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座椅安全带调节的固定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7850发布日期:2019-10-29 20:22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用于座椅安全带调节的固定扣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安全带辅助调节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座椅安全带调节的固定扣。



背景技术:

汽车儿童安全座椅也称儿童约束系统CRS(Child Restraint System),是一种专为不同年龄(或体重)儿童设计、安装在汽车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性的座椅。座椅在汽车内的固定一般采用ISOFIX连接系统,使用时儿童被约束在座椅上起第一道的安全保护,其次在采用车内安全带绕过座椅对儿童进行第二道的安全保护。现有车用安全带一般为三点式安全带,即膝上带和肩带的组合,三点式安全带在完成固定后,主要形成两个重要区域,分别为肩带区以及膝上带区,通过这两个区域的形成能够较好的对乘客起到保护作用。

通常车内三点式的安全带使用仅针对成人或者身高达到一定高度的人群。而针对儿童而言此类的安全带则起不到较强的保护作用,甚至在发生意外事故过程中,安全带还会对儿童造成额外的伤害,这是由于儿童的身高与体型问题,安全带在被固定后肩带区易于抵靠儿童的颈部或与脸部摩擦,膝上带区跨位过高而压迫在儿童的胃部。进而实质上安全带仅仅起到了对座椅的二次固定而已,而没有起到对儿童的加强保护。而为达到对安全带的固定调节,市场出现了安全带的固定扣,例如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5831247U的专利就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带可调节固定扣”,通过设置不同方向的嵌入口实现对安全带方向的改变,进而可以减少急刹时对于乘客的损伤。此种固定扣虽然可以实现对安全带的换向作用,但无法实现对安全带张紧锁定作用,存在安全带系上后固定扣还能发生移动的现象,影响到车用安全带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座椅安全带调节的固定扣,可以同时连接座椅与车用安全带,实现车用安全带的张紧调节并且对车用安全带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座椅安全带调节的固定扣,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相连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供安全带穿设插口,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供安全座椅调节带连接的引导组件;所述引导组件包括互相间隔设置的第一引导单元、第二引导单元、第三引导单元以及第四引导单元,其中第一引导单元与第二引导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引导通道、第二引导单元与第三引导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引导通道,第三引导单元与第四引导单元之间形成第三引导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用安全带穿设在第一连接部的插口内,座椅的调节带与第二连接部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将车用安全带往座椅一侧进行拉紧,当调节带与第二连接部进行连接时,一端依次穿过第三引导通道、第二引导通道以及第一引导通道后回穿经过第三引导通道,实现调节带与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此连接方式实现了调节带的伸缩锁定功能,调节带与第二连接部相连后,会与第一至第三引导单元侧壁相抵触,利用互相之间的摩擦力实现调节带的锁定状态,进而整个固定扣在完成对车用安全带的调节后也保持锁定状态,提高安全带张紧后的稳定性;其次本固定扣的设置位置比较灵活,只要在座椅上设置一条调节带即可与固定扣进行连接,拉动调节带进行伸缩即可实现对车用安全带的张紧调节并且调节还能锁定,增大车用安全带对乘客的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引导单元具有第一引导斜面,第二引导单元具有第二引导斜面,其中第一引导斜面与第二引导斜面的倾斜方向一致均朝第一连接部方向一侧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带在穿过第一引导通道时,可以利用第一引导斜面与第二引导斜面的导向作用方便调节带的拉伸,并减少调节带与第一引导单元和第二引导单元之间的摩擦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引导单元还具有与第二引导斜面倾斜方向相反的第三引导斜面,第三引导单元具有与第二引导斜面倾斜方向相同的第四引导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带在从第二引导通道穿设至第一引导通道时,第三引导斜面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顺势调节带的走向倾斜,减少调节带与第二引导单之间的摩擦磨损,同时第三引导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高与调节带之间的摩擦力,提升锁定效果,而与第三引导斜面倾斜方向相反的设置第四引导斜面可以增大调节带反向拉伸时的摩擦力,起到阻尼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引导单元还具有与第四引导斜面倾斜方向一致的第五引导斜面,所述第四引导单元具有与第五引导斜面倾斜方向一致的第六引导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带在从第一引导通道穿回到第三引导通道时,第五引导斜面与第六引导斜面可以对调节到起到穿设引导作用,减少与调节之间的摩擦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引导单元的上表面具有防滑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带从第一引导通道穿回至第三引导通道时会与第二引导单元的防滑纹路进行抵触,增大与调节带之间的摩擦力,增强对车用安全带调节后的锁定牢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开设有与插口连通的导入口,所述导入口斜向开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入口的开设可以方便实现与车用安全带的分离,达到可拆卸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车用安全带与座椅上的调节带实现车用安全带与座椅的连接,同时第二连接部采用了多个引导单元布置,调节穿梭在相邻两引导单元的引导通道内,利用各引导单元与调节带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调节带的锁定,避免了安全带在被张紧后整个固定扣发生位移,提高对安全带的锁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固定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扣的剖视图;

图3为固定扣在使用时车用安全带与调节带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使用固定扣锁定车用安全带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0、固定扣;11、第一连接部;111、插口;112、导入口;12、第二连接部;121、第一引导单元;122、第二引导单元;123、第三引导单元;124、第四引导单元;125、第一引导通道;126、第二引导通道;127、第三引导通道;128、引导口;12a、第一引导斜面;12b、第二引导斜面;12c、第三引导斜面;12d、第四引导斜面;12e、第五引导斜面;12f、第六引导斜面;20、调节带;30、乘客;40、座椅;50、车用安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共同参阅图1与图2,一种用于座椅40安全带调节的固定扣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两者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连接部11具有一插口111且一侧开设有与插口111连通的导入口112,该导入口112为倾斜开设。

第二连接部12具有一引导口128,引导口128内设置有引导组件,该引导组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导单元121、第二引导单元122、第三引导单元123以及第四引导单元124。第一引导单元121与第二引导单元122具有间距形成第一引导通道125,其中第一引导单元121具有第一引导斜面12a,第二引导单元122具有第二引导斜面12b,第一引导斜面12a与第二引导斜面12b倾斜方式一致均朝向第一连接部11一侧倾斜,第二引导单元122的表面具有防滑纹路。

第二引导单元122与第三引导单元123之间形成第二引导通道126,第二引导单元122还具有第三引导斜面12c,第三引导单元123具有第四引导斜面12d,其中第三引导斜面12c与第二引导斜面12b的倾斜方向相反,第四引导斜面12d与第二引导斜面12b的倾斜方向相同。

第三引导单元123与第四引导单元124之间形成第三引导通道127,第三引导单元123还具有第五引导斜面12e,第四引导单元124具有第六引导斜面12f,其中第五引导斜面12e与第四引导斜面12d倾斜方向一致,第六引导斜面12f与第五引导斜面12e倾斜方向一致。

本固定扣10在使用时,参与图4,座椅40上的调节带20先与第二连接部12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结合图2与图3,调节带20一端从第三引导通道127穿入,经过第三引导单元123的上方进入到第二引导通道126内,随后进入到第一引导通道125内并穿出,经过第二引导单元122的回穿进入到第三引导通道127中经过第六引导斜面12f穿出整个引导口128,完成调节带20与第二连接部12的连接。

车用安全带50与第一连接部11的方式为直接从导入口112插入至插口111中并推平,完成车用安全带50的连接。

固定扣10进行调节操作时,先将调节带20的长度进行调节,缓慢滑动固定扣10至乘客30的肩部上方,拉动调节带20张紧车用安全带50,参考图3,车用安全带50受到固定扣10向下的拉力F,通过拉力F对安全带进行张紧锁定。进而实现对乘客30的安全保护,与此同时,固定扣10可以设置在膝上部分,可以实现对膝上带区的调节张紧。本实施例中的座椅40可以为儿童座椅或者增高座椅等其他座椅类型,有效的对儿童(身高不高的乘客30)进行安全带调节保护。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