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3359发布日期:2019-06-26 00:3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的建设速度位于全球前列,未来几年,我国道路将逐渐达到使用寿命,届时将产生大量的废弃沥青混凝土。围绕废弃沥青混凝土的再生技术,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形成了一系列废弃沥青混凝土的再生技术,比如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等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这些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与常规的热拌沥青混凝土在回弹模量、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能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若继续沿用常规的沥青混凝土上、中、下三层以及总厚度17-18cm的典型结构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特性,使其存在路面承载力及抗剪低、抗车辙性能低、因半柔性再生路面材料收缩产生微裂缝造成路面使用寿命降低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它基于现有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力学特性,设计一种与之匹配的路面结构形式,充分发挥新型路面的特性,具有抗车辙、耐磨、抗滑、高耐久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粘结层、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材料为灌入式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所述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包括再生多孔沥青路面材料和水泥砂浆,所述再生多孔沥青路面材料的空隙率为25%-35%。

优选的,所述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厚度均为4-5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空隙率均小于7%。

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厚度为0.3-0.6mm。

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材料为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优选的,所述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的厚度为1.2-2.0mm。

优选的,所述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或高粘度改性沥青。

优选的,所述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3-4cm。

优选的,所述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材料为SMA混合料,所述其中钢渣作为粗集料,废弃沥青混凝土作为细集料。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路面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作为路面上层和下层,可以提高路面承载力及抗剪、抗车辙性能,而且因为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铺设厚度可以较小,从而使本结构路面总厚度降低到11-14cm,低于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结构总厚度(17-18cm);在第一、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之间铺设粘结层,可以防止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因为收缩等原因产生的微裂缝反射至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可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2-粘结层、3-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4-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5-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1、粘结层2、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3、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4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5。

本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采用现有技术的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粘结层采用现有的粘结材料,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采用现有的防水粘结材料,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此处不再对各材料的组成成分、配比、制备方法做详细介绍。

优选的,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材料为灌入式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包括再生多孔沥青路面材料和水泥砂浆,再生多孔沥青路面材料的空隙率为25%-35%,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厚度均为4-5cm,空隙率均小于7%。

优选的,粘结层的材料为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厚度为0.3-0.6mm。

优选的,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的材料为SBS改性沥青或高粘度改性沥青,厚度为1.2-2.0mm。SBS改性沥青或者高粘度改性沥青作为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使用,可以防止半柔性再生路面因为收缩等原因产生的微裂缝反射至沥青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3-4cm,材料为SMA混合料,混合类型为SMA-13或者SMA-10,其中钢渣作为粗集料,废弃沥青混凝土作为细集料,钢渣作为粗集料形成SMA混合料中的骨架,具有良好的耐磨、抗滑、抗车辙性能。

采用本实用新型铺设一种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在路基上的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粘结层、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和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

其中,第一再生半柔性路面层和第二再生半柔性路面层的厚度均为4cm,空隙率为4%,且其材料都属于灌入式半柔性路面,由再生多孔沥青路面和水泥砂浆构成,再生多孔沥青路面空隙率为28%,水泥砂浆灌入率为85%;

粘结层的厚度为0.5mm,材料采用改性乳化沥青;

防水粘结应力吸收层的厚度为1.6mm,材料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

掺钢渣再生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4cm,混合料类型为SMA-13,其中钢渣作为粗集料,废弃沥青混凝土作为细集料。

该耐磨防滑抗车辙再生沥青路面结构的总厚度约为12cm,具有厚度薄、路面承载力高、抗剪、抗车辙、耐磨、抗滑、高耐久的特点。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