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检修门的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是汽车冷却系统中的主要机件,其功用是散发热量,冷却液在水室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将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室内进而循环不断,从而达到散热调温的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组件散热器框架没有维修门,维修时,要将发动机组件散热器框架整个从车内拿出,然后拆开维修,当发动机组件散热器只有小故障时,将整个发动机组件散热器框架拆下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检修方便的具有检修门的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检修门的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包括前框架和后框架,前框架和后框架相互对接后组成的内部空间用于安装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其中:前框架的侧面设置有前维修通槽,后框架的侧面设置有后维修通槽,前维修通槽和后维修通槽共同组成一检修门置纳槽,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还包括检修门,检修门能安装在检修门置纳槽中,检修门的固定端与后框架铰接,检修门的活动端与前框架可开合固定连接,检修门的活动端还设置有检修门锁紧槽,前框架上设置有锁紧配合槽,检修门的活动端与前框架固定连接时,检修门锁紧槽与锁紧配合槽共同组成锁紧片置纳槽,一锁紧片放入锁紧片置纳槽中,锁紧片的一端与检修门的活动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框架固定连接。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检修门的活动端中部设置有一把手。
上述的检修门上设置有一道折叠缝,检修门能沿着折叠缝折叠。
上述的检修门上设置有数个缓冲结构。
上述的缓冲结构包括角板和固定在角板上的缓冲垫。
上述的锁紧片的四角上均设置有固定孔,锁紧片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实现与检修门以及前框架的固定连接。
上述的前框架上设置有一道固定凹槽,检修门的活动端设置有固定卡凸,固定卡凸能卡入固定凹槽中使检修门的活动端与前框架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检修门的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在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的侧面设计了一面检修门,可以在不将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从车内拿出来的基础上,对框架内的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进行检修,能极大地简化与降低对汽车散热组件的检修工序及人力。检修门上设置折叠缝,检修门能沿着折叠缝折叠,这种设置能使检修门在较为狭小的空间中打开,使检修门打开时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前框架和后框架的组装图;
图2是检修门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后视图;
图4是检修门安装在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上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前框架1、前维修通槽11、锁紧配合槽12、固定凹槽13、后框架2、后维修通槽21、检修门3、检修门锁紧槽31、把手32、折叠缝33、固定卡凸34、锁紧片4、缓冲结构5、角板51、缓冲垫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检修门的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包括前框架1和后框架2,前框架1和后框架2相互对接后组成的内部空间用于安装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其中:前框架1的侧面设置有前维修通槽11,后框架2的侧面设置有后维修通槽21,前维修通槽11和后维修通槽21共同组成一检修门置纳槽,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还包括检修门3,检修门3能安装在检修门置纳槽中,检修门3的固定端与后框架2铰接,检修门3的活动端与前框架1可开合固定连接,检修门3的活动端还设置有检修门锁紧槽31,前框架1上设置有锁紧配合槽12,检修门3的活动端与前框架1固定连接时,检修门锁紧槽31与锁紧配合槽12共同组成锁紧片置纳槽,一锁紧片4放入锁紧片置纳槽中,锁紧片4的一端与检修门3的活动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框架1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检修门3的活动端中部设置有一把手32。
实施例中,检修门3上设置有一道折叠缝33,检修门3能沿着折叠缝33折叠。
实施例中,检修门3上设置有数个缓冲结构5。
实施例中,缓冲结构5包括角板51和固定在角板51上的缓冲垫52。
实施例中,锁紧片4的四角上均设置有固定孔,锁紧片4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实现与检修门3以及前框架1的固定连接。
实施例中,前框架1上设置有一道固定凹槽13,检修门3的活动端设置有固定卡凸34,固定卡凸34能卡入固定凹槽13中使检修门3的活动端与前框架1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检修门的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结构,在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的侧面设计了一面检修门3,可以在不将发动机组件散热框架从车内拿出来的基础上,对框架内的中冷器和发动机散热器进行检修,能极大地简化与降低对汽车散热组件的检修工序及人力。检修门上设置折叠缝33,检修门3能沿着折叠缝33折叠,这种设置能使检修门3在较为狭小的空间中打开,使检修门3打开时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