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烹饪器具主要通过两类涂料实现不粘锅的目的,一类是喷涂氟涂料如聚四氟乙烯(ptfe)涂料,另一类是喷涂陶瓷涂料。这两类涂料在开始的不粘效果不错,但是,两者均依靠表面薄薄的一层面涂层,难以起到长期的不粘作用,另外,现有的表面十几微米厚的不粘涂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磨损、划伤、污染,导致不粘性降低直至失效,使用寿命短暂,更加不能使用铁铲,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此外,现有的不粘涂料或不粘锅结构还具有传热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得锅具在使用时加热缓慢,很难对烹饪食物进行均匀加热,影响了食物口感,用户烹饪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实现导热均匀与不粘性好的有机结合,提高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感受,能够克服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包括锅底区和锅壁区,所述锅底区和所述锅壁区的厚度不同;
不粘层,所述不粘层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所述不粘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表面。
该烹饪器具,通过对锅底区和锅壁区的厚度的调节,可以使得锅底区和锅壁区的热阻不同,进而可以使得锅底区和锅壁区的热传导速度不同。具体地来说,在热源距离锅底区更近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对锅底区和锅壁区的厚度的调节使锅壁区升温更容易,使锅壁区获得更快的传导热量,加快锅壁区的升温速度,进而使锅壁区能够快速达到炒菜需要的温度。并且,可以使锅具沿着锅底区向锅壁区方向的热传导的能力增强,更有利于热量沿着锅底区朝锅壁区的方向传递,从而可以达到均匀导热效果,可以使烹饪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提升烹饪体验。
同时,该烹饪器具通过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的设置,利用无机多孔材料的低表面能和多孔吸油的特性而具有不粘性能,自润滑材料由于层状晶体形成自润滑和多孔吸油的特性而具有不粘性能,因此使不粘层具有一定的不粘性能。该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因此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发生物质变化,因此不易老化。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的硬度大、机械强度大,即使在使用铁铲进行食物烹饪时,也不易出现划伤,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用性,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由于不粘层采用不易脱落的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不粘涂层,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均是天然材料,健康无毒,可以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从而,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导热均匀与不粘性能优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底区和所述锅壁区的厚度比范围为1.5:1至3:1。
若锅底区和锅壁区的厚度比小于1.5:1,则增强热量沿着锅底区至锅壁区传递的效果不明显,使整个锅内温度均匀的效果不佳;反之,若锅底区和锅壁区的厚度比超过3:1,则厚度加重,成本增加,进一步提升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的效果不明显。在该厚度比范围之内可以有效保证锅具底部产生热量均匀传导至锅壁,使得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体的厚度自所述锅底区的中心向所述锅壁区的上端开口逐渐变小。
这样,锅体沿着锅壁方向的热传导能力增强,利于锅壁均匀受热,从而更有利于热量在锅具内表面均匀的传导,避免局部温度过高产生油烟,还可以降低锅具使用的材料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体还包括圆滑连接所述锅底区和锅壁区的r角,所述r角处的厚度小于所述锅底区的厚度且大于所述锅壁区的厚度。
这样,可以保证锅具底部产生热量均匀传导至锅壁,使得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减少使用过程中油烟的产生,而且可以使得烹饪器具的整体的重量减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底区和所述锅壁区的厚度比范围为1.5:1至3:1。
如前所述,在该厚度比范围之内可以有效保证锅具底部产生热量均匀传导至锅壁,使得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不粘层包括覆盖于所述锅底区的锅底不粘层和覆盖于所述锅壁区的锅壁不粘层;所述锅底不粘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锅壁不粘层的厚度。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导热的均匀性,同时也可以保证不粘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底不粘层的厚度为100-300μm,和/或,所述锅壁不粘层的厚度为30-80μm。
采用上述锅底不粘层的厚度范围或者锅壁不粘层的厚度范围,既能保证均匀导热效果,又能保证不粘涂层不会因为太薄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而导致脱落、露底等情况,具有持久的不粘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机多孔材料层为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这一类的无机多孔材料具有非晶结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呈现为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表面能较小;且还包括微米级别的孔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的充分接触,满足不粘层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几率。
所述自润滑材料层为石墨层、氟化石墨层或二硫化钼层。石墨、氟化石墨或二硫化钼这一类的自润滑材料具有层状晶体结构,且层间滑移性好,就像油脂一样;另外,自润滑材料层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片状结构间有许多的空隙,空隙尺寸为微米级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的充分接触,满足不粘层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几率。另外,上述自润滑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不仅可以实现更持久耐磨不粘性好的优势,而且有利于提升锅具的导热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底不粘层为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
所述锅壁不粘层为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与石墨、氟化石墨、二硫化钼的一种或多种的任意比例混合层。
相对而言,由于无机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而无机自润滑材料的导热系数较高,要想实现导热均匀,需要从锅底到锅口满足不粘层的导热系数梯度升高,因而,可以使靠近锅底的不粘层中至少设置无机多孔材料层,靠近锅口的不粘层中至少设置无机自润滑材料层。这样,有利于保证锅底至锅口部表面涂层导热性梯度增高,有利于提升导热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不粘层的孔隙率为0.5%-15%。
在此孔隙率范围内,可减少应力集中、避免涂层裂纹的现象产生,而且工艺上容易实现,有助于确保涂层硬度和耐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不粘层的粒度为200目-500目。由此,可以在不影响不粘效果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锅体还设置有导磁层,所述导磁层位于所述锅底区上背离所述不粘层的一侧。
通过在锅底区设置导磁层可以使得锅具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增加使用场景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示例性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示例性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示例性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锅体;101-锅底区;102-锅壁区;
20-不粘层;201-锅底不粘层;202-锅壁不粘层;
30-导磁层。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为各种常用的煮食设备,示例性的,该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不粘锅、煎烤盘、煎锅、油炸锅、空气炸锅、电饭煲等。
可选的,该烹饪器具可以包括不粘锅,该不粘锅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例如,不粘锅可以为电磁炉通用的不粘锅;另外,不粘锅还可以应用于燃气灶等使用环境。
请参照附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和不粘层20:
其中,锅体10包括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可以共同围成容纳食物的烹饪腔;其中,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不同;
不粘层20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不粘层20覆盖在锅体10的表面。
一方面,该烹饪器具的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不同。由热传导方面基础知识可知,热阻与材料的厚度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材料越厚,热阻越小,温度变化也越慢,反之,材料越薄,热阻越大,温度变化也越快。在烹饪过程中,一般热源距离锅底区101更近,热源在锅底区101的温度会高于在锅壁区102的温度,若锅底区101与锅壁区102的厚度相同,二者的热阻相同,则容易出现锅底局部高温、导热不均的现象。因此,通过对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的调节,尤其是使锅底区101的厚度大于锅壁区102的厚度,可以使得锅壁区102相对于锅底区101能够更快的传导热量,锅壁区102升温更容易,加快了锅壁区102的升温速度,从而锅壁区102与锅底区101同步也可以很快将热量传导给食材。并且,锅底区101厚度增加,则锅具沿着锅底区101向锅壁区102方向的热传导的能力增强,有利于热量沿着锅底区101朝锅壁区102的方向传递,从而可以使热量在锅体10表面更均匀的传导,可以避免锅底局部高温的现象,也可以避免锅底温度过高产生油烟,保证了整个锅具的均匀导热效果,进而可以使烹饪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此外,锅底区101的厚度增加,则锅底区101质量增加,因而锅底区101升高一定温度后的热容越大,在热容较大的情况下,烹饪食物引起锅底区101温度变化的波动就相对较小,利于锅内温度均匀,提升烹饪体验。
另一方面,不粘层20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其中,无机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油类物质,使得烹饪器具表面存在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10的充分接触,满足不粘层20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几率。通过无机多孔材料的多孔吸油原理,能够充分发挥无机多孔材料的不粘性;且无机多孔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因此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产生物质的变化,因此不易老化。无机多孔材料的硬度高,因此,机械强度大,不易出现划伤,即使使用铁铲进行烹饪也没有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用性,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类似的,自润滑材料具有层状晶体结构,且层间滑移性好,就像油脂一样;另外,自润滑材料层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片状结构间有许多的空隙,空隙尺寸为微米级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10的充分接触,满足不粘层20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几率。同样地,自润滑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硬度大,因此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耐高温性及机械强度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发生物质变化,因此不易老化;即使在使用铁铲进行食物烹饪时,也不易出现划伤。因此,利用自润滑材料所具有的良好的润滑性、耐高温性、热稳定性,及较高的表面硬度和导热系数等特性,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磨性和不粘持久性,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此外,上述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为天然材料层,对环境的危害小,更加健康、环保、无毒,不粘性能优异,是一种更加环保、高效、综合性能优良的持久耐磨不粘层。
由此可知,该烹饪器具通过采用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以及不同的锅底区和锅壁区厚度的配合设置,可以实现导热均匀与不粘性能优异的有机结合,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上述锅底区101的厚度可以大于锅壁区102的厚度。这样,采用底厚壁薄的方式,锅壁区102的热阻小于锅底区101的热阻,使锅壁区102能够获得更快的传导热量,进而加快了锅壁区102的升温速度,锅壁区102升温更容易,使得锅壁区102能够快速达到炒菜需要的温度。并且,锅底区101的厚度大于锅壁区102的厚度,则锅具沿着锅底区101向锅壁区102方向的热传导的能力增强,更有利于热量沿着锅底区101朝锅壁区102的方向传递,可以避免大火加热使得锅底温度过高而产生的油烟问题,从而有利于锅内温度均匀,提升烹饪体验。
为了进一步保证不粘锅的导热均匀性,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比范围为1.5:1至3:1。示例性,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比例如可以为1.5:1、1.8:1、2:1、2.2:1、2.5:1、3:1等。若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比小于1.5:1,则增强热量沿着锅底区至锅壁区传递的效果不明显,使整个锅内温度均匀的效果不佳;反之,若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比超过3:1,则厚度加重,成本增加,进一步提升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该厚度比范围之内可以有效保证不粘锅底部产生热量均匀传导至锅壁,使得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而且在此厚度比范围内可以保证锅具的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锅具的制造难度和加工成本。
上述锅体10中,锅底区101的厚度可以设置成各处的厚度均相同,锅壁区102的厚度也可以设置成各处的厚度均相同,使得锅具的制造加工方便,降低制造成本。当然,锅底区101的厚度也可以设置成各处的厚度不相同,例如,锅底区101的厚度可以自中心向靠近锅壁区102的方向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或者锅底区101的厚度可以从锅底区101的一端向锅底区101的另一端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同样的,锅壁区102的厚度也可以设置成各处的厚度不相同,例如,锅壁区102的厚度可以从靠近锅底区101向远离锅底区101的方向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小。然而,总体而言,锅底区101的厚度需要大于锅壁区102的厚度。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体10的厚度自锅底区101的中心向锅壁区102的上端开口逐渐变小。这样,锅体10沿着锅壁方向的热传导能力增强,利于锅壁均匀受热,从而更有利于热量在锅具内表面均匀的传导,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产生油烟,还可以降低锅具使用的材料的数量。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体10还包括圆滑连接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r角,r角处的厚度小于锅底区101且大于锅壁区102,也就是,r角处的厚度处于锅底区101的厚度和锅壁区102的厚度之间,从锅底区101至r角至锅壁区102厚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比范围依然为1.5:1至3:1。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锅底区101的热阻大于r角处的热阻,r角处的热阻大于锅壁区102的热阻,使得锅壁区102相对于r角能够更快的传导热量,r角相对于锅底区101能够更快的传导热量,进而加快了r角和锅壁区102的升温速度,使得r角和锅壁区102能够快速达到炒菜需要的温度。并且,锅底区101的厚度大r角和锅壁区102的厚度,则锅具沿着锅底区101依次向r角和锅壁区102方向的热传导的能力增强,更有利于热量沿着锅底区101依次朝向r角和锅壁区102的方向传递,可以避免大火加热使得锅底温度过高而产生的油烟问题,从而有利于使得锅具内表面受热均匀,而且通过适宜的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比的设计,在确保锅具底部产生热量均匀传导至r角和锅壁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得不粘锅的整体的重量减少,降低不粘锅的加工需要的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粘层20包括锅底不粘层201和锅壁不粘层202。锅底不粘层201覆盖于锅底区101的表面,锅壁不粘层202覆盖于锅壁区102的表面;
其中,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在一些情况下,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可以与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不同,因为在使用过程中,锅底与食物接触的频率更高,锅底更容易被划伤或磨损,因而需要增大锅底不粘层的厚度,这样可以保证锅具的不粘性能。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和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可以相同(参考图2所示),也可以不同(参考图1所示),并且当二者的厚度不同时,需要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大于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这样,与上述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导热的均匀性,同时也可以保证不粘性能。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可以为100-300μm,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示例性的,该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00μm、120μm、150μm、200μm、220μm、250μm、280μm、300μm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可以为30-80μm,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可以大于或等于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示例性的,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例如可以为30μm、40μm、50μm、55μm、60μm、65μm、70μm、80μm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的条件下,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可以为100-300μm,且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可以为30-80μm。具体的,锅壁不粘层202的厚度例如可以为30μm、40μm、50μm、55μm、60μm、65μm、70μm、80μm。锅底不粘层201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00μm、120μm、150μm、200μm、220μm、250μm、280μm、300μm。
采用上述锅底不粘层的厚度范围或者锅壁不粘层的厚度范围,既能保证均匀导热效果,又能保证不粘涂层不会因为太薄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而导致脱落、露底等情况,具有持久的不粘寿命。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机多孔材料层为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且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均为天然无机多孔材料,原材料获取方便,制造成本低。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等一类的无机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油类物质,使得烹饪器具表面存在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10的充分接触,满足不粘层20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几率。通过无机多孔材料的多孔吸油原理,能够充分发挥无机多孔材料的不粘性;且无机多孔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因此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产生物质的变化,因此不易老化。无机多孔材料的硬度高,因此,机械强度大,不易出现划伤,即使使用铁铲进行烹饪也没有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用性,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另外,这类无机多孔材料为天然材料,对环境的危害小,更加环保,健康无毒,可以保证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上述自润滑材料层可以为石墨层、氟化石墨层或二硫化钼层。石墨、氟化石墨、二硫化钼一类的自润滑材料,原材料获取方便,制造成本低。且石墨、氟化石墨或二硫化钼这一类的自润滑材料具有层状晶体结构,且层间滑移性好,就像油脂一样;另外,自润滑材料层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片状结构间有许多的空隙,空隙尺寸为微米级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10的充分接触,满足不粘层20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几率。此外,自润滑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因此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发生物质变化,因此不易老化。自润滑材料的硬度大、机械强度大,即使在使用铁铲进行食物烹饪时,也不易出现划伤。因此,利用自润滑材料所具有的良好的润滑性、耐高温性、热稳定性,及较高表面硬度和导热系数等特性,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另外,上述自润滑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不仅可以实现更持久耐磨不粘性好的优势,而且有利于提升锅具的导热均匀性。
可选地,上述硅藻土、膨润土、沸石,以及石墨、氟化石墨、二硫化钼,可以采用喷雾造粒或粉体包覆的方式进行制备。
可选地,上述无机多孔材料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的导热系数为0.05w/mk-0.5w/mk。这样,采用此导热系数范围内的无机多孔材料,有利于提升锅具的导热均匀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更持久耐磨不粘性好的效果。
可选地,上述无机自润滑材料石墨、氟化石墨的二硫化钼的导热系数为100w/mk-160w/mk。这样,采用此导热系数范围内的无机自润滑材料,有利于提升锅具的导热均匀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更持久耐磨不粘性好的效果。
可选地,上述不粘层20的厚度可以均匀分布,并且锅底不粘层201和锅壁不粘层202的材料或结构可以不同,例如,锅底不粘层201可以为无机多孔材料层,而锅壁不粘层202可以为无机多孔材料层,也可以为自润滑材料层,也可以为无机多孔材料层和自润滑材料层。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底不粘层201为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锅壁不粘层202为硅藻土层和石墨层,或者为硅藻土层和氟化石墨层,或者为硅藻土层和二硫化钼层,或者为膨润土层和石墨层,或者为膨润土层和氟化石墨层,或者为膨润土层和二硫化钼层,或者为沸石层和石墨层,或者为沸石层和氟化石墨层等。相对而言,由于无机多孔材料层的导热系数较低,而无机自润滑材料层的导热系数较高,要想实现导热均匀,需要从锅底到锅口满足不粘层的导热系数梯度升高,因而,可以在锅底不粘层201设置无机多孔材料层,而锅壁不粘层202至少设置自润滑材料层。这样,有利于保证锅底至锅口部表面涂层导热性梯度增高,有利于提升导热均匀性。
为了进一步确保不粘层的持久不粘性,需要使不粘层的孔隙率在合适的范围内。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粘层20的孔隙率为0.5%-15%,进一步可以为0.5%-12%,进一步可以为1%-10%,进一步可以为2%-8%等。典型但非限制性的例如可以为0.5%、1%、2%、3%、4%、5%、6%、7%、8%、9%、10%、12%、15%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由此,不粘层20中合理的孔隙可减少应力集中、避免涂层裂纹的现象产生,若涂层中孔隙率大于15%时,涂层硬度和耐磨性会大幅下降,导致准晶涂层的耐久性降低;反之,若涂层中孔隙率小于0.5%,工艺上难以实现。
为了进一步确保不粘层20的持久不粘性,需要使不粘层20的粒度或粒径在合适的范围内。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粘层20的粒度为200目-500目,进一步可以为220目-480目,进一步可以为250目-450目,进一步可以为300目-400目。典型但非限制性的例如可以为200目、220目、238目、250目、300目、380目、400目、420目、450目、480目、365目、475目、500目以及这些点值中的任意两个所构成的范围中的任意值。一方面,若不粘层20的粒度高于500目,则粉体成本高,而且尺寸过小会破坏粉体表面的结构,影响涂层的不粘效果;另一方面,若不粘层20的粒度低于200目,则粉体制备过程困难,产出效率低。
根据上文描述,该烹饪器具中,通过对锅底区101和锅壁区102的厚度的调节,保证均匀导热效果,可以使烹饪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通过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的设置有助于延长不粘使用寿命。进而锅体10的材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丰富了锅体10的材质的选择多样性,本申请实施例对于锅体10的材质的具体类型不作特殊限制,可以将不粘材料附着在本领域常用的基材上,例如,锅体10的材质可以为铝、铁、不锈钢、钛及其合金和复合材料等。
可选地,锅体10的材质可以为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钛/钛合金、不锈钢、低碳钢、铁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复合基材。
进一步,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锅底区101设置有导磁层30,导磁层30位于锅底区101上背离不粘层20的一侧,即该导磁层30可以设置在锅体远离烹饪腔的一侧。将该不粘锅应用于电磁炉领域时,由于锅体本身不能导磁,因而需要在锅底区附着导磁层,以提升其导磁性能。
上述导磁层30可以以各种形式安装于锅底区101,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导磁层30具体结构或连接关系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导磁层30为金属导磁片,金属导磁片通过冷铆、复打或钎焊等方式设置在锅底区101上背离不粘层20的一侧。
具体地,上述导磁层30可以为金属导磁片,例如可以为不锈钢导磁片,该金属导磁片可以通过冷铆、复打或钎焊等方式设置在锅底区101,使得锅底区101与金属导磁片能够紧密贴合,保证导磁层贴合的可靠性,同时,金属导磁片的成本较低,加工方式较方便,有利于降低锅具的成本。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锅底区101背离不粘层20的一侧可以设置容纳槽,上述导磁层30可以为设置于容纳槽内,且导磁层30位于容纳槽的槽口内或与容纳槽的槽口平齐。
通过在锅底区101设置导磁层30可以使得锅具能够在电磁炉上使用,此外,为了防止锅底区101由于添加导磁层30而造成凸出的问题,在锅底区101设置容纳槽且容纳槽能够完全容纳导磁层,可以使得锅底保持平整,保证了锅具使用过程的稳定性。
此外,该导磁层30还可以为导磁涂层,导磁涂层直接喷涂在锅底区101背离不粘层20的一侧的表面。该导磁涂层通过喷涂的方式附着于锅底区101,导磁涂层本身的结构较薄,不会对锅底区101的厚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可以避免开槽或焊接等方式对锅底的性能的影响。
可选的,该锅底区101可以为平底或圆弧形底。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该锅底区101优选为平底,可以更好的适用电磁炉的使用环境。
具体地,该锅底区101可以为平底,也可以为圆弧形底,可以使得锅具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提高锅具的使用的适应性。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方案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有效缓解了现有的不粘锅存在的导热均匀性较差和不粘寿命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整体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同时具有持久的不粘寿命,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