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使得转动连杆部件121?123连动而转动。
[0155]S卩,若连接部件125向上方移动,则转动连杆部件121?123只朝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相同的旋转角度。
[0156]另一方面,若连接部件125向下方移动,则转动连杆部件121?123只朝箭头A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相同的旋转角度。
[0157]如上所述,连接部件125与从转动连杆部件121?123朝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臂部121A?123A连接,因此,如图5及图7所示,能将连接部件125配置在第1?第3旋转轴111?113的车宽方向内侧。由此,连接部件125不会伸出到车宽方向外侧,又,即使开闭第1?第3散热板101?103,连接部件125也只是几乎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连接部件125不会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因此,可以抑制连接部件125朝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量,易使得车体倾斜角有利。
[0158]如该图10所示,在转动连杆部件121附近的连接部件125,一体成形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连接用突出部125A,在该连接用突出部125A,可摆动地连接连杆部件127,其通过放大连杆126将传动器104的动力传递至连接部件125。
[0159]该连杆部件127与上述连接部件125 —样,在第1?第3旋转轴111?113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杆状部件,且一端(上端)转动自如地与连接部件125的连接用突出部125A连接,另一端(下端)与放大连杆126的一端连接。
[0160]放大连杆126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设在风扇罩61的支轴61 J(参照图4),如图10所示,包括空开所设定的角度(在本结构中,约为90度)从支轴61J朝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臂部126A、126B,以及从臂部126B—体地向上方斜外侧突出的捏手部126D。通过在放大连杆126设置捏手部126D,组装时可以用手指握持捏手部126D,可以提高作业性。在图10中,符号L2表不支轴61J的轴线。
[0161]—方的臂部126A形成为凹形状的叉部(以下称为叉部),起着作为传动器104的可动部的功能的气缸杆104A (输出杆)的前端部104B滑动自如地嵌入该叉部,使得前端部104B容易地插入/脱离。另一方的臂部126B —体地设有与支轴61J平行的销轴126C,通过该销轴126C能容易地与设在连杆部件127的下端的孔部127A嵌合。
[0162]根据上述连杆结构,若传动器104的气缸杆104A的前端部104B移动,则放大连杆126以轴线L2为基准作为第1连杆仅仅转动与该移动量相应的旋转角度,与该转动相对应,连杆部件127动作,通过连接部件125使转动连杆部件121、122、123分别围绕第1旋转轴111、第2旋转轴112、第3旋转轴113转动,使第1散热板101、第2散热板102及第3散热板103转动。
[0163]S卩,传动器104的驱动力通过放大连杆126、连杆部件127、连接部件125、以及转动连杆部件121、122、123依次传递至第1旋转轴111、第2旋转轴112及第3旋转轴113,第1散热板101、第2散热板102及第3散热板103进行开闭。
[0164]上述动力传递机构105是由放大连杆126 (第1连杆部件)、连杆部件127 (第2连杆部件)、连接部件125 (第3连杆部件)、以及转动连杆部件121、122、123 (第4连杆部件)构成的连杆机构。
[0165]若传动器104的气缸杆104A向箭头B方向伸出,则第1散热板101、第2散热板102及第3散热板103向箭头C方向转动而打开。又,若气缸杆104A从伸出状态向与箭头B相反方向收缩,则第1散热板101、第2散热板102及第3散热板103向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转动而关闭。
[0166]在本结构中,如图5所示,通过气缸杆104A伸出,其前端部104B从图中用实线所示收缩侧位置(相当于初始位置)向用双点划线所示伸出侧位置(相当于动作位置)移动,放大连杆126向逆时针方向只转动角度θ A,与此相伴随,销轴126C只转动角度Θ C,所有的转动连杆部件121?123只转动角度θ Bo
[0167]在此,如图5、图10所示,放大连杆126形成为使得从转动支点(支轴61J的轴线L2)至销轴126C的距离比例如从转动连杆部件123中的转动中心(第3旋转轴113的旋转中心)至臂部123A与连接部件125连接的部位的中心123A’的距离长。即使关于转动连杆部件121、122,也形成为与转动连杆部件123同样。因此,可以使得转动连杆部件121?123的转动角度θ B比放大连杆126的转动角度θ A大。
[0168]由此,构成为一边抑制传动器104的气缸杆104A的伸缩量使传动器104小型化,一边能确保转动连杆部件121?123的转动角度θ B大。
[0169]如图10所示,在转动连杆部件121?123和第1?第3散热板101?103之间,设有超冲程吸收机构130,如在停止在图7所示完全打开位置及图5所示完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对第1?第3散热板101?103赋能那样,吸收使得转动连杆部件121?123额外转动时的超冲程部分。
[0170]若详细说明,如图10所示,设置从转动连杆部件121?123朝径向外侧突出、向前方弯曲的卡止部121K、122K、123K,设置从第1?第3旋转轴111?113朝径向外侧突出、向后方弯曲的卡止部111Κ、112Κ、113Κ,与上述卡止部121Κ?123Κ在径向重叠。
[0171]扭簧131 (赋能部件)分别与第1?第3旋转轴111?113嵌合,由这些扭簧131的两端部,分别从转动方向两侧夹持卡止部111K和卡止部121K、卡止部112K和卡止部122K、卡止部113K和卡止部123K。
[0172]上述卡止部111K、卡止部121K、扭簧131的组合,卡止部112K、卡止部122K、扭簧131的组合,卡止部113K、卡止部123K、扭簧131的组合,分别构成超冲程吸收机构130。
[0173]由于上述超冲程吸收机构130,若转动连杆部件121?123转动,则通过扭簧131,第1?第3旋转轴111?113转动,第1?第3散热板101?103转动。并且,若散热板101?103与轴间百叶扇64C4、64C5 (抵接部)抵接,不再继续旋转,则转动连杆部件121?123 —边扩大扭簧131的两端部的距离,一边反抗扭簧131的弹性力空转,防止对转动连杆部件121?123及第1?第3散热板101?103施加过大负荷,同时,赋与第1?第3散热板101?103与轴间百叶扇64C4、64C5相对的适度的推压力。又,当关闭第1散热板101、第2散热板102及第3散热板103时,同样,防止过负荷的同时赋与适度的关闭力。
[0174]S卩,在本结构中,通过设置放大连杆126,一边抑制传动器104的冲程量,一边取得第1?第3散热板101?103的转动量,且通过设置超冲程吸收机构130防止第1?第3散热板101?103的过度转动,防止过大负荷作用,同时,由于扭簧131的弹性力,不松动地确实开闭第1?第3散热板101?103。
[0175]构成如图10所示的动力传递机构105的各零件(放大连杆126、连杆部件127、连接部件125、转动连杆部件121?123)如图4所示,收纳于一体地设在风扇罩61的框架部61G内。因此,能由该框架部61G充分保护不受周围飞散物的侵害。又,框架部61G的车宽方向的开口由通风窗部件64覆盖,因此,即使由通风窗部件64也能保护构成动力传递机构105的各零件。
[0176]在图5中,本结构的传动器104适用根据温度动作的感温式的热敏传动器。更具体地说,在该传动器104,使用感温蜡气缸,其收纳因感温部104C的温度上升而膨胀的蜡,活塞因蜡的膨胀/收缩而移动,气缸杆104A(也称为输出杆)与上述活塞一体进退。
[0177]该传动器104 —体地具备撑条部件85(也参照图3),通过该撑条部件85,由紧固螺栓安装在曲轴箱41的下部,根据贮存于曲轴箱41下部的集油盘41P(集油盘部)的油的温度,使气缸杆104A向车宽方向进退。传动器104配置于冷却风扇62的下方,构成其输出轴的气缸杆104A的轴线L3与曲轴71的曲轴线L1平行配置。又,传动器104的周围(上下及前后)由风扇罩61的第2收纳部61GB围住。
[0178]由此,可以不受冷却风扇62影响地将传动器104靠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与上述连接部件125或连杆部件127相比,能靠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如此,与连接部件125或连杆部件127相比,将配置在更下方的传动器104靠近车宽方向内侧配置,因此,易于确保车体倾斜角。
[0179]又,在本结构中,如图5及图7所示,在传动器104的下方配置排气管55,因此,希望对排气管55和传动器104进行热隔断。如图5及图7所示,在本结构中,传动器104的周围用风扇罩61围住,因此,可以保护传动器104不受外部的飞散物的侵害,同时,易避免排气管55对传动器104的热影响。因此,可以与曲轴箱41内的油温相适合地使传动器104合适地动作。
[0180]又,风扇罩6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开口由通风窗部件64覆盖,因此,即使由该通风窗部件64也能保护传动器104不受外部的飞散物的侵害,同时,避免外部的热影响。
[0181]根据以上结构,当处于曲轴箱41内的油温低的冷态时,传动器104的气缸杆104A位于如图5所示的收缩侧位置,由第1?第3散热板101?103完全关闭冷却风吸入口 63。由此,在起动时或暖气驾驶时可以抑制外部空气的吸入,可以积极地实现提高起动性或促进暖气。
[0182]又,根据油温的上升,传动器104的气缸杆104A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因此,第1?第3散热板101?103转动,冷却风吸入口 63慢慢打开。由此,通过冷却风扇62的旋转吸入外部空气,可以以与开口面积相应的风量气冷动力单元20。由此,能实现与油温成比例的冷却,合适的冷却成为可能。
[0183]又,风扇罩61的冷却风吸入口 63形成为圆形开口,因此,可以抑制冷却风错乱。而且,风扇罩61具有与冷却风吸入口 63的下游侧连接的圆筒形状的筒部61C(圆筒部),因此,据此也可以抑制冷却风错乱,能提高整流效果。因此,提高整流效果,有效地吸入冷却风,使高效率冷却成为可能。
[0184]又,在本结构中,如图4及图5所示,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包括与曲轴71连动旋转、吸入外部空气的冷却风扇62,覆盖冷却风扇62且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冷却风吸入口 63的风扇罩61,以及安装在风扇罩61、使得冷却风吸入口开闭自如地转动的、且用连接部件125连接的多个第1?第3散热板101?103,在上述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中,冷却风吸入口63形成为圆形开口,风扇罩61具有与冷却风吸入口 63的下游侧连接的筒部61C,多个第1?第3散热板101?103至少包括设在通过冷却风吸入口 63的圆中心C1的第1旋转轴111的第1散热板101,设在与第1旋转轴111平行、从圆中心C1向一方侧偏移的第2旋转轴112的第2散热板102,以及设在与第1旋转轴111平行、从圆中心C1向另一侧偏移的第3旋转轴113的第3散热板103,第2散热板102与冷却风吸入口 63抵接的部分以第2旋转轴112为基准,仅形成在与第1散热板101配置侧的相反侧,第3散热板103与冷却风吸入口 63抵接的部分以第3旋转轴113为基准,仅形成在与第1散热板101配置侧的相反侦k即,第3散热板103以第3旋转轴113为基准,在与第1散热板101配置侧的相反侧,形成散热部103B,同时,以第3旋转轴113为基准,在第1散热板101配置侧,形成与第1散热板101的切口部101C的缘部重叠的散热部103A。
[0185]因此,可以不接触圆形开口的冷却风吸入口 63的内壁面,使第1?第3散热板101?103转动。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