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58542发布日期:2020-10-09 18:3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的地表已经逐渐被建筑物和混凝土等阻水材料覆盖,从而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混凝土和沥青等不透水的材料作为城市的主要路面材料,使自然降雨的雨水不能自然顺畅的渗入地下。造成了城市的地表温度、湿度调节能力缺乏,产生了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为了环节对环境的危害,从根本上治理城市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概念被提出,海绵城市是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性,在降雨时吸水、储水,在干旱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

参考图1,现有的市政道路路面包括沥青路面,道路两旁设有排水沟,排水沟对降雨产生的积水进行引流,道路两旁设有植被覆盖层。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沥青路面若产生损坏或存在向下凹陷的位置,降雨产生的雨水会聚集在损坏或向下凹陷的位置,在长时间的浸泡下,会对路面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具有雨水不会在路面堆积,减小路面损坏,增长使用寿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包括透水沥青路面和植被覆盖层,所述植被覆盖层位于所述透水沥青路面两侧,所述透水沥青路面下设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埋设于土基层(21)中,两侧所述植被覆盖层下均开设有蓄水腔,两个所述蓄水腔分别位于所述导水管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雨产生的雨水落在透水沥青上,经过渗透进入透水沥青下方,在导水管的引导下流入蓄水腔内,将雨水收集起来,减小降雨产生的雨水会聚集在路面损坏或向下凹陷的位置,在长时间的浸泡下,会对路面造成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水管与所述蓄水腔连通,所述导水管上方设有多个引流管,多个所述引流管与所述导水管连通。两个所述蓄水腔内均设有随所述蓄水腔内水位升高对导水管的出水口进行阻挡的阻挡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水管和蓄水腔连通,使雨水可更好的流入蓄水腔中,更好的对雨水进行收集,使导流的效果更好。当蓄水腔中的水位升高至一定水位时,阻挡件可对导水管的向蓄水腔的出水口进行阻挡,使水流被导水管引向另一侧的蓄水腔中,使两侧的蓄水腔可根据自身储水量分别进行存储,使储水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阻挡件包括水平设于蓄水腔内的浮板,所述浮板的大小与所述蓄水腔在竖直方向的横截面大小一致,所述浮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导水管的出水口在竖直方向的长度,所述浮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板大小与蓄水腔的横截面大小一致,当蓄水腔中的水位升高时,浮板在水的浮力下顺着蓄水腔的腔壁向上移动,当浮板移动至蓄水腔的顶部时,由于浮板的厚度大于导水管的出水口的长度,浮板的侧壁遮挡住导水管的出水口,使水无法从导水管的出水口流出。水流顺着导水管向导水管的另一端流动,进入导水管另一端的蓄水腔中,加大了蓄水腔的存储面积,可有效改善由于地势或地质等其他因素导致的道路两侧流入地下的水量不一致,导致两个蓄水腔无法都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浮板上开设的透水孔便于雨水流入蓄水腔中。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蓄水腔的腔壁开设有竖直的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端部与所述浮板的侧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槽供滑块在其中滑移,蓄水腔内水位升高时,浮板在水的浮力下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滑块向上移动,滑块和滑动槽的连接对浮板的移动起到导向功能,让上升至蓄水腔顶部的浮板可起到更好的阻挡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动槽内嵌设有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珠减小滑块和滑动槽之间的摩擦,使滑块可更好的在滑动槽中滑移。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蓄水腔远离所述导水管和蓄水腔连通处的腔壁上设有弹簧板,所述弹簧板一端铰接于所述蓄水腔的腔壁上,另一端上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连接于所述蓄水腔的腔壁上,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所述弹簧板与所述蓄水腔的腔壁铰接点的下方,所述弹簧板和所述蓄水腔的腔壁之间呈锐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复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弹簧板和蓄水腔的腔壁呈锐角,当浮板在水的浮力下上升,在水的浮力下浮板推动弹簧板沿着铰接点转动,从而使复位弹簧被压缩,在浮板的上表面与蓄水腔的腔壁抵接时,复位弹簧的回复力使浮板的侧壁遮挡导水管的出水口,使蓄水腔内的密封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蓄水腔和所述植被覆盖层之间设有抽水管,所述抽水管上设有水泵,所述浮板上开设有滑移孔,所述抽水管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可将蓄水腔中存储的雨水抽至植被覆盖层的位置,对植被覆盖层的植被进行灌溉,节省了灌溉植被的水资源,也使绿化更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透水沥青路面和所述导水管之间设有承重层和过渡层,且所述过渡层位于所述承重层下方,所述承重层主要由支撑砖组成,所述过渡层主要由粗砂和碎石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重层对上方进行支撑,起到承重效果,加强结构强度,过渡层中的粗砂可碎石可对雨水有一定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渡层和所述导水管之间设有透水分隔布,所述承重层和所述过渡层之间设有透水分隔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分隔布可对从承重层流至过渡层的雨水进行过滤,透水分隔布可对过渡层中滤出的雨水进行除砂,将水中小的泥砂隔离在过料层外,减小导水管堵塞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透水沥青下设置的导水管对雨水进行导流,将雨水导流至蓄水腔中进行储水;

蓄水腔上的水泵可将蓄水腔中的水抽至植被覆盖层上,对植被覆盖层进行灌溉,充分利用了雨水资源,节约了对植被灌溉的水资源;

蓄水腔的水位上升时推动浮板向上移动,浮板上升至遮挡导水管的出水口的位置时,浮板的侧壁对出水口进行阻挡,使水流入导水管另一侧的蓄水腔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蓄水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透水沥青;2、植被覆盖层;3、导水管;4、蓄水腔;5、引流管;6、浮板;7、透水孔;8、滑动槽;9、滑块;10、弹簧板;11、复位弹簧;12、抽水管;13、水泵;14、承重层;15、过渡层;16、透水分隔布;17、分流管;18、灌溉管;19、沥青路面;20、排水沟;21、土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包括透水沥青1路面和植被覆盖层2,降雨产生的雨水可从透水沥青1路面上渗透下去,减少雨水在路面的坑洼处的聚集量,使其不会形成积水,植被覆盖层2位于透水沥青1路面两侧,透水沥青1路面下埋有导水管3,导水管3埋于土基层21中,两侧植被覆盖层2下均开设有蓄水腔4,两个蓄水腔4分别位于导水管3的两端,从透水沥青1上渗透下的雨水从导水管3中流入蓄水腔4中,实现了对雨水的收集效果。

透水沥青1路面和导水管3之间设有承重层14和过渡层15,且过渡层15位于承重层14下方,承重层14主要由支撑砖组成,主要对路面起到支撑的效果,增加结构强度。过渡层15主要由粗砂和碎石组成,对雨水起到过滤效果。过渡层15和所述导水管3之间设有透水分隔布16,承重层14和过渡层15之间设有透水分隔布16。透水分隔布16滤除雨水流过带出的细砂和泥土,减小进入导水管3的雨水的杂质,减小导水管3中进入的泥砂的量,使导水管3不会因为细砂和泥土过多堵塞。

导水管3与蓄水腔4连通,导水管3上方固定连接有多组引流管5,多组引流管5与导水管3连通。每组引流管5包括三根引流管5,三根引流管5之间呈锐角设置,且三根引流管5的管口均与导水管3连通,引流管5的上方位于过渡层15下方的透水分隔布16下,对从透水分隔布16下流下的雨水进行收集。两个蓄水腔4内均安装有随蓄水腔4内水位升高对导水管3的出水口进行阻挡的阻挡件,当蓄水腔4内的水位升高时,阻挡件可对导水管3的进水口进行阻挡,使导水管3的进水口不再进水。

阻挡件包括水平的浮板6,浮板6的大小与蓄水腔4在竖直方向的横截面大小一致,使浮板6的侧面可与蓄水腔4的腔壁抵接,浮板6的厚度大于导水管3的出水口在竖直方向的长度,在浮板6滑移至浮板6的上表面与蓄水腔4的顶部抵接时,浮板6的侧面可完全遮挡住导水管3的出水口,从而使导水管3的出水口无法出水,从导水管3流出的水顺导水管3的流至导水管3另一侧的蓄水腔4中,由于因为不同地势的原因,两个蓄水腔4的蓄水量可能有所差异,通过浮板6结构使两个蓄水腔4都可充分利用并达到蓄水的效果。

蓄水腔4和植被覆盖层2之间安装有抽水管12,抽水管12上安装有水泵13,水泵13位于蓄水腔4外,且埋设于土中。抽水管12竖直插入蓄水腔4中,抽水管12的底部靠蓄水腔4的底部,保证可在抽水的过程中可将蓄水腔4中的大部分水抽走。抽水管12的另一端埋设于植被覆盖层2上方的土中,抽水管12位于植被覆盖层2上方的一端上连接有多个灌溉管18,增大对植被覆盖层2的灌溉面积,加强灌溉效果。

浮板6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7,保证雨水流入蓄水腔4后可从透水孔7中漏下,到达浮板6下方使浮板6上升。

蓄水腔4的腔壁开设有竖直的滑动槽8,滑动槽8内滑动连接有滑块9,滑块9端部与浮板6的侧面固定连接,滑动槽8供滑块9在其中滑移,滑块9的一端在滑动槽8中滑移,滑块9的另一端伸出滑动槽8固定连接于浮板6的侧面,浮板6由于水的浮力在蓄水腔4的腔壁上滑移时,浮板6带动滑块9在滑动槽8中,滑动槽8和滑块9对浮板6的上下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保证浮板6可沿着竖直方向滑移。

滑动槽8内嵌设有滚珠(图中未标出),滚珠与滑块9的侧壁抵接,滚珠将滑块9和滑动槽8底摩擦由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减小滑块9和滑动槽8之间的摩擦,使浮板6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更加容易。

参考图4,蓄水腔4远离导水管3和蓄水腔4连通处的腔壁上安装有弹簧板10,弹簧板10一端铰接于蓄水腔4的腔壁上,另一端上连接有复位弹簧11,复位弹簧11连接于蓄水腔4的腔壁上,复位弹簧11位于弹簧板10与蓄水腔4的腔壁铰接点的下方,弹簧板10和蓄水腔4的腔壁之间呈锐角。弹簧板10起到加强蓄水腔4密封性的效果,当蓄水腔4中的水位上升时,浮板6推动弹簧板10使弹簧板10顺着与蓄水腔4的腔壁的铰接点转动,从而使复位弹簧11被压缩,当浮板6上升至与蓄水腔4的顶部抵接时,在复位弹簧11的回复力下,弹簧板10抵住浮板6的侧面,使浮板6靠近导水管3的出水口的一侧与蓄水腔4的腔壁压紧,加强了蓄水腔4的密封性。浮板6的自身重力大于浮板6和蓄水腔4腔壁的摩擦力,故当蓄水腔4的水位下降时,浮板6在自身重力下向下移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降雨时,雨水经过透水沥青1路面流下,经过承重层14、透水分隔布16、过渡层15、透水分隔布16流入引流管5中,雨水从引流管5中进入与其连通的导水管3中,经过导水管3流至两侧的蓄水腔4中,达到对雨水进行收集的效果。当蓄水腔4中的水位升高时,浮板6向上移动,当移动至浮板6的侧壁遮挡导水管3的出水口时,雨水顺着导水管3流至导水管3另一侧的蓄水腔4中。

在无降雨时,通过水泵13讲蓄水腔4中收集的水抽出,通过抽水管12流至植被覆盖层2的上方,进行灌溉。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