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及机器人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0891发布日期:2019-06-19 00:0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及机器人底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底盘布线技术领域,尤指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及机器人底盘。



背景技术: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更是不同领域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大势所趋。

机器人的底盘是机器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机器人前进、后退、拐弯、左移和右移完全靠底盘进行操作。但现有的机器人底盘的走线杂乱,相互缠绕的情况较多,导致后期检修、维护、故障排查的困难大大增加,增加了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不利于售后服务的设备维修和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及机器人底盘,实现底盘的电线、信号线的走线的固定、走线路径的布置,从而实现走线的集中化、模块化,使得底盘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便于售后检修、维护、故障排查,减轻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售后服务的设备维修和更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包括:

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排分线座组;

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排所述分线座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所述分线座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过线板,即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的相对内侧分别开有用于走线的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过线板来实现底盘的电线、信号线的走线的固定、走线路径的布置,从而实现走线的集中化、模块化,使得底盘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便于售后检修、维护、故障排查,减轻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售后服务的设备维修和更换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若干个所述第一过线孔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三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本技术方案中,多孔设置,使得不同功能(电线、信号线)的线走不同的布线路径,实现布线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

进一步优选地,至少一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线板的第一过线孔同轴设置;和/或,至少一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过线板的第一过线孔同轴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为了降低布线路径,节约布线成本,同一方向走向的布线孔同轴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走线固定块,所述第一走线固定块与所述过线板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过线孔为弧形孔,所述第一走线固定块对应所述第一过线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过线孔相匹配的第一弧形槽。

本技术方案中,当过线孔为弧形孔时,为了避免容设于过线孔的线弹出而出现缠绕等不良现象,通过走线固定块与过线板的配合而实现线的固定和限位。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两排所述分线座组之间的第三过线板,所述第三过线板设有第二过线孔。

本技术方案中,为了提高布线的灵活性,于分线座中还设有与第一过线板配合使用的第三过线板,提高走线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进一步优选地,若干个所述第二过线孔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三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和/或,所述第二过线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过线孔的轴线方向平行。

本技术方案中,多孔设置,使得不同功能(电线、信号线)的线走不同的布线路径,实现布线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走线固定块,所述第二走线固定块与所述第三过线板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过线孔为弧形孔,所述第二走线固定块对应所述第二过线孔的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二过线孔相匹配的第二弧形槽。

本技术方案中,当过线孔为弧形孔时,为了避免容设于过线孔的线弹出而出现缠绕等不良现象,通过走线固定块与过线板的配合而实现线的固定和限位。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底板和横梁组,所述分线座组通过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横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根横梁;至少一根所述横梁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所述第一过线板;至少一根所述横梁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所述第二过线板。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底板和横梁组实现过线板之间的固定和安装,提高过线板的稳固性和紧固性,从而实现过线板的上下两端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由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朝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延展依次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过线板;和/或,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底板设有散热孔;和/或,所述过线板对应所述横梁的位置开有通槽;所述横梁沿第一方向依次贯穿所述通槽,拼接件组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所述过线板和所述横梁,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本技术方案中,连接件从底部朝上进行底板与过线板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连接部件不会突兀于底板的上表面,降低了连接件对其他安装于底板上表面的干涉,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

本技术方案中,散热孔的设置便于安装于底板上的部件的散热,保证部件运行的低温运行,从而延长了产热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技术方案中,横梁依次贯穿过线板而实现各个过线板的固定和安装,并通过拼接件再次加强两者之间连接的紧固性和稳固性,进而提高了与横梁连接的机器人本体(设置于底盘上方的部件)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底盘,包括:

电源、控制系统、驱动结构和分线式过线结构;

所述分线式过线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排分线座组;

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排所述分线座组之间形成所述电源、所述控制系统、所述驱动结构的安装空间;

所述分线座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过线板,即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过线板和所述第二过线板的相对内侧分别开有用于走线的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

所述电源、所述控制系统、所述驱动结构之间的信号线和/或电线贯穿所述第一过线孔。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过线板来实现底盘的电线、信号线的走线的固定、走线路径的布置,从而实现走线的集中化、模块化,使得底盘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便于售后检修、维护、故障排查,减轻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售后服务的设备维修和更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及机器人底盘,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过线板来实现底盘的电线、信号线的走线的固定、走线路径的布置,从而实现走线的集中化、模块化,使得底盘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便于售后检修、维护、故障排查,减轻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售后服务的设备维修和更换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当过线孔为弧形孔时,为了避免容设于过线孔的线弹出而出现缠绕等不良现象,通过走线固定块与过线板的配合而实现线的固定和限位。

3、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从底部朝上进行底板与过线板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连接部件不会突兀于底板的上表面,降低了连接件对其他安装于底板上表面的干涉,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及机器人底盘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线式过线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线式过线结构的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过线板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过线板,111.第一过线孔,112.第一安装孔,113.第二安装孔,114.第三安装孔,115.通槽,13.第一走线固定块,131.第一弧形槽,132.第四安装孔,2. 安装空间,3.底板,31.散热孔,41.横梁,411.第五安装孔,412.第六安装孔, 51.固定板,511.第七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5所示,一种适用机器人的分线式过线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排分线座组;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排分线座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2;分线座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过线板11,即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的相对内侧分别开有用于走线的第一过线孔111,第一过线孔111 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通过沿同一方向布置的多个过线板11实现沿该方向的电线或信号线的走线的约束和集成,从而使得沿该方向布置的多个用线部件的线通过第一布线孔进行固定和集中,从而便于组装或售后的电线或信号线的排查。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底盘会安装有电源和控制系统,因此,电源和控制系统可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进行排布,从而便于电源与用电部件 (控制系统、驱动轮、其他需要动力的部件等)之间的走线,以及控制系统与被控制设备(如驱动轮、其他需要动作的部件)之间的走线,如电源和控制系统可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两排分线座组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2内,或者电源和控制系统沿第二方向分设于同一安装空间2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进行排布。优选地,为了节约电线和信号线的走线成本,电源和控制系统优选设置于多组分线座组的中间位置,从而减少走线的长度以及复杂度。为了提高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具有一定重量的电源和控制系统优选设置于机器人的底盘的中心位置,稳定机器人的重心位置,提高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若干个第一过线孔 11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三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指机器人行走的方向(即机器人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是指机器人的左右方向,而第三方向是指机器人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因此,第一过线孔111沿高度方向的设置,可根据电源和用电部件、控制系统与被控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布局电线和信号线,从而实现第一过线孔 111的功能模块化和对应性。如一个第一过线孔111可只用于走某一个或某一些部件的电线或信号线;甚至一个第一过线孔111可只用于走某一个部件的电线和信号线。这样在事故排查过程中,可以快速的找到出现故障的是哪些部件及其位置、布线以及布线的位置,从而大大简化了工作人员的排出工作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优选地,至少一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线板的第一过线孔111同轴设置。优选地,至少一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过线板的第一过线孔111同轴设置。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走线固定块13,第一走线固定块13与过线板11可拆卸式连接;第一过线孔111 为弧形孔,第一走线固定块13对应第一过线孔111的位置设有与第一过线孔 111相匹配的第一弧形槽131。第一走线固定块13与过线板11的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机器人组装过程中,布线的固定和走向,工作人员可之间从第一布线孔的缺口处将线压进第一过线孔111而实现布线的走线和初步固定,然后再将第一走线固定块13安装于过线板11上而使得第一弧形槽131与第一过线孔111对线的圈定和围设而实现线的固定。优选地,过线板11开有第一过线孔111的位置开有安装孔,第一过线固定块对应安装孔的位置开有第四安装孔132,第一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四安装孔132和安装孔而实现第一走线固定块13与过线板 11的可拆卸设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件优选与过线板11螺接。优选地,多个第一连接件沿第三方向依次连接第一走线固定块13和过线板11。

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二或三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于两排分线座组之间的第三过线板,第三过线板设有第二过线孔。由于机器人的上方的部件(即机器人本体)也需要做动作、回应或反馈信号等,因此,电线和信号线还需延展至位于底盘上方对应部件。此时,位于上方的部件可通过第三过线板进行布线,此时,第二过线孔可根据上方的部件与位于底盘的电源和控制系统的位置关系设置可与第一过线孔111平行设置和/或垂直设置。同样的,为了便于第二过线孔的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优选地,若干个第二过线孔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三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一般会拟人化(即为对称结构),则此时,第三过线板可为两个,且两个第三过线板的第二过线孔相互远离设置。

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走线固定块,第二走线固定块与第三过线板可拆卸式连接;第二过线孔为弧形孔,第二走线固定块对应第二过线孔的位置设有与第二过线孔相匹配的第二弧形槽。第二走线固定块与第三过线板的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机器人组装过程中,布线的固定和走向,工作人员可之间从第二布线孔的缺口处将线压进第二过线孔而实现布线的走线和初步固定,然后再将第二走线固定块安装于第三过线板上而使得第二弧形槽与第二过线孔对线的圈定和围设而实现线的固定。优选地,第三过线板开有第二过线孔的位置开有第八安装孔,第一过线固定块对应第八安装孔的位置开有第九安装孔,第二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八安装孔和第九安装孔而实现第二走线固定块与第三过线板的可拆卸设连接。优选地,第二连接件优选与第三过线板螺接。优选地,多个第二连接件沿第三方向依次连接第二走线固定块和第三过线板。

在实施例六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二、三、四或五的基础上,还包括底板3和横梁组,分线座组通过连接组件设于底板3的上表面;横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根横梁41;至少一根横梁41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过线板;至少一根横梁41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过线板。优选地,连接组件由底板3的下表面朝底板 3的上表面延展依次连接底板3和过线板11。优选地,底板3对应过线板11 的位置设有第十安装孔,过线板11对应第十安装孔的安装设有第一安装孔112,连接组件的第三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十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112而实现底板3与过线板11之间的连接。优选地,底板3与过线板11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三连接件与第一安装孔112螺接。优选地,位于安装空间2的底板3设有散热孔31。由于电源和控制系统均设于发热部件,为了避免高温环境对安装于安装空间2 的电源、控制系统等发热部件的运行效果的影响,通过散热孔31可加快发热部件的传热效率,进而保证发热部件运行的稳定性。

在实施例七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二、三、四、五或六的基础上,还包括与过线板11一一对应设置的固定板51,固定板51靠近安装空间2 设置,因而,安装于安装空间2的部件可通过固定板51进一步进行固定安装,提高设于安装空间2的部件的稳定性,优选地,底板3与安装与安装空间2的部件连接,从而使得安装空间2内的部件通过三个方位的固定,大大提高了该部件的安装稳定性和牢固性。过线板11和固定板51对应横梁41的位置开有通槽115;横梁41沿第一方向依次贯穿通槽115,拼接件组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过线板11和横梁41、固定板51和横梁41,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优选地,过线板11与固定板51接触处设有第三安装孔114,固定板51对应第三安装孔114的位置开有第七安装孔511,第四连接件依次通过第三安装孔114和第七安装孔511沿第一方向实现过线板11和固定板51的连接。优选地,过线板11与固定板51为可拆卸式连接,即拼接件与固定板51螺接。优选地,横梁41与过线板11的接触处设有第五安装孔411,过线板11对应第五安装孔411的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113,使得拼接件组得拼接件依次贯穿第二安装孔113和第五安装孔411而实现横梁41与过线板11的安装。优选地,横梁41与过线板11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便于更换横梁41。优选地,固定板51 与横梁41接触处设有第十一安装孔,横梁41对应第十一安装孔的位置设有第六安装孔412,第五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十一安装孔和第六安装孔412而实现固定板51与横梁41的连接。优选地,固定板51与横梁41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便于横梁41的更换。优选地,第五连接件与横梁41螺接。

在实施例八中,如图1-5所示,一种机器人,包括:电源、控制系统、驱动结构和分线式过线结构;分线式过线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至少两排分线座组;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排分线座组之间形成电源、控制系统、驱动结构的安装空间2;分线座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过线板11,即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的相对内侧分别开有用于走线的第一过线孔111,第一过线孔111 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电源、控制系统、驱动结构之间的信号线和/或电线贯穿第一过线孔111。优选地,驱动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驱动轮和悬架机构,驱动轮与电源电连接,驱动轮与控制系统通讯连接;悬架机构与分线式过线结构转动连接。优选地,驱动轮与过线板11数量一一对应设置,且过线板11临近驱动轮设置。电源和控制系统可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进行排布,从而便于电源与用电部件(控制系统、驱动轮、其他需要动力的部件等)之间的走线,以及控制系统与被控制设备(如驱动轮、其他需要动作的部件)之间的走线,如电源和控制系统可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两排分线座组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2内,或者电源和控制系统沿第二方向分设于同一安装空间2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进行排布。优选地,为了节约电线和信号线的走线成本,电源和控制系统优选设置于多组分线座组的中间位置,从而减少走线的长度以及复杂度。为了提高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具有一定重量的电源和控制系统优选设置于机器人的底盘的中心位置,稳定机器人的重心位置,提高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

在实施例九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若干个第一过线孔 11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三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指机器人行走的方向(即机器人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是指机器人的左右方向,而第三方向是指机器人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因此,第一过线孔111沿高度方向的设置,可根据电源和用电部件、控制系统与被控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布局电线和信号线,从而实现第一过线孔 111的功能模块化和对应性。如一个第一过线孔111可只用于走某一个或某一些部件的电线或信号线;甚至一个第一过线孔111可只用于走某一个部件的电线和信号线。这样在事故排查过程中,可以快速的找到出现故障的是哪些部件及其位置、布线以及布线的位置,从而大大简化了工作人员的排出工作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优选地,至少一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线板的第一过线孔111同轴设置。优选地,至少一对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过线板的第一过线孔111同轴设置。

在实施例十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八或九的基础上,分线式过线结构还包括第一走线固定块13,第一走线固定块13与过线板11可拆卸式连接;第一过线孔111为弧形孔,第一走线固定块13对应第一过线孔111的位置设有与第一过线孔111相匹配的第一弧形槽131。第一走线固定块13与过线板11 的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机器人组装过程中,布线的固定和走向,工作人员可之间从第一布线孔的缺口处将线压进第一过线孔111而实现布线的走线和初步固定,然后再将第一走线固定块13安装于过线板11上而使得第一弧形槽131与第一过线孔111对线的圈定和围设而实现线的固定。优选地,过线板11开有第一过线孔111的位置开有安装孔,第一过线固定块对应安装孔的位置开有第四安装孔132,第一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四安装孔132和安装孔而实现第一走线固定块13与过线板11的可拆卸设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件优选与过线板11 螺接。优选地,多个第一连接件沿第三方向依次连接第一走线固定块13和过线板11。

在实施例十一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八、九或十的基础上,分线式过线结构还包括设置于两排分线座组之间的第三过线板,第三过线板设有第二过线孔。由于机器人的上方的部件(即机器人本体)也需要做动作、回应或反馈信号等,因此,电线和信号线还需延展至位于底盘上方对应部件。此时,位于上方的部件可通过第三过线板进行布线,此时,第二过线孔可根据上方的部件与位于底盘的电源和控制系统的位置关系设置可与第一过线孔111平行设置和/或垂直设置。同样的,为了便于第二过线孔的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优选地,若干个第二过线孔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第三方向分别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一般会拟人化(即为对称结构),则此时,第三过线板可为两个,且两个第三过线板的第二过线孔相互远离设置。

在实施例十二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分线式过线结构还包括第二走线固定块,第二走线固定块与第三过线板可拆卸式连接;第二过线孔为弧形孔,第二走线固定块对应第二过线孔的位置设有与第二过线孔相匹配的第二弧形槽。第二走线固定块与第三过线板的可拆卸式连接,便于机器人组装过程中,布线的固定和走向,工作人员可之间从第二布线孔的缺口处将线压进第二过线孔而实现布线的走线和初步固定,然后再将第二走线固定块安装于第三过线板上而使得第二弧形槽与第二过线孔对线的圈定和围设而实现线的固定。优选地,第三过线板开有第二过线孔的位置开有第八安装孔,第一过线固定块对应第八安装孔的位置开有第九安装孔,第二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八安装孔和第九安装孔而实现第二走线固定块与第三过线板的可拆卸设连接。优选地,第二连接件优选与第三过线板螺接。优选地,多个第二连接件沿第三方向依次连接第二走线固定块和第三过线板。

在实施例十三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八、九、十、十一或十二的基础上,分线式过线结构还包括底板3和横梁组,分线座组通过连接组件设于底板3的上表面;横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根横梁41;至少一根横梁41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过线板;至少一根横梁 41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过线板。优选地,连接组件由底板3的下表面朝底板3的上表面延展依次连接底板3和过线板11。优选地,底板3对应过线板11的位置设有第十安装孔,过线板11对应第十安装孔的安装设有第一安装孔112,连接组件的第三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十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112而实现底板3与过线板11之间的连接。优选地,底板3与过线板11可拆卸式连接,即第三连接件与第一安装孔112螺接。优选地,位于安装空间2 的底板3设有散热孔31。由于电源和控制系统均设于发热部件,为了避免高温环境对安装于安装空间2的电源、控制系统等发热部件的运行效果的影响,通过散热孔31可加快发热部件的传热效率,进而保证发热部件运行的稳定性。优选地,横梁上设有用于安装机器人上方部件的连接孔,使得上方部件通过连接孔固定于底盘上。优选地,还包括激光避障机构,激光避障机构设于前驱动轮的前方。

在实施例十四中,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八、九、十、十一、十二或十三的基础上,还包括与过线板11一一对应设置的固定板51,固定板51靠近安装空间2设置,因而,安装于安装空间2的部件可通过固定板51进一步进行固定安装,提高设于安装空间2的部件的稳定性,优选地,底板3与安装与安装空间2的部件连接,从而使得安装空间2内的部件通过三个方位的固定,大大提高了该部件的安装稳定性和牢固性。过线板11和固定板51对应横梁41 的位置开有通槽115;横梁41沿第一方向依次贯穿通槽115,拼接件组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过线板11和横梁41、固定板51和横梁41,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优选地,过线板11与固定板51接触处设有第三安装孔114,固定板51对应第三安装孔114的位置开有第七安装孔511,第四连接件依次通过第三安装孔114和第七安装孔511沿第一方向实现过线板11和固定板51的连接。优选地,过线板11与固定板51为可拆卸式连接,即拼接件与固定板51 螺接。优选地,横梁41与过线板11的接触处设有第五安装孔411,过线板11 对应第五安装孔411的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113,使得拼接件组得拼接件依次贯穿第二安装孔113和第五安装孔411而实现横梁41与过线板11的安装。优选地,横梁41与过线板11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便于更换横梁41。优选地,固定板51与横梁41接触处设有第十一安装孔,横梁41对应第十一安装孔的位置设有第六安装孔412,第五连接件依次贯穿第十一安装孔和第六安装孔412 而实现固定板51与横梁41的连接。优选地,固定板51与横梁41可拆卸式连接,从而便于横梁41的更换。优选地,第五连接件与横梁41螺接。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