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12819发布日期:2020-12-25 08:20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构建集装箱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装置。



背景技术:

集装箱在现代社会的海运行业中广泛使用,根据国际海运规定,集装箱的使用期限为10年,10年之后便要强制退役。据统计,每年从海运中退役的集装箱可达100万teu(一个20ft的集装箱代表1teu)。其实退役的集装箱并不是说不能使用,大多数还是可以继续使用5-10年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提速,城市的住房也更加紧张,紧张的房源也导致更高的房价,加重城市居民的经济负担。将淘汰的集装箱改造成为供人居住的房屋便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城市住房紧张的一种重要课题。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集装箱改造成为房屋已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将集装箱改造成为房屋的现有技术中,面临着如下一些技术问题,造型单一,大多数实际应用的集装箱房屋的搭建模式均为传统堆叠,从而导致了集装箱房屋内部的可利用空间较少,降低了集装箱房屋的使用效果;

同时,传统的集装箱结构搭建稳定性较差,单体连接堆叠,从而导致楼层堆叠高度不宜过高,降低了集装箱的实用性以及提高了集装箱的占用空间。

为此,提出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同时利用错为堆叠的集装箱房屋与混凝土框架楼之间固定连接,从而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根据混凝土框架楼的高度进行多层堆叠,为住户减少了经济压力,以及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包括混凝土平台和混凝土框架楼,所述混凝土平台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集装箱,且第一集装箱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集装箱,所述第二集装箱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集装箱,且第三集装箱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集装箱,所述混凝土平台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塔墩,靠近混凝土平台后端外表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塔墩,所述第一塔墩与第二塔墩外表面靠近混凝土平台的一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塔柱与第二塔柱,所述第一集装箱、第二集装箱、第三集装箱与第四集装箱的规格相同,且混凝土平台的宽度与第一集装箱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塔柱与混凝土平台嵌入式连接,所述第二塔柱的一侧外表面与混凝土平台的后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装箱、第三集装箱依次向第一集装箱的一侧移动2m进行堆叠,且第四集装箱以第三集装箱为基准向另一侧移动2m堆叠在第三集装箱的上端外表面,所述混凝土框架楼位于混凝土平台靠近第二塔柱的一侧,且第一混凝土框架楼与混凝土平台间距为1m,所述第一集装箱、第二集装箱、第三集装箱与第四集装箱一侧外表面靠近第二塔柱的一侧四周筋骨架表面均焊接有角钢,且角钢的数量为若干组相邻角钢之间的距离为0.5m,所述第二集装箱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一侧的位置焊接有第一立柱,且第一立柱远离第二集装箱的一端与混凝土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集装箱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一侧的位置焊接有第二立柱,且第二立柱的下端外表面与第三集装箱的上端外表面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同时利用错为堆叠的集装箱房屋与混凝土框架楼之间固定连接,从而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根据混凝土框架楼的高度进行多层堆叠,为住户减少了经济压力,以及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集装箱、第二集装箱、第三集装箱与第四集装箱的规格均为:6*3*2.8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满足集装箱塔楼住户的住房需求,减缓住户的住房压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集装箱、第二集装箱、第三集装箱与第四集装箱的数量为若干组,依次垂直向上堆叠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集装箱、第二集装箱、第三集装箱与第四集装箱的拐角连接处均焊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螺栓,相邻固定板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集装箱塔楼的牢固性,并且易于安装与拆卸。

优选的,所述角钢远离第二塔柱的一端,焊接有钢板预埋垫,且钢板预埋垫位于混凝土框架楼的墙体的内部,所述角钢的外表面焊接有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在角钢表面焊接钢板,连接集装箱楼与混凝土框架楼,为住户提供出行通道,以及安全保障,同时一组混凝土框架楼可以连接多组单体集装箱楼形成集装箱塔楼,较为实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塔柱与第二塔柱的数量均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塔柱的间距为2m,并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两组所述第一塔柱与两组第二塔柱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塔柱与集装箱之间的焊接,提高集装箱塔楼的牢固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集装箱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与第一集装箱的连接处焊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塔柱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塔柱焊接,所述第四集装箱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与第三集装箱的连接处焊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塔柱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塔柱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与第一集装箱、第四集装箱、第一塔柱以及第二塔柱之间的焊接,加强装置结构的牢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实用性。

2、同时利用错为堆叠的集装箱房屋与混凝土框架楼之间固定连接,从而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根据混凝土框架楼的高度进行多层堆叠,为住户减少了经济压力与集装箱的占用空间,以及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塔墩与第一塔柱结合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角钢与混凝土框架楼结合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角钢与钢板的结合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塔柱、第二塔柱与连接杆的结合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混凝土平台;2、混凝土框架楼;3、第一集装箱;4、第二集装箱;5、第三集装箱;6、第四集装箱;7、第一塔墩;8、第二塔墩;9、第一塔柱;10、第二塔柱;11、角钢;12、固定板;13、螺栓;14、钢板;15、连接杆;16、第一立柱;17、第二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集装箱塔楼结构,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混凝土平台1和混凝土框架楼2,所述混凝土平台1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集装箱3,且第一集装箱3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集装箱4,所述第二集装箱4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集装箱5,且第三集装箱5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四集装箱6,所述混凝土平台1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塔墩7,靠近混凝土平台1后端外表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塔墩8,所述第一塔墩7与第二塔墩8外表面靠近混凝土平台1的一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塔柱9与第二塔柱10,所述第一集装箱3、第二集装箱4、第三集装箱5与第四集装箱6的规格相同,且混凝土平台1的宽度与第一集装箱3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塔柱9与混凝土平台1嵌入式连接,所述第二塔柱10的一侧外表面与混凝土平台1的后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集装箱4、第三集装箱5依次向第一集装箱3的一侧移动2m进行堆叠,且第四集装箱6以第三集装箱5为基准向另一侧移动2m堆叠在第三集装箱5的上端外表面,所述混凝土框架楼2位于混凝土平台1靠近第二塔柱10的一侧,且第一混凝土框架楼2与混凝土平台1间距为1m,所述第二集装箱4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一侧的位置焊接有第一立柱16,且第一立柱16远离第二集装箱4的一端与混凝土平台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集装箱6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一侧的位置焊接有第二立柱17,且第二立柱17的下端外表面与第三集装箱5的上端外表面焊接;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集装箱3、第二集装箱4、第三集装箱5与第四集装箱6一侧外表面靠近第二塔柱10的一侧四周筋骨架表面均焊接有角钢11,且角钢11的数量为若干组相邻角钢11之间的距离为0.5m,所述角钢11远离第二塔柱10的一端,焊接有钢板14预埋垫,且钢板14预埋垫位于混凝土框架楼2的墙体的内部,所述角钢11的外表面焊接有钢板14,所述第二集装箱4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与第一集装箱3的连接处焊接有连接杆15,且连接杆15的一端与第一塔柱9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塔柱10焊接,所述第四集装箱6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与第三集装箱5的连接处焊接有连接杆15,且连接杆15的一端与第一塔柱9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塔柱10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同时利用错为堆叠的集装箱房屋与混凝土框架楼2之间固定连接,从而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根据混凝土框架楼2的高度进行多层堆叠,为住户减少了经济压力,以及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率。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集装箱3、第二集装箱4、第三集装箱5与第四集装箱6的规格均为:6*3*2.8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满足集装箱塔楼住户的住房需求,减缓住户的住房压力。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集装箱3、第二集装箱4、第三集装箱5与第四集装箱6的数量为若干组,依次垂直向上堆叠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集装箱3、第二集装箱4、第三集装箱5与第四集装箱6的拐角连接处均焊接有固定板12,且固定板12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螺栓13,相邻固定板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集装箱塔楼的牢固性,并且易于安装与拆卸。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角钢11远离第二塔柱10的一端,焊接有钢板14预埋垫,且钢板14预埋垫位于混凝土框架楼2的墙体的内部,所述角钢11的外表面焊接有钢板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在角钢11表面焊接钢板14,连接集装箱楼与混凝土框架楼2,为住户提供出行通道,以及安全保障,同时一组混凝土框架楼2可以连接多组单体集装箱楼形成集装箱塔楼,较为实用。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塔柱9与第二塔柱10的数量均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塔柱9的间距为2m,并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两组所述第一塔柱9与两组第二塔柱10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塔柱与集装箱之间的焊接,提高集装箱塔楼的牢固性。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集装箱4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与第一集装箱3的连接处焊接有连接杆15,且连接杆15的一端与第一塔柱9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塔柱10焊接,所述第四集装箱6的下端外表面靠近与第三集装箱5的连接处焊接有连接杆15,且连接杆15的一端与第一塔柱9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塔柱10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15与第一集装箱3、第四集装箱6、第一塔柱9以及第二塔柱10之间的焊接,加强装置结构的牢固性。

工作原理:利用集装箱之间错开的2m距离可做上层住户的阳台,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增加了住户的房屋使用面积,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实用性;同时利用错为堆叠的集装箱房屋与混凝土框架楼2之间固定连接,从而提高了集装箱塔楼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根据混凝土框架楼2的高度进行多层堆叠,同时一组混凝土框架楼2可以连接多组单体集装箱楼形成集装箱塔楼,较为实用,为住户减少了经济压力与集装箱的占用空间,以及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