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9840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可使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准确,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转子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并能快速反应,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且具有机电时间常数小、线性度高、始动电压等特性,可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现有技术中,伺服电机大多是通过控制器直接输出不同电压而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而由于电压的输出因受到各种干扰会导致电压不精确,从而影响了伺服电机的高精度运转,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至第四电容、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电感和伺服电机组成,第一电阻R1为 100Ω、第二电阻R2为2kΩ、第一电容C1为300μF、第二电容C2为470μF、第三电容C3为100μF、第四电容C4为1000μF、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型号均为IN4001、电感为直径2mm的漆包线在直径1cm的圆管上绕制10匝脱模而成;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伺服电机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电感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伺服电机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伺服电机驱动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容滤波,电流经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限流,得到稳定的电流信号,再经三极管放大和电感后输出后驱动伺服电机运转,电流脉冲稳定,提高伺服电机的转动控制精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由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至第四电容C4、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感L和伺服电机M组成,第一电阻R1为100Ω、第二电阻R2 为2kΩ、第一电容C1为300μF、第二电容C2为470μF、第三电容C3为100 μF、第四电容C4为1000μF、第一三极管VT1为NPN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 VT2为PNP型三极管、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型号均为IN4001、电感L为直径2mm的漆包线在直径1cm的圆管上绕制10匝脱模而成;

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和所述电感L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伺服电机M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同时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 R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电感L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二极管 D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和第三电容C3 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同时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和伺服电机M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容滤波,电流经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限流,得到稳定的电流信号,再经三极管放大和电感后输出后驱动伺服电机运转,电流脉冲稳定,提高伺服电机的转动控制精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