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替换胎面的非充气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806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可替换胎面的非充气车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尤其涉及可替换胎面的非充气车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车轮大多数还是采用充气轮胎,充气轮胎缓冲效果好,但当扎到尖锐物时,容易发生漏气现象,从而导致车辆不能正常行驶。市场现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实心轮胎,避震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实心轮胎避震效果差的缺点,提供可替换胎面的非充气车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可替换胎面的非充气车轮,包括轮辋和实心轮胎,轮辋与实心轮胎之间设有橡胶制成的支撑件,实心轮胎与支撑件卡合形成多个第一缓冲腔体,支撑件与轮辋卡合形成多个第二缓冲腔体。轮胎容易发生磨损,本实用新型的实心轮胎在磨损后可以对其进行更换,将新的实心轮胎卡合到支撑件上即可,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可以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完成更换,第一缓冲腔体和第二缓冲腔体使得车辆在行驶时更加的稳定,避震效果也更加的好。

作为优选,支撑件为环形支撑件,支撑件的外圆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的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第一凸条,相邻的第一凸条之间形成第一凹槽,实心轮胎内圆周面上设有多条与第一凸条配合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将实心轮胎内圆周面等分成多个密封面,实心轮胎安装在支撑件上时,第一凸条与第一卡槽卡合,密封面盖合第一凹槽形成第一缓冲腔体。第一缓冲腔体是由实心轮胎和支撑件共同组成,密封面盖合在第一凹槽形成的第一缓冲腔体为密封腔体,实心轮胎直接卡合在第一环形凹槽内,从而使得第一缓冲腔体密封效果更加的好,当车轮受径向力时:实心轮胎面及支撑件变形,则该第一缓冲腔体的空间减少,导致该密封空间气压增高从而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提高避震效果。

作为优选,第一凸条垂直第一环形凹槽底面并向外凸起,第一凸条的凸起高度低于第一环形凹槽的槽深。实心轮胎可以卡合到第一环形凹槽内,从而使得第一缓冲腔体的密封效果好。

作为优选,第一环形凹槽的两侧壁为倾斜面,第一环形凹槽的开口宽度往下延伸逐渐缩小。使得第一缓冲腔体的密封效果好,当车轮受压时,实心轮胎与支撑件卡合的更加紧密。

作为优选,支撑件的内圆周面设有多条向内凸起的第二凸条,相邻的第二凸条之间形成向外凹陷的第二凹槽,轮辋外侧壁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二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凸块,相邻的凸块之间形成第二卡槽,支撑件安装在轮辋上时,第二凸条与第二卡槽卡合,凸块的端面盖合第二凹槽形成第二缓冲腔体。第二缓冲腔体是由支撑件和轮辋共同组成,凸块端面盖合在第二凹槽形成的第二缓冲腔体为密封腔体,支撑件直接卡合在第二环形凹槽内,使得第二缓冲腔体密封效果更加的好,当车轮受径向力时:支撑件变形,则该第二缓冲腔体的空间减少,导致该密封空间气压增高从而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提高避震效果。

作为优选,凸块垂直第二环形凹槽底面并向外凸起,凸块的凸起高度低于第二环形凹槽的槽深。提高第二缓冲腔体的密封性,从而提升车轮的避震效果。

作为优选,还包括轮辐,轮辐与轮辋一体式,轮辐包括多条辐条,相邻的辐条之间设有通孔。一体式的轮辋和轮辐强度高,车轮不会轻易发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轮胎容易发生磨损,本实用新型的实心轮胎在磨损后可以对其进行更换,将新的实心轮胎卡合到支撑件上即可,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可以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完成更换,第一缓冲腔体和第二缓冲腔体使得车辆在行驶时更加的稳定,避震效果也更加的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轮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轮辋的第二环形凹槽内没有形成凸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实心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支撑件的第一环形凹槽内没有形成第一凸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轮辋、2—实心轮胎、3—支撑件、4—第一缓冲腔体、5—第二缓冲腔体、6—轮辐、11—凸块、12—第二卡槽、13—第二环形凹槽、21—第一卡槽、22—密封面、31—支撑件的外圆周面、32—第一凸条、33—第一凹槽、34—倾斜面、35—支撑件的内圆周面、36—第二凸条、37—第二凹槽、38—第一环形凹槽、61—辐条、6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可替换胎面的非充气车轮,如图1-9所示,包括轮辋1和实心轮胎2,轮辋1与实心轮胎2之间设有橡胶制成的支撑件3,实心轮胎2与支撑件3卡合形成多个第一缓冲腔体4,第一缓冲腔体4为密封腔体,所有的第一缓冲腔体4均布在支撑件3的外圆周面上,支撑件3与轮辋1卡合形成多个第二缓冲腔体5,第二缓冲腔体5为密封腔体,第二缓冲腔体5均布在支撑件3的内圆周面上。

支撑件3为环形支撑件,支撑件的外圆周面31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环形凹槽38,实心轮胎2卡合在第一环形凹槽38内,第一环形凹槽38的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第一凸条32,第一凸条32的顶端端面为圆弧面,相邻的第一凸条32之间形成第一凹槽33,实心轮胎2内圆周面上设有多条与第一凸条32配合的第一卡槽21,第一卡槽21的底面也为圆弧面,第一卡槽21将实心轮胎2内圆周面等分成多个密封面22,实心轮胎2安装在支撑件3上时,第一凸条32与第一卡槽21卡合,密封面22盖合第一凹槽33形成第一缓冲腔体4。

第一凸条32垂直第一环形凹槽38底面并向外凸起,第一凸条32的凸起高度低于第一环形凹槽38的槽深。

第一环形凹槽38的两侧壁为倾斜面34,提高第一缓冲腔体4的密封性,第一环形凹槽38的开口宽度往下延伸逐渐缩小。

支撑件的内圆周面35设有多条向内凸起的第二凸条36,第二凸条36顶端端面为圆弧面,相邻的第二凸条36之间形成向外凹陷的第二凹槽37,轮辋1外侧壁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二环形凹槽13,第二环形凹槽13底部设有多个向外凸起的凸块11,相邻的凸块11之间形成第二卡槽12,第二卡槽12的底面为也为弧形面,支撑件3安装在轮辋1上时,第二凸条36与第二卡槽12卡合,凸块11的端面盖合第二凹槽37形成第二缓冲腔体5。

凸块11垂直第二环形凹槽13底面并向外凸起,凸块11的凸起高度低于第二环形凹槽13的槽深。

还包括轮辐6,轮辐6与轮辋1一体式,轮辐6包括多条辐条61,相邻的辐条61之间设有通孔62,通孔62可以减轻车轮整体重量。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