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9806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发光层,包括多个按阵列排列的第一显示像素,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

第二发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层的所述第一显示像素的出光方向的一侧,且包括多个按阵列排列的第二显示像素,并在行方向上形成交替排列的未设置有所述第二显示像素的透光区和设置有所述第二显示像素的遮挡区,

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显示像素与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在第一发光层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且从所述透光区部分露出,所述第一显示像素与所述第二显示像素的出光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为无机发光二级管或有机发光二级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为微LE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发光层在所述出光方向上的间距D,所述透光区在所述行方向上的宽度Ww和所述遮挡区在所述行方向上的宽度Wb满足以下条件:

<mrow> <mi>D</mi> <mo>=</mo> <mfrac> <mrow> <msub> <mi>W</mi> <mi>p</mi> </msub> <mi>L</mi> </mrow> <mrow> <mi>Q</mi> <mo>+</mo> <msub> <mi>W</mi> <mi>p</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msub> <mi>W</mi> <mi>w</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QW</mi> <mi>p</mi> </msub> </mrow> <mrow> <mi>Q</mi> <mo>+</mo> <msub> <mi>W</mi> <mi>p</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Wb=(K-1)Ww

其中,Wp为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在所述行方向的宽度,L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距离,Q为相邻视差图像的视点间距,K为所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的数目,所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的数目K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层的远离所述第二发光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基板为透明衬底基板或半导体衬底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层的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为透明衬底基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包括K-1个第二显示子像素。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

驱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像素在行方向上交替显示第一图像对应的像素和第二图像对应的像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使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分别对应于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2D显示区和3D显示区,

在所述2D显示区,使所述第一图像对应于所述2D显示区的部分和所述第二图像对应于所述2D显示区的部分相同;

在所述3D显示区,使所述第一图像对应于所述3D显示区的部分和所述第二图像对应于所述3D显示区的部分分别对应于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并使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像素不发光。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方法,还包括:

驱动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像素显示第三图像对应的像素,且所述第三图像与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不同。

1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4.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第一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层包括多个按阵列排列的第一显示像素,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

形成第二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层的所述第一显示像素的出光方向的一侧,且包括多个按阵列排列的第二显示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单元,并在行方向上形成交替排列的未设置有所述第二显示像素的透光区和设置有所述第二显示像素的遮挡区;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像素与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在第一发光层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且从所述透光区部分露出,所述第一显示像素与所述第二显示像素的出光方向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为无机发光二级管或有机发光二级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作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层和所述第二发光层在所述出光方向上的间距D,所述透光区在所述行方向上的宽度Ww和所述遮挡区在所述行方向上的宽度Wb满足以下条件:

<mrow> <mi>D</mi> <mo>=</mo> <mfrac> <mrow> <msub> <mi>W</mi> <mi>p</mi> </msub> <mi>L</mi> </mrow> <mrow> <mi>Q</mi> <mo>+</mo> <msub> <mi>W</mi> <mi>p</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msub> <mi>W</mi> <mi>w</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QW</mi> <mi>p</mi> </msub> </mrow> <mrow> <mi>Q</mi> <mo>+</mo> <msub> <mi>W</mi> <mi>p</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Wb=(K-1)Ww

其中,Wp为所述第一显示像素和所述第二显示像素在所述行方向的宽度,L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工作距离,Q为相邻视差图像的视点间距,K为所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的数目,所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所述视差图像的数目K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