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锅、煲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0534发布日期:2024-06-27 11:39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锅、煲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煲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1、目前多数利用发热盘加热的电饭煲都是从内锅底部进行加热的,这就导致了内锅底部升温快而侧部升温慢。这样一来,当烹饪结束后,米饭侧部、底部、中部的成熟度、干湿程度、口味等差异均较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2、目前,一些现有技术会在内锅的侧部增加热源来对内锅侧面进行加热。例如,有些电饭煲在保温罩的内侧面增加发热带。但是,侧部增加热源会导致成本升高,还会增加额外的接线引线等结构,进一步增加装置的复杂性,还为安全性带来更高挑战。此外,对内锅的侧面加热还存在加热部位不合适,导致不同的米水比例做出的饭口感差异大的问题。

3、因此,需要一种内锅、煲体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加热装置,所述内锅的侧壁设置有导热区域,所述导热区域用于接收从所述加热装置传导而来的热量;

3、其中,所述内锅的侧壁设置有水尺刻度,所述导热区域沿所述内锅的高度方向的范围处于所述水尺刻度的最高刻度线与最低刻度线所限定的范围内;并且/或者

4、所述导热区域沿所述内锅的高度方向的中线为导热中线,所述内锅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线为锅体中线,所述导热中线与所述锅体中线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导热区域沿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

5、根据本技术的内锅,将内锅侧面的受热区域与内锅水尺刻度线和/或内锅高度方向的锅体中线相关联,有利于内锅侧面的受热能够适应各种米量的烹饪,改善了烹饪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

6、可选地,所述内锅的侧壁设置有水尺刻度,所述水尺刻度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线为水尺中线,所述导热区域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线为导热中线,所述导热中线与所述水尺中线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水尺刻度的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高度差。根据上述设置,能够改善低水位/低米量,以及高水位/高米量烹饪下的加热均匀性。

7、可选地,位于所述水尺中线上方且与所述水尺中线最近的刻度线为第一刻度线,且所述第一刻度线位于所述水尺中线与所述最高刻度线之间;

8、位于所述水尺中线下方且与所述水尺中线最近的刻度线为第二刻度线,且所述第二刻度线位于所述水尺中线与所述最低刻度线之间;

9、其中,所述导热中线与所述水尺中线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刻度线和所述第二刻度线之间的高度差。根据上述设置,进一步提高水尺刻度较低部位和较高部分加热的均匀性。

10、可选地,所述导热中线的高度为h1,所述水尺中线的高度为h2,满足h1=i×h2,其中0.95≤i≤1.05。根据上述设置,能够全面提高整个水尺刻度范围内烹饪的加热均匀性。

11、可选地,所述导热区域的上边界位于所述第一刻度线与所述最高刻度线之间;并且/或者

12、所述导热区域的下边界位于所述第二刻度线与所述最低刻度线之间。根据上述设置,可以分散侧面加热的热量,从而提高烹饪效果。

13、可选地,所述导热区域的上边界与所述第一刻度线之间的高度差为e1,所述第一刻度线与所述最高刻度线之间的高度差为e2,满足e1=j×e2/2,其中0.95≤j≤1.05;

14、所述导热区域的下边界与所述第二刻度线之间的高度差为f1,所述第一刻度线与所述最高刻度线之间的高度差为f2,满足f1=k×f2/2,其中0.95≤k≤1.05。根据上述设置,具有较好的能源经济性,侧面传导至内锅的热量不会过多导致食物过加热,也不会过少导致食物成熟的程度不均,并且还能进一步适应各个米量的烹饪。

15、可选地,所述内锅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中线为锅体中线,所述锅体中线处于所述导热区域沿所述高度方向限定的范围内。根据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平衡不同米量烹饪状态下的侧部受热。

16、可选地,所述导热中线的高度为h1,所述锅体中线的高度为h2,满足h1=i×h2,其中0.95≤i≤1.05。根据上述设置,进一步改善低低米量与高米量烹饪下的加热均匀性。

17、可选地,所述导热区域沿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为y,所述内锅的高度尺寸为x,其中0.2≤y/x≤0.8。根据上述设置,合适的比例设置,有利于食物获得更多热量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多的热量耗散。

18、可选地,述导热区域沿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为y,所述内锅的高度尺寸为x,其中0.45≤y/x≤0.55。根据上述设置,进一步平衡了热传递的速度与热量耗散的速度,具有较好的能源经济性。

19、可选地,所述内锅的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导热加强层,所述导热加强层对应于所述导热区域设置,所述导热加强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热区域的面积。根据上述设置,有利于接收侧面的热量,提高传热效果。

20、可选地,所述导热加强层沿所述内锅的周向连续设置;并且/或者

21、所述导热加强层的厚度为0.01-10mm。根据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热效果。

22、可选地,所述导热加强层是金属层,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20-40μm;或者

23、所述导热加强层是涂料层,所述涂料层的厚度为1.5-2.5mm。根据上述设置,有利于提高传热的速度。

24、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煲体包括:

25、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具有容纳腔;

26、加热装置;

27、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内锅,所述内锅能够放置于所述容纳腔从所述容纳腔取出,所述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的所述导热区域。

28、根据本技术的煲体,加热装置能够加热内锅的侧面,且加热区域与内锅的水尺刻度相关联,能够适应各种米量的烹饪。

29、传热件,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煲体还包括传热件,所述传热件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所述内锅的所述导热区域连接。根据上述设置,将内锅底部加热装置的热量传递到内锅侧面,成本较低可实施性高。

30、可选地,所述传热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枢转部,所述传热件通过所述枢转部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加热装置构造为能够上下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构造为具有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中心的方向枢转的倾向;

31、其中,当所述内锅放置于所述加热装置时,所述加热装置向下移动并带动所述传热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枢转,以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沿靠近所述内锅的方向枢转并贴合至所述内锅;

32、当取出所述内锅时,所述加热装置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接触部沿远离所述容纳腔的中心的方向枢转。根据上述设置,利用杠杆的形式设置传热件,使得放置内锅后传热件与内锅接触,取出内锅后传热件自动远离,有利于避免用户烫伤,且能够提高用户体验感。

33、可选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保温罩,所述保温罩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加热装置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保温罩内,所述内锅能够放置于所述保温罩或从所述保温罩取出,所述传热件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保温罩,所述传热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保温罩的外侧。根据上述设置,结构精简,可实施性高。

34、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35、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内锅;或者

36、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煲体。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能够起到与第一方面的内锅或第二方面的煲体相类似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