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从DPF12和导管3之间的位置起到下游侧的部分。第一外壳2的轴线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5的上游侧的位置能够设为DPF12和导管3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从降低排气的压力损失的观点来看,能够设为比DPF12和导管3的中间地点靠DPF12侧的位置。下游侧端部5形成为第一外壳2的上侧部分以沿着圆弦的方式被压扁的变形筒状。即,下游侧端部5由形成为在上侧具有开口的圆弧状截面的圆弧壁部8和形成为堵塞圆弧壁部8上侧的开口的弦状截面的弦壁部9形成。弦壁部9朝向下游侧向下侧(图3中的下侧)倾斜,导管3的轴线方向上的弦壁部9的下游端位于贯通孔15的上端附近。贯通孔15的上端附近是指,从比贯通孔15稍微低的位置到比贯通孔15稍微高的位置的范围。但是,弦壁部9的下游端未必一定需要位于贯通孔15的上端附近。此外,弦壁部9也可以向下游侧直线状地延伸,也可以曲线状延伸。
[0043]收缩流路部6由作为第一外壳2的下游侧端部5的内壁面7形成。因此,收缩流路部6从DPF12和导管3之间的位置起形成于下游侧,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在导管3的轴线方向上逐渐变窄。而且,弦壁部9朝向下游侧向下侧倾斜,同时,其下游端位于导管3的轴线方向上的贯通孔15的上端附近,由此,收缩流路部6从上游侧朝向贯通孔15逐渐变窄。
[0044]如上构成的排气净化装置10中,如图1所示,首先,在第一外壳2内,来自发动机的排气由DOCll进行氧化处理后,排气中的微粒被DPF12捕集。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气通过DPF12后,流入到收缩流路部6中,被导风板16a和16b引导而从贯通孔15流入到导管3内。
[0045]详细地说,如图2所不,在第一外壳2左侧流动的排气由导风板16a导向第一外壳2的右侧。而且,在第一外壳2的右侧流动的排气和由导风板16a导向第一外壳2的右侧的排气,由导风板16b从导管3的切线方向导向贯通孔15。由此,通过贯通孔15流入到导管3内的排气从喷射装置13的喷射方向看时以顺时针进行回旋。
[0046]另外,如图3所示,收缩流路部6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在导管3的轴线方向上变窄。因此,通过了DPF12的排气在收缩流路部6流动时,在导管3的轴线方向聚集,流速变快。而且,通过收缩流路部6而增速的排气从贯通孔15流入到导管3内。由此,在导管3内,从贯通孔15流入的排气的回旋速度变快。
[0047]在导管3内,还原剂从喷射装置13喷射添加至排气的回旋流中,通过热解反应和水解反应生成氨。然后,含有氨的排气如图1所示向第二外壳4流入,排气中的NOx利用SCR14被选择性地还原净化。并且,向后段的氨降低催化剂供给。
[0048]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外壳2流动的排气从导管3的贯通孔15流入到导管3的内部。此时,排气流路I在收缩流路部6中变窄。因此,第一外壳2中流动的排气随着从上游侧流向下游侧,而在导管3的轴线方向上聚集,流速变快。由此,流入到导管3内的排气的流速变快,因此,能够提高喷射到导管3内的还原剂的扩散效率。由此,能够在不增加还原剂的喷射量的同时提高排气的净化效率。
[0049]另外,贯通孔15形成于导管3的轴线方向上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使收缩流路部6朝着贯通孔15变窄,能够将排气流畅地导向贯通孔15。由此,排气的压力损失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流入到导管3内的排气的流速。
[0050]另外,与没有设置收缩流路部6的情况相比,通过利用第一外壳2的内壁面7形成收缩流路部6,能够缩小第一外壳2。由此,配置的自由度变高。
[0051]另外,通过具备导风板16a,能够在流入到导管3内的排气中产生回旋流。而且,通过收缩流路部6产生的排气增速效果,能够在导管3内产生更强的回旋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向导管3内喷射的还原剂的扩散效率。
[0052][第二实施方式]
[0053]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仅第一外壳及导管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并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
[0054]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对应的概略剖视图。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a具备代替第一外壳2的第一外壳2a,且具备代替导管3的导管3a。
[0055]导管3a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3—样,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15对应的贯通孔15a。
[0056]贯通孔15a形成于导管3a的内插于第一外壳2a的部分的、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贯通孔15a在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仅形成于第一外壳2a的中央部分,而不形成于第一外壳2a的下侧部分和上侧部分。
[0057]第一外壳2a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2—样。但是,在第一外壳2a中形成有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游侧端部5的下游侧端部5a。另外,在下游侧端部5a中形成有第一外壳2a的排气流路I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而在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变窄的收缩流路部6a。
[0058]下游侧端部5a是第一外壳2a中的从DPF12和导管3a之间的位置起到下游侧的部分。第一外壳2a的轴线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5a的上游侧的前端能够设为DPF12和导管3a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从降低排气的压力损失的观点来看,能够设为比DPF12和导管3a的中间地点靠DPF12侧的位置。下游侧端部5a形成为第一外壳2a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以沿着圆弦的方式被压扁的变形筒状。即,下游侧端部5a由形成为在上侧和下侧具有开口的一对圆弧状截面的圆弧壁部(未图示)、形成为堵塞圆弧壁部上侧的开口的弦状截面的下侧弦壁部8a及形成为堵塞圆弧壁部下侧的开口的弦状截面的上侧弦壁部9a形成。下侧弦壁部8a朝向下游侧向上侧(图4中的上侧)倾斜,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的下侧弦壁部8a的下游端位于贯通孔15a的下端附近。上侧弦壁部9a朝向下游侧向下侧(图4中的下侧)倾斜,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的上侧弦壁部9a的下游端位于贯通孔15a的上端附近。但是,下侧弦壁部8a和上侧弦壁部9a的下游端未必一定需要位于贯通孔15a的下端附近和上端附近。此外,下侧弦壁部8a和上侧弦壁部9a也可以向下游侧直线状地延伸,也可以曲线状地延伸。
[0059]收缩流路部6a由作为第一外壳2a的下游侧端部5a的内壁面7a形成。因此,收缩流路部6a从DPF12和导管3a之间的位置起形成至下游侧,且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在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逐渐变窄。而且,下侧弦壁部8a朝向下游侧向上侧倾斜。下侧弦壁部8a的下游端位于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的贯通孔15a的下端附近。另外,上侧弦壁部9a朝向下游侧向下侧倾斜。上侧弦壁部9a的下游端位于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的贯通孔15a的上端附近。由此,收缩流路部6a从上游侧朝着贯通孔15a变窄。
[0060]这样,即使贯通孔15a在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仅形成于第一外壳2a的中央部分,通过形成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在导管3a的轴线方向上变窄的收缩流路部6a,且收缩流路部6a朝着贯通孔15a变窄,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061 ][第三实施方式]
[0062]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仅第一外壳和导管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事项,并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说明。
[0063]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对应的概略剖视图。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净化装置1b具备代替第一外壳2的第一外壳2b,且具备代替导管3的导管3b。
[0064]导管3b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3—样,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15对应的贯通孔15b。
[0065]贯通孔15b形成于导管3b的内插于第一外壳2b的部分的、导管3b的轴线方向上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贯通孔15b在导管3b的轴线方向上仅形成于第一外壳2b的上侧部分,而不形成于第一外壳2b的下侧部分。
[0066]第一外壳2b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2—样。但是,在第一外壳2b形成有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游侧端部5的下游侧端部5b。另外,在下游侧端部5b形成有第一外壳2b的排气流路I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而在导管3b的轴线方向上变窄的收缩流路部6b。
[0067]下游侧端部5b是第一外壳2b中的、从DPF12和导管3b之间的位置起到下游侧的部分。第一外壳2b的轴线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5b的上游侧的前端能够设为DPFl 2和导管3b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从降低排气的压力损失的观点来看,能够设为比DPF12和导管3b的中间地点靠DPF12侧的位置。下游侧端部5b形成为第一外壳2b的下侧部分以沿着圆弦的方式被压扁的变形筒状。即,下游侧端部5b由形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