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7668发布日期:2024-06-27 11:5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组件(2)还包括传动杆(23)、第一气缸(25)和顶进座(26),所述第一顶进杆(21)和所述第二顶进杆(22)均呈v形结构,且其二者拐点处均分别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上,并位于所述支撑架(1)中心线位置,所述传动杆(23)连接在所述第一顶进杆(21)和所述第二顶进杆(22)之间,所述第一气缸(25)的固定部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上,所述第一气缸(25)的伸缩部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顶进杆(21)的一端,所述顶进座(26)位于所述支撑架(1)内的上半部分,并与所述支撑架(1)滑动连接,且所述顶进座(26)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进杆(21)和所述第二顶进杆(22)滑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进组件(2)还包括第二气缸(27)和对接座(28),所述第二气缸(27)的固定部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架(1)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气缸(25)同侧的上方,所述对接座(28)固定在所述顶进座(26)底部,所述第二气缸(27)的伸缩端连接在所述对接座(28)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进杆(21)和所述第二顶进杆(22)靠近所述顶进座(26)的一端均分别转动连接有滚筒(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24)的两侧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滚筒(24)的圆盘,且所述顶进座(26)位于所述滚筒(24)上的相邻两个圆盘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包括承托座(31)、导轨(32)、滑座(33)和限位板(34),所述承托座(31)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内中心位置,所述导轨(32)固定在所述承托座(31)上,所述滑座(33)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32)上,并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限位板(34)固定在所述滑座(33)上,且所述限位板(34)位于所述顶进座(26)内,所述箱涵(5)的顶部设置有凸块(6),凸块(6)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限位板(3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座(31)顶部两侧对称固定有竖板(7),相邻两个竖板(7)之间转动连接有丝杆(35),所述丝杆(35)上设置有一组反向螺纹,并在所述滑座(33)上贯穿设置有螺孔,所述丝杆(35)螺纹配合连接在螺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承托座(31)的竖板(7)之间转动连接有转杆(36),所述转杆(36)上同轴固定有主动锥齿轮(37),所述丝杆(35)的一侧同轴固定有从动锥齿轮(38),所述从动锥齿轮(38)与所述主动锥齿轮(37)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滑轮座(41)、滑轮(42)和滑轨(43),所述滑轨(43)铺设在涵洞内,并位于所述支撑架(1)下方,所述滑轮座(41)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底部,所述滑轮(42)转动连接在所述滑轮座(41)上,并抵接在所述滑轨(4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还包括定位杆(44),所述定位杆(44)为螺纹杆,所述定位杆(44)通过螺母连接锁定在所述支撑架(1)底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桥涵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穿越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施工工艺,包括S1、安装;S2、逐步顶进;S3、位置调节;S4、重复顶进,一共四个步骤,当要对既有线的双层顶进涵进行施工开挖时,首先安装好本申请的支撑架、在支撑架上设置有顶进组件和调节组件,安装好之后,使用顶进组件来对设置在支撑架上的箱涵进行顶进,以完成顶进,顶进一段距离之后,使用调节组件来调整箱涵的位置,一遍下一次的顶进,重复进行顶进、调整即可高效完成施工。本申请具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桥涵顶进施工过程中需要重新移动千斤顶将千斤顶固定,操作繁琐,进而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涛,张成明,尉帅帅,张化强,王晓声,李维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6/2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