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螺丝批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1000发布日期:2018-07-27 19:07阅读:19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冲击扳手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冲击螺丝批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冲击扳手(冲击螺丝批)通过将被驱动旋转的锤子所产生冲击力施加在作为输出轴的安装座从而拧紧螺栓或螺母。现有的电动冲击扳手一般包括驱动马达、齿轮减速机构和冲击装置,该冲击装置包括由齿轮减速机构的输出轴旋转驱动的主动冲击块、与主动冲击块啮合的被动冲击块以及连接于被动冲击块且由被动冲击块带动旋转的工作轴,主动冲击块在工作轴所受的负载增大到特定值时可选择地与被动冲击块脱离啮合和脱开,从而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申请公开号为CN106166723A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申请号:C N201610683377.0)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壳体、驱动马达、齿轮减速机构、输出轴、冲击块、第一弹簧及工作轴,本发明还在冲击块后侧设置了能在冲击块的驱动下向后移动的第一调节套,在第一调节套后方设置了与第一调节套相对布置并能限制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的第二调节套,当需要冲击功能时,保持第一调节套与第二调节套间隔布置,冲击块可正常向后移动并可选择的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脱离啮合;当不需要冲击功能时,使第一调节套与第二调节套之间紧密相抵,限制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进而限制冲击块向后移动,此时,冲击块上的主动冲击部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使得电扳手只具有旋紧功能而不具有冲击功能,本发明操作方便。

上述结构虽然实现了对冲击功能的存在与否进行切换,但是,在冲击状态下,第一调节套与第二调节套在配合撞击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噪音小的冲击螺丝批转换结构,该冲击螺丝批转换结构可实现对冲击功能的存在与否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击螺丝批转换结构,包括

壳体;

驱动马达,设于所述壳体内;

输出轴,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由驱动马达带动旋转;

冲击块,能前后移动的设于所述输出轴上并能随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该冲击块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向前凸起的主动冲击部;

冲击弹簧,设于所述冲击块后侧并使该冲击块始终保持向前移动的趋势;

工作轴,能转动的设于所述壳体前侧,该工作轴的后端设置有能与所述主动冲击部相配合撞击的被动冲击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套,约束在壳体内,能沿壳体的轴向进行滑移并始终与输出轴保持同步转动,所述调节套与冲击块之间设有离合结构,在调节套向前移动的状态下,所述调节套与冲击块结合而同步转动,在调节套向后移动的状态下,所述调节套与冲击块脱离结合,冲击块不随调节套同步旋转;以及

拨动件,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以驱动调节套前后移动,同时调节套能相对拨动件绕自身轴线旋转。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调节套的外周壁上开有沿周向布置的滑槽,对应的,所述拨动件上设置有沿调节套径向布置并活动插置于滑槽中的限位销。该结构可始终允许调节套相对于拨动件进行周向转动,而不允许调节套相对于拨动件进行径向滑移。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径向布置的第一导向槽,对应的,所述拨动件的前端面上向前延伸形成有能与该导向槽导向配合的导向条。该结构可使拨动件前后移动顺畅,同时限制拨动件进行周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输出轴后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沿径向布置的第二导向槽,对应的,所述调节套的内周壁上设置有能与该第二导向槽导向配合的导向块。该结构可使调节套前后滑移顺畅,同时限制调节套相对于输出轴进行周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冲击块的后端向前开设有沿轴向布置的限位槽,对应的,所述调节套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能插置在限位槽中的限位块,该限位块与上述限位槽共同构成所述的离合结构。该结构可在冲击块无法向后移动状态下与调节套进行周向上的限位,使二者同步转动。

为了便于操作,所述拨动件的顶部具有向上延伸的拨钮,所述壳体的表面开有供拨钮露出的调节长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节套及拨动件使冲击螺丝批可对冲击功能的存在与否进行转换,当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将拨动件沿壳体轴向向后移动同时带动调节套向后移动,为冲击块的前后移动提供间距,同时,冲击块与工作轴脱离连接,两者不能同步旋转,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块能撞击冲击块上的主动冲击部,冲击块可正常向后移动从而可选择的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脱离啮合;当不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将拨动件沿壳体轴向向前移动同时带动调节套向前移动,调解套与冲击块周向限位并同步转动,此时,冲击块与工作轴始终同步旋转,冲击块上的主动冲击部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块同步旋转,不再形成冲击,使得螺丝批只具有旋紧功能而不具有冲击功能,操作方便,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起到了一物多用的效果;同时,由于调解套可通过拨动件直接前后移动而没有多余的配合部件,大大降低了冲击螺丝批使用中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冲击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非冲击状态);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剖视图;

图5为图1的分解图;

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结果示意图;

图7为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冲击螺丝批转换结构包括壳体1、驱动马达2、齿轮减速机构3、输出轴4、冲击块5、冲击弹簧6、工作轴7、调节套8及拨动件9。

本实施例的驱动马达2、齿轮减速机构3、输出轴4、冲击块5、冲击弹簧6均设于壳体1内,图1中仅示出了壳体1的前半部分。本实施例的驱动马达2为一电机,该电机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该电机的输出端与齿轮减速机构3的输入端连接,齿轮减速机构3的输出端与输出轴4的输入端连接。冲击块5能前后移动的设于输出轴4上并能随输出轴4的旋转而旋转,该冲击块5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向前凸起的主动冲击部51。工作轴7能转动的设于壳体1前侧,该工作轴7的后端设置有能与冲击块5上的主动冲击部51相配合撞击的被动冲击部71。

具体的,冲击块5的中部开有前后贯通的通孔52,输出轴4的前端自后向前穿过该通孔52露出于冲击块5的前端,对应的,工作轴7的后端开有供输出轴4的前端插入的插孔72。冲击弹簧6设于冲击块5后侧并使该冲击块5始终保持向前移动的趋势,冲击块5的后端面上开有围绕通孔52外周布置的第二凹槽53,冲击弹簧6的前端卡置于该第二凹槽53内并与槽底相抵,输出轴4的后部具有沿周向布置的凸台41,冲击弹簧6的后端与该凸台41的前端面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套8约束在壳体1内,调节套8能沿壳体1的轴向进行滑移并始终与输出轴4保持同步转动。调节套8与冲击块5之间设有离合结构,在调节套8向前移动的状态下,调节套8与冲击块5结合而同步转动,即取消冲击功能;在调节套8向后移动的状态下,调节套8与冲击块5脱离结合,冲击块5不随调节套8同步旋转,即具有冲击功能。拨动件9设于壳体1上,拨动件9用以驱动调节套8前后移动,同时调节套8能相对拨动件9绕自身轴线旋转。拨动件9的顶部具有向上延伸的拨钮92,壳体1的表面开有供拨钮92露出的调节长孔12。具体的,调节套8的外周壁上开有沿周向布置的滑槽81,对应的,拨动件9上设置有沿调节套8径向布置并活动插置于滑槽81中的限位销93。该结构可始终允许调节套8相对于拨动件9进行周向转动,而不允许调节套8相对于拨动件9进行径向滑移。

本实施例的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径向布置的第一导向槽11,对应的,拨动件9的前端面上向前延伸形成有能与该导向槽11导向配合的导向条91,该结构可使拨动件9前后移动顺畅,同时限制拨动件9进行周向移动。输出轴4后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沿径向布置的第二导向槽42,对应的,调节套8的内周壁上设置有能与该第二导向槽42导向配合的导向块83,该结构可使调节套8前后滑移顺畅,同时限制调节套8相对于输出轴4进行周向移动。冲击块5的后端向前开设有沿轴向布置的限位槽54,对应的,调节套8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能插置在限位槽54中的限位块84,,该限位块84与上述限位槽54共同构成离合结构,该结构可在冲击块5无法向后移动状态下与调节套8进行周向上的限位,使二者同步转动。

使用本实施例的冲击螺丝批,当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将拨动件9沿壳体1轴向向后移动同时带动调节套8向后移动,为冲击块5的前后移动提供间距,同时,冲击块5与工作轴7脱离连接,两者不能同步旋转,工作轴7上的被动冲击块71能撞击冲击块5上的主动冲击部51,冲击块5可正常向后移动从而可选择的与工作轴7上的被动冲击部71脱离啮合,在该状态下,当冲击块5向后移动,冲击块5后端的限位槽54与调节套8上前端的限位块84相插接配合时,调节套8可随冲击块5进行周向的移动;当不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将拨动件9沿壳体1轴向向前移动同时带动调节套8向前移动,调解套8前端的限位块84插置在冲击块5后端的限位槽54中,使调解套8与冲击块5进行周向上的限位,冲击块5与调节套8、输出轴4同步转动,此时,冲击块5与工作轴7始终同步旋转,冲击块5上的主动冲击部51与工作轴7上的被动冲击块71同步旋转,不再形成冲击,使得螺丝批只具有旋紧功能而不具有冲击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