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1295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白车身焊装生产线的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商一般生产的车型品种较多,在对同平台汽车白车身焊接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结构尺寸上的差异,如顶盖和侧围搭接处造型的差异,导致顶盖合装工位、顶盖和侧围焊缝夹紧装置难以得到平移、凸起、折边等造型。在侧围夹具平移至工作位置的过程中,顶盖焊缝夹持装置下支撑块与侧围造型容易造成干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紧装置,以解决现有夹紧夹具,由于造型变化(凸起、折边等)所带来的干涉问题,难以满足料厚变化的夹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紧装置,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均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上夹持机构与下夹持机构上下对应布置;上夹持机构上连有用于驱使上夹持机构的上夹持端向下夹持机构的下夹持端方向转动或者向远离下夹持机构的下夹持端的方向转动的驱动气缸,上夹持机构与下夹持机构之间设有用于当上夹持端向下夹持端方向转动的过程中迫使下夹持端同步向上夹持端方向转动的同步机构,下夹持机构与安装板之间设有用于迫使自由状态的下夹持机构的下夹持端向远离上夹持端的方向转动的弹性机构。

进一步地,下夹持机构的第一端为下夹持端,第二端为下传动端,下夹持机构的中段通过下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弹性机构处于下转动机构与下传动端之间;同步机构处于下传动端的所处位置。

进一步地,下转动机构包括两块相互平行布置且固接于安装板上的下转接板、贯穿两块下转接板和两块下转接板之间的下夹持机构的下转动轴以及用于防止下转动轴脱出的下轴挡块。

进一步地,弹性机构采用弹簧或弹片。

进一步地,上夹持机构的第一端为上夹持端,第二端为上驱动端,上夹持机构的中段通过上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驱动气缸的缸体转动连接于安装板上,驱动气缸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于上驱动端;同步机构处于上夹持端与上转动机构之间的位置。

进一步地,上转动机构包括两块相互平行布置且固接于上夹持机构上的上转接板、贯穿两块上转接板和两块上转接板之间的安装板的上转动轴以及用于防止上转动轴脱出的上轴挡块。

进一步地,同步机构包括固接于上夹持机构上的上平衡夹紧块以及固接于下夹持机构上的下平衡支撑块,上平衡夹紧块与下平衡支撑块上下配合且采用弧形面配合。

进一步地,下夹持机构与安装板之间设有限位件,限位件与下平衡支撑块对应布设,限位件采用限位块和/或垫片。

进一步地,上夹持机构采用向上凹陷的U形杆,下夹持机构采用向下凹陷的U形杆;上夹持机构和/或下夹持机构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采用多个杆件拼合而成的拼合组件;拼合组件采用直杆、L形杆、U形杆、W形杆、Z形杆中的至少两种拼合形成。

进一步地,安装板装配于安装座上;安装座底部设有行走机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夹紧装置,上夹持机构和下夹持机构装配于同一安装板上,通过上夹持机构与下夹持机构的相对夹持以实现不同厚度、不同造型结构零件的夹紧固定;上夹持机构通过驱动气缸实现夹持转动或夹持释放转动,下夹持机构通过同步机构以实现与上夹持机构同步的夹持运动,夹持过程中不会使零件发生偏移,以保证对不同厚度、不同造型结构零件的精确夹紧固定;非夹持状态,上夹持机构通过驱动气缸实现张开,下夹持机构通过弹性机构张开,从而保持上下张开的状态,从而避免对零件造型变化造成的干涉。适用于不同车型品种零件的夹紧固定。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安装板;2、上夹持机构;201、上夹持端;202、上驱动端;3、下夹持机构;301、下夹持端;302、下传动端;4、驱动气缸;5、同步机构;501、上平衡夹紧块;502、下平衡支撑块;6、弹性机构;7、下转动机构;701、下转接板;702、下转动轴;703、下轴挡块;8、上转动机构;801、上转接板;802、上转动轴;803、上轴挡块;9、限位件;901、限位块;902、垫片;10、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夹紧装置,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上设有上夹持机构2和下夹持机构3,上夹持机构2和下夹持机构3均转动连接于安装板1上,上夹持机构2与下夹持机构3上下对应布置;上夹持机构2上连有用于驱使上夹持机构2的上夹持端201向下夹持机构3的下夹持端301方向转动或者向远离下夹持机构3的下夹持端301的方向转动的驱动气缸4,上夹持机构2与下夹持机构3之间设有用于当上夹持端201向下夹持端301方向转动的过程中迫使下夹持端301同步向上夹持端201方向转动的同步机构5,下夹持机构3与安装板1之间设有用于迫使自由状态的下夹持机构3的下夹持端301向远离上夹持端201的方向转动的弹性机构6。本实用新型夹紧装置,上夹持机构2和下夹持机构3装配于同一安装板1上,通过上夹持机构2与下夹持机构3的相对夹持以实现不同厚度、不同造型结构零件的夹紧固定;上夹持机构2通过驱动气缸4实现夹持转动或夹持释放转动,下夹持机构3通过同步机构5以实现与上夹持机构2同步的夹持运动,夹持过程中不会使零件发生偏移,以保证对不同厚度、不同造型结构零件的精确夹紧固定;非夹持状态,上夹持机构2通过驱动气缸4实现张开,下夹持机构3通过弹性机构6张开,从而保持上下张开的状态,从而避免对零件造型变化造成的干涉。适用于不同车型品种零件的夹紧固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夹持机构3的第一端为下夹持端301。第二端为下传动端302。下夹持机构3的中段通过下转动机构7转动连接于安装板1上。弹性机构6处于下转动机构7与下传动端302之间。同步机构5处于下传动端302的所处位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下转动机构7包括两块相互平行布置且固接于安装板1上的下转接板701、贯穿两块下转接板701和两块下转接板701之间的下夹持机构3的下转动轴702以及用于防止下转动轴702脱出的下轴挡块70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机构6采用弹簧或弹片。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夹持机构2的第一端为上夹持端201。第二端为上驱动端202。上夹持机构2的中段通过上转动机构8转动连接于安装板1上。驱动气缸4的缸体转动连接于安装板1上。驱动气缸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于上驱动端202。同步机构5处于上夹持端201与上转动机构8之间的位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转动机构8包括两块相互平行布置且固接于上夹持机构2上的上转接板801、贯穿两块上转接板801和两块上转接板801之间的安装板1的上转动轴802以及用于防止上转动轴802脱出的上轴挡块80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同步机构5包括固接于上夹持机构2上的上平衡夹紧块501以及固接于下夹持机构3上的下平衡支撑块502。上平衡夹紧块501与下平衡支撑块502上下配合且采用弧形面配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下夹持机构3与安装板1之间设有限位件9。限位件9与下平衡支撑块502对应布设。限位件9采用限位块901和/或垫片90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夹持机构2采用向上凹陷的U形杆,下夹持机构3采用向下凹陷的U形杆。上夹持机构2和/或下夹持机构3采用一体制作成型的整体结构或者采用多个杆件拼合而成的拼合组件。拼合组件采用直杆、L形杆、U形杆、W形杆、Z形杆中的至少两种拼合形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装配于安装座10上。安装座10底部设有行走机构。

实施时,提供一种夹紧装置,包括:由上夹持端201、上平衡夹紧块501、上连接块、上压块,以及附带的一些调整垫片构成的上压紧结构构成的上夹持机构2;由下平衡支撑块502、圆形限位块、弹簧、下夹持端301、下连接块、下支撑块,以及附带的一些调整垫片构成的下支撑结构构成的下夹持机构3,上夹持机构2与下夹持机构3构成成对夹持机构。固定安装结构则由安装座10、安装板1,以及附带的圆形限位块和圆形垫片构成。驱动气缸4为整体结构提供动力输出。上夹持机构2通过上转动轴802和上轴挡块803与安装板1相连,构成转点,由驱动气缸4控制其夹紧与松开状态。下夹持机构3通过下转动轴702和下轴挡块703结构与安装板1相连,构成转点。由上平衡夹紧块501和下平衡支撑块502的挤压与否控制其夹紧与松开状态。上夹持端201和安装板1需焊接转接板分别通过上转动轴802与安装板1和下夹持端301相连。弹簧(弹性机构6),放置于安装板1孔和下夹持端301孔内。上夹持端201和上连接块、上连接块和上压块、下夹持端301和下链接块、下链接块和下支撑块、安装板1和圆形限位块之间分别设置调整垫片,方便结构装置调试。下支撑块的高度位置精度,由圆形限位块和圆形垫片决定,最终由下夹持端301和下链接块之间垫片精调整。提供一种途径满足焊装生产线夹紧装置,适应在其运动方向上工件造型差异(凸起、折边等)所带来的干涉风险。此结构方案,尤其适应汽车主线顶盖合装工位流水槽焊接需求,不仅成功避开侧围的凸起结构,甚至侧围上沿,而且还能适应一定量的料厚变化。

夹紧装置采用杠杆原理。在非工作状态,由于弹簧(弹性机构6)和下夹持端301自重的作用,下夹持端301处于打开状态,成功的避开了在夹具运动方向上与工件造型的凸起、折边等干涉。工作状态,由于上平衡夹紧块501在驱动气缸4作用下,挤压下平衡支撑块502,导致下夹持端301绕下转动轴702旋转,与反向旋转的上夹持端201共同作用于工件,达到压紧工件目的。下夹持机构3的中段采用带斜度结构,方便下夹持端301在弹簧和自重作用下,安装板1与斜面接触,防止下夹持端301在非工作状态下倾角太大,而超出上平衡夹紧块501挤压下平衡支撑块502工作区域。各零件之间连接均采用销孔间隙配合、螺钉锁紧连接方式。安装板1和下夹持机构3中段上钻有沉头孔,其内径比弹簧外径大1mm,放置弹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