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1]在壳体盖42与壳体主体41之间设置有连接流路42d。连接流路42d在叶轮20的周围遍及整个周向设置。连接流路42d连接后述的设置在叶轮20中的进气流路20a和排气流路41a。
[0052][叶轮]
[0053]图2至图5是表示叶轮20的图。并且图2和图5均为俯视图。图3是主视图(ZX面图)。图4是立体图。在图4和图5中省略轮罩22的图示。
[0054]如图2至图5所示,叶轮20包括圆板部21、轮罩22和多个动叶片50。如图4和图5所示,从进气侧(+Z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叶轮20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围绕逆时针方向(+θζ方向)旋转。
[005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周向中叶轮20的动叶片50前进的一侧称为前侧(第一侦叭+ 92侧),将周向中与前侧相反的一侧称为后侧(第二侧、一 Θ 2侧)。
[0056](圆板部)
[0057]圆板部21相对于中心轴线J在径向上延展。在圆板部21的中心设置有在厚度方向(Ζ轴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1c。贯通孔21c与圆板部21同心。如图1所示,旋转轴31插入贯通孔21c中。旋转轴31的进气侧(+Z侧)的端部经由贯通孔21c而从圆板部21的进气侧面21a(—侧的面)向进气侧(+Z侧)突出。
[0058](轮罩)
[0059]如图3所示,轮罩22为与圆板部21的进气侧面21a对置的环状部分。如图2所示,例如,轮罩22的内边缘22a为与圆板部21同心的圆形状。在俯视时,轮罩22的内边缘22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圆板部21重叠。轮罩22通过动叶片50而与圆板部21固定。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罩22的形状如下,即,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轮罩22与圆板部21之间的轴向(Z轴方向)距离变大。
[0060]在轴向(Z轴方向)上且在轮罩22与圆板部21之间,在围绕内边缘22a的整个周向上设置有进气流路20a。并且进气流路20a被多个动叶片50分隔。进气流路20a与叶轮壳体40的进气口 42c连通并向叶轮20的径向外侧开口。
[0061](多个动叶片)
[0062]多个动叶片50沿着周向配置在圆板部21 —侧的面上。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多个动叶片50沿着周向(θ z方向)配置在圆板部21的进气侧面21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动叶片50沿着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动叶片50包括多个第一动叶片51和多个第二动叶片52。如图4所示,动叶片50以与进气侧面21a垂直的方式自圆板部21的进气侧面21a立起。
[0063]动叶片50的轴向(Z轴方向)尺寸随着从轮罩22的内边缘22a朝向径向外侧而沿着轮罩22的形状逐渐变小。
[0064]如图5所示,在俯视(俯视XY面)时,动叶片50在圆板部21的进气侧面2Ia上弯曲延伸。多个动叶片50的一端位于圆板部21的外边缘部21b。多个动叶片50的另一端位于比外边缘部21b靠圆板部21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0065]也就是说,第一动叶片51的端部P2位于圆板部21的外边缘部21b。第一动叶片51的端部Pl位于比外边缘部21b靠圆板部21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二动叶片52的端部P4位于圆板部21的外边缘部21b。第二动叶片52的端部P3位于比外边缘部21b靠圆板部21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0066]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动叶片50仅由多个第一动叶片51和多个第二动叶片52构成。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五个第一动叶片51。而且,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五个第二动叶片52。
[0067]第一动叶片51具有第一曲率部53和多个第二曲率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叶片51具有两个第二曲率部,即第二曲率部54a和第二曲率部54b。第一曲率部53、第二曲率部54a和第二曲率部54b沿着第一动叶片51延伸的方向排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叶片51由第一曲率部53和两个第二曲率部54a、54b构成。
[0068]第一曲率部53位于比第二曲率部54a和第二曲率部54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曲率部53在第一动叶片51中位于径向最内侧。也就是说,第一动叶片5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Pl为第一曲率部5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
[0069]第一曲率部5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曲率部5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曲率部53与邻接于第一曲率部53的第二曲率部54a连续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上,第一曲率部53与邻接的第二曲率部54a之间的连接部位设置在与进气口 42c的外边缘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在径向上,第一曲率部53与第二曲率部54a之间的连接部位、即第一连接点CPl设置在与轮罩22的内边缘22a相同的位置。由此,第一曲率部53位于比轮罩22的内边缘2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送风机的进气效率和排气效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内边缘22a与叶轮壳体40的进气口 42c在俯视时大致重叠,因此在径向上将第一连接点CPl设置在与进气口 42c的外边缘相同的位置。并且,第一曲率部53位于比进气口 42c的外边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就是说,叶轮壳体40具有进气口 42c,所述进气口 42c设置在与一侧的面21a对置的位置,并且第一曲率部5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进气口 42c的外边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送风机10的效率。
[0070]第一曲率部53的曲率半径中心CRl设置在第一动叶片51的周向的第一侧。就是说,第一曲率部53的曲率半径中心CRl设置在第一动叶片51的周向的前侧(+ Θ 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曲率半径中心CRl位于比轮罩22的内边缘2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边缘22a与叶轮壳体40的进气口 42c在俯视时大致重叠。因此,第一曲率部53的曲率半径中心CRl位于比进气口 42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送风机10的进气效率。
[0071 ] 如图5所示,第二曲率部54a设置在比第一曲率部5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与第一曲率部53连续。第二曲率部54b设置在比第二曲率部54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与第二曲率部54a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曲率部54b在第一动叶片51中位于径向最外侧。也就是说,第一动叶片5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P2为第二曲率部54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0072]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半径中心CR21设置在第一动叶片51的周向的第二侧。就是说,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半径中心CR21设置在第一动叶片51的周向的后侧(一 θζ侧)。同样地,第二曲率部54b的曲率半径中心CR22设置在第一动叶片51的周向的后侧。而且,第一曲率部53位于比第二曲率部54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73]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与第二曲率部54b的曲率互不相同。也就是说,第二曲率部54a与第二曲率部54b之间的连接部位、即第二连接点CP2为曲率变化的曲率变化点。
[0074]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半径r21小于第二曲率部54b的曲率半径r22。换句话说,在邻接的第二曲率部54a、54b中,圆板部21的径向外侧的第二曲率部54b的曲率半径r22大于径向内侧的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半径r21。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叶轮20的送风效率。
[007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半径r21小于第一曲率部53的曲率半径rlo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曲率部54b的曲率半径r22大于第一曲率部53的曲率半径rl。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曲率部53的曲率、第二曲率部54a的曲率和第二曲率部54b的曲率分别互不相同,并且第一连接点CPl和第二连接点CP2均为曲率变化的曲率变化点。
[007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径向上,由于第一连接点CPl设置在与轮罩22的内边缘22a相同的位置,使得位于比第一曲率部5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曲率部54a、54b位于比轮罩22的内边缘2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边缘22a与叶轮壳体40的进气口 42c在俯视时大致重叠。就是说,第二曲率部54a、54b位于比进气口 42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送风机10的排气效率。
[0077]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曲率部的延伸长度按照第二曲率部54a、第一曲率部53和第二曲率部54b的顺序变大。也就是说,设置在径向外侧的第二曲率部54b的延伸长度大于设置在径向内侧的第二曲率部54a的延伸长度。
[0078]如图5所示,在周向上,第二动叶片52配置在各个第一动叶片51之间。第二动叶片5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P3位于比第一动叶片5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Pl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径向上,第二动叶片52的端部P3设置在与轮罩22的内边缘22a相同的位置。由此,第二动叶片52设置在比轮罩22的内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