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3598发布日期:2022-11-03 02:3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辊锻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辊锻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辊锻机。


背景技术:

2.辊锻机主要用于锻件的预锻,也可以用于终锻成形,也可以与其它锻造设备如:空气锤,摩擦压力机,螺旋压力机,曲柄压力机等组成锻造生产线,配上机械手或自动装置可以实现辊锻生产自动化。
3.现有的辊锻机在进料口处设置有上锻辊和下锻辊,通过在上锻辊和下锻辊安装模具进行辊锻,但是上锻辊和下锻辊是与辊锻机固定连接的,故而不能调节上锻辊和下锻辊的间距,同一辊锻机无法对不同尺寸的模具进行辊锻,降低了辊锻机的实用性。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整辊锻间距的辊锻机。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辊锻机,包括:
7.底座,所述底座两侧壁上设置有滑槽;
8.间距调整机构,所述间距调整机构包括升降板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升降板底端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升降板外侧壁连接;
9.压模机构,所述压模机构包括上锻辊、下锻辊、上驱动装置和下驱动装置,所述上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升降板上,所述上锻辊套设于所述上驱动装置上,所述下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侧壁上,所述下锻辊套设于所述下驱动装置上。
1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升降板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两个侧壁上,所述上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于一个所述升降板侧壁上,所述第一驱动轴一端与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升降板侧壁旋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上锻辊套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上。
11.进一步的,所述上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于所述底座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轴一端与远离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底座侧壁旋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下锻辊套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轴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压模机构还包括上锻模和下锻模,所述上锻模连接于所述上锻辊上,所述下锻模连接于所述下锻辊上。
13.进一步的,所述上锻辊外侧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上锻模靠近所述上锻辊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配合设置,所述上锻模两端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上锻辊的两端相适配,所述上锻辊两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卡块上设置有通孔,利用
螺栓贯穿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将所述上锻模与所述上锻辊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下锻模与所述上锻模结构相同,所述下锻辊与所述上锻辊结构相同。
15.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设置有中间支撑机构,所述中间支撑机构包括中间升降柱和中间支撑柱,所述中间支撑柱与所述中间升降柱滑动连接,所述中间支撑柱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下驱动装置贯穿所述中间支撑柱并与所述中间支撑柱旋转连接,所述上驱动装置贯穿所述中间升降柱并与所述中间升降柱旋转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支撑柱设置有插槽,所述中间升降柱设置有插板,所述插板与所述插槽滑动连接,所述插板设置有长槽。
17.进一步的,所述上驱动装置与所述中间升降柱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下驱动装置与所述中间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轴承。
18.进一步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采用电动推杆或液压缸中的一种。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发明一种辊锻机通过设置间距调整机构实现上锻辊和下锻辊之间的间距调整,以适应不同模具的辊锻生产;上锻模与上锻辊、下锻模与下锻辊之间的安装、拆卸以及更换方便;中间支撑机构的设置在底座内部形成对压模机构的支撑,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一种辊锻机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一种辊锻机的中间升降柱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一种辊锻机的上锻模与上锻辊连接示意图。
24.其中,图中:
25.1-底座;11-滑槽;2-间距调整机构;21-升降板;211-滑板;22-升降驱动装置;3-压模机构;31-上锻辊;311-定位槽;32-下锻辊;33-上驱动装置;331-第一驱动电机;332-第一驱动轴;34-下驱动装置;341-第二驱动电机;342-第二驱动轴;35-上锻模;351-定位块;352-卡块;36-下锻模;37-螺栓;4-中间支撑机构;41-中间升降柱;411-插板;412-长槽;42-中间支撑柱;421-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1-3,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
28.结合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辊锻机,包括底座1、间距调整机构2和压模机构3,所述底座1两侧壁上设置有滑槽11,所述间距调整机构2包括升降板21和升降驱动装置22,所述升降驱动装置22采用电动推杆或液压缸中的一种,本实施例采用液压缸;所述升降板21底端设置有滑板211,所述滑板211与所述滑槽11滑动连接,所述升降驱动装置22动力输
出端与所述升降板21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压模机构3包括上锻辊31、下锻辊32、上驱动装置33和下驱动装置34,所述上驱动装置33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1上,所述上锻辊31套设于所述上驱动装置33上,所述下驱动装置34连接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上,所述下锻辊32套设于所述下驱动装置34上;通过升降驱动装置22的动力输出端上下移动带动升降板21升降,实现上锻辊31和下锻辊32之间的间距调整,以适应不同模具的辊锻生产。
29.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板21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升降板21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的两个侧壁上,所述上驱动装置33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31和第一驱动轴33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31连接于一个所述升降板21侧壁上,所述第一驱动轴332一端与远离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31的升降板21侧壁旋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3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上锻辊31套设于所述第一驱动轴332上,所述上驱动装置33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41和第二驱动轴34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1连接于所述底座1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驱动轴342一端与远离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1的底座1侧壁旋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34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下锻辊32套设于所述第二驱动轴342上;所述压模机构3还包括上锻模35和下锻模36,所述上锻模35连接于所述上锻辊31上,所述下锻模36连接于所述下锻辊32上;装置工作时,通过第一驱动电机331带动第一驱动轴332和上锻辊31转动,第二驱动电机341带动第二驱动轴342和下锻辊31转动,锻造模具时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31和第二驱动电机341的转速相同,使上锻辊31和下锻辊32分别带动上锻模35和下锻模36转动对模具进行锻造。
30.进一步的,所述上锻辊31外侧壁设置有定位槽311,所述上锻模35靠近所述上锻辊3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块351,所述定位块351与所述定位槽311配合设置,所述上锻模35两端设置有卡块352,所述卡块352与所述上锻辊31的两端相适配,所述上锻辊31两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卡块352上设置有通孔,利用螺栓37贯穿所述通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将所述上锻模35与所述上锻辊31连接,所述下锻模36与所述上锻模35结构相同,所述下锻辊32与所述上锻辊31结构相同,下锻模36和下锻辊32的连接方式不再具体赘述,采用上述连接方式,方便上锻模35和下锻模36的安装、拆卸以及更换,方便使用。
31.作为优化,所述底座1设置有中间支撑机构4,所述中间支撑机构4包括中间升降柱41和中间支撑柱42,所述中间支撑柱42与所述中间升降柱41滑动连接,所述中间支撑柱42设置于所述底座1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下驱动装置34贯穿所述中间支撑柱42并与所述中间支撑柱42旋转连接,所述上驱动装置33贯穿所述中间升降柱41并与所述中间升降柱41旋转连接,所述中间支撑柱42设置有插槽421,所述中间升降柱41设置有插板411,所述插板411与所述插槽421滑动连接,所述插板411设置有长槽412,长槽412的设置使得调整间距时,第二驱动轴342不会对插板411的移动产生干涉;中间支撑机构4在底座1内部形成对压模机构3的支撑,提高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32.进一步的,所述上驱动装置33与所述中间升降柱41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下驱动装置34与所述中间支撑柱42之间设置有轴承。
33.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辊锻机工作时,根据具体锻模需要,控制升降驱动装置22的动力输出端上下移动带动升降板21升降,升降板21带动上驱动装置33和上锻辊31上下移动,实现上锻辊31和下锻辊32之间的间距调整,随后在上锻辊31安装上锻模35,将上锻模35的定位块351与上锻辊31的定位槽对其拼接,并将上锻模35两端的卡块352卡入上锻辊31两
端,随后利用螺栓37贯穿卡块352上的通孔并与上锻辊31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完成上锻模35的固定,下锻模36与下锻辊32的连接方式相同,安装好后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31和第二驱动电机341的转速相同,使上锻辊31和下锻辊32分别带动上锻模35和下锻模36转动对模具进行锻造。
34.本发明一种辊锻机通过设置间距调整机构2实现上锻辊31和下锻辊32之间的间距调整,以适应不同模具的辊锻生产;上锻模与上锻辊、下锻模与下锻辊之间的安装、拆卸以及更换方便,适合不同模具的生产;中间支撑机构4的设置在底座1内部形成对压模机构3的支撑,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3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