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路面修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0833发布日期:2021-07-23 14:33阅读:76来源:国知局
用于路面修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路面修补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公路是联接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工矿基地之间的按照国家技术标准修建的,由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可的道路,但不含田间或农村自然形成的小道。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称公路。

公路施工完成投入使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损,会出现路面开裂的现象,需要对公路开裂所形成的缝隙进行修补,以减缓公路的进一步开裂。目前在对公路进行修补时,需要使用工程车将需要维修的路面凿开,再经清理后填补沥青。

在申请号为cn201710999074.4的专利文件中涉及一种市政工程用沥青路面修补装置,包括底座、沥青箱、支撑架、水槽、撑杆和推杆,所述底座底端四角固定连接有支脚,所述水槽设置在底座上左端,所述沥青箱内底端安装有加热片,所述加热片上转动安装有搅拌器,沥青箱内右侧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沥青箱的右侧面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端的沥青箱侧面上还安装有显示器,沥青箱的右侧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右侧设置有推杆,所述底座内安装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上端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连接搅拌器。该市政工程用沥青路面修补装置,便于控制,修补迅速,减少环境污染,移动方便,可以普遍推广使用。但是该专利文件所提供的沥青路面修补装置虽然具有便于控制,修补迅速等优点,但是不能对沥青的流速进行控制,可能会导致因沥青流速过大而造成的浪费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路面修补的装置,该装置能控制修补时沥青的流量,避免沥青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用于路面修补的装置,包括底板、沥青承载筒和推动杆,所述底板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所述沥青承载筒设置在底板的上方,所述推动杆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一端,所述沥青承载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出管,所述导出管内设有流量控制组件,所述底板上设有线型槽,所述线型槽位于导出管的下方且与导出管连通;所述流量控制组件包括连接杆、锥形齿轮组、竖杆和螺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沥青承载筒的筒壁与锥形齿轮组固定连接,所述锥形齿轮组的横向齿轮内部设有竖杆,所述竖杆远离锥形齿轮组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部延伸至导出管的管口。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所述沥青承载筒由顶部的圆筒形和底部的圆锥形同轴组成。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所述底板上设有两个支撑架,所述沥青承载筒的外壁设有两个对称的固定杆,所述支撑架远离底板的端部设有凹槽,所述固定杆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靠近第一电机的支撑架上设有支撑板,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支撑板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所述底板为矩形,所述万向轮设置在底板的四角。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所述沥青承载筒内还设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沥青承载筒顶部的横板以及穿过横板的搅拌杆,所述位于横板下方的搅拌杆上设有多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杆的顶端连接有驱动装置;更加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搅拌杆顶端的第一皮带轮、第二电机以及连接在第二电机上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远离第二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设有皮带;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支座上,所述支座固定在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优选方案,所述推动杆外部套设有橡胶套,橡胶套外部设有防滑导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该实用新型设置有流量控制组件,可控制沥青承载筒内部沥青流出的速率,可根据路面缝隙的深浅和大小进行沥青流出速率控制,防止沥青浪费;还设有搅拌组件,对沥青承载筒内部的沥青进行搅拌,防止沥青过快的干燥,以免影响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沿a-a线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沥青承载筒,3-推动杆,4-支撑杆,5-凹槽,6-固定杆,7-导出管,8-流量控制组件,81-连接杆,82-锥形齿轮组,83-竖杆,84-螺杆,85-第一电机,86-支撑板,9-搅拌组件,91-横板,92-搅拌杆,93-转动叶片,94-第一皮带轮,95-皮带,96-驱动杆,97-第二电机,98-支架,99-第二皮带轮,10-万向轮,11-线形槽,12-橡胶套,13-防滑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路面修补的装置,包括底板1、沥青承载筒2和推动杆3,底板1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10,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为矩形,万向轮10设置在底板1的4个拐角处;推动杆3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在底板1的一端,可在推动杆3上设置橡胶套12,橡胶套的外部设置上防滑导槽13,以便工人推动该装置。沥青承载筒2上端为圆筒形且下端为圆锥形,沥青承载筒2的外壁上设有对称的固定杆6;底板1上设有两个沿底板中心轴对称的支撑架4,支撑架4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支撑架4的另一端部设有凹槽5,固定杆6放置于凹槽5内,进而将沥青承载筒2设置在底板1的上方。底板1上设有有线型槽11,线型槽11的方向与底板1的侧边平行且与推动杆3的方向垂直;沥青承载筒2的底部设有导出管7,导出管7的上下两边分别与沥青承载筒2和线型槽11连通,用于将沥青导出并经线型槽11流到地面的裂缝中。

导出管7内设有流量控制组件8,流量控制组件8包括连接杆81、锥形齿轮组82、竖杆83、螺杆84和第一电机85,连接杆81穿过沥青承载筒2的筒壁且两端分别与锥形齿轮组82和第一电机85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机85位于沥青承载筒2外且通过支撑板86固定在支撑架4上,锥形齿轮组82中的横向齿轮内部固定有竖杆83,竖杆83远离锥形齿轮组82端固定有螺杆84,螺杆84一直延伸至导出管7管口。

沥青承载筒2内还设有搅拌组件9,搅拌组件9包括横板91、搅拌杆92、若干搅拌叶片93和驱动装置,横板91固定连接在沥青承载筒2的顶部,横板91上开设有小孔,搅拌杆92穿过横板上的孔并能在该孔内自由转动,搅拌叶片93位于沥青承载筒2的内部并沿搅拌杆9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在搅拌杆92上。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搅拌杆92顶部的第一皮带轮94、第二电机97以及固定在第二电机输出端的驱动杆96,驱动杆9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皮带轮99;第一皮带轮94与第二皮带轮99分别与搅拌杆92和驱动杆96垂直固定连接,且第一皮带轮94与第二皮带轮99高度一致,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皮带轮94与第二皮带轮99之间通过皮带95传动。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支座98上且支座98固定在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沥青倒入沥青承载筒2内部,倒入的同时打开第二电机97,第二电机97驱动驱动杆96转动,进而带动两个皮带轮转动,进而驱动搅拌杆92,通过搅拌叶片93的转动搅拌沥青,防止沥青干燥;通过推动整个装置至待修复的路面进行修复,推动时,通过握持推动杆3上的橡胶套12,沿着路面缝隙移动,在移动时,将线形槽11与路面缝隙重合移动,并打开第一电机85,驱动连接杆81转动,进而驱动锥形齿轮组82进行转动,锥形齿轮组改变传动方向使得螺杆84转动,可根据路面缝隙的深浅控制第一电机85的转动速度,达到控制沥青的流量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