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固定装置及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8880发布日期:2022-11-03 04:2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固定装置及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玻璃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固定装置及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2.车载3d玻璃外形状态形状各异,导致车载3d玻璃热弯用的模具外形尺寸规格众多。因此,在车载3d玻璃用的模具在加工过程中,传统的用于固定模具的夹治具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模具,而采用专用夹具则会出现无法满足多种型号模具加工的情况。
3.为了满足不同型号的模具的固定要求,目前通过采用胶带加胶水固定待加工模具材料于作台的方式,这种固定方式存在以下缺点:胶带及胶水材料均为一次使用,材料浪费较大;固定过程较繁琐,费时费力;当模具完工需要拆卸时,通常需借助专用工具,易造成模具损坏。
4.因此,需要一种模具固定装置,以解决传统的用于固定模具的夹治具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模具、以及采用胶带加胶水固定待加工模具时资源浪费、且费时费力、模具易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固定装置及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以至少解决传统的用于固定模具的夹治具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模具、以及采用胶带加胶水固定待加工模具时资源浪费、且费时费力、模具易损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固定装置,包括底板和负压装置;所述底板内设有至少一个气道组,所述气道组穿过所述底板的侧面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所述底板上设有多个气孔,每个所述气孔分别连通所述底板的顶部端面和所述气道组,所述底板的所述顶部端面用于放置模具。
8.优选地,所述底板为矩形,包括所述顶部端面、底部端面、一对第一侧面和一对第二侧面,一对所述第一侧面相互平行,一对所述第二侧面相互平行,且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侧面相邻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气道组设于所述顶部端面和所述底部端面之间;所述底板的所述顶部端面设有内向凹陷的通气槽,多个所述气孔的顶部位于所述通气槽内,且沿所述通气槽均布。
9.优选地,模具固定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底板的所述顶部端面设有环形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环绕所述通气槽设置,所述密封件卡接于所述密封槽内。
10.优选地,所述顶部端面和所述底部端面的平面度分别不大于0.01mm;所述顶部端面和所述底部端面之间的平行度不大于0.01mm;所述顶部端面和所述底部端面的粗糙度分别不大于1.63μm。
11.优选地,所述气道组为一对,每个所述气道组均包括一对第一气道单元和一对第
二气道单元;一对所述第一气道单元相互平行,且分别贯穿一对所述第一侧面;一对所述第二气道单元相互平行,且一对所述第二气道单元分别自一个所述第二侧面内向延伸,并与一对所述第一气道单元垂直交汇设置;一对所述第一气道单元与一对所述第二气道单元交汇处连通形成矩形管路;所述矩形管路通过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气道单元的端部或位于所述第二侧面的所述第二气道单元的端部与所述负压装置的进气口连通;一对所述气道组的所述矩形管路相互独立。
12.优选地,多个所述气孔相互平行,且每个所述气孔连通于一个所述顶部端面和所述第一气道单元或所述第二气道单元之间。
13.优选地,每个所述气道组中,所述第一气道单元和所述第二气道单元的没有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二侧面通过封堵件密封连接。
14.优选地,所述气道组为一对,每个所述气道组包括一对环形气道单元,所述环形气道单元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侧面或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负压装置连通,每个所述气孔连通于一个所述顶部端面和所述环形气道单元之间。
15.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负压装置包括负压机、管路和控制阀,所述负压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气道组通过所述管路连通,所述管路上设有控制阀。
16.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模具固定装置。
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模具固定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底板内设置气道组,且气道组与负压装置连通,使气道组内形成负压,当模具放置于底板的顶部端面上,通过负压装置依次通过气道组和气孔向顶部端面提供负压,使模具通过负压吸附固定于底板上,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车载玻璃模具的固定要求。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模具固定装置,利用负压吸附固定模具,替代胶带材料使用,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减少了模具的装夹固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相较于专用夹具适用范围广。
18.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的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模具固定装置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
19.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0.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2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模具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模具固定装置的底板内部气道组分布示意图。
23.附图标号说明:
24.1底板,101顶部端面,102第一侧面,103第二侧面,104通气槽,105密封槽,106安装孔,2气道组,201第一气道单元,202第二气道单元,3负压装置,4气孔,5密封件,6封堵件,7管路,8控制阀,9快速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6.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实施例1
29.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固定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模具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和负压装置3;
30.底板1内设有至少一个气道组2,气道组2穿过底板1的侧面与负压装置3连通;
31.底板1上设有多个气孔4,每个气孔4分别连通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和气道组2,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用于放置模具,且与模具的底部密封连接。
3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模具固定装置,通过在底板1内设置气道组2,且气道组2与负压装置3连通,使气道组2内形成负压,当模具放置于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上,负压装置3依次通过气道组2和通过气孔4向顶部端面101提供负压,使模具通过负压吸附固定于底板1上,从而可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车载玻璃的模具的固定要求。
3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模具固定装置,适用于车载玻璃用的模具的加工,利用负压吸附固定模具,替代胶带胶水固定方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减少了模具的装夹固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相较于专用夹具适用范围广,可满足不同规格的模具的要求。
34.具体地,底板1为矩形,包括顶部端面101、底部端面、一对第一侧面102和一对第二侧面103,一对第一侧面102相互平行,一对第二侧面103相互平行,且分别与一个第一侧面102相邻设置;至少一个气道组2设于顶部端面101和底部端面之间;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设有内向凹陷的通气槽104,多个气孔4的顶部位于通气槽104内,且沿通气槽104均布。
35.作为优选实施例,底板1可以采用时效处理的铝合金制成。采用铝合金材质的底板1具有较高机械强度,能保证承受待加工的模具的重量,且铝合金热传导性能好,能迅速将由石墨材料制成的模具进行干式加工产生的热量传递出来,避免模具加工过程中温度变化造成加工尺寸不稳定,从而保证较高加工精度。
36.底板1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板材结构,顶部端面101用于放置模具,一对第一侧面102与一对第二侧面103依次连接,形成底板1的四个侧面,气道组2设置于底板1内部,用于连通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以向模具的底部提供真空负压。
37.作为优选实施例,为了减小模具的定位误差,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和底部端面的平面度分别不大于0.01mm;顶部端面101和底部端面之间的平行度不大于0.01mm;顶部端面101和底部端面的粗糙度分别不大于1.63μm。
38.底板1制造时,需进行时效处理再精加工,以消除内应力,且时效处理后的底板1,具有较高的强度,不易变形,从而保证对模具的固定的机械稳定性。
39.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底板1具有较高的平面度、较高的顶部端面101和底部端面之间平行度以及较高的粗糙度,其中,高平面度和高平行度可以减小待加工模具在加工过程中的装夹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顶部端面101的较好的粗糙度则可以减小模具在加工过程中的模具,以保证模具的外观状态完好。
40.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设有通气槽104,模具的底部与通气槽104接触,连通于气道组2和顶部端面101之间的气孔4设于通气槽104内。
41.作为优选方案,通气槽104可以为环形,当负压装置3提供负压时,负压依次通过气道组2和气孔4进入通气槽104内,从而使通气槽104对模具的负压作用均匀,使模具更均匀的受吸附作用力,从而稳定的固定于底板1上。
42.具体地,通气槽104可以为矩形环或圆环,可根据加工调节以及实际需求而定。
43.本实施例中,模具固定装置还包括密封件5,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设有环形的密封槽105,密封槽105环绕通气槽104设置,密封件5卡接于密封槽105内。
44.密封件5可以为密封圈,密封槽105用于放置密封圈,本实施例中,密封槽105为内外套设的两个,密封件5为两个,每个密封件5设于一个密封槽105内。
45.通过密封件5,使模具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之间,即密封槽105范围内部的区域之间形成密封区域,该密封区域通过通气槽104、气孔4、以及气道组2与负压装置3连通,从而使负压机构可以向密封区域提供负压吸附,从而实现将模具固定于底板1上的目的。
46.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密封件5,实现双密封结构,从而可以保证密封效果,提高对模具的负压吸附效果,进而提高模具的固定稳定性,降低模具在加工过程中固定失效风险。且密封条更换简单,采购成本低。
47.气道组2用做空气流动通路,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气道组2为一对,每个气道组2均包括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和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
48.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相互平行,且分别贯穿一对第一侧面102;
49.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相互平行,且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分别自一个第二侧面103内向延伸,并与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垂直交汇设置;
50.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与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交汇处连通形成矩形管路;
51.矩形管路通过位于第一侧面102的第一气道单元201的端部或位于第二侧面103的第二气道单元202的端部与负压装置3的进气口连通;
52.一对气道组2的矩形管路相互独立。
53.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平行于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的方向,即顶部端面101与底部
端面的连线中部,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沿纵向设置,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沿横向设置,两个气道组2的第二气道单元202相背离设置,且沿横向同轴设置,两个气道组2的第一气道单元201在纵向相互平行,使得两个气道组2的矩形管路的边缘沿纵向上下对齐。
54.每个矩形管路相互独立,且每个通过负压装置3分别提供负压,从而可以在使用时相互独立工作,降低失效风险。
55.第一气道单元201和第二气道单元202的横截面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6.将第一气道单元201设置为贯穿一对第一侧面102,且第二气道单元202连通于一个第二侧面103,能够便于加工,使底板1加工时快速方便。第二气道单元202没有贯穿一对第二侧面103,以便于将两个矩形管路独立,使得两个气道组2可以独立工作,以分别向模具提供负压。
57.本实施例中,通气槽104为一对,每个通气槽104均为矩形环,每个通气槽104位于一个矩形管路的正上方,从而使每个气孔4沿底板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连接于第一气道单元201或第二气道单元202。
58.多个气孔4相互平行,且每个气孔4连通于一个顶部端面101和第一气道单元201或第二气道单元202之间。
59.具体地,气孔4可以沿矩形管路均布,可以分别设于第一气道单元201和/或第二气道单元202上。
60.本实施例中,对于每个气道组2,气孔4分别均布于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上,且在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和一对第二气道单元202的四个连通处,即矩形管路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有一个气孔4。
61.每个气道组2中,第一气道单元201和第二气道单元202的没有与负压装置3连通的端部分别与第一侧面102或第二侧面103通过封堵件6密封连接。
62.具体地,负压装置3包括负压机、管路7和控制阀8,负压机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气道组2通过管路7连通,管路7上设有控制阀8。
63.气道组2用于与负压装置3连通的接口可以为在底板1的第一侧面102的第一气道单元201的端部,也可以为在底板1的第二侧面103的第二气道单元202的端部。具体可根据管线布置要求以及现场情况的需求而定。
64.控制阀8可以为手阀或电磁阀,本实施例中,控制阀8为手阀,控制阀8为一对,每个控制阀8与一个气道组2的矩形管路连通。管路包括两对第一管路单元、一对第二管路单元、一对第三管路单元和总管路,每个控制阀8的进口连通于一个第二管路单元,每个控制阀8的出口连通于一个第三管路单元。
65.其中,每个气道组2在底板1第一侧面102上的一对第一气道单元201的端部分别设有快速接头9,每个快速接头9与一个第一管路单元连通,每个气道组2的一对第一管路单元通过三通接头与其对应的控制阀8连通的第二管路单元连通,分别连通于一对控制阀8的一对第三管路单元通过三通接头与总管路的一端连通,总管路的另一端与负压机的进气口连通。
66.通过一对控制阀8分别控制负压装置3向一对气道组2的矩形管路的提供的负压吸附,从而可以在进行较大的模具加工时同时使一对气道组2工作,共同对模具实现吸附作
用,也可以在进行较小的模具加工时,单独使一个气道组2工作,以实现对较小的模具的吸附。两个气道组2单独工作,从而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模具的加工,适应性高,满足不同尺寸的车载玻璃磨具的固定要求。
67.第一气道单元201的底板1的另一第一侧面102的非快速接头端、第二气道单元202的在底板1的第二侧面103的端部均通过封堵件6进行封堵,以实现密封连接,提高矩形管路向模具提供负压吸附的效果、封堵件6可以为管路用堵头,从而实现第一气道单元201和第二气道单元202组成的气道组2,仅有一端与负压装置3连通,提高负压吸附效果。快速接头9和管路用堵头均为现有产品,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再赘述。
68.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气道单元201和第二气道单元202分别在第一侧面102和第二侧面103上的端部的内径较第一气道单元201和第二气道单元202的中部内径大,形成沉头孔结构,以便于安装封堵件6或快速接头9。
69.本实施例中,负压机可以为离心风机或真空泵,从而将待加工的模具与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之间的空气,自气孔4、气道组2、管路7和控制阀8抽出,形成负压吸附,使模具可以稳定的固定于底板1上,满足加工要求。
70.本实施例中,底板1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06,用于通过螺栓将底板1固定于工作台。安装孔106均为沉头孔,以便于不影响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的平面度。
7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模具固定装置,使用过程如下:
72.将底板1用螺栓固定于工作台上,调节控制阀8使其出于闭合状态,并开启负压装置3,待加工的车载玻璃模具的加工位置确认准确后,使其加工基本面贴合于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放置,并使其位于预设位置,调节控制阀8使其出于打开状态,负压装置3向气道组2内提供负压,使待加工的模具与底板1的顶部端面101之间的空气,自气孔4、气道组2、管路7和控制阀8抽出,使模具与底板1的密封槽105范围内部之间形成负压腔,从而使模具通过负压吸附稳定的固定于底板1上。当模具加工结束后,关闭负压装置3和控制阀8,使模具与底板1之间解除负压吸附状态,即可将模具取下。
7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模具固定装置,可以替代胶带固定方式,替代胶带或胶水材料使用,降低成本,同时没有废弃胶带等废弃物垃圾产生,减少环境污染;将待加工的车载玻璃模具的位置确定准确后固定,减少定位误差,提高加工精度,机构操作简单,降低误操作风险,减少装夹固定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74.实施例2
75.根据本实施例的模具固定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76.本实施例中,气道组2为一对,每个气道组2包括一对环形气道单元,环形气道单元可以为矩形环或圆环。
77.本实施例中,环形气道单元为圆环,环形气道单元通过穿过第一侧面102或第二侧面103直线气道单单元与负压装置3连通,每个气孔4连通于一个顶部端面101和环形气道单元之间。
78.多个气孔4沿环形气道单元的周向均布,密封槽105也为圆环形,并环绕设置于环形气道单元的外侧。
79.本实施例中,底板1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第一板块上设有第一半槽,第二板块上设有第二半槽,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均包括相互连接的为圆环形半槽
和直线型半槽,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相互扣合并压紧,从而使第一半槽与第二半槽拼成环形气道单元和直线气道单元。
80.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环绕环形气道单元和直线气道单元的两侧设置密封圈,以保证通过气道单元的负压吸附效果。
81.每个气道组2的直线气道单元位于第一侧面102或第二侧面103的端部与一个控制阀8通过快速接头9和管路7单元连通,从而通过一对控制阀8对两个气道组2分别独立控制。
82.实施例3
8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包括实施例1或实施例2提供的模具固定装置。
84.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通过具有气道组2的底板1、密封件5、和待加工的车载玻璃模具之间形成密闭结构,由负压力作用下,形成吸附固定,使待加工的车载玻璃模具可以稳定的固定于底板1上,从而进行加工。
85.本实用新型的车载玻璃模具加工系统,通过模具固定装置使用于车载玻璃加工的模具固定在工作台上,并通过负压吸附实现稳定的固定,相较于传统胶带固定浪费、且费时费力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成本低,减少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减少了模具的装夹固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相较于专用夹具适用范围广。
86.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87.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8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