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2270发布日期:2019-03-13 23:3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交通压力也随之增大,相对而言,汽车行驶在路上发生事故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这种形势下,汽车厂商以及购车的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日益严格,对一辆车的安全来说,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都必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被动安全性能则和一款车型的车身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坚固并且具有有效缓冲能力的车身能大大降低碰撞对车内乘员所带来的伤害,而先进的设计理念、科学的设计结构和合理的用料则决定着车身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优化汽车最基本的车身结构是最经济实惠的“碰撞安全系统。”

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保险杠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装置,而对于在日常行驶中多发的追尾事故来说,汽车保险杠则是尤其重要的安全屏障,然而保险杠,只是防撞梁的外皮,是塑料或者轻薄的铁皮做的,实验证明它不经撞,是为了美观,真正保护车内成员安全的,是内部的防撞梁,车辆应该有前后两根防撞钢梁,前面一根,汽车追尾时候起重要缓冲作用,后面一根,在被追尾的时候起重要缓冲作用,而如果没有这些防撞梁,保险杠的“保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只注重前防撞梁材质、厚度等对其强度性能的影响,而从结构方面对防撞梁缓冲和吸能的影响考虑的比较少,未能充分利用碰撞压溃区的变形空间,碰撞吸能效率低,并且会导致碰撞时传递到乘员舱的力过大、加速度峰值偏高等问题,不利于乘员的安全保护。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未能充分利用碰撞压溃区的变形空间,碰撞吸能效率低,导致碰撞力度大,不利于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包括:固定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防撞梁外板、开口、吸能盒、加强板、防撞梁内板;所述防撞梁外板设置为两端有弧形过渡结构的矩形板,且防撞梁外板的背部设置有与防撞梁外板为一体式结构的防撞梁内板;所述防撞梁外板的前端左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一挡板,且第一挡板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相连接;所述防撞梁外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二挡板,且第二挡板上下两端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内部设置有加强板,且加强板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相连接;所述防撞梁外板的右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三挡板,且第三挡板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的前端均开设有矩形开口;所述防撞梁内板的背部两侧设置有吸能盒,且吸能盒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内板相连接;所述吸能盒的背部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通过螺栓与吸能盒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所述防撞梁外板与防撞梁内板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且防撞梁外板与防撞梁内板通过辊压点焊形成中间内凹上下两端凸出的密闭腔室。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侧视均呈与防撞梁外板相配合的ㄈ形状,且第一挡板与与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通过螺栓装配组合形成间隔式的弧形缓冲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所述开口至少设置有四处,且开口成左右对称方式分别排列在第一挡板与及第三挡板的前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所述加强板呈波纹状设置在第二挡板内部的上方,且加强板的宽度为第三挡板宽度的二分之一。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通过三处挡板的设置,与防撞梁外板固定后形成了中空结构的溃散区,为防撞梁提供了变形的空间,在车辆发生撞击时,能通过挡板的变形,缓冲吸收分散部分撞击力,减少了车身主体的受损程度,保障乘车人员的安全。

2、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通过防撞梁内外板的配合设置,使防撞梁具有双层防撞缓能结构,能有效增强防撞梁的抗弯能力与弯曲变形吸能能力,能最大程度的吸收传导碰撞能量,实现了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通过加强板的设置,在车体发生碰撞时,能缓冲碰撞能量,并进行分散传递,减小碰撞能量对车体前端水箱的损伤,保证了车体内部结构的安全,减少了维修资本,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的改进,具有中空结构的溃散区,为防撞梁提供了变形缓冲的空间,能吸收分散部分撞击力,减少了车身主体的受损程度,具有双层防撞缓能结构,能有效增强防撞梁的抗弯能力与弯曲变形吸能能力,实现了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传导吸能效率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固定板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第三挡板4、防撞梁外板5、开口6、吸能盒7、加强板8、防撞梁内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包括:固定板1、第一挡板2、第二挡板3、第三挡板4、防撞梁外板5、开口6、吸能盒7、加强板8、防撞梁内板9;防撞梁外板5设置为两端有弧形过渡结构的矩形板,且防撞梁外板5的背部设置有与防撞梁外板5为一体式结构的防撞梁内板9;防撞梁外板5的前端左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一挡板2,且第一挡板2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5相连接;防撞梁外板5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二挡板3,且第二挡板3上下两端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5;第二挡板3的内部设置有加强板8,且加强板8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5相连接;防撞梁外板5的右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三挡板4,且第三挡板4的上下两端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外板5相连接;第一挡板2与第三挡板4的前端均开设有矩形开口6;防撞梁内板9的背部两侧设置有吸能盒7,且吸能盒7通过螺栓与防撞梁内板9相连接;吸能盒7的背部设置有固定板1,且固定板1通过螺栓与吸能盒7相连接。

具体的,防撞梁外板5与防撞梁内板9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且防撞梁外板5与防撞梁内板9通过辊压点焊形成中间内凹上下两端凸出的密闭腔室,使防撞梁具有双层防撞缓能结构,能有效增强防撞梁的抗弯能力与弯曲变形吸能能力,能最大程度的吸收传导碰撞能量,实现了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

具体的,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3及第三挡板4侧视均呈与防撞梁外板5相配合的ㄈ形状,且第一挡板与2与第二挡板3及第三挡板4通过螺栓装配组合形成间隔式的弧形缓冲板,所述的三处挡板均采用0.6-1.2MM的铝合金板制成,将所述三处挡板与防撞梁外板5卡合,并通过螺栓将所述挡板的上下两端与防撞梁外板5固定,所述挡板与防撞梁外板5固定后形成了中空结构的溃散区,为防撞梁提供了变形的空间,在车辆发生撞击时,能通过所述挡板的变形缓冲,吸收分散部分撞击力,尽可能减少车身主体的受损程度,保障乘车人员的安全。

具体的,开口6至少设置有四处,且开口6成左右对称方式分别排列在第一挡板2与第三挡板4的前端,不仅能减轻第一挡板与2及第三挡板4重量,还能减小所述挡板的刚度,使得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缓冲汽车前端对行人腿部的冲击力,从而减小行人腿部受到的作用力,进而保护了行人的腿部的安全。

具体的,加强板8呈波纹状设置在第二挡板3内部的上方,且加强板8的宽度为第二挡板3宽度的二分之一,加强板8的长度与第三挡板4的长度相同,在车体发生碰撞时,能缓冲碰撞能量,并进行分散传递,减小碰撞能量对车体前端水箱的损伤,保证了车体内部结构的安全,减少了维修资本,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

具体实施步骤:

使用该装置时,在车体受到正面撞击时,撞击能量首先碰撞保险杠,再将撞击能量传递到防撞梁前端设置的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3及第三挡板4,第一挡板2与第二挡板3及第三挡板4与防撞梁外板5固定后形成了中空结构的溃散区,为防撞梁提供了变形的空间,在车辆发生撞击时,能通过所述三处挡板的变形,缓冲吸收分散部分撞击力,第一挡板2与第三挡板4的前端开设有矩形开口6,不仅能减轻第一挡板与2及第三挡板4重量,还能减小所述挡板的刚度,使得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缓冲汽车前端对行人腿部的冲击力,从而减小行人腿部受到的作用力,进而保护了行人的腿部的安全,第二挡板3内部的上方设置有波纹状的加强板8,在车体发生碰撞时,加强板8能缓冲碰撞能量,并进行分散传递,减小碰撞能量对车体前端水箱的损伤,保证了车体内部结构的安全,通过所述三处挡板缓冲溃散后剩余的撞击能量传递到防撞梁外板5上,防撞梁外板5的背部设置有防撞梁内板9,防撞梁外板5与防撞梁内板9通过辊压点焊形成中间内凹上下两端凸出的密闭腔室,使防撞梁具有双层防撞缓能结构,能有效增强防撞梁的抗弯能力与弯曲变形吸能能力,并将撞击能量均匀传导到防撞梁内板9背部设置的吸能盒7,进一步吸收与缓解外界冲击力,最大程度的保护车辆与人身的安全。

综上所述:该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内板,通过三处挡板的设置,与防撞梁外板固定后形成了中空结构的溃散区,为防撞梁提供了变形的空间,在车辆发生撞击时,能通过挡板的变形缓冲,吸收分散部分撞击力,减少了车身主体的受损程度,保障乘车人员的安全,通过防撞梁内外板的配合设置,使防撞梁具有双层防撞缓能结构,能有效增强防撞梁的抗弯能力与弯曲变形吸能能力,能最大程度的吸收传导碰撞能量,实现了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通过加强板的设置,在车体发生碰撞时,能缓冲碰撞能量,并进行分散传递,减小碰撞能量对车体前端水箱的损伤,保证了车体内部结构的安全,减少了维修资本,提高了防撞梁整体结构的使用效果,解决了未能充分利用碰撞压溃区的变形空间,碰撞吸能效率低,导致碰撞力度大,不利于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