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施工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7454发布日期:2020-10-30 21:48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无轨施工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无轨施工作业车。



背景技术:

在铁路、地铁隧道中需要进行电力电缆、通信、pis电缆、消防通风管和疏散平台等辅助设施进行施工,现阶段在施工时,每个工种都需要一种特定的施工架以供施工人员使用,其中有一些工种,比如疏散平台没有专业的施工平台以供使用,因此现阶段急需要一种适应于各种工种的的作业平台以供施工人员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轨施工作业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无轨施工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在支撑架对称的两侧分别调节连接一个行走支撑架;

在支撑架对称的两侧均设有水平调节支撑框,行走支撑架包括连接板,在连接板的两侧均设有调节连杆和竖直支撑框,每个调节连杆均对应插接在相应的支撑框内,每个竖直支撑框内均调节连接第一支撑杆,在每个第一支撑杆的下侧均安装一个车轮组件;

在其中一个行走支撑架上安装操控架,在操控架上安装操控组件。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方形框,在方形框上固定连接支撑板,在方形框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一个第一护栏,所述水平调节支撑框安装在方形框的两侧,每个水平调节支撑框内均安装两个第一油缸,每个第一油缸均对应驱动相应所述调节连杆。

优选地,所述竖直支撑框为管状结构,在竖直支撑框内连接第二油缸,第二油缸驱动连接对应所述支撑杆。

优选地,所述车轮组件包括交接在所述支撑杆下侧的铰接座,在铰接座上通过转轴连接车轮罩,在车轮罩内安装车轮,在车轮罩的一侧安装驱动车轮的电机,在支撑杆和铰接座之间配合连接第三油缸,在铰接座和车轮罩之间配合连接第四油缸。

优选地,在每个所述行走支撑架的两个所述竖直支撑框之间铰接踏板,在竖直支撑框和踏板之间安装第五油缸。

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架另外对称的两侧分别铰接一个延伸架,延伸架包括连接架,在支撑架与延伸架之间连接第六油缸,在连接架上铰接折叠架,连接架和折叠架之间连接第七油缸,在连接架上支撑杆组件。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套筒,在套筒内插接第二支撑杆,在第二支撑杆的下侧通过球头连接支撑座。

优选地,所述操控组件包括安装在操控架上的转向器总成、控制面板和操控把手,转向器总成驱动连接所述车轮组件,控制面板和操控把手协调作用用于控制所述行走支撑架的扩展和升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主要用于铁路、地铁隧道的电力电缆、通信、pis电缆、消防通风管和疏散平台等辅助设施的施工,其实现无轨运行,适应各种施工工况作业,能够在平面、矩形面和圆弧形面行走,并且能够可以通过站台和消防门,且能够吊运轨排和轨道板。

2、本装置方便施工人员上下车,车架能够改变轮距和车架的高度,方便不同工况的行走和施工,人员可同时隧道内交叉施工。

3、能够在现有的铁路运输线路上运输,满足线路维修要求,在不同的工况下变跨,满足不同区间断面及单线的不同跨度的施工要求。

4、载荷分配合理,四轮组支撑,分配均衡,液压制动,可靠平稳,可变角度满足平面施工和圆弧隧道施工。

5、设备功能的扩展性好,可选配各种轨道板吊具、散枕装置、工具轨钳和其他吊装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延伸架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为延伸架的另一种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4为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车轮组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6为车轮组件的驱动示意图。

图7为撑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操控架与操控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无轨施工作业车,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包括方形框,在方形框上固定连接支撑板,方形框对称的两侧分别焊接一个水平调节支撑框3,两个水平调节支撑框3水平设置。水平调节支撑框3为方形通管,在水平调节支撑框3内焊接隔板,隔板把水平调节支撑框3的腔体分割成两个独立的腔体,在每个水平调节支撑框3上方的两侧均焊接一个第一护栏54,第一护栏54包括四个焊接在水平调节支撑框3上的立杆,在四个立杆顶部焊接一个横杆。

在支撑架1对称的两侧分别调节连接一个行走支撑架2。行走支撑架2包括方形的连接板4,在连接板4的两侧均焊接一个调节连杆5和一个竖直支撑框6,在连接板4的外侧设有一个第二护栏48,第二护栏48设置在竖直支撑框6之间。第二护栏48为u型架,它包括一组竖直焊接在连接板4上的立杆,在所有立杆上焊接一个u型杆。调节连杆5为方形杆,每个调节连杆5均对应插接在相应水平调节支撑框3对应的腔体内。在每个调节连杆5的腔体内均通过连接一个第一油缸,第一油缸图中未画出,同一个水平调节支撑框3两个腔体内第一油缸的活塞杆向相反方向设置。每个第一油缸均对应驱动连接相应调节连杆5。

结合图5和图6所示,竖直支撑框6为方形管,每个竖直支撑框6内均插接一个第一支撑杆7,第一支撑杆7也为与竖直支撑框6方形腔体对应配合的方形管。第一支撑杆7和竖直支撑框6之间连接第二油缸10,第二油缸10底部交接在竖直支撑框6内,第二油缸10的活塞杆通过第一铰接轴12连接在支撑框6内。在两个所述竖直支撑框6之间通过铰链连接方形的踏板23,每个竖直支撑框6与踏板23之间均连接一个第五油缸24。

在支撑杆7下侧通过第二铰接轴14连接铰接座9。铰接座9包括方形块,在方形块的一侧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立板9.1,在两个立板9.1之间通过轴承连接第二铰接轴14,在方形块的另一侧设有安装孔9.2,在安装孔9.2对应一侧方形块的端部设有法兰9.3。在两个立板9.1之间还连接第三铰接轴13,第一铰接轴12和第三铰接轴13之间连接第三油缸11。在铰接座9上通过转轴连接车轮罩15,车轮罩15的底部焊接转轴和第四铰接轴19,转轴插接在安装孔9.2内,车轮罩15通过转轴在铰接座9上能够转动。在支撑杆7和铰接座9之间配合连接第三油缸11,在第一支撑杆7的底部还焊接第五铰接轴20,在第四铰接轴19和第五铰接轴20之间连接第四油缸18。通过第四油缸18驱动车轮罩15转动。在车轮罩15内通过车轴连接车轮16,在车轮罩15的一侧安装驱动车轮16的电机17。

结合图7所示,在所述支撑架1另外对称的两侧分别铰接一个延伸架25,每个延伸架25均通过两个铰接座36连接在对应所述水平调节支撑框3上。延伸架25包括连接架26,连接架26包括方形框,在方形框上焊接支撑板,在方形框的两侧分别焊接一个第三护栏29,第三护栏29包括一组焊接在方形框上的一组立柱,在所有立柱之间连接横梁。在支撑架1与延伸架25之间连接第六油缸28,第六油缸28设置在延伸架25的下侧,在支撑架1和延伸架25的下侧均通过螺钉连接一个油缸座37,第六油缸2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油缸座37上。

在延伸架25的外侧通过另外的两个铰接座连接折叠架27,折叠架27包括方形板,在方形板的外侧设有u型护栏30。连接架26和折叠架27之间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第七油缸32,第七油缸32的油缸底连接在连接架26的方形框上,每个第七油缸32的活塞杆均交接在u型护栏30上。

在连接架26下面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支撑杆组件31。所述支撑杆组件31包括方形的套筒34,在套筒34内插接第二支撑杆35,第二支撑杆35也为方形管,套筒34上设有第一插孔,在第二支撑杆35上设有一排第二插孔,在第一插孔和相应的第二插孔之间插接固定轴38,通过调节第一插孔与不同的第二插孔之间的对应关系,起到调节第二支撑杆35长度的目的。在第二支撑杆35的下侧通过球头40连接支撑座42。所述球头40包括球体,在球体的一侧设有连接杆41,在连接杆41上设有一段螺纹,在第二支撑杆35的底部设有固定板39,在固定板39上设有与连接杆41连接的螺孔。支撑座42包括底座,底座为方形板,在底座上设有与球头40配合的球形凹槽,在球形凹槽上侧通过螺钉连接两个对称设置的压板45,两个压板45压紧固定球头40。在底座的底部设底板44。

结合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竖直支撑框6上安装操控架21,在操控架21上安装操控组件22。操控组件22包括通过连杆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的踏板48,在踏板48上通过框架49连接操控台50,在踏板48上还通过支撑架51连接座椅52,座椅52设置在操控台50的前侧。在操控台50上安装驱动连接行走轮2的转向器总成45,转向器总成45包括开芯无反应转向器45.1,在开芯无反应转向器45.1上通过转轴连接方向盘。在操控台50上还安装控制各个油缸的的控制面板46和操控把手45,在操控台50上还安装显示屏53。控制面板46和操控把手45的共同作用控制行走支撑架2和延伸架25的具体动作。显示屏53用于显示转向器总成45、控制面板46和操控把手45具体的控制数据。制面板46、操控把手45和显示屏53的具体结构和控制方式均为现有技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