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支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
背景技术:
在减震支座技术领域中,桥梁作为重中之重,桥梁构造在强震作用下,多在上、下部构造间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当位移量超过桥梁的实际防止落梁长度或极限时,就会发生落梁,导致交通的中断,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构架道路桥梁时,对于桥梁支座的需求量很大。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它能将桥梁上部结构的反力和变形可靠的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从而使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与计算的理论图式相符合,桥梁支座能够保障道路桥梁的稳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震支座也越来越多,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其中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也较多。
但现有的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减震效果不理想,而且只能够实现单一的减震,这样会导致道路桥梁的不稳定性。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包括减震支座主体,所述减震支座主体由支撑板及设置在支撑板底端的底座构成,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两块呈对称分布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呈水平设置在支撑板的侧壁,并与支撑板紧密贴合固定,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两块呈对称分布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呈水平设置在底座的侧壁,并与底座紧密贴合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之间设有螺栓,所述螺栓贯穿设置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两端,并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与底座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端设有四根呈对称分布的上连接柱,所述上连接柱呈垂直设置在支撑板的顶部,并与支撑板通过螺丝固定,所述支撑板的底端设有上连接钢板,所述上连接钢板呈垂直设置在支撑板的底部中间位置,并与支撑板紧密贴合固定,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下连接钢板,所述下连接钢板呈垂直设置在底座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之间设有防护外壳,所述防护外壳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通过螺丝固定,所述底座的底端设有四根呈对称分布的下连接柱,所述防护外壳的内部设有上封板,所述上封板呈垂直设置在上连接钢板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上封板与上连接钢板紧密贴合固定,所述防护外壳的内部设有下封板,所述下封板呈垂直设置在下连接钢板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下封板与下连接钢板紧密贴合固定,所述上封板与下封板之间设有三个呈水平设置的减震橡胶和加劲钢板,所述加劲钢板的两端分别与减震橡胶粘合,所述防护外壳的内部设有铅芯,所述铅芯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封板和下封板的中间位置,所述铅芯与上封板和下封板紧密贴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柱的一端设有缓冲柱,所述上连接柱贯穿设置在缓冲柱的顶部中间位置,并与上缓冲柱紧密贴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柱的底端设有底盘,所述下连接柱与底盘通过螺丝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柱的一端设有抗压柱,所述下连接柱贯穿设置在抗压柱的顶部中间位置,并与抗压柱紧密贴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的类型为锚固螺栓,具体型号为化学植筋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外壳的内部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呈水平贴合设置在防护外壳的内侧,并与防护外壳粘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能够通过螺栓对支撑板和底座进行连接,使道路桥梁上产生的震动更加完全的传递给防护外壳内部,从而产生的震动挤压上封板,因为橡胶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所以防护外壳内的减震橡胶对外界产生的震动进行减震,由于减震橡胶是根据层叠的方式设计的,解决了市场上同种用于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由于减震效果不明显且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配合铅芯在减震支座剪切变形时,靠塑性变形吸收能量,震动过后铅芯又通过动态恢复与再结晶过程,以及橡胶的减切拉力的作用,使道路桥梁自动恢复原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图中:1-减震支座主体;2-螺栓;3-第二限位板;4-防护外壳;5-下连接钢板;6-底座;7-缓冲柱;8-上连接柱;9-第一限位板;10-支撑板;11-底盘;12-抗压柱;13-下连接柱;14-下封板;15-上连接钢板;16-铅芯;17-加劲钢板;18-上封板;19-减震橡胶;2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包括减震支座主体1,所述减震支座主体1由支撑板10及设置在支撑板10底端的底座6构成,所述支撑板10的一侧设有两块呈对称分布的第一限位板9,所述第一限位板9呈水平设置在支撑板10的侧壁,并与支撑板10紧密贴合固定,所述底座6的一侧设有两块呈对称分布的第二限位板3,所述第二限位板3呈水平设置在底座6的侧壁,并与底座6紧密贴合固定,所述第一限位板9和第二限位板3的之间设有螺栓2,所述螺栓2贯穿设置在第一限位板9和第二限位板3的两端,并与第一限位板9和第二限位板3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10与底座6通过螺栓2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10的顶端设有四根呈对称分布的上连接柱8,所述上连接柱8呈垂直设置在支撑板10的顶部,并与支撑板10通过螺丝固定,所述支撑板10的底端设有上连接钢板15,所述上连接钢板15呈垂直设置在支撑板10的底部中间位置,并与支撑板10紧密贴合固定,所述底座6的顶部设有下连接钢板5,所述下连接钢板5呈垂直设置在底座6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上连接钢板15和下连接钢板5之间设有防护外壳4,所述防护外壳4的两端分别与上连接钢板15和下连接钢板5通过螺丝固定,所述底座6的底端设有四根呈对称分布的下连接柱13,所述防护外壳4的内部设有上封板18,所述上封板18呈垂直设置在上连接钢板15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上封板18与上连接钢板15紧密贴合固定,所述防护外壳4的内部设有下封板14,所述下封板14呈垂直设置在下连接钢板5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下封板14与下连接钢板5紧密贴合固定,所述上封板18与下封板14之间设有三个呈水平设置的减震橡胶19和加劲钢板17,所述加劲钢板17的两端分别与减震橡胶19粘合,所述防护外壳4的内部设有铅芯16,所述铅芯16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上封板18和下封板14的中间位置,所述铅芯16与上封板18和下封板14紧密贴合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柱8的一端设有缓冲柱7,所述上连接柱8贯穿设置在缓冲柱7的顶部中间位置,并与上缓冲柱7紧密贴合固定,所述缓冲柱7具有缓冲的作用,能够对道路桥梁产生的震动起到缓冲。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柱13的底端设有底盘11,所述下连接柱13与底盘11通过螺丝固定,所述底盘11能够方便对下连接柱13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柱13的一端设有抗压柱12,所述下连接柱13贯穿设置在抗压柱12的顶部中间位置,并与抗压柱12紧密贴合固定,所述抗压柱12具有抗压的作用,更加有效的对道路桥梁产生的压力进行抗压。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2的类型为锚固螺栓,具体型号为化学植筋螺栓,采用了化学植筋螺栓2能够更好的对第一限位板9和第二限位板3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外壳4的内部设有密封圈20,所述密封圈20呈水平贴合设置在防护外壳4的内侧,并与防护外壳4粘合,设有密封圈20能够对防护外壳4进行密封,使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更好的进行减震。
工作原理:首先,施工人员对该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进行安放,道路桥梁产生的震动使减震支座剪切变形,震动通过上连接柱8进入缓冲柱7,缓冲柱7对震动进行缓冲,减缓震动的振幅剩余的震力通过支撑板10传给上连接钢板15,接着震动进入上封板18,上封板18震动挤压加劲钢板17,由于减震橡胶19是层叠设置的,防护外壳4内部减震橡胶19开始对震动进行充分减震,导致减震橡胶19变形这时铅芯16靠塑性变形吸收能量,余下的震动通过下连接柱13传给底端道路桥梁,底端道路桥梁联通地面,地面对余震进行吸收,这时铅芯16通过动态恢复与再结晶,使道路桥梁自动恢复原位,这里要说明的是抗压柱12能够对道路桥梁给予的压力进行抗压,而且底盘11利于安放该种道路桥梁用减震支座,另外剪切橡胶19具有剪切拉力的作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