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5343发布日期:2018-06-08 20:5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海拔地区超高边坡陡倾角施工条件下已建成的黏土心墙土石坝极少,在高海拔地区超高边坡陡倾角施工条件下进行混凝土盖板施工,这使得高边坡的施工难度很大,对于施工工艺有着很高的要求。

当前的高边坡支护结构比较麻烦,无法很好的适用于高海波高边坡施工,不能很好的在的保证支护强度的前提下,缩短施工周期,简化施工过程,施工效率比较慢。

因此,有必要提供新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施工速度快、结构强度高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面,加固网,所述加固网嵌入于所述第一支护面的内部;加固板,所述加固板之间相互卡合连接形成所述加固网;所述加固板包括中心板、限位锚钉、第一支杆、限位槽、第二支杆以及卡头,且所述中心板的内部贯穿有限位锚钉;所述中心板的外壁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杆,且所述第一支杆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中心板的外壁固定有第二支杆,且所述第二支杆的端部设有所述卡头;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之间相互配合连接;第二支护面,所述第二支护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护面的底端,且所述第二支护面呈水平设置;第三支护面,所述第三支护面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护面相互连接;截水板,所述截水板设于若干个,且所述截水板均嵌入于所述第三支护面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护面的顶部固定有阻拦机构,且所述阻拦机构包括混凝土底座、第一紧固杆、阻拦板、固定板以及第二紧固杆;所述混凝土底座设于所述第一支护面的顶端,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网孔结构的所述阻拦板,且所述混凝土底座的内部贯穿有所述第一紧固杆;所述阻拦板的底面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有所述第二紧固杆。

优选的,所述阻拦板与所述混凝土底座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 °-120°。

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杆呈线性阵列分布,且所述第一紧固杆的底端伸入于高边坡体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紧固杆之间等间距分布,且所述第二紧固杆的底端伸入于所述第一支护面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护面的内部开有蓄水槽。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护面的表面开有若干条下水槽,且所述下水槽与所述蓄水槽之间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截水板呈U型结构,且所述截水板沿着所述第三支护面等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杆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一支杆之间的夹角为 90°。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杆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二支杆之间的夹角为 90°;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相互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所述加固板可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加固网,并且各个所述加固板之间的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相互配合连接,可使得各个所述加固板之间紧密连接为一体,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层坡面的强度,有效的避免了泥土流失的发生;所述加固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加快高层支护施工速度,缩短工期;采用三层坡面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对泥土、水进行缓冲、阻隔,并且各级坡面也可作为中间作业平台,便于工人上下运送物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加固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阻拦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高边坡体,2、坡顶,3、第一支护面,4、加固网, 5、加固板,501、中心板,502、限位锚钉,503、第一支杆,504、卡槽,505、第二支杆,506、卡头,6、第一植被区,7、阻拦机构, 701、混凝土底座,702、第一紧固杆,703、阻拦板,704、固定板,705、第二紧固杆,8、第二支护面,9、蓄水槽,10、第三支护面, 11、下水槽,12、截水板,13、第二植被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提供的加固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提供的阻拦机构结构示意图。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面3;加固网4,所述加固网 4嵌入于所述第一支护面3的内部;加固板5,所述加固板5之间相互卡合连接形成所述加固网4;所述加固板5包括中心板501、限位锚钉502、第一支杆503、限位槽504、第二支杆505以及卡头506,且所述中心板501的内部贯穿有限位锚钉502;所述中心板501的外壁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杆503,且所述第一支杆503的端部设有卡槽 504;所述中心板501的外壁固定有第二支杆505,且所述第二支杆 505的端部设有所述卡头506;所述卡头506与所述卡槽504之间相互配合连接;第二支护面8,所述第二支护面8所述第一支护面3的底端,且所述第二支护面8呈水平设置;第三支护面10,所述第三支护面10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护面8相互连接;截水板12,所述截水板12设于若干个,且所述截水板12均嵌入于所述第三支护面10 的内部。

为了实现对于石块、泥土的阻拦,所述第一支护面3的顶部固定有阻拦机构7,且所述阻拦机构7包括混凝土底座701、第一紧固杆 702、阻拦板703、固定板704以及第二紧固杆705;所述混凝土底座 701设于所述第一支护面3的顶端,所述混凝土底座701的顶部固定有网孔结构的所述阻拦板703,且所述混凝土底座701的内部贯穿有所述第一紧固杆702;所述阻拦板703的底面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固定板704,且所述固定板704的底面固定有所述第二紧固杆705。

为了使得阻隔效果更好,所述阻拦板703与所述混凝土底座701 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90°-120°。

为了提高所述混凝土底座701的强度,所述第一紧固杆702呈线性阵列分布,且所述第一紧固杆702的底端伸入于高边坡体1的内部。

为了提高所述阻拦板703的强度,所述第二紧固杆705之间等间距分布,且所述第二紧固杆705的底端伸入于所述第一支护面3的内部。

为了对水进行收集,实现对于水流的缓冲,所述第二支护面8的内部开有蓄水槽9。

为了将所述蓄水槽9中的水快速排出,所述第三支护面10的表面开有若干条下水槽11,且所述下水槽11与所述蓄水槽9之间相互连通。

为了对水、泥土进行拦截缓冲,提高所述第三支护面10的稳定性,所述截水板12呈U型结构,且所述截水板12沿着所述第三支护面10等距分布。

为了便于所述加固板5进行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支杆503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一支杆503之间的夹角为90°。

为了实现所述加固板5的横纵向连接,所述第二支杆505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二支杆505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支杆503与所述第二支杆505相互设置。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该装置用于高边坡体1的支护,在修筑时,先在所述第一支护面3、所述第二支护面8上画出铺设基准线,然后将所述加固板5放置在所述第一支护面3上,并通过所述限位锚钉 502对所述加固板5进行固定,然后再将另一个所述加固板5的所述卡头506与上一个所述加固板5的所述卡槽504拼接在一起,如此重复,依次连接固定,完成对于所述加固网4的铺设。所述第一植被区 6为所述第一支护面3除所述加固网4之外的区域形成第一植被区6,在所述第一植被区6种上植被,使得所述第一支护面3的结构更为牢固,然后再将所述截水板12放置在所述第三支护面10上,所述第三支护面10除所述截水板12之外的区域形成第二植被区13,在所述第二植被区13上种上植被,最后完成所述阻拦机构7、所述蓄水槽9 以及所述下水槽11的修筑,所述阻拦机构7安装于坡顶2,在工作时,所述阻拦板703能够对石块、泥土进行阻拦,雨水从所述阻拦板 703的网孔中流出,雨水会沿着所述第一支护面3落入到所述蓄水槽 9内,最后顺着所述下水槽11排出。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高边坡组合式支护结构,所述加固板4可相互连接形成所述加固网4,并且各个所述加固板5之间的所述卡头506与所述卡槽504相互配合连接,可使得各个所述加固板5之间紧密连接为一体,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层坡面的强度,有效的避免了泥土流失的发生;所述加固网4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加快高层支护施工速度,缩短工期;采用三层坡面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对泥土、水进行缓冲、阻隔,并且各级坡面也可作为中间作业平台,便于工人上下运送物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