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窥镜轴侧翻转外壳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6978发布日期:2020-10-23 12:44阅读:42来源:国知局
胶囊内窥镜轴侧翻转外壳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囊内窥镜,特别涉及一种胶囊内窥镜轴侧翻转外壳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医学检查中,利用内窥镜检查消化道内疾病,是目前最常用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消化内镜技术在近些年来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介入治疗的方法更是取得了突出成果,它已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一些消化疾病的传统外科手术。胶囊内镜检查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检查手段,尤其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随着医用内窥镜技术不断完善,医用超声内窥镜成为重要的小肠疾病检查方法,它集光学内窥镜技术与超声检测成像技术,微机电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并不断发展和缓慢融合,在当前的医疗仪器产业上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内窥检查需要将导管经人体自然腔道进入体内,检查者多需要身体麻醉以提高舒适度。

胶囊内窥镜,是一种做成胶囊形状,其内部带有光学摄像原件和超声装置的内窥镜,在人体肠胃检查中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胶囊内窥镜的体积与普通胶囊相近,其体积小的优点可消除人们在传统检查方式中的痛苦。

现有技术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4473614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胶囊内窥镜,其外壳设计成一体结构,但是在胶囊内窥镜一次使用后,只需对电池以及原件进行检测,胶囊内窥镜可以进行重复利用,因此需要一种胶囊内窥镜方便拆卸的外壳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囊内窥镜轴侧翻转外壳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胶囊内窥镜轴侧翻转外壳连接结构,包括前壳体、固定后壳体与翻转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固定后壳体与翻转后壳体之间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前壳体包括第一开口,所述固定后壳体的末端与翻转后壳体的末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后壳体的前端与第一开口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口的另一侧与翻转后壳体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后壳体与翻转后壳体的末端向内凹陷形成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设置有转动轴、固定座和转动座,所述固定座和转动座均与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座与固定后壳体连接,所述转动座与翻转后壳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后壳体与翻转后壳体转动的过程中,转动槽起到了避让的作用,避免固定后壳体和翻转后壳体之间发生碰撞,同时固定座与转动座配合,转动槽避免固定座和转动座暴露在胶囊的外轮廓外,避免造成食道刮伤。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槽的纵截面形状呈半圆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适应固定后壳体和翻转后壳体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开口向下延伸形成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一侧与固定后壳体连接,所述固定环的另一侧与翻转后壳体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起到了供固定后壳体连接的作用,同时固定环方便翻转后壳体卡接至其上,简化结构加工难度。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环的末端设置有卡嵌槽,所述翻转后壳体上设置有与卡嵌槽配合的卡嵌块,所述卡嵌槽与固定环同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翻转后壳体与前壳体之间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卡嵌块上设置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朝下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面减少卡嵌块与固定环之间的阻力,避免卡嵌块变形断裂。

作为优选,所述前壳体的外侧在第一开口位置凹陷形成半圆槽,所述半圆槽位于翻转后壳体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操作者从该位置伸入指甲或工具,打开翻转后壳体。

作为优选,所述翻转后壳体和固定后壳体的横截面形状呈半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两者的合并和打开,避免发生渗漏。

作为优选,所述翻转后壳体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槽朝向固定环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液体渗漏。

作为优选,所述翻转后壳体与固定后壳体接触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固定后壳体与翻转后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综上所述,拆卸胶囊内窥镜时,将卡接的翻转后壳体和固定后壳体分离,此时翻转后壳体脱离卡接后,翻转后壳体绕固定后壳体的末端旋转,进而将容纳腔打开,进行壳体或容纳腔内元件的替换,拆卸更加方便,同时固定后壳体作为支撑,避免内部零部件的掉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半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水平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前壳体;2、固定后壳体;3、翻转后壳体;4、容纳腔;5、第一开口;6、转动槽;7、转动轴;8、固定座;9、转动座;10、固定环;11、卡嵌槽;12、卡嵌块;13、导向面;14、半圆槽;15、第一密封槽;16、第一密封圈;17、第二密封槽;18、第二密封圈;19、第二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胶囊内窥镜轴侧翻转外壳连接结构,包括前壳体1、固定后壳体2与翻转后壳体3,如图4所示,翻转后壳体3和固定后壳体2的横截面形状呈半环形,前壳体1由透明塑料制成,前壳体1、固定后壳体2与翻转后壳体3之间设置有容纳腔4,容纳腔4内用于容纳电子元件以及电池等等。

如图2所示,前壳体1包括第一开口5,即前壳体1的底部为第一开口5,前壳体1的外侧在第一开口5位置凹陷形成半圆槽14,半圆槽14位于翻转后壳体3顶部,固定后壳体2的末端与翻转后壳体3的末端转动连接,固定后壳体2的前端与第一开口5的一侧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开口5向下延伸形成固定环10,固定环10的一侧与固定后壳体2连接,固定环10的另一侧与翻转后壳体3卡接,即第一开口5的另一侧与翻转后壳体3卡接。

如图2所示,固定后壳体2与翻转后壳体3的末端向内凹陷形成转动槽6,转动槽6的纵截面形状呈现半圆形,转动槽6内设置有转动轴7、固定座8和转动座9,固定座8和转动座9均与转动轴7转动连接,转动轴7穿设过转动座9与固定座8,固定座8分别位于转动座9的两侧,固定座8与固定后壳体2连接,转动座9与翻转后壳体3连接,即固定座8与固定后壳体2一体注塑形成,转动座9与翻转后壳体3一体注塑形成。

如图4所示,固定环10的另一侧与翻转后壳体3的卡接结构为,固定环10的末端设置有卡嵌槽11,翻转后壳体3上设置有与卡嵌槽11配合的卡嵌块12,卡嵌块12的结构呈j型,同时卡嵌块12上设置有导向面13,导向面13朝下倾斜设置,卡嵌槽11与固定环10同心设置,进而在翻转过程中,卡嵌块12被卡嵌在前壳体1的底部。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提高前壳体1、固定后壳体2与翻转后壳体3之间的密封效果,翻转后壳体3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密封槽15,第一密封槽15可环绕固定环10设置,第一密封槽15也可设置成半圆环型,第一密封槽15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6,第一密封槽15朝向固定环10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19,使得第一密封圈16与固定环10接触;翻转后壳体3与固定后壳体2接触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密封槽17,第二密封槽17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8,第一密封圈16和第二密封圈18均由硅橡胶制成。

工作原理:

拆卸胶囊内窥镜时,将卡接的翻转后壳体3和固定后壳体2分离,即卡嵌块12与卡嵌槽11脱离,此时翻转后壳体3脱离卡接后,翻转后壳体3绕固定后壳体2的末端旋转,进而将容纳腔4打开,进行壳体或容纳腔4内元件的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