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架与车身的各零部件之间会产生震动,通过安装减震器来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以及乘坐舒适性,现在的汽车减震器主要利用液压缸、活塞杆和弹簧组成,使用时,液压缸受到震动的反作用力,容易反向移动,此时会对汽车的车身产生影响,同时汽车减震器自身也容易损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包括减震主弹簧、阻尼套筒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穿入阻尼套筒内,且活塞杆滑动安装在阻尼套筒内,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连接上接口,所述阻尼套筒外部套设外减震套筒,所述外减震套筒的底端连接下接口,所述减震主弹簧套设在外减震套筒、阻尼套筒和活塞杆的外部,所述减震主弹簧的一端与外减震套筒底部连接,所述减震主弹簧的另一端与上接口的底部连接,所述外减震套筒设有移动腔,所述移动腔的底端安装有底部减震结构,所述底部减震结构与阻尼套筒置于移动腔内的一端连接。
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外减震套筒位于阻尼套筒穿过的一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移动腔连通,所述阻尼套筒的直径小于移动腔的内直径。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部减震结构包括底部固定套和减震件,所述减震件设置有多组,所述底部固定套安装在阻尼套筒的底端,所述减震件的一端与底部固定套底部连接,所述减震件的另一端与移动腔底部连接。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减震件包括橡胶柱和减震弹簧,所述橡胶柱内开设有弹簧穿孔,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连接移动腔底部,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穿过弹簧穿孔后与底部固定套连接。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部固定套内设有磁性环,所述外减震套筒上相应位置镶嵌有磁性套,所述磁性套与磁性环磁性相同。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阻尼套筒的端部位于活塞杆外围设有限位弹性拉杆,且限位弹性拉杆环形分布,所述限位弹性拉杆的一端连接阻尼套筒的端部,所述限位弹性拉杆的另一端连接上接口。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弹性拉杆包括上胶柱、下胶柱和拉伸杆,所述上胶柱和下胶柱内均设有具有开口的滑动腔,且上胶柱、下胶柱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拉伸杆的一端置于上胶柱的滑动腔内,所述拉伸杆的另一端置于下胶柱的滑动腔内,
所述拉伸杆的两端均设置限位凸头。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阻尼套筒外罩设外减震套筒,并在外减震套筒和阻尼套筒之间安装由底部固定套和多组减震件组成的底部减震结构,使得阻尼套筒底部与外减震套筒底部之间具有减震效果的减震件,工作时震动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活塞杆带动阻尼套筒反向移动,减震件会减缓阻尼套筒与外减震套筒之间的冲击,减少减缓阻尼套筒与下接口所固定的位置之间的冲击力,提高减震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汽车本身的冲击,使得整个汽车减震器提高减震效果的同时,提高自我保护。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活塞杆外围设置多组环形分布的限位弹性拉杆,且限位弹性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阻尼套筒和上接口上,并将限位弹性拉杆采用上胶柱、下胶柱和拉伸杆组成,拉伸杆可在胶柱和下胶柱内移动,利用限位弹性拉杆可限制活塞杆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上下移动,避免活塞杆插入阻尼套筒底部,达到汽车减震器保护的目的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部固定套内设有磁性环,在外减震套筒上相应位置镶嵌磁性套,且将磁性环和磁性套采用相同磁性,使用时阻尼套筒在外减震套筒内移动,磁性套与磁性环逐渐靠近,磁性套与磁性环之间产生相斥反应,从而对阻尼套筒产生限位,避免阻尼套筒在外减震套筒内移动过快。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弹性拉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外减震套筒;2、减震主弹簧;3、阻尼套筒;4、活塞杆;5、上接口;6、下接口;7、限位弹性拉杆;8、磁性套;9、底部固定套;10、减震件;11、橡胶柱;12、减震弹簧;13、底部减震结构;14、移动腔;15、通孔;16、磁性环;17、弹簧穿孔;18、上胶柱;19、下胶柱;20、拉伸杆;21、滑动腔;22、限位凸头。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
‑
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包括减震主弹簧2、阻尼套筒3和活塞杆4,活塞杆4的一端穿入阻尼套筒3内,且活塞杆4滑动安装在阻尼套筒3内,活塞杆4的另一端连接上接口5,阻尼套筒3外部套设外减震套筒1,外减震套筒1的底端连接下接口6,减震主弹簧2套设在外减震套筒1、阻尼套筒3和活塞杆4的外部,减震主弹簧2的一端与外减震套筒1底部连接,减震主弹簧2的另一端与上接口5的底部连接,外减震套筒1设有移动腔14,移动腔14的底端安装有底部减震结构13,底部减震结构13与阻尼套筒3置于移动腔14内的一端连接。
22.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外减震套筒1位于阻尼套筒3穿过的一端开设有通孔15,且通孔15与移动腔14连通,阻尼套筒3的直径小于移动腔14的内直径,使得阻尼套筒3可在外减震套筒1内移动,但不移出外减震套筒1。
23.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底部减震结构13包括底部固定套9和减震件10,减震件10设置有多组,底部固定套9安装在阻尼套筒3的底端,减震件10的一端与底部固定套9底部连接,减震件10的另一端与移动腔14底部连接,减震件10包括橡胶柱11和减震弹簧12,橡胶柱11内开设有弹簧穿孔17,减震弹簧12的一端连接移动腔14底部,减震弹簧12的另一端穿过弹簧穿孔17后与底部固定套9连接,当汽车减震器在进行减震时,震动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活塞杆4带动阻尼套筒3反向移动,在橡胶柱11和减震弹簧12的作用下,减缓阻尼套筒3与外减震套筒1之间的冲击,从而减少减缓阻尼套筒3与下接口6所固定的位置之间的冲击力,提高减震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汽车本身的冲击。
24.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底部固定套9内设有磁性环16,外减震套筒1上相应位置镶嵌有磁性套8,磁性套8与磁性环16磁性相同,当阻尼套筒3在外减震套筒1内移动时,磁性套8与磁性环16逐渐靠近,此时由于磁性套8与磁性环16磁性相同,产生相斥反应,对阻尼套筒3产生一个限位效果,避免阻尼套筒3在外减震套筒1内移动过快。
25.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阻尼套筒3的端部位于活塞杆4外围设有限位弹性拉杆7,且限位弹性拉杆7环形分布,限位弹性拉杆7的一端连接阻尼套筒3的端部,限位弹性拉杆7的另一端连接上接口5,利用阻尼套筒3使得活塞杆4的上下移动时均在合理的范围内移动,避免活塞杆4插入阻尼套筒3底部,达到汽车减震器保护的目的。
26.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限位弹性拉杆7包括上胶柱18、下胶柱19和拉伸杆20,上胶柱18和下胶柱19内均设有具有开口的滑动腔21,且上胶柱18、下胶柱19的开口相对设置,拉伸杆20的一端置于上胶柱18的滑动腔21内,拉伸杆20的另一端置于下胶柱19的滑动腔21内,拉伸杆20的两端均设置限位凸头22,当活塞杆4上移时,会带动上胶柱18上移,从而会带动拉伸杆20的两端在上胶柱18、下胶柱19的滑动腔21内移动,当拉伸杆20大部分从上胶柱18、下胶柱19内拉出时,会限制活塞杆4继续上移,当活塞杆4下移时,上胶柱18与下胶柱19的端部接触,限制活塞杆4继续下移。
27.需要说明的是,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在工作时,通过在阻尼套筒3外罩设外减震套筒1,并在外减震套筒1的移动腔14底部安装底部减震结构13,且底部减震结构13由底部固定套9和多组减震件10组成,将阻尼套筒3的底端与底部固定套9连接,使得阻尼套筒3底部与外减震套筒1的移动腔14底部之间具有减震效果的减震件10,且减震件10由多组穿过橡胶柱11的减震弹簧12组成,当汽车减震器在进行减震时,震动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活塞杆4带动阻尼套筒3反向移动,在橡胶柱11和减震弹簧12的作用下,减缓阻尼套筒3与外减震套筒1之间的冲击,从而减少减缓阻尼套筒3与下接口6所固定的位置之间的冲击力,提高减震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汽车本身的冲击,其中通过在底部固定套9内设有磁性环16,同时在外减震套筒1上相应位置镶嵌磁性相同的磁性套8,使用时,当阻尼套筒3在外减震套筒1内移动时,磁性套8与磁性环16逐渐靠近,此时由于磁性套8与磁性环16磁性相同,产生相斥反应,对阻尼套筒3产生一个限位效果,避免阻尼套筒3在外减震套筒1内移动过快,通过在阻尼套筒3和上接口5之间设置多组环形分布在活塞杆4外围的限位弹性拉杆7,并将限位弹性拉杆7采用上胶柱18、下胶柱19和拉伸杆20组成,使用时,将上胶柱18的尾端安装在上接
口5的底部,将下胶柱19安装在阻尼套筒3上,将拉伸杆20的两端穿入上胶柱18和下胶柱19内,当活塞杆4上移时,会带动上胶柱18上移,从而会带动拉伸杆20的两端在上胶柱18、下胶柱19的滑动腔21内移动,当拉伸杆20大部分从上胶柱18、下胶柱19内拉出时,会限制活塞杆4继续上移,当活塞杆4下移时,上胶柱18与下胶柱19的端部接触,限制活塞杆4继续下移,使得活塞杆4的上下移动时均在合理的范围内移动,避免活塞杆4插入阻尼套筒3底部,达到汽车减震器保护的目的。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