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眩光”是一种不良的照明现象,当光源的亮度极高或是背景与视野中心的亮度差较大时,就会产生“眩光”。“眩光”现象不仅影响观看,而且对视力健康有不良影响。防眩光可有效的减少这种效应,使得观看者在阳光下也可以看清。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TFT-LCD在日常使用中,经常会受到环境光的干扰,即环境光在显示器表面发生反射,使得显示器的可见度变差,业界称之为环境光的眩光效应。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目前最流行的方法是在显示器的表面贴附一层防眩光薄膜。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防眩膜薄膜粗糙的表面对环境光进行漫反射,从而使反射图像模糊不清。此方法的缺点是显示器表面会有强烈的白浊感,尤其是在强环境光下可见度变的更差;此外,防眩膜薄膜由多层结构组成,其生产成本较高,也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防眩膜薄膜可见度差、成本高难以满足应用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聚光镜透,用于设于显示装置的出光面外以使显示装置出射的光形成汇聚光;
设于所述聚光镜透外侧的吸光层,用于吸收环境光;
其中,所述吸光层对应聚光镜透的位置处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在吸光层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聚光镜透在吸光层上的投影面积,所述汇聚光透过所述透光孔射出。
优选的是,所述吸光层外侧设有漫反射层,用于使汇聚光形成漫反射。
优选的是,所述漫反射层覆盖所述吸光层,用于保护所述吸光层。
优选的是,所述透光孔内填充有漫反射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彩膜基板,包括上述的防眩光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彩膜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有彩色滤光片,所述非显示区设有黑矩阵;在防眩光结构与彩色滤光片和黑矩阵之间设有偏振片。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聚光镜透与每个彩色滤光片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是,在显示区所述吸光层直接与所述聚光镜透外侧接触,在非显示区所述吸光层直接与偏振片接触。
优选的是,在显示区所述吸光层直接与所述聚光镜透外侧接触,在非显示区所述吸光层与偏振片之间设有多个隔垫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彩膜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中,采用聚光镜透使显示装置出射的光形成汇聚光;采用吸光层吸收环境光;其中,汇聚光透过吸光层的透光孔射出。这样环境光的光线照射到吸光层的表面,大部分的环境光被吸光层吸收,只有微乎其微的极少环境光能够被反射,大大降低环境光的眩光效应。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光结构不仅不会降低画面的清晰度,而且还可以极大的提高产品在环境光下的对比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眩光。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光结构适用于各种彩膜基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彩膜基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显示装置;12、黑矩阵;13、彩色滤光片;14、液晶层;15、偏振片;2、聚光镜透;3、吸光层;4、透光孔;5、隔垫物;6、漫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聚光镜透2,用于设于显示装置1的出光面外以使显示装置1出射的光形成汇聚光;设于所述聚光镜透2外侧的吸光层3,用于吸收环境光;其中,所述吸光层3对应聚光镜透2的位置处设有透光孔4,所述透光孔4在吸光层上3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聚光镜透2在吸光层3上的投影面积,所述汇聚光透过所述透光孔4射出。
本实施例的防眩光结构中,采用聚光镜透使显示装置1出射的光形成汇聚光;采用吸光层3吸收环境光;其中,汇聚光透过吸光层3的透光孔4射出。这样环境光的光线照射到吸光层3的表面,大部分的环境光被吸光层3吸收,只有微乎其微的极少环境光能够被反射,大大降低环境光的眩光效应。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光结构不仅不会降低画面的清晰度,而且还可以极大的提高产品在环境光下的对比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眩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聚光镜透2,用于设于显示装置1的出光面外以使显示装置1出射的光形成汇聚光;设于所述聚光镜透2外侧的吸光层3,用于吸收环境光;其中,所述吸光层3对应聚光镜透2的位置处设有透光孔4,所述透光孔4在吸光层上3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聚光镜透2在吸光层3上的投影面积,所述汇聚光透过所述透光孔4射出;所述吸光层3外侧设有漫反射层6,用于使汇聚光形成漫反射,其中,所述漫反射层6覆盖所述吸光层3,用于保护所述吸光层3。
也就是说,在吸光层3外覆盖了一层漫反射层6,该漫反射层6兼具保护吸光层3和使得汇聚光进行漫反射的双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聚光透镜选自具有良好的聚光和透光效果的材料,其优选材料为玻璃。具体的,可采用现有的刻蚀技术将玻璃制作成条状透镜,然后将其粘结在显示装置1的彩膜基板的偏振片15上。
可以理解的是,吸光层3材料的吸光率越高越好。当然也可以使用与黑矩阵12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吸光层3并在在吸光层3上形成透光孔4可采用涂布、曝光、显影的工艺制备。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的防眩光结构使用时,多个聚光镜透2与彩膜基板的每个彩色滤光片13一一对应设置(图2中用RGB表示),相当于聚光镜透2与亚像素一一对应,这样来自背光源的光线a(仅代表光线传播方向)经过液晶层14和彩色滤光片13后进入亚像素所对应的聚光透镜中,非显示区的其他的光线则被黑矩阵12吸收。亚像素出射的光线经过聚光透镜的汇聚,集中照射在吸光层3中的透光孔4所在区域并出射,透光孔4的上表面的漫反射层6经过粗糙处理,其具有漫反射的作用,透光孔4出射的光线经过漫反射层6表面后被发散(见图2中发散光线b),从而实现正常显示。
而环境光的光线c照射到吸光层3的表面,大部分的环境光被吸收,只有极少部分照射的吸光层3的透光孔4,其中,进入透光孔4的光线也是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折射进入显示器,但是相对于吸光层3的吸光区吸收的光线,被反射的光线是非常少的,可以忽略,而且由于设置了漫反射层6,透光孔4的反射也是一种漫反射。即漫反射层6的作用是同时使得其两个面的环境光和汇聚光均产生漫反射。
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防眩光结构,显示装置1自身的光线并没有损失,而环境光则绝大部分会被吸收,只有极少部分会进入人眼,而且由于是漫反射,所以进入人眼的强度会更少,基于此可认为环境光对显示的亮度和对比度不会造成影响,因此能够实现强环境光下的有效显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如图3、图5所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聚光镜透2,用于设于显示装置1的出光面外以使显示装置1出射的光形成汇聚光;设于所述聚光镜透2外侧的吸光层3,用于吸收环境光;其中,所述吸光层3对应聚光镜透2的部分位置处设有透光孔4,所述汇聚光透过所述透光孔4射出;每个所述透光孔4的出光侧设置有漫反射层6,所述漫反射层6在吸光层3上的投影面积小于或等于透光孔4在吸光层3上的投影面积,所述漫反射层6用于使汇聚光形成漫反射。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吸光层3的材料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自我保护性能,因此不需要在吸光层3上方额外设置一整层保护层,例如实施例2中的漫反射层6。替代性的,本实施例中的漫反射层6只需要对应设置在透光孔4的出光侧,这样仅在吸光层3的透光孔4内的上方制备粗糙的表面漫反射层6,以满足显示装置1光线出射后能够被发散,从而扩大其传播的范围。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防眩光结构,其用于彩膜基板上,彩膜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有彩色滤光片13,所述非显示区设有黑矩阵12;在防眩光结构与彩色滤光片13和黑矩阵12之间设有偏振片15。在显示区所述吸光层3直接与所述聚光镜透2外侧接触,在非显示区所述吸光层3与偏振片15之间设有多个隔垫物5。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在非显示区的吸光层3与偏振片15之间设置多个隔垫物5,隔垫物5的作用是:使吸光层3和偏振片15之间有一个缓冲,当使用时,用手指触控还可以改变触控位置的光强度。具体的,隔垫物5的制备可以选用与TFT-LCD中常用的聚苯乙烯(PS)材料即可。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彩膜基板,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防眩光结构。其中,彩膜基板包括显示区以及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有彩色滤光片13,所述非显示区设有黑矩阵12;在防眩光结构与彩色滤光片13和黑矩阵12之间设有偏振片15。
优选的是,在显示区所述吸光层3直接与所述聚光镜透2外侧接触,在非显示区所述吸光层3直接与偏振片15接触。
也就是说,实施例1、实施例2的吸光层3是一整层覆盖在偏振片15外侧,这样由于聚光透镜的厚度相对较大,吸光层3的厚度较厚,较厚吸光层3的作用是使得产品满足平坦化的需要。
显然,上述各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可进行许多变化;例如:聚光透镜的形状和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隔垫物的材料、数量等可以根据实际进行改变。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彩膜基板。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