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能力训练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490897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使用者当前的训练状态相符。为此就可以确定,使用者是否有能力让实际位置IPy和各个定点位置SPx达到一致,更确切地说,使用者可以让实际位置IPy与各个定点位置离得多近。也可以确定训练者让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达到一致或者达到指定的距离所需的时间。为此,在设定定点位置SPx期间,可在一定的时间tSPx内对实际位置IPy多次进行测量。一旦确定第一个定点位置SPx和一个实际位置IPy达成一致(SPl = IPl),那么就可以设定下一个定点位置SP2 了。
[0039]也可以仅仅确认,在设定定点位置SPx期间,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是否在事先设定的时间范围达成一致,不对为此所需的时间进行测量。替代地或者额外地,也可以确定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可以保持完全一致或者接近完全一致多长时间或者使用者重心的实际轨迹与预先设定的定点轨迹最大或者平均偏差有多少。此外,还可以对,实际位置IPy改变的速度,“压力中心误差积分”(=表面)、重心的周期性的实际移动和关联的定点移动之间的频率和/或相位,进行测量。
[0040]通过对重心S的实际位置IPy持续进行测量比如可以识别出训练者可能出现的跌倒倾向。比如可以识别出一个人是否存在经常在向一个方向跌倒的情况(向前,向后或者向两侧)。通过对个体的这样一种危险倾向进行识别,就会在接下来的训练流程中注意到这一点。这样就可以针对每个训练者个人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0041]为了识别出训练是否有进步,比如可以开设一总分数。在对实际位置IPy进行测量之后,如果确定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之间(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一致,那么可以往这个总分数里加入一定的分数。比如当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达到一致时可加入一个最大的分数值。然而也可以对测量出来的实际位置IPy和各个指定的定点位置SPx之间的距离进行观察。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虽然未达到一致,但是实际位置IPy至少在定点位置SPx附近了,这样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之间达到了特定的距离或者达成一致所需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往总分数内加入一定的分数。这就意味着,重心的实际位置和定点位置之间的距离越近,并且使用者保持这个距离的时间越长,就可以往账户内记入越多的分数。所测量的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之间的距离越大,可记入账户的分数就越少。同样,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达成一致的速度越快,可记入账户的分数就越多。也可或者额外根据任意其它的标准来添加分数。
[0042]如果首先调到了第一个模式M1,那么使用者可通过让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达到完全或者基本一致来实现在模式Ml中积攒分数。使用者所积攒的分数(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使用者所取得的可测量的成果)在整个训练期间都可加入进去。在图6的图表中有举例说明。X轴上的是完成的训练单元的数量,Y轴上的是所达到的总分数值。
[0043]比如,使用者开始于训练单元I。在这个训练单元期间,指定了几个不同的定点位置SPx (比如沿一个定点轨迹)。每次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达到一致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这些分数可加入到总分中去。在所显示的例子中,使用者在第一个训练单元期间获得了 200分。在接下来的训练单元中,使用者获得的分数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大约从第七个训练单元开始进入了稳定阶段。从第七个训练单元开始到第十个训练单元为止,使用者每个单元都获得了 500分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紧接着上升阶段的这样一个稳定阶段在整个训练期间应经常受到关注。达到或者更确切地说维持这样一个稳定阶段被视为是使用者可很好掌握当前的模式M1,并且可以进入到第二个更难一点的模式M2中进行进一步训练的标志。
[0044]由于在第二个模式M2中难度增加了,使用者一开始在每个训练单元中又只能获得很少的分数了,然后通过一个训练单元又一个训练单元的训练分数再次获得提升。当再一次意识到使用者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第二个模式M2的时候,比如再一次达到了一个稳定阶段的时候,那么就可以再次切换到下一个模式了。对稳定阶段的识别只是判断当前的模式的训练力度不够了的其中一个标志。另外的标志比如还有在模式刚开始的时候使用者就已经超过了一定的分数,或者测量出来的实际位置IPy —直非常接近(在所谓的目标区内)定点位置SPx。
[0045]但是同样也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判断所选择的模式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否要求过高。比如,在预设的几个训练单元结束之后未达到最低分数,或者在多个训练单元内未出现提升阶段,这些可以被视为是所选择的模式对于使用者来说要求过高了的一个标志。同样,测量出来的跌倒倾向也能说明当前的模式与使用者当前的水平不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手动或者自动切换到一个较为简单的模式。在自动模式中不需要使用者主动去进行识别判断以及手动切换到另一个合适的模式中去。
[0046]因此,该发明涉及到的设备可手动或者自动根据不同的标准切换训练模式,使其与训练者当前的训练状态相适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不会让使用者觉得训练无聊,也不会让使用者觉得训练难度过高,从而变得消极。
[0047]图7显示的是设备运行期间的一可行的信息处理方法。比如,在新的训练单元开始之前首先要确定使用者应该在哪一个模式下进行训练。如果之前从未完成过一个训练单元的训练,那么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模式开始训练。如果之前已经完成了几个训练单元的训练,那么首先应根据上述标准来确定是否应保留上次的模式,或者应切换到一个更简单或者更难的模式中去。此外,如果有可能,可将新的训练单元的总分状态再次调回到零。
[0048]然后通过调节元件4可根据所选的模式指定一定点位置SPx,一定点运动或者一协调任务。然后使用者有机会在一定的时间段tSPx内将实际位置IPy和定点位置SPx达成一致,更确切地说尽可能好的跟随定点运动,或者完成设定的任务。在这个时间段tSPx内,将持续对重心S的实际位置IPy进行测量。然后将每个测量出来的实际位置IPy和在测量时间tMy指定的定点位置进行对比。紧接着可根据对比结果作出一个评判。如果定点位置SPx和测量所得的实际位置IP7达成了一致(几乎一致或者在一定的误差范围之内),那么总分将得到提高。如果定点位置SPx和测量所得的实际位置IPy未达成一致,那么总分保持不变或者被降低。
[0049]连接元件11、12将根据当前模式的难度来对可移动立板Pl施加一个(净)力F。施加于可移动立板Pl上的力F可顺着(支援)或者逆着(干扰)使用者施加的力起作用,但是这里的力F比如也有可能为零。
[0050]如果训练单元还未结束,那么可以重新设定一个新的定点位置SPx,定点运动或者协调任务,然后重复上述流程。如果这个训练单元已经结束,那么可以直接或者稍后再开始下一个训练单元,并且重复上述流程,在此之前应核查是否需要改变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体的闭环控制回路。
[0051]为了通过此系统实现对可移动立板Pl的一主动作用,可以对连接元件11、12的结构作出相应的设计。比如,可用一个有源的、可控的、机械的致动器如波纹管式液压缸或者气动肌肉作为连接元件11、12。但是在这里也可应用其它的连接元件,只要它们能够通过使用者的重量来改变它们的高度,并且可主动施加一个力F到可移动立板Pl上。然后调节元件4可通过控制信号D对连接元件进行相应的控制。
[0052]图8显示的是这种设备的一个简化图。在所显示的例子中,可移动立板Pl的形状是圆形的。可移动立板Pl通过三个连接元件51、52、53和一个固定的底板P2相连接。在所显示的例子中,三个连接元件51、52、53是波纹管式液压缸。如上所述,这里的连接元件也可以是其它的种类,只要它的高度是可调的,并且可主动施加一个力F到可移动立板Pl上。在所显示的结构中,三个连接元件51、52、53的布局是这样的,它们构成了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