-第三进风部;74-第二出风口;75-除尘器;751-外壳;752-第一隔离部;7520第一倾斜段;7521-竖直段;7522-第二倾斜段;753-第二隔离部;754-导风板;755-调节件;76-除尘通道;
56.80-储料设备;81-第七活性炭进口;82-第七活性炭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58.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
59.如图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可以主要包括:投料站10、浸润设备20、抽滤设备30、干燥设备40、冷却设备50、混合设备60、除尘设备70和储料设备80,其中,投料站10具有第一活性炭进口11和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浸润设备20具有第二活性炭进口21、溶液进口22和混合物出口23,第二活性炭进口21与第一活性炭出口12之间连接有第一输料管。具体地,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进口11进入投料站10,并且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流出,由于第二活性炭进口21与第一活性炭出口12之间连接有第一输料管,所以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流出后可以进入第一输料管,活性炭通过第一输料管流入第二活性炭进口21,并且可以通过第二活性炭进口21进入浸润设备20,这样可以实现浸润设备20的自动出料以及抽滤设备30的自动进料,无需人工地搬运和抬升活性炭,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6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料管中可以连接有气泵,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气泵可以驱动活性炭在第一输料管中流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活性炭在第一输料管中流动的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在第一输料管中发生卡顿,导致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导致第一输料管发生堵塞,这样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一输料管与第一活性炭出口12和第二活性炭进口21之间的连接相对密闭,可以防止活性炭在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进入第二活性炭进口21时发生外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粉尘,可以改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不必要的损耗浪费。
61.进一步地,结合图2-图5所示,活性炭在从第二活性炭进口21进入浸润设备20后,相应的配方溶液可以从溶液进口22进入浸润设备20,并且与活性炭进行浸润混合,活性炭将吸收相应的配方溶液直至无法继续吸收为止,此时活性炭的周围将还会存在无法被继续吸收的配方溶液,并且吸收了相应配方溶液的活性炭与周围无法被活性炭吸收的配方溶液将共同形成混合物,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混合物出口23流出,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混合物流动的装置,可以简化浸润设备20的结构设计。
62.进一步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抽滤设备30设置于浸润设备20的下方,并且浸润设备20相对抽滤设备30可以转动,抽滤设备30具有混合物进口31、第二活性炭出口32和抽滤口33,混合物进口31朝向浸润设备20。具体地,浸润设备20可以通过转动将内部的活性炭和配方溶液进行均匀充分地混合,在活性炭和配方溶液混合完成后,浸润设备20可以停止转动,此时浸润设备20下方的抽滤设备30上的混合物进口31可以与浸润设备20的混合物出口23相连通,混合物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混合物出口23进入混合物进口31,再通过混合物
进口31进入抽滤设备30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浸润设备20的自动出料和抽滤设备30的自动进料,而且无需设置驱动活性炭流动的装置,可以简化浸润设备20和抽滤设备30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浸润设备20和抽滤设备30的结构设计。
63.进一步地,由于混合物由吸收了相应配方溶液的活性炭与周围无法被活性炭吸收的配方溶液共同组成,为了方便后续对活性炭的加工处理,需要将吸收了相应配方溶液的活性炭与周围无法被活性炭吸收的配方溶液分离,通过抽滤设备30的抽滤作用,可以使无法被活性炭吸收的配方溶液从抽滤口33被抽出,在无法被活性炭吸收的配方溶液被抽出后,活性炭将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活性炭出口32流出,如此,无需设置驱动活性炭流动的装置使活性炭从第二活性炭出口32流出,可以优化抽滤设备30的结构设计。
64.结合图7和图8所示,干燥设备40具有第三活性炭进口41、第三活性炭出口42、第一进风口43和第一出风口44,第三活性炭进口41和第二活性炭出口32之间连接有第二输料管。具体地,由于第三活性炭进口41与第二活性炭出口32之间连接有第二输料管,所以活性炭从第二活性炭出口32流出后可以进入第二输料管,活性炭通过第二输料管流入第三活性炭进口41,并且可以通过第三活性炭进口41进入干燥设备40,这样可以实现抽滤设备30的自动出料以及干燥设备40的自动进料,无需人工地搬运和抬升活性炭,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65.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输料管可连接有气泵,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气泵可以驱动活性炭在第二输料管中的流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活性炭在第二输料管中流动的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在第二输料管中的流动发生卡顿,导致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导致第二输料管发生堵塞,这样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二输料管与第二活性炭出口32和第三活性炭进口41之间的连接相对密闭,可以防止活性炭在从第二活性炭出口32进入第三活性炭进口41时发生外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粉尘,可以改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不必要的损耗浪费。
66.进一步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活性炭从第三活性炭进口41流入干燥设备40后,第一进风口43处将向活性炭吹热风,从而可以使吸收了配方溶液的活性炭的表面干燥,以方便后续对活性炭的加工处理,在第一进风口43向活性炭吹出热风后,热风可以从第一出风口44流出,这样可以使干燥设备40内部的风循环流动,从而可以防止干燥设备40内部密闭,导致干燥设备40内部温度过高,造成活性炭易发生自燃,这样可以提升干燥设备40的可靠性。
67.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冷却设备50具有第四活性炭进口51和第四活性炭出口52,第四活性炭进口51和第三活性炭出口42之间连接有第三输料管。具体地,由于第四活性炭进口51与第三活性炭出口42之间连接有第三输料管,所以活性炭从第三活性炭出口42流出后可以进入第三输料管,活性炭通过第三输料管流入第四活性炭进口51,并且可以通过第四活性炭进口51进入冷却设备50,这样可以实现干燥设备40的自动出料以及冷却设备50的自动进料,无需人工地搬运和抬升活性炭,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68.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输料管可连接有气泵,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气泵可以驱动活性炭在第三输料管中的流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活性炭在第三输料管中流动的速
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在第三输料管中发生卡顿,导致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导致第三输料管发生堵塞,这样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三输料管与第三活性炭出口42和第四活性炭进口51之间的连接相对密闭,可以防止活性炭在从第三活性炭出口42进入第四活性炭进口51时发生外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粉尘,可以改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不必要的损耗浪费。
69.进一步地,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由于活性炭在干燥设备40中被干燥处理后,表面会存在余热,甚至活性炭的内部会产生聚热,易导致自燃,所以活性炭在通过第四活性炭进口51进入冷却设备50后,冷却设备50可以对活性炭进行冷却降温处理,从而可以使活性炭表面的温度正常,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生产线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而且还可以方便活性炭后续的生产制造。另外,在活性炭的温度降至正常值后,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活性炭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的装置,可以简化冷却设备50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冷却设备50的结构设计。
70.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混合设备60具有第五活性炭进口61和第五活性炭出口62,第五活性炭进口61和第四活性炭出口52之间连接有第四输料管。具体地,由于第五活性炭进口61与第四活性炭出口52之间连接有第四输料管,所以活性炭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后可以进入第四输料管,活性炭通过第四输料管流入第五活性炭进口61,并且可以通过第五活性炭进口61进入混合设备60,这样可以实现冷却设备50的自动出料以及混合设备60的自动进料,无需人工地搬运和抬升活性炭,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71.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输料管可连接有气泵,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气泵可以驱动活性炭在第四输料管中的流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活性炭在第四输料管中流动的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在第四输料管中发生卡顿,导致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导致第四输料管发生堵塞,这样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四输料管与第四活性炭出口52和第五活性炭进口61之间的连接相对密闭,可以防止活性炭在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进入第五活性炭进口61时发生外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粉尘,可以改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不必要的损耗浪费。
72.进一步地,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为了使制备出的活性炭品质更佳,可以将浸润了不同配方溶液的不同种类的活性炭进行混合,所以将从第五活性炭进口61进入混合设备60的不同种类的活性炭进行均匀充分地混合,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种类的活性炭可以为依次进入混合设备60,在不同种类的活性炭均匀混合后,混合制备出的综合活性炭的品质将更加稳定可靠,混合制备出的综合活性炭将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五活性炭出口62流出,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活性炭从第五活性炭出口62流出的装置,可以简化混合设备60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混合设备60的结构设计。
73.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除尘设备70具有第六活性炭进口71、第六活性炭出口72、第二进风口73和第二出风口74,第六活性炭进口71和第五活性炭出口62之间连接有第五输料管。具体地,由于第六活性炭进口71与第五活性炭出口62之间连接有第五输料管,所以活性炭从第五活性炭出口62流出后可以进入第五输料管,活性炭通过第五输料管流入第六活性
炭进口71,并且可以通过第六活性炭进口71进入除尘设备70,这样可以实现混合设备60的自动出料以及除尘设备70的自动进料,无需人工地搬运和抬升活性炭,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74.需要说明的是,第五输料管可连接有气泵,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气泵可以推动活性炭在第五输料管中的流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活性炭在第五输料管中流动的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在第五输料管中发生卡顿,导致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以及导致第五输料管发生堵塞,这样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五输料管与第五活性炭出口62和第六活性炭进口71之间的连接相对密闭,可以防止活性炭在从第五活性炭出口62进入第六活性炭进口71时发生外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粉尘,可以改善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不必要的损耗浪费。
75.进一步地,在活性炭从第六活性炭进口71进入除尘设备70后,除尘设备70可以对活性炭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以提升活性炭的品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活性炭被除尘设备70除尘处理后,活性炭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流出,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活性炭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流出的装置,可以简化除尘设备70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除尘设备70的结构设计。
76.结合图13所示,储料设备80设置于除尘设备70的下方,储料设备80具有第七活性炭进口81和第七活性炭出口82,第七活性炭进口81和第六活性炭出口72相对设置。具体地,通过将储料设备80设置在除尘设备70下方,并且使储料设备80的第七活性炭进口81和除尘设备70的第六活性炭出口72相对设置,可以使活性炭在除尘设备70中经过除尘处理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流入第七活性炭进口81,并且从第七活性炭进口81进入储料设备80中,被储料设备80储存起来,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活性炭流动的装置,可以简化除尘设备70和储料设备80的结构设计,当储料设备80中的活性炭需要被用到时,可以打开第七活性炭出口82,使活性炭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七活性炭出口82流出,这样可以方便用料,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储料设备80的结构设计。
77.由此,通过使制备活性炭的各个设备相互连通,可以实现活性炭在各个设备之间自动地进料与出料,不仅无需人工搬运与抬升活性炭,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而且还可以提升活性炭处理的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78.结合图1所示,投料站10可以主要包括:升降装置13和料斗14,升降装置13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升降组件132,升降组件132与第一驱动件传动连接,升降组件132能够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运动,升降组件132具有第一升降最高点,料斗14位于第一升降最高点的下方。具体地,升降组件132可以与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例如尼龙袋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驱动件驱动升降组件132向下运动至合适位置时,可以将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与升降组件132连接,然后使升降组件132移动至第一升降最高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升降装置13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与升降组件132的连接可以是人工地连接,也可以为自动连接,可以根据装载袋的结构、升降组件132的结构以及成本来确定,此处不做限定。
79.其中,升降组件132上可以设置有挂钩,可以通过挂钩与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可拆卸地连接固定,不仅可以使升降组件132自身的结构简单,而且可以使升降组件132与装有
活性炭的装载袋的连接简单易行。
80.需要说明的是,升降组件132可以为滑轮加绳子的升降组合,也可以为转轴加铰链的升降组合,也可以是丝杠螺母的升降组合,并且还不限于上述几种升降组合方式,此处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投料站10的结构布局、生产成本以及具体的工艺需求选择性地设置升降组件132的升降组合方式,可以提升升降组件132的适用性。另外,第一驱动件可以为电机或发动机,此处不做限定。
81.结合图1所示,第一活性炭进口11位于料斗14的顶部。具体地,由于料斗14位于第一升降最高点的下方,所以当升降组件132被驱动至第一最高升降点后,可以直接将与升降组件132相连接的活性炭向下移动并且放置至料斗14中,这样可以使活性炭从第一升降最高点放置至料斗14中的过程简单快速,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在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进口11进入料斗14后,可以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流出,这样不仅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流出的装置,可以简化投料站10的结构,而且还可以保证活性炭在料斗14中流动的顺畅性。
82.其中,料斗14可以为锥形,并且第一活性炭进口11较大,第一活性炭出口12较小,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活性炭在通过第一活性炭进口11进入料斗14中时,第一活性炭进口11太小,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进口11漏出,而且相较于整体呈圆柱形的料斗14,这样还可以提升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流出的速度,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并且还可以防止活性炭在料斗14中的流动出现卡顿或堵塞。
83.结合图1所示,投料站10还可以主要包括:计量料桶15,从料斗14流出的活性炭可以进入计量料桶15,第一活性炭出口12设置于计量料桶15的底部,计量料桶15可以对活性炭进行计量,并且精确地控制活性炭从第一活性炭出口12流出的量,这样可以使活性炭的投料站10更加智能可靠,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投料站10的可靠性。其中,计量料桶15也可以为锥形,这样可以在保证计量料桶15容积的前提下,提升活性炭从计量料桶15流出的速度,可以防止活性炭在计量料桶15中发生卡顿,可以提升计量料桶15的可靠性。
84.结合图1所示,投料站10还可以主要包括:刺破装置16,刺破装置16设置于第一活性炭进口11或料斗14内,刺破装置16用于刺破活性炭的装载袋。具体地,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升降组件132从第一升降最高点向下降,当刺破装置16设置于料斗14内时,与升降组件132相连接的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可以在下降的过程中与刺破装置16持续接触,刺破装置16可以持续刺破装载袋,例如:刺破装置16可以设置于料斗14的侧壁上,刺破装置16可以在装载袋的侧边上划出裂口,从而使活性炭从装载袋的侧边漏出至料斗14内,相对应地,刺破装置16也可以设置于料口的第一活性炭进口11,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从第一升降最高点下放至第一活性炭进口11时,刺破装置16将直接刺破装载袋的底部,使活性炭从装载袋的底部漏出至料斗14内。
85.当然,刺破装置16可以同时设置在料斗14的侧壁上和第一活性炭进口11处,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刺破装置16对装载袋的刺破效果,从而可以使装载袋中的活性炭全部进入料斗14,可以防止装载袋中存在活性炭的残留,导致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
86.另外,在装有活性炭的装载袋靠近第一活性炭进口11时,还可以通过人工地刺破装载袋,以使装载袋中的活性炭通过第一活性炭进口11进入料斗14,可以根据料斗14的结构设计、投料站10的成本以及具体地工艺需求选择性地设置刺破装载袋的方式,这样可以
提升投料站10的适用性。
87.结合图1所示,刺破装置16可以主要包括多个刺破件161,多个刺破件161具有朝向上方或朝向中心凸出的尖端,多个刺破件161在第一进料口或料斗14内间隔设置。具体地,当刺破装置16设置在料斗14的侧壁上时,刺破件161具有朝向中心凸出的尖端,当刺破装置16设置在第一活性炭进口11时,刺破件161具有朝向上方凸出的尖端,将刺破件161设置为多个,并且使多个刺破件161间隔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刺破装置16对装载袋的刺破效果,而且还可以使装载袋被刺破时依然保持平衡,防止装载袋发生侧歪,导致装载袋中的活性炭外泄至料斗14之外,造成活性炭的浪费,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刺破装置16的可靠性。
88.结合图2-图5所示,浸润设备20主要包括包括:第一支撑台24和浸润器25,浸润器25的外周设置有第一转轴26,第一转轴26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台24,具体地,第一转轴26可以位于浸润器25的两侧,第一支撑台24也可以位于浸润器25的两侧,并且两侧的第一支撑台24到浸润器25的距离相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浸润器25设置的稳定性,而且当第一转轴26带动浸润混合器64进行转动时,可以使浸润器25的转动保持平衡稳定,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浸润设备20的可靠性。其中,第一支撑台24可以呈三角形或梯形,这样可以使第一支撑台24更加稳定可靠。
89.进一步地,结合图2-图5所示,浸润器25内形成有浸润腔251,浸润腔25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活性炭进口21,浸润腔251的底部设置有混合物出口23,溶液进口22设置于第一转轴26处,并且与浸润腔251相连通。具体地,活性炭可以从浸润腔251顶部的第二活性炭进口21进入浸润腔251,相应的配方溶液可以通过第一转轴26处的溶液进口22进入浸润腔251,在浸润器25进行转动时,浸润腔251内的活性炭可以向四处散开,如此,可以提升活性炭与配方溶液的接触面积,活性炭的各处均可以与相应的配方溶液进行充分均匀的浸润混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活性炭与配方溶液浸润混合的时间更短,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提升活性炭和相应的配方溶液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品质的稳定性。
90.结合图2所示,浸润设备20还可以主要包括:第一驱动装置27,第一驱动装置27设置于第一支撑台24,第一驱动装置27与第一转轴26传动连接。具体地,将第一转轴26与第一驱动装置27均设置于第一支撑台24,第一支撑台24可以对第一驱动装置27和第一转轴26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防止外力的冲击或外界异物的侵蚀损坏第一转轴26与第一驱动装置27,从而可以延长第一转轴26与第一驱动装置27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将第一驱动装置27与第一转轴26传动连接,第一驱动装置27可以驱动第一转轴26进行稳定持续地转动,这样可以提升第一转轴26带动浸润器25进行转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91.结合图2所示,第一驱动装置27可以主要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71和第一减速器272,通过先将第一驱动电机271与第一减速器272传动连接,再将第一减速器272与第一转轴26传动连接,可以使第一减速器272在第一驱动电机271和第一转轴26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这样可以使第一驱动电机271驱动第一转轴26转动,从而使第一转轴26带动浸润器25的转动更加稳定可靠,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转轴26的可靠性。
92.结合图2所示,可以将第一驱动电机271设置于第一减速器272的下方,将第一减速器272设置于第一转轴26的下方,可以在第一驱动电机271稳定可靠地驱动第一减速器272,以及第一减速器272稳定可靠地与第一转轴26进行传动的前提下,使第一驱动电机271和第一减速器272充分地利用第一支撑台24内部的空间,可以使浸润设备2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
一步地,可以将第一驱动电机271和第一减速器272之间通过传送带或传送链条传动连接,以及将第一减速器272与第一转轴26之间通过减速齿轮组传动连接,不仅可以使第一驱动电机271与第一减速器272之间的传动,以及第一减速器272与第一转轴26之间的传动更加稳定可靠,而且还可以减少传动时的损耗,可以提升传动的效率,从而可以降低第一驱动电机271的能耗,可以提升浸润设备20的可靠性。
93.另外,结合图2所示,第一支撑台24内还设置有第一轴承241,第一转轴26配合在第一轴承241内,可以使第一转轴26的转动更加顺畅平滑,可以防止第一转轴26的转动出现卡顿,造成第一转轴26的磨损,这样可以提升第一转轴26的可靠性。
94.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生产效率,浸润器25的质量以及体积将会设置地较大,第一转轴26转动时将产生高温,通过在第一轴承241与第一转轴26处设置冷却器,冷却器可以对第一转轴26转动时产生的高温进行冷却,可以防止第一转轴26转动时温度上升,导致第一转轴26与第一轴承241的结构发生损坏,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第一转轴26的持续转动,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延长第一转轴26与第一轴承241的使用寿命。
95.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轴承241与第一转轴26处设置润滑器,润滑器可以提供润滑油,这样不仅可以使第一转轴26与第一轴承241的转动更加平滑顺畅,而且还可以减小第一转轴26与第一轴承241之间的磨损,可以进一步地延长第一转轴26与第一轴承241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轴承241与第一转轴26处设置刹车器,在第一转轴26停止相对第一轴承241的转动时,刹车器可以限制第一转轴26因为浸润器25惯性的作用继续相对第一轴承241进行转动,如果不设置刹车器,使第一转轴26通过空气阻力或摩擦力自由停止,由于浸润器25的惯性较大以及第一转轴26与第一轴承241之间的摩擦力较小,第一转轴26完全静止的时间将会较长,这样会降低生产效率。
96.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轴承241与第一转轴26处设置精准对接器,不仅可以防止第一转轴26相对第一轴承241的位置发生偏移,而且还可以防止第一支撑台24对浸润器25两侧的第一转轴26的支撑位置不同,导致浸润器25的转动不平衡,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浸润器25转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97.结合图3所示,浸润设备20还可以主要包括:配方溶液进管28,配方溶液进管28设置于第一支撑台24,配方溶液进管28与溶液进口22相连通,或配方溶液进管28通过溶液进口22伸入浸润腔251内。具体地,通过将配方溶液进管28设置在第一支撑台24,可以保证配方溶液进管28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其中,配方溶液进管28可以从溶液进口22伸入浸润器25中,也可以仅仅与溶液进口22相连通,即在配方溶液进管28与溶液进口22相连通后,配方溶液进管28不继续向浸润器25中延伸设置,可以根据浸润器25具体的结构设计以及具体的工艺要求选择性地将配方溶液进管28从溶液进口22伸入浸润器25,或者仅仅与溶液进口22相连通,上述两种方式均可以在不影响配方溶液持续稳定地进入浸润器25的前提下,提升配方溶液进管28的适用性。
98.需要说明的是,配方溶液进管28可以设置在第一转轴26内,这样在保证配方溶液进管28不会影响第一转轴26转动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使配方溶液进管28充分利用第一转轴26内的空间,可以使浸润设备2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第一转轴26还可以对配方溶液进管28起到遮挡保护的作用,可以延长配方溶液进管28的使用寿命。
99.结合图3所示,配方溶液进管28可以主要包括:平直段281和弯折段282,平直段281
设置于第一支撑台24,并且通过溶液进口22伸入浸润腔251内,弯折段282相对平直段281弯折设置,并且弯折段282的出口朝向浸润腔251的中心。具体地,将配方溶液进管28分成平直段281和弯折段282,平直段281不仅可以方便配方溶液进管28在第一支撑台24内的设置,而且可以方便平直段281通过溶液进口22伸入浸润腔251内。进一步地,弯折段282与平直段281的一端相连接,弯折段282可以相对平直段281弯折设置,例如:弯折段282可以先相对平直段281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在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平直地向前延伸一段距离,接着再向下延伸至朝向浸润腔251的中心,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
100.如此设置,弯折段282可以在保证配方溶液进管28的出口处在浸润混合腔的中心,保证从配方溶液进管28中流出的配方溶液,在浸润腔251内的分布均匀的前提下,使配方溶液进管28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搅拌活性炭与配方溶液的作用,这样可以优化配方溶液进管28的结构设计。另外,这样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配方溶液进管28结构强度的作用,可以防止活性炭与配方溶液的混合物损坏配方溶液进管28,这样可以提升配方溶液进管28的可靠性。
101.结合图3所示,弯折段282的出口设置有溶液喷头2821,溶液喷头2821可以向四周出液,如此,从弯折段282的出口流出的配方溶液向浸润腔251内的出液将更加均匀。另外,由于溶液喷头2821可以将配方溶液向四周喷出,这样可以在保证配方溶液与活性炭的混合均匀充分的前提下,减少配方溶液的用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制造的成本,从而可以优化配方溶液进管28的结构设计。
102.浸润器25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为无线压力传感器。具体地,在活性炭通过第二活性炭进口21进入浸润器25后,首先可以在在保持浸润器25密闭的状态下,真空运行2min,使浸润器25内部的压力达到-90kpa后,再可以进行20min的真空保压,其中,在真空保压的过程中,浸润器25可以进行匀速转动,在浸润器25内部的真空度降到-80kpa后,真空机组阀门开启,在真空度达到-85
±
3kpa后,真空机组停止运转,并且使浸润器25内部再次进入保压状态,如此循环直至达到20min的真空时间,这样不仅可以使活性炭在浸润器25内分布地更加均匀,而且还可以使活性炭与配方溶液后续的混合更加充分,因此,通过在浸润器25内设置无线的压力传感器,不仅可以使压力传感器稳定可靠地监测浸润器25内的压力,可以保证真空保压的精确性,而且无线的压力传感器还可以使浸润器25内部的结构相对简单,可以防止压力传感器占用浸润器25内部过多的空间,并且可以防止浸润器25在进行转动时,影响压力传感器的电连接稳定性,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浸润器25的可靠性。
103.进一步地,在浸润器25内部负压的情况下载入相应的配方溶液,配方溶液进管28上设置有排气阀,在配方溶液进液完成后,外部进液管道排气阀自动打开,从而使浸润器25内部的压力变为为常压,接着,在活性炭与配方溶液进行浸润混合的过程中,浸润器25为自动翻转,翻转的时间与次数等参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下活性炭与配方溶液量的不同进行设定,此处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活性炭与相应的配方溶液浸润混合的充分,在每次浸润器25翻转一周后,可以使浸润器25停留在相对水平面垂直的位置,以使活性炭与相应的配方溶液进行浸润混合,浸润器25每次停留的时间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下活性炭与配方溶液量的不同进行设定,此处不作限定。另外,浸润器25翻转时的转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下活性炭与配方溶液量的不同等因素,在2-8r/min范围内进行调节,从而可以保证活性炭与配方溶液浸润混合的效果最佳,需要说明的是,浸润器25翻转过程可以匀速进行。
104.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油温机,并且利用油温机中的导热油对浸润器25的内部进行加热,在浸润器25的内部达到预设温度后,油温机停止加热,并且进入恒温状态,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下活性炭与配方溶液量的不同等因素在50℃-60℃之间进行调节,如此设置,通过对浸润器25内部进行加热,可以使活性炭与配方溶液的分子运动更加剧烈,从而可以使活性炭与配方溶液混合地更加充分,混合效果更好,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混合物的品质稳定性。
105.进一步地,浸润器25内还可以设置有扰流板,扰流板邻近混合物出口23设置,并且朝向混合物出口23倾斜设置,扰流板不仅可以提高活性炭和配方溶液在浸润器25内进行浸润混合的均匀度,而且在活性炭和配方溶液混合而成的混合物从混合物出口23流出的过程,扰流板不仅可以保证混合物能顺利滑出,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防止大量的混合物一起从混合物出口23流出,将混合物出口23堵住,以及防止活性炭破碎,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浸润器25的结构可靠性。
106.结合图4-图6所示,抽滤设备30可以主要包括:抽滤罐34和抽滤机35,抽滤罐34内形成有容纳腔341,混合物进口31设置于容纳腔341的顶部,第二活性炭出口32和抽滤口33间隔设置在容纳腔341的底部,抽滤机35和抽滤口33相连接。具体地,在活性炭与配方溶液充分均匀地浸润混合,并且形成混合物后,混合物可以通过容纳腔341顶部的混合物进口31进入抽滤罐34的容纳腔341,将第二活性炭出口32和抽滤口33设置在容纳腔341的底部,可以使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流向容纳腔341底部,如此,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混合物的驱动装置,可以优化抽滤罐34的结构设计。
107.进一步地,活性炭在与配方溶液进行浸润混合的过程中,活性炭将吸收配方溶液直至无法继续吸收为止,所以活性炭与配方溶液浸润混合而成的混合物中还会存在多余的配方溶液,混合物在容纳腔341底部先被抽滤机35抽滤出多余的配方溶液,抽滤机35的一端与抽滤口33相连接,如此,混合物中多余的配方溶液将从抽滤口33中被抽至外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对混合物中的配方溶液抽滤脱水的效果,可以防止脱水不干净,导致活性炭的周围还存在大量的配方溶液,影响后续的生产,而且还可以提升对混合物抽滤脱水的速度,从而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并且相较于传统的通过离心式脱水机对混合物进行脱水,通过抽滤进行脱水更加安全,可以提升抽滤设备30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另外,如此设置,在整个抽滤过程中,无需人工地搬运与抬升混合物,这样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其中,抽滤机35可以为水泵,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
108.结合图6所示,抽滤罐34内设置有分离活性炭和配方溶液的过滤网36,抽滤口33设置于抽滤罐34对应过滤网36的部分。具体地,活性炭在浸润器25内充分吸收配方溶液直至无法继续吸收配方溶液后,活性炭的外部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没有被吸收的配方溶液,通过在抽滤罐34内设置过滤网36,可以使从浸润器25进入抽滤罐34内的混合物经过过滤网36的过滤处理后,使吸收了配方溶液的活性炭与配方溶液分离,通过在抽滤罐34对应过滤网36的部分设置有抽滤口33,可以使过滤出来的多余的配方溶液通过抽滤口33被抽出,如此设置,可以防止在抽滤机35抽取抽滤罐34中多余的配方溶液时,活性炭也被抽滤出去,不仅造成活性炭将抽滤口33被堵住,而且还会造成活性炭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可以提升抽滤设备30的可靠性。
109.进一步地,过滤网36为金属过滤网,过滤网36上均匀分布有过滤孔361。具体地,将
过滤网36设置成金属过滤网,可以保证过滤网36的结构强度,可以防止过滤网36在活性炭的挤压下易发生形变,以及可以防止过滤网36被混合物压扁,导致过滤孔361的孔径增大,影响过滤效果。另外,通过在过滤网36上设置均匀分布的过滤孔361,可以提升过滤网36对混合物的过滤效果。
110.结合图4和图5所示,抽滤设备30可以主要包括:储液罐37,储液罐37具有储液进口371和储液出口372,储液进口371与抽滤机35相连接,储液出口372与浸润设备20之间连接有清洗管38。具体地,抽滤机35一端与抽滤口33相连,另一端与储液进口371相连,如此,混合物中多余的配方溶液将从抽滤口33被抽出至储液罐37的储液进口371,再通过储液进口371流至储液罐37中,多余的配方溶液在被抽滤至储液罐37后,可以从储液罐37的储液出口372流出,以供其他方面的使用,例如冲洗活性炭和配方溶液混合用的浸润器25,通过在储液出口372与浸润设备20之间连接有清洗管38,并且在清洗管38中设置泵体,泵体可以驱动储液罐37中的配方溶液通过储液出口372进入清洗管38,并且通过清洗管38重新进入浸润器25中,由于泵体的驱动力,重新进入浸润器25的配方溶液将具有冲击力,从而可以将残留在浸润器25周壁上的活性炭和配方溶液带走,如此设置,不仅可以防止浸润器25内有活性炭和配方溶液的残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还可以防止浸润器25对其他物料进行浸润混合时,残留在浸润器25周壁上的活性炭和配方溶液对其他物料造成污染,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抽滤设备30的可靠性。
111.进一步地,将第二活性炭出口32和抽滤口33在容纳腔341底部间隔设置,在混合物中多余的配方溶液被抽滤至储液罐37中后,容纳腔341底部还剩下吸收有配方溶液的活性炭,活性炭将通过容纳腔341底部的活性炭出口快速地直接流出,无需设置驱动和引导活性炭流动的装置,可以简化抽滤罐34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抽滤罐34的结构设计。
112.结合图7和图8所示,干燥设备40可以主要包括:沸腾炉45、进风组件46和出风组件47,第三活性炭进口41、第三活性炭出口42、第一进风口43和第一出风口44均设置于沸腾炉45,进风组件46与第一进风口43相连通,出风组件47与第一出风口44相连通。具体地,活性炭可以通过第三活性炭进口41进入沸腾炉45内,然后在沸腾炉45内进行沸腾干燥,得到干燥的活性炭,以方便后续对活性炭的加工处理,进风组件46与第一进风口43相连通,进风组件46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43可以向沸腾炉45内通入热风,热风可以更好、更快地降低活性炭表面的湿度,从而可以使活性炭沸腾干燥,而换热后的热风可以从第一出风口44流出,这样可以保证沸腾炉45内热风的循环,可以防止沸腾炉45内部密闭,导致沸腾炉45内部的温度上升,造成沸腾炉45内部的活性炭发生自燃,这样可以提升沸腾炉45的安全性,从而可以提升干燥设备40的可靠性。
113.结合图7和图8所示,进风组件46可以主要包括:进风管461和加热件462,进风管461与第一进风口43相连通,从而使热风可以通过进风管461通入到沸腾炉45内,实现活性炭的沸腾干燥。设置有加热件462,将加热件462设置于进风管461,加热件462可以加热进风管461内的气流,这样通过进风管461的气流就可以形成热风,然后热风进入到沸腾炉45内,带走活性炭表面的湿度,从而可以使活性炭沸腾干燥。加热件462的加热温度可以采用ssr(可控硅输出光电耦合器)可控硅控制,可以调节的范围为:0-150℃,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114.结合图7和图8所示,出风组件47可以主要包括:出风管471,出风管471连接第一出
风口44,换热后的热风可以从出风管471排出。出风管471穿设进风管461,这样从出风管471排出的热风又可以与进入到进风管461的风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热风可以与进风管461内的气流换热,或出风管471贴设在进风管461的外侧,换热后的热风也可以与进风管461换热,同样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这样设置,可以对换热后的热风进行热回收和再利用,甚至循环利用,换热后的热风也可以多次对活性炭进行干燥处理,这样可以使热风中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减小活性炭的干燥设备40的能源损耗,进而可以降低活性炭的干燥成本。
115.一种可选地,如图7所示,进风管461可以主要包括:第一直管段4610和第一弯管段4611,第一弯管段4611连接在第一直管段4610和第一进风口43之间,第一直管段4610水平设置,加热件462设置于第一直管段4610内,或加热件462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出风管471穿设第一直管段4610,或出风管471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
116.将第一直管段4610水平设置,这样外部的气流可以沿水平方向通入到进风管461内。加热件462设置于第一直管段4610内,或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外部的气流通过第一直管段4610后,均可以加热形成所需要的热风。第一弯管段4611连接在第一直管段4610和第一进风口43之间,这样热风通过第一弯管段4611后进入沸腾炉45内,从而给活性炭加热干燥,另外,第一弯管段4611为弯管,可以更方便进风管461与沸腾炉45的第一进风口43连接。出风管471穿设第一直管段4610,或出风管471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这样换热后的热风均可以通过第一直管段4610与进风管461换热,从而可以对换热后的热风进行热回收和再利用,减小干燥设备40的能源损耗。
117.此外,如图7所示,出风管471可以主要包括:第二直管段4710、第二弯管段4711和第三直管段4712,第二弯管段4711连接在第二直管段4710和第三直管段4712之间,第二直管段4710连接第一出风口44,第二直管段4710水平设置,而且第三直管段4712竖直设置,第三直管段4712穿设第一直管段4610,或第三直管段4712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
118.第二直管段4710连接第一出风口44,第二直管段4710水平设置,这样换热后的热风可以沿水平方向通过第二直管段4710排出。第三直管段4712竖直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三直管段4712更好地穿设第一直管段4610,或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而且第三直管段4712穿设第一直管段4610,或贴设在第一直管段4610的外侧,换热后的热风均可以通过第三直管段4712与进风管461换热,从而可以对换热后的热风进行热回收和再利用,减小干燥设备40的能源损耗。而第二弯管段4711连接在第二直管段4710和第三直管段4712之间,第二弯管段4711可以起到中间连接的作用,另外,第二弯管段4711为弯管,可以更方便出风管471与沸腾炉45的第一出风口44和第一直管段4610连接。
119.另一种可选地,如图8所示,进风管461可以主要包括:第四直管段4612、第三弯管段4613和第五直管段4614,第三弯管段4613连接在第四直管段4612和第五直管段4614之间,第四直管段4612竖直设置,而且第五直管段4614水平设置,第五直管段4614连接第一进风口43,加热件462设置于第五直管段4614,出风管471穿设第四直管段4612,或出风管471贴设在第四直管段4612的外侧。
120.将第四直管段4612竖直设置,这样外部的气流可以沿竖直方向通入到进风管461内。第五直管段4614水平设置,这样方便第五直管段4614与沸腾炉45的第一进风口43连接,加热件462设置于第五直管段4614,外部的气流通过第五直管段4614后,可以加热形成所需要的热风,而且第五直管段4614连接第一进风口43,这样热风通过第五直管段4614后进入
沸腾炉45内,从而给活性炭加热干燥。第三弯管段4613连接在第四直管段4612和第五直管段4614之间,第三弯管段4613可以起到中间连接作用,另外,第三弯管段4613为弯管,可以更方便第四直管段4612和第五直管段4614连接。出风管471穿设第四直管段4612,或出风管471贴设在第四直管段4612的外侧,这样换热后的热风均可以通过第四直管段4612与进风管461换热,从而可以对换热后的热风进行热回收和再利用,减小干燥设备40的能源损耗。
121.另外,如图8所示,出风管471可以主要包括:第六直管段4713、第四弯管段4714、第七直管段4715、第五弯管段4716和第八直管段4717,第四弯管段4714连接在第六直管段4713和第七直管段4715之间,第五弯管段4716连接在第七直管段4715和第八直管段4717之间,第六直管段4713连接第一出风口44,第六直管段4713和第八直管段4717水平设置,而且第七直管段4715竖直设置,第八直管段4717穿设第四直管段4612,或第八直管段4717贴设在第四直管段4612的外侧。
122.第六直管段4713连接第一出风口44,第六直管段4713水平设置,这样换热后的热风可以沿水平方向通过第六直管段4713排出。第七直管段4715竖直设置,第八直管段4717水平设置,这样可以使第八直管段4717更好地穿设第四直管段4612,或贴设在第四直管段4612的外侧,而且第八直管段4717穿设第四直管段4612,或贴设在第四直管段4612的外侧,换热后的热风均可以通过第八直管段4717与进风管461换热,从而可以对换热后的热风进行热回收和再利用,减小干燥设备40的能源损耗。而第四弯管段4714连接在第六直管段4713和第七直管段4715之间,第五弯管段4716连接在第七直管段4715和第八直管段4717之间,第四弯管段4714和第五弯管段4716可以起到中间连接的作用,另外,第四弯管段4714和第五弯管段4716为弯管,可以更方便出风管471与沸腾炉45的第一出风口44和第四直管段4612连接。
1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出风组件47还可以包括:第一风机472,第一风机472连接于出风管471,第一风机472低于进风管461和加热件462。第一风机472可以与电源连接,在通电后可以产生吸力,将外部的风吸入至进风管461内,将第一风机472连接于出风管471,这样第一风机472可以将出风管471的换热后的热风再次送入至进风管461内,从而可以对换热后的热风进行再利用,减小活性炭的干燥设备40的能源损耗。第一风机472低于进风管461和加热件462,这样可以使第一风机472更加方便地排送气体,而且第一风机472可以设置于地下,或下沉处理,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小第一风机472发出的噪音。第一风机472采用自动变频器控制,并设置调风门,可以自由调节风量。
124.当然,结合图7和图8所示,干燥设备40还可以包括:搅拌装置48,搅拌装置48可以包括:第二驱动装置481和搅拌架,第二驱动装置481与搅拌架传动连接,搅拌架设置在沸腾炉45内,而且搅拌架位于第一进风口43的上方。第二驱动装置481与搅拌架传动连接,并且搅拌架设置在沸腾炉45内,第二驱动装置481可以给搅拌架提供驱动力,使搅拌架可以自动搅拌沸腾炉45内的活性炭,从而可以增加活性炭与热风的接触面积,加快活性炭的干燥,也可以提升活性炭的干燥效果。而搅拌架位于第一进风口43的上方,这样设置比较合理,使搅拌架可以正常搅拌活性炭,而且可以避免搅拌架与进风管461之间发生干涉。
125.沸腾炉45内还设置有翻板阀门,可以通过翻板阀门控制活性炭的排出,翻板阀门打开后,达到干燥要求的活性炭通过自身重力落入沸腾炉45正下方的料斗14,活性炭完全排出后,翻板阀门自动关闭,完成活性炭的干燥过程。
126.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沸腾炉45内设置有过滤器451,过滤器451包括烧结网4510,烧结网4510为多个,多个烧结网4510位于第一进风口43的上方。在沸腾炉45内设置有过滤器451,过滤器451可以过滤活性炭干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杂质,过滤器451包括烧结网4510,烧结网4510更方便清洁,也可以防止高温燃毁,在第一进风口43的上方设置有多个烧结网4510,则可以更好地吸收活性炭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杂质,从而保证活性炭的干燥效果。
127.进一步地,结合图7和图8所示,沸腾炉45设置有阻力监测器452,阻力监测器452监测烧结网4510的阻力变化。在沸腾炉45设置有阻力监测器452,阻力监测器452可以监测烧结网4510的阻力变化,沸腾炉45可以根据阻力监测器452检测的阻力变化设置沸腾炉45的保养清洁时间,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沸腾炉45进行保养清洁。
128.除此之外,结合图7和图8所示,沸腾炉45的外侧设置有采样口和可视窗453。在沸腾炉45外侧设置有采样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样口取一些活性炭样品,观察活性炭是否达到干燥要求,而且采样口必须进行密封设置,取样观察完成后将活性炭样品塞回沸腾炉45内。沸腾炉45的外侧还设置有可视窗453,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可视窗453观察沸腾炉45内部活性炭的沸腾干燥过程,可视窗453的材质应选用耐温材料。
129.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7和图8所示,活性炭的干燥设备40还具备脉冲清灰功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捕集沸腾炉45内细微的杂质,从而可以提高烧结网4510的透气性,提升活性炭的干燥效果,而且沸腾炉45采用左右腔离线式清灰模式,使活性炭在干燥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清灰效果。另外,沸腾炉45的内腔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54,第一温度传感器454用于监测沸腾炉45内的温度,当温度超过设置的温度范围时,第一温度传感器454会发出超温警报,而且第一温度传感器454也可以自动保存异常的温度信息。
130.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冷却设备50可以主要包括:冷却罐53和冷却管路54,冷却罐53内形成有冷却腔531,冷却管路54设置于冷却腔531内,冷却腔531的顶部设置有第四活性炭进口51,冷却腔531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活性炭出口52。具体地,活性炭在被干燥处理后将带有余热,处于内部的活性炭甚至会产生聚热,容易造成自燃,所以需要对活性炭进行冷却降温处理,活性炭可以通过第四活性炭进口51进入冷却罐53的冷却腔531中,冷却罐53的冷却腔531中设置有冷却管路54,冷却管路54中可以通入冷却液,例如:水,水的冷却效果好,并且成本较低,内部通有冷却液的冷却管路54与温度较高的活性炭接触后,可以发生热量的交换,活性炭的热量将向冷却管路54的冷却液中传递,从而使冷却管路54达到对活性炭降温的效果。
131.相较于将活性炭放置在传动带上,通过向活性炭吹风的方式对活性炭降温,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对活性炭冷却降温的效果与速度,从而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防止在冷却降温的过程中产生粉尘,污染工作环境。另外,这样还无需人工地将活性炭搬运至传动带上,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132.需要说明的是,冷却管路54中的冷却液是循环流动,在冷却液吸收了活性炭的热量后自身的温度上升,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将从冷却管路54中流出,在外部进行降温处理后,再进入冷却管路54中对活性炭进行冷却降温,这样可以保证冷却管路54中的冷却液对活性炭的散热效果。另外,将第四活性炭进口51和第四活性炭出口52分别设置造冷却腔531的顶部和底部,在活性炭从第四活性炭进口51进入冷却腔531,并且在冷却腔531中被冷却降温
后,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无需设置驱动和牵引活性炭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的装置,可以简化冷却设备50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冷却设备50的结构设计。
133.结合图10所示,冷却管路54可以主要包括: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均设置在冷却腔531内,并且在冷却腔531内间隔设置。具体地,如果仅仅设置一个冷却盘管,冷却盘管中的冷却液将只能快速地吸收距离冷却盘管较近的活性炭的热量,距离冷却盘管较远的活性炭的热量传递至冷却液中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这样会使冷却效率较低,因此,通过将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间隔设置在冷却腔531内,不仅可以使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的冷却更加均匀,而且还可以使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的冷却更加快速有效,这样可以提升冷却管路54的性能,从而可以提升冷却设备50的可靠性。
134.另外,通过将冷却管路54设置成盘绕设置的冷却盘管,可以使冷却管路54在体积一定的冷却罐53中,延长自身的实际长度,从而可以使冷却管路54中通入更多的冷却液,以及可以提升冷却管路54与活性炭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却管路54的对活性炭的冷却效果。
135.结合图10所示,第二冷却盘管542的绕设半径大于第一冷却盘管541的绕设半径,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共同将冷却腔531分隔成第一冷却区域5310、第二冷却区域5311和第三冷却区域5312,第一冷却区域5310位于第二冷却盘管542的外侧,第二冷却区域5311位于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之间,第三冷却区域5312位于第一冷却盘管541的内侧。具体地,由于第二冷却盘管542的绕设半径大于第一冷却盘管541的绕设半径,并且由于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在冷却腔531内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冷却盘管541处于第二冷却盘管542盘绕设置的内部,从而可以使冷却管路54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却管路54的冷却效果。
136.进一步地,结合图10所示,第一冷却区域5310处于第二冷却盘管542的外侧,即第二冷却盘管542与冷却罐53的侧壁之间,如此,位于第一冷却区域5310中的活性炭距离第二冷却盘管542和冷却罐53的侧壁均较近,活性炭不仅可以快速地将热量传递至第二冷却盘管542,而且还可以将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冷却罐53的侧壁上,通过将冷却罐53由散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可以使冷却罐53的侧壁将热量发散至冷却罐53外部的空气中,这样可以提升第一冷却区域5310的冷却效果。
137.进一步地,第二冷却区域5311处于第二冷却盘管542和第一冷却盘管541之间,位于第二冷却区域5311内的活性炭距离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均较近,活性炭不仅可以将热量快速地传递至第一冷却盘管541中的冷却液中,而且还可以将热量快速地传递至第二冷却盘管542中的冷却液中,这样可以提升第二冷却区域5311的冷却效果。
138.进一步地,第三冷却区域5312位于第一冷却盘管541的内侧,位于第三冷却区域5312内的活性炭距离第一冷却盘管541较近,活性炭可以将热量快速地传递至第一冷却盘管541中的冷却液中,相较于仅仅设置一个冷却盘管,活性炭无法进行均匀快速地散热,如此设置,活性炭可以将热量快速地传递至与其相距较近的部件中,并且通过将第一冷却盘管541在第二冷却盘管542内与第二冷却盘管542间隔设置,这样在冷却液的温度与剂量相同的前提下,不仅可以提升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的冷却速度与冷却效果,而且还可以使活
性炭的冷却更加均匀,可以防止活性炭冷却不均,影响活性炭的性能与品质,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却设备50的可靠性。
139.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冷却罐53可以主要包括:圆柱段532和圆锥段533,圆柱段532连接于圆锥段533的顶部,第四活性炭进口51位于圆柱段532的顶部,第四活性炭出口52位于圆锥段533的底部,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至少设置于圆柱段532。具体地,如果冷却罐53整体均呈圆柱形,在活性炭的量较少,活性炭在冷却罐53中的分布较松散的情况下,活性炭将无法与冷却管路54紧密接触,会导致活性炭向冷却管路54的热传递不佳,通过将圆锥段533设置在冷却罐53的底部,当活性炭刚进入冷却罐53,活性炭的量较少时,活性炭将处于圆锥段533开口较小的位置,这样量较少的活性炭也能与冷却管路54接触紧密,从而可以使活性炭在整个冷却过程中始终与冷却管路54的接触保持紧密,从而可以使活性炭与冷却管路54的热传递更加快速有效,进而可以优化冷却罐53的结构设计。
140.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圆柱段532连接于圆锥段533的顶部,这样可以在圆柱段532不影响活性炭在圆锥段533中与冷却管路54紧密接触的前提下,增加冷却罐53的容积,需要说明的是,当活性炭进入圆柱段532时,活性炭已经将圆锥段533填满,活性炭的量已经较多,此时无需考虑活性炭量较少,无法与冷却管路54紧密接触的情况。另外,将第四活性炭进口51和第四活性炭出口52分别设置于圆柱段532的顶部与圆锥段533的底部,如此设置,在活性炭通过第四活性炭进口51进入冷却罐53被冷却降温后,活性炭可以直接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无需设置驱动活性炭从第四活性炭出口52流出的装置,可以简化冷却罐53的结构,从而可以优化冷却罐53的结构设计。
141.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冷却盘管541的一端设置于圆柱段532的顶部,另一端延伸至圆柱段532的底部,或延伸至圆锥段533的顶部;第二冷却盘管542的一端设置于圆柱段532的顶部,另一端延伸至圆锥段533的底部。具体地,由于第二冷却盘管542的的绕设半径较小,所以第二冷却盘管542可以一端连接设置在圆柱段532的顶部,另一端延伸至圆锥段533的底部,如此,即使圆锥段533的开口在远离圆柱段5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圆锥段533也不会影响绕设半径较小的第二冷却盘管542向圆锥段533底部的延伸设置,这样可以保证第二冷却盘管542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42.由于第一冷却盘管541的绕设半径较大,所以第一冷却盘管541将无法延伸至圆锥段533的底部,将第一冷却盘管541的一端设置于圆柱段532的顶部,另一端延伸至圆柱段532的底部,或延伸至圆锥段533的顶部,这样可以使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根据自身的绕设半径来适应调整自身在冷却罐53中安装设置的位置,可以使冷却管路54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143.进一步地,结合图10所示,由于圆锥段533的开口逐渐减小,圆锥段533的容积较小,储存在圆锥段533中的活性炭的量较少,第二冷却盘管542对圆锥段533中的活性炭的冷却降温已经足够,所以第一冷却盘管541只需一端设置于圆柱段532的顶部,另一端延伸至圆柱段532的底部,或延伸至圆锥段533的顶部,另一端无需伸入圆锥段533的底部中,这样可以在保证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冷却降温的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第一冷却盘管541的设置长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制造的成本。另外,由于在相同高度以及相同半径下,圆柱段532的容积将大于圆锥段533的容积,所以圆柱段532中的活性炭较多,通过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处在圆柱段532中的部分同时对圆柱段532中的活性炭进
行冷却降温,可以保证冷却管路54对圆柱段532中的活性炭冷却降温的效果。
144.一种可选地,第一冷却盘管541与第二冷却盘管542相连通,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中的一个设置有进口,并且另一个设置有出口。具体地,将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相连通,冷却液可以从进口进入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在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中流动,并且吸收活性炭的热量后,再从出口流出,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形成对活性炭的冷却回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冷却液在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中流动的速度,可以提升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冷却降温的效果,而且只需在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上总共开设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便可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流动,可以简化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的结构。
145.另一可选地,第一冷却盘管541设置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冷却盘管542设置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具体地,冷却液可以从第一进口流入第一冷却盘管541中,在第一冷却盘管541中流动,并且吸收活性炭的热量后,再从第一出口流出,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第一冷却盘管541对的活性炭进行稳定可靠地冷却降温,冷却液也可以从第二进口流入第一冷却盘管541中,在第二冷却盘管542中流动,并且吸收活性炭的热量后,再从第二出口流出,如此循环往复,可以使第二冷却盘管542对的活性炭进行稳定可靠地冷却降温,这样可以使冷却液分别从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中流过,通过降低冷却液流动的路程来提升冷却循环的速度,可以使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冷却降温的效果更好。
146.另外,这样也可以根据活性炭的量选择性地向第一冷却盘管541和第二冷却盘管542中通入冷却液,例如:如果活性炭的量较少,仅仅处于圆锥段533中,没能到达圆柱段532的高度,此时只需要向第一冷却盘管541中通入冷却液,使第一冷却盘管541位于圆锥段533中的部分对活性炭进行冷却降温,由于第二冷却盘管542无法与处于圆锥段533中的活性炭接触,所以无需向第二冷却盘管542中通入冷却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可以优化冷却管路54的结构设计。
147.冷却设备50还可以主要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冷却腔531,冷却管路54包括进口,进口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一控制阀电连接。具体地,通过在冷却腔531内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使第二温度传感器对冷却腔531内的活性炭进行测温,当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出的活性炭的温度高于预定值时,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向第一控制阀发送开启的电信号,使第一控制阀将冷却管路54的进口打开,从而使冷却液流入冷却管路54,并且吸收活性炭的热量,使活性炭冷却降温,在活性炭温度降至低于预定值时,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向第一控制阀发送关闭的电信号,使第一控制阀将冷却管路54的进口关闭,从而停止冷却液的循环流动。
148.如此设置,可以使冷却管路54根据冷却腔531的活性炭的温度选择性地对活性炭进行冷却,这样可以在保证冷却管路54对活性炭的冷却降温的的可靠性的前提下,防止冷却管路54中的冷却液一直保持循环流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可以降低冷却器的能耗。其中,第二温度传感器控制第一控制阀开启或关闭进口的参照预定值可以为35℃,但不限于此,此处不作限定。
149.进一步地,第二温度传感器为多个,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在冷却罐53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第一控制阀电连接。具体地,由于冷却罐53具有一定的高度,如果仅仅在冷却罐53中设置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当距离第二温度传感器较远位
置的活性炭的温度出现异常时,第二温度传感器无法快速及时地监测到活性炭温度的异常,由此,通过将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在冷却罐53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使第二温度传感器及时地监测到冷却罐53中每一处活性炭的温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可靠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却设备50的可靠性。
150.另外,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第一控制阀电连接,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均可以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启与闭合,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当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都向第一控制阀发送关闭电信号时,第一控制阀才可以关闭,冷却管路54才可以停止对活性炭的冷却,当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中的一个向第一控制阀发送开启电信号时,第一控制阀就需要开启,这样可以保证冷却罐53中的每一处活性炭的温度都被降低至预定值以下后,冷却管路才停止工作,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却设备50的可靠性。
151.进一步地,冷却设备50还可以主要包括:控制器和温度异常报警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温度异常报警器电连接。具体地,由于活性炭可能会出现温度较高,或者内部产生聚热,在冷却腔531内发生自燃的情况,所以通过将控制器分别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温度异常报警器电连接,在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活性炭的温度异常,例如:活性炭发生自燃时,此时冷却管路54中的冷却液对活性炭的冷却作用无效,第二温度传感器将向控制器发出电信号,使控制器控制温度异常报警器进行报警,从而提示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救险措施,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冷却设备50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152.进一步地,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冷却罐53可以主要包括:罐体55和盖体56,盖体56设置于罐体55顶部,盖体56包括连接部561和翻盖部562,连接部561连接于罐体55,翻盖部562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部561。具体地,通过将连接部561稳定可靠地连接在罐体55上,将翻盖部562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部561,如此设置,在冷却罐53正常工作时,可以使连接部561与翻盖部562共同将罐体55顶部密封,可以保证冷却腔531的密闭性,可以防止外界异物进入冷却腔531污染活性炭,或者活性炭中的粉尘扬溅至冷却罐53外,当冷却罐53内部需要安装、拆卸、清洗和检修时,可以直接通过打开翻盖部562,使翻盖部562相对连接部561进行转动,从而使罐体55的顶部在原来翻盖部562盖设的位置打开一个敞口,以方便用户通过这个敞口对冷却腔531中的部件进行安装、拆卸、清洗和检修,从而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
153.另外,结合图10所示,翻盖部562上可以设置把手5621或者手孔,这样可以使用户对翻盖部562相对连接部561的转动具有施力点,从而可以方便用户对翻盖部562发力,进而可以方便用户将翻盖部562打开,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
154.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混合设备60可以主要包括:第二支撑台63和混合器64,混合器64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台63,第五活性炭进口61设置于混合器64的顶部,第五活性炭出口62设置于混合器64的底部。具体地,通过将混合器64可以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台63,不仅可以防止混合器64安装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而且在不同种类的活性炭依次进入混合器64后,混合器64可以通过相对第二支撑台63的自动地转动来实现混合器64内不同种类的活性炭的均匀充分的混合,从而不仅无需人工地将活性炭搬运抬升至混合器64内,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而且可以提升混合器64混合的速度与效果,从而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混合制备出的活性炭品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55.进一步地,由于第五活性炭出口62设置在混合器64的底部,所以活性炭在混合结
束后,开启第五活性炭出口62,活性炭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从第五活性炭出口62流出,无需设置驱动与引导装置,这样可以优化混合设备60的结构设计。
156.结合图11所示,混合设备60还可以主要包括:第三驱动装置65,第三驱动装置65设置于第二支撑台63,混合器64的外侧设置有第二转轴632,第二转轴632设置于第二支撑台63,第三驱动装置65与第二转轴632传动连接。具体地,将第二转轴632与第三驱动装置65均设置于第二支撑台63,第二支撑台63可以对第三驱动装置65和第二转轴632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防止外力的冲击或外界异物的侵蚀损坏第二转轴632与第三驱动装置65,从而可以延长第二转轴632与第三驱动装置65的使用寿命。
157.进一步地,结合图11所示,将第三驱动装置65与第二转轴632传动连接,第三驱动装置65可以驱动第二转轴632进行稳定持续地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转轴632可以位于第二混合器64的两侧,第二支撑台63也可以位于第二混合器64的两侧,并且两侧的第二支撑台63到混合器64的距离相等,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混合器64设置的稳定性,而且当第二转轴632带动混合器64进行转动时,可以使混合器64的转动始终保持平衡稳定,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混合设备60的可靠性。其中,第二支撑台63可以呈三角形或梯形,这样可以使第二支撑台63更加稳定可靠。
158.结合图11所示,第三驱动装置65还可以主要包括:第二驱动电机651和第二减速器652,第二驱动电机651与第二减速器652传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651位于第二减速器652的下方,第二减速器652与第二转轴632传动连接。具体地,通过先将第二驱动电机651与第二减速器652传动连接,再将第二减速器652与第二转轴632传动连接,可以使第二减速器652在第二驱动电机651和第二转轴632之间起到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这样可以使第二驱动电机651驱动第二转轴632转动,从而使第二转轴632带动混合器64的转动更加稳定可靠,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二转轴632的可靠性。
159.另外,结合图11所示,第二支撑台63内还设置有第二轴承631,通过将第二转轴632配合在第二轴承631内,可以使第二转轴632的转动更加顺畅平滑,可以防止第二转轴632的转动出现卡顿以及造成第二转轴632的磨损,这样可以提升第二转轴632的可靠性。
160.进一步地,在第五活性炭进口61前可以设置计量料斗66,在每种活性炭进入第五活性炭进口61之前,使每种活性炭都经过计量料斗66的计量,这样可以使不同种类的活性炭的量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配比需求,并且可以使配比更加精确,这样可以使后续混合制备出的活性炭的品质更加稳定可靠。需要说明的是,浸润了不同配方溶液的不同种类的活性炭为依次进入计量料斗66,并且进行依次计量,这样可以保证计量可靠性。
161.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除尘设备70可以主要包括:除尘器75,第六活性炭进口71设置于除尘器75的顶部,第六活性炭出口72设置于除尘器75的底部,这样含有含尘杂质的活性炭可以通过自身的重力进入第六活性炭进口71,落入到除尘器75内,这样可以省去人工搬运,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可以提高设备的自动化。另外,如此设置的除尘器75还可以有效避免含尘杂质扩散至空气中,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第六活性炭出口72设置于除尘器75的底部,当活性炭中的含尘杂质去除完毕后,活性炭也可以通过自身的重力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排出。
162.当然,如图14所示,活性炭的除尘设备70还设置有第二风机(图中未标出),当第二风机工作后,第二风机会提供合适的风压,进而将除尘器75外部的风通过第二进风口73吸
入到除尘器75内,外部的风可以根据活性炭和含尘杂质的质量的不同,将活性炭和含尘杂质分离,活性炭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排出,而含尘杂质则从第二出风口74排出。第二进风口73和第二出风口74在除尘器75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更好地分离活性炭和含尘杂质,避免活性炭也从第二出风口74中排出。
163.另外,如图14所示,通过调节第二风机的风速,由于含尘杂质的质量小于活性炭的质量,活性炭会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排出,而外部的风会将含尘杂质带向除尘器75内部的上方,第二进风口73低于第二出风口74,这样含尘杂质会更好地从第二进风口73上方的第二出风口74排出。另外,含尘杂质从第二出风口74排出后,会进入专门的除尘系统收集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粉尘飞扬,从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
164.其中,如图14所示,除尘器75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的顶部与第六活性炭进口71相连通,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的底部与第六活性炭出口72相连通,每个除尘通道76均对应设置有第二进风口73和第二出风口74。除尘器75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含尘杂质和活性炭均可以从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中通过,而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的底部与第六活性炭出口72相连通,这样活性炭可以通过自身的重力直接从第六活性炭出口72排出。每个除尘通道76均对应设置有第二进风口73和第二出风口74,外部的风通过第二进风口73进入到除尘器75内,进而可以将除尘通道76内的含尘杂质带向除尘器75内部上方的出风口,含尘杂质从第二出风口74排出。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可以有效分散除含尘杂质后的活性炭,可以使得每个除尘通道76对应一定量的除含尘杂质后的活性炭,从而可以提高除尘效率,也可以提升除尘效果。
165.另外,如图14所示,除尘器75可以主要包括:外壳751、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均设置于外壳751内,第六活性炭进口71设置于外壳751的顶部中心处,第六活性炭出口72设置于外壳751的底部中心处,第一隔离部752、第二隔离部753和外壳751限定出除尘通道76,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为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与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一一对应,第一隔离部752设置于第六活性炭进口71和第六活性炭出口72之间,第二隔离部753连接于外壳751的侧壁和第六活性炭出口72之间,而且第二隔离部753与第一隔离部752相对设置。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均设置于外壳751内,外壳751可以起到保护和隔绝的作用,避免活性炭在去尘的过程中大量的粉尘飞扬,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也会影响员工的身体健康。而且这样可以使第一隔离部752、第二隔离部753和外壳751限定出除尘通道76,从而使含尘杂质和活性炭均可以在除尘器75内部的除尘通道76中通过。
166.当然,至少两个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与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一一对应,这样可以使第一隔离部752、第二隔离部753和外壳751限定出除尘通道76,第一隔离部752设置于第六活性炭进口71和第六活性炭出口72之间,使含尘杂质和活性炭只在第六活性炭进口71和第六活性炭出口72之间运动,第二隔离部753连接于外壳751的侧壁和第六活性炭出口72之间,而且第二隔离部753与第一隔离部752相对设置,这样可以使外壳751、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之间只限定有除尘通道76,含尘杂质和活性炭只在除尘通道76中通过,避免含尘杂质和活性炭四处溅射和飞扬,从而影响含尘杂质和活性炭的分离和收集处理。另外,通过使至少两个除尘通道76共用一个第六活性炭进口71和一个第六活性炭出口72,可以简化除尘器75的结构,可以方便进料和出料。
16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4所示,第一隔离部752可以主要包括:第一倾斜段7520、竖直段7521和第二倾斜段7522,竖直段7521连接于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第一倾斜段7520的顶部与第六活性炭进口71相对设置,而且第一倾斜段7520朝向侧下方倾斜设置,第二倾斜段7522的底部与第六活性炭出口72相对设置,而且第二倾斜段7522朝向侧上方倾斜设置,第二隔离部753与第二倾斜段7522相对设置。将竖直段7521连接于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竖直段7521可以起到中间连接的作用,而且这样设置更符合除尘器75的内部构造,使外壳751、第一隔离部752和第二隔离部753之间可以限定出除尘通道76。第一倾斜段7520的顶部与第六活性炭进口71相对设置,这样含尘杂质和活性炭均可以落入到第一倾斜段7520上,而且第一倾斜段7520朝向侧下方倾斜设置,这样可以使含尘杂质和活性炭沿着第一倾斜段7520向下方滚落。
168.另外,当含尘杂质和活性炭从第一倾斜段7520和竖直段7521向下滚落后,含尘杂质和活性炭沿着第二倾斜段7522继续下落,第二倾斜段7522的底部与第六活性炭出口72相对设置,这样活性炭可以沿着第二倾斜段7522通向第六活性炭出口72,第二倾斜段7522朝向侧上方倾斜设置,这样方便第二倾斜段7522的一端与竖直段7521的下端连接,而且第二倾斜段7522的另一端向下倾斜,方便活性炭向第六活性炭出口72滚落。第二隔离部753与第二倾斜段7522相对设置,这样第二隔离部753与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可以限定出除尘通道76,方便含尘杂质和活性炭从除尘通道76中通过。另外,设置有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这样可以减慢含尘杂质和活性炭的下落速度,从而可以使外部的风更好、更全面地分离含尘杂质和活性炭。
169.一种可选地,如图14所示,第二进风口73可以主要包括设置于外壳751侧壁上的第一进风部731,第一进风部731位于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第一倾斜段7520设置有与第一进风部731相连通的第一透气孔。在外壳751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进风部731,外部的风可以通过第一进风部731进入到除尘器75内,将第一进风部731设置于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这样可以规划外部的风的流动路径,使外部的风聚集于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而第一倾斜段7520设置有与第一进风部731相连通的第一透气孔,这样聚集于第一倾斜段7520和第二倾斜段7522之间的外部的风可以通过第一透气孔进入到第一倾斜段7520的上方,从而可以将位于第一倾斜段7520上的含尘杂质带向第二出风口74,进而将含尘杂质排出。第一透气孔小于含尘杂质和活性炭,这样可以避免含尘杂质和活性炭从第一透气孔中漏出。第一透气孔可以在第一倾斜段7520均匀分布,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倾斜段7520构造成网状。
170.另一种可选地,如图14所示,第二进风口73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外壳751的底部或侧壁的第二进风部732,第二进风部732位于第二隔离部753的下方,第二隔离部753上设置有与第二进风部732相连通的第二透气孔。在外壳751的底部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部732,外部的风也可以通过第二进风部732进入到除尘器75内,将第二进风部732设置于第二隔离部753的下方,这样可以规划外部的风的流动路径,使外部的风聚集于第二隔离部753的下方,而第二隔离部753上设置有与第二进风部732相连通的第二透气孔,这样聚集于第二隔离部753下方的外部的风可以通过第二透气孔进入到第二隔离部753的上方,从而可以将位于第二隔离部753上的含尘杂质带向第二出风口74,进而将含尘杂质排出。第二透气孔小于含尘杂质和活性炭,这样可以避免含尘杂质和活性炭从第二透气孔中漏出。第二透气孔可
以在第二隔离部753上均匀分布,这样可以使得第二隔离部753构造成网状。
171.再一种可选地,如图14所示,第二进风口73也可以包括设置于外壳751侧壁上的第三进风部733,除尘器75还可以包括:导风板754,导风板754设置于第三进风部733和第一隔离部752之间,导风板754位于第二隔离部753的上方,而且导风板754与第二隔离部753的顶部之间留有通风间隙。在外壳75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风部733,外部的风还可以通过第三进风部733进入到除尘器75内。除尘器75还设置有导风板754,导风板754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使外部的风将含尘杂质带向第二出风口74。外部的风聚集于导风板754与外壳751之间,而导风板754设置于第三进风部733和第一隔离部752之间,这样可以规划外部的风的流动路径,又导风板754位于第二隔离部753的上方,而且导风板754与第二隔离部753的顶部之间留有通风间隙,这样聚集于导风板754与外壳751之间的外部的风可以通过通风间隙进入到导风板754和第一隔离部752之间,从而可以将导风板754和第一隔离部752之间的含尘杂质带向第二出风口74,进而将含尘杂质排出。通风间隙小于含尘杂质和活性炭,这样可以避免含尘杂质和活性炭从通风间隙中漏出。
172.结合图14所示,除尘器75还可以主要包括:调节件755,调节件755可以运动地设置于外壳751,导风板754可以运动地设置于外壳751,调节件755与导风板754传动连接,以调节通风间隙。也就是说,调节件755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其可以带动导风板754运动,从而可以改变导风板754与第二隔离部753之间的通风间隙尺寸,这样可以调节从第三进风部733吹向除尘通道76之间的风量,可以达到控制除尘的目的。
17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17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