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4339发布日期:2020-07-24 17:0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发展和用户普及,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与日俱增的重要角色,这也就促使人们对汽车的各种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用户需要在汽车上停留较长时间时,这就需要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同时还需要其能够满足用户在差旅过程中一些其他需求,如休息、睡眠甚至娱乐等。然而受传统概念的影响,大多数汽车座舱仍停留在满足用户驾乘舒适需求阶段,即使有可供驾乘人员休息或睡眠的设计结构,也存在可靠性差、或结构复杂,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并且没有一套单独的系统,来单独对汽车内部座椅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通过座舱控制器对舱体场景模式进行改变,结合座舱控制器对各个座椅的姿态调节,已达到改变舱体场景模式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包括座舱控制器和舱体,其关键技术在于,所述舱体内设置有舱体电源开关,该舱体电源开关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用于控制舱体电源向所述舱体供电;

在所述舱体的前排设有驾驶座椅和休闲座椅,所述舱体的后排设有睡眠座椅和休憩座椅;

所述驾驶座椅配置有转盘组件,该转盘组件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座舱控制器发出场景模式转换信号,从而驱动所述驾驶座椅面向或背离车辆行驶方向;

所述休憩座椅配置有零重力调节机构;该零重力调节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座舱控制器发出模式转换信号,从而驱动所述休憩座椅调节休憩姿态;

所述睡眠座椅配置有躺平驱动机构;该躺平驱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座舱控制器发出模式转换信号,从而驱动所述睡眠座椅在倒平与坐立姿态间运动;

所述睡眠座椅和休憩座椅之间固设有后部中控台,该中控台内设置有多功能箱,所述座舱控制器分别于所述后部中控台、多功能箱连接,所述多功能箱根据所述座舱控制器发出模式转换信号沿所述舱体的长度方向做往复移动;

所述座舱控制器用于对所述驾驶座椅、休闲座椅、睡眠座椅、休憩座椅、多功能箱进行控制以改变所述舱体场景模式。

通过上述设计,通过对应设置具有不同的功能的座椅,以及配套功能模块,并在集成控制下实现各座椅或功能统一动作,以使座舱整体布置能够在各场景模式之间切换,从而满足驾乘人员差旅过程中各时段不同需求,大大提高驾乘体验,有利于提高整车高级感。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转盘组件包括固定盘和转动设置在该固定盘上的转动盘,所述固定盘固定安装在电动轨道上,该电动轨道固定在所述舱体底部,在所述转动盘顶部固定所述驾驶座椅,在所述转动盘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座舱控制器的驾驶座椅模式转换驱动端连接;所述电动轨道与所述座舱控制器的驾驶座椅前后调节输出端连接;

在所述驾驶座椅上设置有驾驶座椅控制按键面板,该驾驶座椅控制按键面板与所述座舱控制器驾驶座椅控制端连接;

在所述驾驶座椅上设置有驾驶座椅sbr模块,该驾驶座椅sbr模块与所述座舱控制器驾驶座椅乘坐检测控制端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座舱控制器设定舱体场景模式,从而控制驾驶座椅坐姿,其中通过转动盘内部驱动电机,控制驾驶座椅旋转面向或者背对方向盘。通过电动轨道调节驾驶座椅的前后位置。通过驾驶座椅sbr模块,检测座椅上是否有人乘坐并系安全带。其中,转盘组件采用申请人前期申请号为“201910931639.4”,名称为“一种座椅转盘组件”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且转盘组件可通过电机驱动,可极大提高转动可靠性和稳定性。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零重力调节机构包括靠背骨架和座框骨架,其中所述座框骨架包括两块正对设置座框边板,所述靠背骨架的两侧分别通过铰接件与两块座框边板的后部铰接,两块所述座框边板之间设有座盆骨架,所述座盆骨架的后部与对应的所述座框边板铰接,所述座盆骨架的前部通过调高机构与对应的所述座框边板的前部连接;所述靠背骨架连接有动力机构,该动力机构驱动所述靠背骨架以铰接件为中心转动从而调整所述靠背骨架的角度,所述动力机构还驱动所述调高机构动作从而调整所述座盆骨架前部的高度;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座舱控制器通过控制零重力调节机构,对休憩座椅姿态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场景模式。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躺平驱动机构包括固设有舱体底板的电动滑轨,所述电动滑轨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

所述睡眠座椅包括睡眠座椅坐垫和睡眠座椅靠背,所述睡眠座椅靠背以枢转方式设置于睡眠座椅坐垫后方,睡眠座椅坐垫固定支撑于电动滑轨的上轨上,睡眠座椅靠背后侧设有至少一根支撑连杆,所述支撑连杆的上端与睡眠座椅靠背铰接,下端以可转动方式固设于舱体底板上。

采用以上方案,座舱控制器控制电动滑轨工作,带动睡眠座椅前移时,其靠背受支撑连杆的牵引,则向座椅的后下方转动,直至倒平位置,同时支撑连杆可对靠背起到支撑作用,可有效保证靠背倒平之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舱体对应睡眠座椅外侧的部位被构造为呈中空结构的侧部功能区,所述侧部功能区内设有小桌板b,舱体内壁上对应所述小桌板b设有第一出口;所述小桌板b的内端转动连接有支座,支座通过倾斜设置的滑动组件滑动安装在侧部功能区内,所述侧部功能区内在对应第一出口的位置安装有定位部件,用于当小桌板b滑出第一出口后,限制支座向下运动。采用以上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座舱空间利用率,同时利用巧妙的小桌板b的安装和定位结构,有利于减少小桌板b的横向安装占用空间,且可有效保证小桌板b使用时的稳定性。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后部中控台包括前低后高的中空本体,所述中空本体的前部为扶手功能区,后部为储物功能区,所述扶手功能区内设有插入式支撑装置和无线充电模块,所述储物功能区内设有杯托和储物装置,所述中空本体具有构成所述隐藏空间a的容纳室,所述容纳室的前端具有进出口;所述多功能箱经所述进出口进出所述容纳室;

在所述储物装置配置有盖板,储物装置两侧具有对称设置的竖直导轨,所述竖直导轨具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盖板下端两侧以可转动方式与对应滑块连接;所述竖直导轨的竖直驱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

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舱体电源连接;

在所述储物功能区内壁设置有供电电源插座,用于向所述储物装置供电;在所述供电电源插座的电源线上设置有储物供电控制开关,该储物供电控制开关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

采用以上方案,中空本体可作为睡眠座椅和休憩座椅公用扶手,同时集成多种模块,满足物品插放、无线充电、放置杯具或物品存储冷藏等需求,具有多种娱乐休闲功能,能够与座舱模式更佳契合,可大大提高用户体验感,且设置前端敞口的容纳室,用于放置多功能箱,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座舱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在内部布置有电源,对整个中空本体内部供电,并且盖板打开之后可直接通过滑块下滑至底部,使操作口上部完全露出,为放入或取出物品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而在封闭状态下,盖板的下端抵在杯托的上端,也可确保其封闭操作口的可靠性。结合座舱控制器的控制,实现自动模式转换。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多功能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显示器和显示器供电插头,该显示器供电插头与所述舱体电源连接;所述显示器能够在升降驱动机构驱动下从箱体的顶部开口处滑出;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盖板打开之后可直接通过滑块下滑至底部,使操作口上部完全露出,为放入或取出物品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而在封闭状态下,盖板的下端抵在杯托的上端,也可确保其封闭操作口的可靠性。

所述箱体顶部两侧以可收折的方式安装有小桌板a,所述小桌板a展开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箱体的顶面齐平,所述舱体底部对应后部中控台的位置具有电动导轨,所述箱体固设于该电动导轨的上轨上,该电动导轨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从而驱动所述箱体沿所述电动导轨进出所述后部中控台内部;

通常驾驶模式或社交模式下,显示器收在箱体内部,小桌板收折在箱体两侧,多功能箱整体收藏于隐藏空间a中,而当座舱场景模式切换至娱乐模式,箱体在电动导轨作用下从隐藏空间a中滑出,此时,向上翻转小桌板展开即可形成小桌板的使用状态,同时升降驱动机构工作即可使显示器从箱体上端的开口向上升起来,从而形成显示器的使用状态,以便于座舱乘坐人员观看。

所述箱体底部具有用于与电动导轨的上轨连接的保持架,该保持架位于箱体底板的下方,箱体底板底部设有移动轮;所述箱体底板与保持架之间设有旋转机构,其包括固设在箱体底板上的电机a,以及以固设在保持架上的旋转导向部件,其中电机a经减速器动力连接有齿轮,旋转导向部件上设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扇形齿部;所述电机a与所述座舱控制器连接。通过设置旋转机构,以使多功能箱滑出后可整体转动90°,处于横向姿态,减少其对舱体长度方向空间的占用,避免对驾乘人员活动空间的影响,设计更人性化,且采用此种方案,显示屏可沿箱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相对沿箱体宽度方向设置而言,其可选择的面板尺寸更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观影效果。采用几个上述方案,结合座舱控制器实现自动控制。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驾驶座椅和休闲座椅之间设有折叠座椅,舱体的前部中控台下方对应折叠座椅的位置具有隐藏空间b,所述折叠座椅能够在配置的电动联动机构驱动下翻转,以使折叠座椅靠背收入所述隐藏空间b中或与前部中控台的后表面齐平;

所述电动联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的折叠座椅翻转驱动输出端连接。

采用以上方案,可有效解决“三人位”和“两人位”之间的切换调节问题,正常驾驶模式下,折叠座椅处于收折状态,其不会占用座舱内部空间,而当座舱切换至娱乐或社交等场景模式时,则可将折叠座椅打开使用。整个过程通过座舱控制器进行调节。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舱体内设置有n种场景模式,所述场景模式或为驾驶模式;或为社交模式;或为休息模式;或为娱乐模式。

通过设置多个场景模式,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增强舱体的运用功能。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舱体内所有座椅上方设置有氛围灯组,所述氛围灯组的灯光随所述舱体的场景模式改变。采用氛围灯组用于与场景相适应,提高舱体舒适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合座舱控制器,对舱体内部的场景模式根据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自动控制。通过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汽车座椅,配合各种相应功能模块,并在集成控制系统控制下实现整体联动或单一动作,能够完成场景模式的切换,以满足驾乘人员不同需求,大大提高整车高级感和驾乘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驾驶模式下座舱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轴测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社交模式下座舱结构示意图;

图5为睡眠模式下座舱结构示意图;

图6为娱乐模式下座舱结构示意图;

图7为睡眠座椅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9为睡眠座椅倒平姿态示意图;

图10为后部中控台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储物装置盖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多功能箱滑出并旋转90°,小桌板a和显示器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多功能箱滑出时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多功能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箱体与小桌板a配合部位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小桌板a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小桌板b和化妆盒伸出状态示意图;

图19为侧部功能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小桌板b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座舱控制器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参考图1至图21所示的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其主要包括舱体1,且舱体1具有至少两种场景模式,即可适用的使用场景,

在本实施例中,n=4,场景模式分别为驾驶模式、社交模式、休息模式和娱乐模式;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驾驶模式时,舱体100内的布置;结合如图3可以看出为社交模式时,舱体100内的布置结构;结合图4可以看出,为休息模式,舱体100内的布置;如图5为娱乐模式舱体100内的布置。

一种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包括座舱控制器k和舱体100,所述舱体100内设置有舱体电源开关,该舱体电源开关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用于控制舱体电源向所述舱体100供电;

结合图1、2、4、5、6可以看出,在所述舱体100的前排设有驾驶座椅200和休闲座椅300,所述舱体100的后排设有睡眠座椅400和休憩座椅5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座椅200配置有转盘组件,该转盘组件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座舱控制器k发出场景模式转换信号,从而驱动所述驾驶座椅200面向或背离车辆行驶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所述转盘组件包括固定盘和转动设置在该固定盘上的转动盘,所述固定盘固定安装在电动轨道上,该电动轨道固定在所述舱体100底部,在所述转动盘顶部固定所述驾驶座椅,在所述转动盘内部设置有驱动电机,结合图21可以看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的驾驶座椅模式转换驱动端连接;所述电动轨道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的驾驶座椅前后调节输出端连接;

在所述驾驶座椅200上设置有驾驶座椅控制按键面板,该驾驶座椅控制按键面板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驾驶座椅控制端连接;

在所述驾驶座椅200上设置有驾驶座椅sbr模块,该驾驶座椅sbr模块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驾驶座椅乘坐检测控制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转盘组件采用申请人前期申请号为“201910931639.4”,名称为“一种座椅转盘组件”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且转盘组件可通过电机驱动,可极大提高转动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合图21可以看出,所述休憩座椅500配置有零重力调节机构;该零重力调节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座舱控制器k发出模式转换信号,从而驱动所述休憩座椅500调节休憩姿态;

所述零重力调节机构包括靠背骨架和座框骨架,其中所述座框骨架包括两块正对设置座框边板,所述靠背骨架的两侧分别通过铰接件与两块座框边板的后部铰接,两块所述座框边板之间设有座盆骨架,所述座盆骨架的后部与对应的所述座框边板铰接,所述座盆骨架的前部通过调高机构与对应的所述座框边板的前部连接;所述靠背骨架连接有动力机构,该动力机构驱动所述靠背骨架以铰接件为中心转动从而调整所述靠背骨架的角度,所述动力机构还驱动所述调高机构动作从而调整所述座盆骨架前部的高度;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

本实施例中,休憩座椅500主要采用了零重力调节机构以及音乐头枕等,其配置的零重力调节机构又主要参考申请人前期申请号为“2019109106076”,名称为“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骨架和座框骨架联动调节机构”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达到便于使用者快速调节至合适阅读或休息位置的效果,且因为省去传统调节器的调节结构,整体调节机构更稳定可靠,休憩座椅500的顶部还设有音乐头枕。

结合图21可以看出,所述睡眠座椅400配置有躺平驱动机构;该躺平驱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座舱控制器k发出模式转换信号,从而驱动所述睡眠座椅400在倒平与坐立姿态间运动;

所述躺平驱动机构包括固设有舱体100底板的电动滑轨410,所述电动滑轨410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

结合图7可以看出,所述睡眠座椅400包括睡眠座椅坐垫420和睡眠座椅靠背430,所述睡眠座椅靠背430以枢转方式设置于睡眠座椅坐垫420后方,睡眠座椅坐垫420固定支撑于电动滑轨410的上轨上,睡眠座椅靠背430后侧设有至少一根支撑连杆440,所述支撑连杆440的上端与睡眠座椅靠背430铰接,下端以可转动方式固设于舱体100底板上。

结合图2可以看出,所述睡眠座椅400和休憩座椅500之间固设有后部中控台800,该中控台800内设置有多功能箱600,所述座舱控制器k分别于所述后部中控台800、多功能箱600连接,所述多功能箱600根据所述座舱控制器k发出模式转换信号沿所述舱体100的长度方向做往复移动;

结合图10、11、12可以看出,所述后部中控台800包括前低后高的中空本体810,所述中空本体810的前部为扶手功能区81a,后部为储物功能区81b,所述扶手功能区81a内设有插入式支撑装置820和无线充电模块830,所述储物功能区81b内设有杯托840和储物装置850,所述中空本体810具有构成所述隐藏空间a的容纳室811,所述容纳室811的前端具有进出口8110;所述多功能箱600经所述进出口8110进出所述容纳室811;

在所述储物装置850配置有盖板851,储物装置850两侧具有对称设置的竖直导轨852,所述竖直导轨852具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块,所述盖板851下端两侧以可转动方式与对应滑块连接;结合图21可以看出,所述竖直导轨852的竖直驱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830与所述舱体电源连接;在所述储物功能区81b内壁设置有供电电源插座,用于向所述储物装置850供电;在所述供电电源插座的电源线上设置有储物供电控制开关,该储物供电控制开关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

本实施例中,储物装置850可以是冰箱或酒柜,或二者的组合体结构,此外,该后部中控台800的后端还以可拆卸方式设置有音响和香薰盒,如图10所示,音响位于储物装置850的上方,其出音方向朝上,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正对乘客,引起不适,而香薰盒则设置在中控本体810的后端,处于相对隐蔽位置。

结合图13、14、15、16、17可以看出,所述多功能箱600包括箱体610,所述箱体610内设有显示器630和显示器供电插头,该显示器供电插头与所述舱体电源连接;所述显示器630能够在升降驱动机构640驱动下从箱体610的顶部开口611处滑出;所述升降驱动机构640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

所述箱体610顶部两侧以可收折的方式安装有小桌板a620,所述小桌板a620展开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箱体610的顶面齐平,所述舱体100底部对应后部中控台800的位置具有电动导轨,所述箱体610固设于该电动导轨的上轨上,该电动导轨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从而驱动所述箱体610沿所述电动导轨进出所述后部中控台800内部;

所述箱体610底部具有用于与电动导轨的上轨连接的保持架612,该保持架612位于箱体底板613的下方,箱体底板613底部设有移动轮614;所述箱体底板613与保持架612之间设有旋转机构660,其包括固设在箱体底板612上的电机a60a,以及以固设在保持架612上的旋转导向部件60d,其中电机a60a经减速器60b动力连接有齿轮60c,旋转导向部件60d上设有与所述齿轮60c啮合的扇形齿部60e;所述电机a60a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连接。

本申请中,为充分利用舱体100的宽度空间,而避免箱体610过长而影响前后乘客的坐姿,故在保持架612与箱体底板613之间又设置有旋转机构660,旋转机构660主要包括固设在箱体底板612上的电机a60a,以及以固设在保持架612上的旋转导向部件60d,其中电机a60a经减速器60b动力连接有齿轮60c,旋转导向部件60d上设有与齿轮60c啮合的扇形齿部60e,这样当电机a60a工作时,则可依靠齿轮60c与扇形齿部60e之间啮合产出的反推力,使箱体610整体旋转一定角度,该转动角度由扇形齿部60e的分布角度决定,本实施例中优选为90°,即通过上述结构,箱体610可整体水平转动90°,沿舱体100宽度方向布置。

鉴于上述旋转结构,本实施例中将显示器630整体沿箱体610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这样当箱体610整体旋转之后,显示器630也刚好正对乘客,并可以选择相对更大的显示面板。

箱体610内具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614,显示器630的底部固定支撑于该支撑板614上,同时箱体610内壁上设有与支撑板614滑动配合的竖向导轨615,升降驱动机构640则主要包括电机b641,竖向设置的丝杆642,电机b641经第二减速器与该丝杆642动力连接,而丝杆642同时与支撑板614螺纹配合,这样当电机b641工作时,则可通过丝杆642驱动支撑板614沿竖向导轨615进行升降运动,而显示器630相应从顶部开口611处伸出或滑入。

参考图13、图16和图17,箱体610的两侧均设有用于容纳小桌板a620的容置槽616,箱体610顶部具有用于安装小桌板a620的条形槽61a以及用于限制小桌板a620转动的限位槽61b,其中条形槽61a沿箱体610的宽度方向设置,而限位槽61b言箱体6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处于条形槽61a的内端,小桌板a620两端具有与条形槽61a相适应的连接轴621,小桌板a620通过连接轴621可相对箱体610转动,同时可在条形槽61a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小桌板a620设有连接轴621的一侧具有与限位槽61b相适应的卡接部622,这样当小桌板a620向上转动至水平位置时,沿箱体610宽度方向向内对其施力,使当小桌板a620的卡接部622嵌入限位槽61b中,则可使小桌板a620保持在水平姿态,而当需要收折时,将小桌板a620拉出一段距离,然后松开,即可向下转动收纳至容置槽616中。

结合图1和图4可以看出,所述驾驶座椅200和休闲座椅300之间设有折叠座椅700,舱体100的前部中控台110下方对应折叠座椅700的位置具有隐藏空间b,所述折叠座椅700能够在配置的电动联动机构驱动下翻转,以使折叠座椅靠背710收入所述隐藏空间b中或与前部中控台110的后表面齐平。所述电动联动机构与所述座舱控制器k的折叠座椅翻转驱动输出端连接。

在本本实施例中,以确保二者可同步转动,其具体结构采用申请人前期申请号为“201911243036.1”,名称为“一种汽车座椅座靠联动结构”的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前部中控台110下方对应折叠座椅700的位置具有隐藏空间b,折叠座椅700能够在配置的电动联动机构驱动下翻转,以使折叠座椅靠背710收入隐藏空间b中或与前部中控台110的后表面齐平,而相应的使折叠座椅坐垫720与前部中控台110齐平或与休闲座椅300齐平,而在折叠座椅坐垫720的背面还设于翻转式的小桌板c730,当折叠座椅靠背710收入所述隐藏空间b中时,此时可将小桌板c730翻转处于水平位置,以供驾乘人员使用。

结合图2、3、18、19、20可以看出,本申请中为满足更多驾乘人员的需求,以及提供座舱的储物功能,故将舱体100对应睡眠座椅400外侧的部分构造成侧部功能区120,侧部功能区120为中空结构,侧部功能区120的顶部设有储物格122,并配置有与之相适应的盖板b123,侧部功能区120内还设有小桌板b910和化妆盒950,舱体100内侧壁上对应二者分别设有第一出口121和第二出口124,侧部功能区120内部具有水平支撑架125,化妆盒950通过反弹滑轨951滑动设置在该水平支撑架125上,以使化妆盒950能够以水平姿态从第二出口124处滑出。

而小桌板b910的内端转动连接有支座920,支座920通过倾斜设置的滑动组件930滑动安装在侧部功能区120内,所述侧部功能区120内在对应第一出口121的位置安装有定位部件940,用于当小桌板b910滑出第一出口121后,限制支座920向下运动。

本实施例中滑动组件930包括两组倾斜安装在侧部功能区120内的直线滑轨931,直线滑轨931上具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直线滑块932,支座920的端部以可转动方式固定在直线滑块932上,直线滑轨931的下端具有沿其宽度方向分布的反弹器960,通过按压即可辅助小桌板b910弹出,定位部件940上设有与支座920棱边相适应的限位台阶941。

为使各座椅和相应其他功能模块能够在各场景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或者实现单一状态的切换,通过本申请的多场景适应模式汽车座舱的控制系统,可用于驾驶座椅200、睡眠座椅400、休憩座椅500、折叠座椅700、多功能箱600和氛围灯的联动控制,当然,也可用于单独控制某一座椅或功能模块。

其中图1、图2和图21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驾驶模式时,座舱控制器k控制舱体100内的整体布局,座舱控制器k的驾驶座椅模式转换驱动端输出驾驶座椅转动,从而控制转盘组件的驱动电机转动,使驾驶座椅200朝向正前方,伸缩式方向盘130处于伸出姿态,所述座舱控制器k的折叠座椅翻转驱动输出端输出电动联动机构控制信号,使折叠座椅700隐藏收纳于隐藏空间b中,睡眠座椅400和休憩座椅500处于正常坐姿状态,多功能箱600隐藏收纳于隐藏空间a中。

图4反映是社交模式下舱体100内整体布局,座舱控制器k的驾驶座椅模式转换驱动端输出驾驶座椅转动,从而控制转盘组件的驱动电机转动,驾驶座椅200转动朝向正后方,所述座舱控制器k的折叠座椅翻转驱动输出端输出电动联动机构控制信号,使折叠座椅700处于打开状态,睡眠座椅400和休憩座椅500处于状态与图2中一致,此种模式便于车内乘客面对面交流。

图5反映的则是睡眠模式下舱体100内的整体布局,如图所示,睡眠座椅400处于倒平姿态,并与休闲座椅300齐平,休憩座椅500的靠背和坐垫同步转动至零重力姿态,便于乘客睡眠或阅览小憩等。

图6反映的娱乐模式下舱体100内的整体布局,各座椅姿态与图4中可基本一致,而多功能箱600从隐藏空间a中滑出,并转动90°处于横向姿态,此时显示器630和小桌板a620则均可根据需要展开,以供乘客开展观影或桌游等娱乐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舱体100内所有座椅上方设置有氛围灯组,氛围灯组至少包括5个氛围灯。所述氛围灯组的灯光随所述舱体100的场景模式改变。采用氛围灯组用于与场景相适应,提高舱体舒适性。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性、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