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i)制剂工艺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电镜检测研究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i)制剂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i)制剂工艺的研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分别对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i)的自制品1和参比制剂进行电镜检测,观察两者微观形态的差异;
2)若自制品1和参比制剂在微观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则对自制品1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将工艺改进后制得的自制品2与参比制剂分别进行电镜检测,观察两者微观形态的差异,若差异较大,继续进行制备工艺的改进,直至电镜检测到的形态无差异或差异很小,确定此时的制备工艺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i)的制备工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镜检测的观察倍数为100-20000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自制品1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包括:对混合工艺和/或制粒工艺进行改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制品1的制备工艺,包括:1)过筛:将苯磺酸氨氯地平、胶态二氧化硅过40目筛,备用;
2)称量备料:①按处方量称取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胶态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内加),备用;
3、预混合:
①将第1锅称取的部分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总质量的50%)与缬沙坦先进行混合后,将交联聚维酮、苯磺酸氨氯地平、胶态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内加)投入制粒锅中;
②将剩余微晶纤维素加入装有缬沙坦的pe袋中,进行洗袋后投入制粒锅中;
③开启制粒机:
搅拌转速为80-120rpm,切割刀转速为800-1200rpm,混合5分钟,停机,出料,备用;
4)制粒
①调节好干法制粒机的下料搅拌速度,辊压轮速度(参考值:10~20rpm),水平送料转速为压辊设置值的2.5~10倍(保持液压压力3~15mpa,片材厚度0.6~1.2mm碎片速度10-80rpm,制粒1速度10-100rpm,制粒2速度10-100rpm;
②启动干法制粒机制粒,其中制粒1筛网为12目,制粒2筛网为16目;
5)总混
①根据制备好的颗粒重量计算外加硬脂酸镁用量,并称量;
②将制备好的颗粒与称好的硬脂酸镁置多向运动混合机中进行总混,混合机转速3-8rpm,混合时间8分钟,取样,测定颗粒含量和水分。
6)压片
①按缬沙坦颗粒含量计算理论片重1,并按±5%计算理论片重1控制范围;②按氨氯地平颗粒含量计算理论片重2,并按±5%计算理论片重2控制范围;
7)包衣
包衣液的配制:①按总混颗粒重量的5%,计算包衣粉用量,并按1.3倍称取;②在搅拌罐内加入纯化水,启动搅拌桨,使溶液形成旋涡,缓慢加入包衣预混剂至搅拌罐中,搅拌不少于60分钟,注意避免产生大量气泡,制备成固含量为13%(g/g)浓度的包衣液,过80目筛,备用。
包衣的操作:①将素片投入包衣锅中,开始时包衣机转速设为3转/分钟,控制进出风温度和进出风风速,使锅内始终保持负压,调整好喷头的位置,预热约5分钟;②调整进出风温度,将包衣液均匀喷入锅内,使之附着于片子表面,待包上一层保护衣后,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包衣液流速和包衣锅转速,在4~8转/分钟之间,并随时观察包衣情况,片床温度控制在35~45℃,要求层层及时干燥,包衣层平整、均匀;③包衣增重合格后(范围4.0%~6.0%),结束喷液。调整进出风温度,继续干燥约5分钟,停止加热,待片床温度小于40℃后,出料。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自制品1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为:对步骤3)①中缬沙坦与部分微晶纤维素的混合时间进行改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对步骤3)①中缬沙坦与部分微晶纤维素的混合时间改进为15min。
8.电镜检测方法在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i)制剂工艺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