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

文档序号:26393141发布日期:2021-08-24 16:02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稻筛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喜温作物,对温度较为敏感,但目前全球冷害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低温冷害在我们国家时有发生,对水稻的正常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目前现有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通常是通过考查稻穗特定穗位籽粒结实率来评判耐冷性水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筛选精度差的问题,很容易将一些不耐冷水稻误判成耐冷水稻,不利于实际的使用,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所述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粳稻,选取产量高、米质好以及抗性优良但不耐冷的粳稻品种,并将粳稻移入发芽箱中进行发芽势与发芽率测定,并挑选发芽势与发芽率均在93%以上的品种作为耐冷水稻的筛选源;

s2,培育,随后将所述筛选源水稻的主茎穗抽出1-1.5cm,并选取多个生长程度一致的筛选源水稻,随后再将7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再将剩下3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常温环境种植;

s3,灌水,在上述培育完成后进行灌水,首次灌水需灌透,同时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中的灌水量应保持相同,在三叶期以前保持土壤湿润,三叶期后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直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放掉,随后始终保持土壤干湿交替;

s4,出苗,当所述筛选源水稻90%的籽粒成熟时即为水稻收获时间,收成前15-30天,应当控制水位在1.2cm以下,收成前需要始终保持土壤干燥,直到出苗;

s5,筛选,待出苗后,对出苗率进行统计调查,同时在三叶期后调查成苗率,出苗率与成苗率优秀的品种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

s6,复选,将所述备选耐冷水稻品种重新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和观察,在观察时间结束后即可出苗,出苗后筛出后30%长势最差的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剩下70%为耐冷水稻品种。

进一步的,在s1中,所述发芽箱的环境温度为26-31℃,所述发芽箱内部设置有双层放置结构来种植粳稻。

进一步的,在s2中,所述低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12-14℃,所述常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22-25℃,所述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光照强度均为

1000-1400lux。

进一步的,在s3中,在所述灌水操作之前,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湿度调整至40-60%,光照强度调整为900-1100lux。

进一步的,在s4中,所述水位高度应当大于0.5cm,且水位高度小于1.5cm,收成前1-2天应当保持土壤干燥。

进一步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计算公式为:发芽种子粒数÷总粒数×100%,所述成苗率计算公式为:成苗数÷播种粒数×100%。

进一步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与成苗率≥80%即为优秀。

进一步的,在s6中,所述低温环境的温度为11-12℃,所述观察时间为2-4天。

相比于现有的筛选方法,本发明通过合理的灌水和培育,可以避免筛选耐冷水稻的过程中水稻意外枯死和干死,进而降低耐冷水稻的筛选误差,同时在筛选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后,通过复选步骤进行复选,可以进一步降低耐冷水稻的筛选误差,同时复选周期短,只需要2-4天即可完成复选,效率较高,相较于传统的筛选方式,筛选误差得到显著降低,准确度得到了有效提高,利于实际的使用,创新显著。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的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参阅图1,该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粳稻,选取产量高、米质好以及抗性优良但不耐冷的粳稻品种,并将粳稻移入发芽箱中进行发芽势与发芽率测定,并挑选发芽势与发芽率均在93%以上的品种作为耐冷水稻的筛选源;

s2,培育,随后将所述筛选源水稻的主茎穗抽出1cm,并选取多个生长程度一致的筛选源水稻,随后再将7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再将剩下3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常温环境种植;

s3,灌水,在上述培育完成后进行灌水,首次灌水需灌透,同时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中的灌水量应保持相同,在三叶期以前保持土壤湿润,三叶期后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直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放掉,随后始终保持土壤干湿交替;

s4,出苗,当所述筛选源水稻90%的籽粒成熟时即为水稻收获时间,收成前15-30天,应当控制水位在1.2cm以下,收成前需要始终保持土壤干燥,直到出苗;

s5,筛选,待出苗后,对出苗率进行统计调查,同时在三叶期后调查成苗率,出苗率与成苗率优秀的品种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

s6,复选,将所述备选耐冷水稻品种重新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和观察,在观察时间结束后即可出苗,出苗后筛出后30%长势最差的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剩下70%为耐冷水稻品种。

优选的,在s1中,所述发芽箱的环境温度为31℃,所述发芽箱内部设置有双层放置结构来种植粳稻。

优选的,在s2中,所述低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12℃,所述常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22℃,所述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光照强度均为1000lux。

优选的,在s3中,在所述灌水操作之前,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湿度调整至40%,光照强度调整为900lux。

优选的,在s4中,所述水位高度应当大于0.5cm,且水位高度小于1.5cm,收成前1天应当保持土壤干燥。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计算公式为:发芽种子粒数÷总粒数×100%,所述成苗率计算公式为:成苗数÷播种粒数×100%。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与成苗率≥80%即为优秀。

优选的,在s6中,所述低温环境的温度为11℃,所述观察时间为2天。

实施例二,参阅图1,该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粳稻,选取产量高、米质好以及抗性优良但不耐冷的粳稻品种,并将粳稻移入发芽箱中进行发芽势与发芽率测定,并挑选发芽势与发芽率均在93%以上的品种作为耐冷水稻的筛选源;

s2,培育,随后将所述筛选源水稻的主茎穗抽出1.1cm,并选取多个生长程度一致的筛选源水稻,随后再将7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再将剩下3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常温环境种植;

s3,灌水,在上述培育完成后进行灌水,首次灌水需灌透,同时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中的灌水量应保持相同,在三叶期以前保持土壤湿润,三叶期后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直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放掉,随后始终保持土壤干湿交替;

s4,出苗,当所述筛选源水稻90%的籽粒成熟时即为水稻收获时间,收成前18天,应当控制水位在1.2cm以下,收成前需要始终保持土壤干燥,直到出苗;

s5,筛选,待出苗后,对出苗率进行统计调查,同时在三叶期后调查成苗率,出苗率与成苗率优秀的品种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

s6,复选,将所述备选耐冷水稻品种重新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和观察,在观察时间结束后即可出苗,出苗后筛出后30%长势最差的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剩下70%为耐冷水稻品种。

优选的,在s1中,所述发芽箱的环境温度为28℃,所述发芽箱内部设置有双层放置结构来种植粳稻。

优选的,在s2中,所述低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13℃,所述常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23℃,所述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光照强度均为1100lux。

优选的,在s3中,在所述灌水操作之前,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湿度调整至55%,光照强度调整为950lux。

优选的,在s4中,所述水位高度应当大于0.5cm,且水位高度小于1.5cm,收成前2天应当保持土壤干燥。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计算公式为:发芽种子粒数÷总粒数×100%,所述成苗率计算公式为:成苗数÷播种粒数×100%。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与成苗率≥80%即为优秀。

优选的,在s6中,所述低温环境的温度为12℃,所述观察时间为4天。

实施例三,参阅图1,该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粳稻,选取产量高、米质好以及抗性优良但不耐冷的粳稻品种,并将粳稻移入发芽箱中进行发芽势与发芽率测定,并挑选发芽势与发芽率均在93%以上的品种作为耐冷水稻的筛选源;

s2,培育,随后将所述筛选源水稻的主茎穗抽出1.4cm,并选取多个生长程度一致的筛选源水稻,随后再将7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再将剩下3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常温环境种植;

s3,灌水,在上述培育完成后进行灌水,首次灌水需灌透,同时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中的灌水量应保持相同,在三叶期以前保持土壤湿润,三叶期后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直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放掉,随后始终保持土壤干湿交替;

s4,出苗,当所述筛选源水稻90%的籽粒成熟时即为水稻收获时间,收成前26天,应当控制水位在1.2cm以下,收成前需要始终保持土壤干燥,直到出苗;

s5,筛选,待出苗后,对出苗率进行统计调查,同时在三叶期后调查成苗率,出苗率与成苗率优秀的品种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

s6,复选,将所述备选耐冷水稻品种重新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和观察,在观察时间结束后即可出苗,出苗后筛出后30%长势最差的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剩下70%为耐冷水稻品种。

优选的,在s1中,所述发芽箱的环境温度为29℃,所述发芽箱内部设置有双层放置结构来种植粳稻。

优选的,在s2中,所述低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14℃,所述常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25℃,所述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光照强度均为1400lux。

优选的,在s3中,在所述灌水操作之前,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湿度调整至60%,光照强度调整为1100lux。

优选的,在s4中,所述水位高度应当大于0.5cm,且水位高度小于1.5cm,收成前2天应当保持土壤干燥。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计算公式为:发芽种子粒数÷总粒数×100%,所述成苗率计算公式为:成苗数÷播种粒数×100%。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与成苗率≥80%即为优秀。

优选的,在s6中,所述低温环境的温度为12℃,所述观察时间为4天。

实施例四,参阅图1,该用于耐冷水稻的筛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择粳稻,选取产量高、米质好以及抗性优良但不耐冷的粳稻品种,并将粳稻移入发芽箱中进行发芽势与发芽率测定,并挑选发芽势与发芽率均在93%以上的品种作为耐冷水稻的筛选源;

s2,培育,随后将所述筛选源水稻的主茎穗抽出1.4cm,并选取多个生长程度一致的筛选源水稻,随后再将7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再将剩下30%的筛选源水稻移入常温环境种植;

s3,灌水,在上述培育完成后进行灌水,首次灌水需灌透,同时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中的灌水量应保持相同,在三叶期以前保持土壤湿润,三叶期后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直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放掉,随后始终保持土壤干湿交替;

s4,出苗,当所述筛选源水稻90%的籽粒成熟时即为水稻收获时间,收成前29天,应当控制水位在1.2cm以下,收成前需要始终保持土壤干燥,直到出苗;

s5,筛选,待出苗后,对出苗率进行统计调查,同时在三叶期后调查成苗率,出苗率与成苗率优秀的品种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

s6,复选,将所述备选耐冷水稻品种重新移入培育箱内进行低温环境种植和观察,在观察时间结束后即可出苗,出苗后筛出后30%长势最差的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剩下70%为耐冷水稻品种。

优选的,在s1中,所述发芽箱的环境温度为30℃,所述发芽箱内部设置有双层放置结构来种植粳稻。

优选的,在s2中,所述低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13℃,所述常温环境的具体温度为25℃,所述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光照强度均为1400lux。

优选的,在s3中,在所述灌水操作之前,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的湿度调整至55%,光照强度调整为1050lux。

优选的,在s4中,所述水位高度应当大于0.5cm,且水位高度小于1.5cm,收成前2天应当保持土壤干燥。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计算公式为:发芽种子粒数÷总粒数×100%,所述成苗率计算公式为:成苗数÷播种粒数×100%。

优选的,在s5中,所述出苗率与成苗率≥80%即为优秀。

优选的,在s6中,所述低温环境的温度为11℃,所述观察时间为3天。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合理的灌水和培育,可以避免筛选耐冷水稻的过程中水稻意外枯死和干死,进而降低耐冷水稻的筛选误差,同时在筛选出备选耐冷水稻品种后,通过复选步骤进行复选,可以进一步降低耐冷水稻的筛选误差,同时复选周期短,只需要2-4天即可完成复选,效率较高,相较于传统的筛选方式,筛选误差得到显著降低,准确度得到了有效提高,利于实际的使用,创新显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