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香橼茶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5276发布日期:2020-05-15 17:22阅读:12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香橼茶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有悠久的饮茶文化,茶叶种类也较为繁多。其中香橼茶的味道独特,受人喜爱,但现有香橼茶过于单一,感官品鉴上难有突破,故仍需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香橼茶及其制备工艺。所述制备工艺将红茶与香橼果壳皮进行结合,得到的香橼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汤色黄亮微红,香气浓郁丰富有层次,滋味浓厚顺滑有回甘,饮后口有余香,回味无穷,多次冲泡余味更佳。

本发明的方案是,提供一种香橼茶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红茶进行筛末除杂,得净红茶;

(2)将香橼果实表面清洗后除杂,再剔除果肉,继续二次清洗后晾干,得香橼果实皮;

(3)将步骤(1)所得净红茶与步骤(2)所得香橼果实皮混合后烘干,再静置摊凉,即得香橼茶。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红茶为高山春茶加捻制成。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香橼果实直径为6~8cm。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清洗采用超声清洗,超声功率为600~800w,有效超声时间为15~20min。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剔除果肉的方法为将香橼果实切半,然后取出果肉,再于每半个香橼果壳皮下方开一个直径为8~10mm的孔。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剔除果肉的方法为直接将香橼果实切条,刮去果肉。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混合的方式为将红茶填塞进香橼果壳皮内。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混合方式为将香橼果实切条后与红茶搅拌均匀。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烘干的温度为70~130℃,所述烘干的时间为15~20h。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上述工艺制备得到的香橼茶。

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对本发明的部分原料做进一步阐述。

高山春茶:出自海拔1200~1600公尺的茶园。由于日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且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多,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而红黄光有利于提高茶叶叶绿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这对提高茶叶色泽和滋味是不可缺少的物质。高山茶新销肥壮,色泽翠绿,茸毛多,节间长,鲜嫩度好。由此加工而成的红茶叶,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且条索肥硕、紧结,白毫显露。而平地茶的新梢短小,叶底硬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少光。由它加工而成的茶叶,香气稍低,滋味较淡,条索细瘦,身骨较轻。

香橼:又名枸橼或枸橼子,属不规则分枝的灌木或小乔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红色。单叶,稀兼有单身复叶,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叶缘有浅钝裂齿。总状花序达12朵,花瓣5片。果椭圆形、近圆形或两端狭的纺锤形,重可达2000克,果皮淡黄色,粗糙,难剥离,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种子小,平滑,子叶乳白色,多或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香橼茶的制备工艺,通过红茶与香橼果壳皮的混合烘干,得到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均达到较高水平的香橼茶,其中汤色黄亮微红,香气浓郁丰富有层次,滋味浓厚顺滑有回甘,饮后口有余香,回味无穷,多次冲泡余味更佳。同时具有疏肝理气、养胃健脾、化痰润肺的效果,适于长期饮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香橼茶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山春茶加捻制成红茶,再进行筛末除杂,得净红茶;

(2)采集直径为4~5cm的香橼果实,在600w功率条件下超声清洗表面15min除去杂质,再将香橼切半,然后取出果肉,得到香橼果壳皮,将每半个果壳皮下方开一个直径为8mm的孔,继续二次清洗去掉少部分残留果肉及果皮表面的手汗脏渍,然后通过振动脱去小水珠,通过晾晒蒸发果壳表面的水分,得香橼果实皮;

(3)将步骤(2)所得香橼果实皮开口朝上,并装入步骤(1)所得净红茶,同时缓慢振动,使净红茶紧实填满,完毕后于70℃条件下烘干15h,再静置摊凉,即得香橼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香橼茶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山春茶加捻制成红茶,再进行筛末除杂,得净红茶;

(2)采集直径为7~8cm的香橼果实,在800w功率条件下超声清洗表面20min除去杂质,再将香橼切半,然后取出果肉,得到香橼果壳皮,将每半个果壳皮下方开一个直径为10mm的孔,继续二次清洗去掉少部分残留果肉及果皮表面的手汗脏渍,然后通过振动脱去小水珠,通过晾晒蒸发果壳表面的水分,得香橼果实皮;

(3)将步骤(2)所得香橼果实皮开口朝上,并装入步骤(1)所得净红茶,同时缓慢振动,使净红茶紧实填满,完毕后于90℃条件下烘干20h,再静置摊凉,即得香橼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香橼茶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山春茶加捻制成红茶,再进行筛末除杂,得净红茶;

(2)采集直径为6~7cm的香橼果实,在600w功率条件下超声清洗表面17min除去杂质,再将香橼果实切条,刮去果肉,继续二次清洗去掉少部分残留果肉及果皮表面的手汗脏渍,然后通过振动脱去小水珠,通过晾晒蒸发果壳表面的水分,得香橼果实皮;

(3)将步骤(1)所得净红茶与步骤(2)所得香橼果实皮混合拌匀,于110℃条件下烘干10h,再于75℃条件下烘干5h,静置摊凉,即得香橼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香橼茶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山春茶加捻制成红茶,再进行筛末除杂,得净红茶;

(2)采集直径为7~8cm的香橼果实,在800w功率条件下超声清洗表面20min除去杂质,再将香橼果实切条,刮去果肉,继续二次清洗去掉少部分残留果肉及果皮表面的手汗脏渍,然后通过振动脱去小水珠,通过晾晒蒸发果壳表面的水分,得香橼果实皮;

(3)将步骤(1)所得净红茶与步骤(2)所得香橼果实皮混合拌匀,于130℃条件下烘干15h,再于85℃条件下烘干2h,静置摊凉,即得香橼茶。

为表明本发明所述香橼茶的感官性能,对实施例1~4所得香橼茶与市售同类茶叶进行对比评价。具体为:选取12名专业的茶领域品鉴人员,对香橼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5个指标进行打分,分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取平均值。茶叶感官标准如表1所示,感官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1感官评价标准

表2感官评价结果

结果及结论:

1、由实施例1~4的感官评价总分可知,这4组实施例得分较高且相近,表明香橼茶的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各项感官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2、市售茶叶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发明所得香橼茶,表明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香橼茶具有显著的进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