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缓冲横梁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2066发布日期:2020-12-18 13:0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缓冲横梁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缓冲横梁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前侧横梁是前保险杠后方的第一根横梁,该横梁不仅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荷载,而且还是支撑汽车上的主要部件的主要支撑结构。现有技术中的紧凑型汽车,其前侧位置的空间较为狭小,在汽车碰撞安全设计中,要兼顾行人保护和乘员保护的双重要求,一般需要在前横梁到发动机缸体之间为乘务员安全考虑而保证有足够的吸变形空间,从而导致前横梁到前保险杠之间不足以设置足够的缓冲空间来为行人碰撞提供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缓冲横梁总成结构,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前缓冲横梁总成结构,包括主横梁,其中,所述主横梁的下方位于其前侧设有一行人保护横梁,所述主横梁和所述行人保护横梁均为水平设置,通过左右两根竖直设置的连接支架相互连接,所述主横梁为三层钣金焊接组合而成的主横梁,所述行人保护横梁向后连接一吸能组件,用于在行人保护横梁受到前侧撞击时,通过吸能组件以缓冲方式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减缓施加在发生撞击的行人身上的反作用力,从而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吸能组件,将行人保护横梁传递的冲击吸收后,减缓反作用行人身上的冲击影响,另外,三层钣金制成的主横梁可有效提高整体结构强度,为行人保护横梁提供更好的支撑。

所述吸能组件包括底板、第一缓冲件和弹簧片,所述弹簧片位于所述行人保护横梁和所述第一缓冲件之间,所述第一缓冲件位于所述底板和所述弹簧片之间,所述底板用于在固定于车体框架后实现吸能组件的一端固定;

所述吸能组件的另一端固定通过弹簧片实现,所述弹簧片的一端连接所述行人保护横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优选采用气弹簧。

所述行人保护横梁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吸能组件。

所述行人保护横梁的左侧和右侧各连接一所述吸能组件,左侧的所述吸能组件位于左侧的连接支架的右侧,右侧的所述吸能组件位于右侧的连接支架的左侧。

所述行人保护横梁上设有至少两个方孔,便于安装橡胶件于所述方孔内,使行人保护横梁的定位更牢固。

所述吸能组件连接一第一水箱支架,便于水箱安装。

所述吸能组件的第一缓冲件外设有缓冲件外壳,所述第一水箱支架连接所述缓冲件外壳。

所述主横梁向后连接第二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包括左侧第二缓冲件和右侧第二缓冲件。

位于所述第一水箱支架同一侧的所述第二缓冲件上设有第二水箱支架,用于与所述第一水箱支架一起对水箱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主横梁部分由三层钣金经过焊接组合而成,强度更加好,行人保护部分的吸能盒结构能够更好地吸收冲击时的能量,主横梁与行人保护横梁增加了方孔设计,便于卡扣等橡胶件的安装,同时增加了安装后的牢固程度,相比较传统的前缓冲横梁结构不仅确保了结构强度,还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时对行人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其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成部件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成部件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部件组成或者组成单元。

参照图1、图2,一种汽车前缓冲横梁总成结构,包括主横梁100和行人保护横梁200,主横梁100位于行人保护横梁200的上方靠后侧,以便在发生碰撞时,由行人保护横梁提前接触碰撞对象。两者为水平设置,通过左连接支架301和右连接支架302相互连接,左右两根连接支架均为竖直设置。主横梁100为三层钣金焊接组合而成,行人保护横梁200向后连接吸能组件。行人保护横梁200连接有至少两个吸能组件。如图1示出结构中仅示出了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吸能组件,为左吸能组件和右吸能组件。任一吸能组件均包括底板、第一缓冲件和弹簧片,弹簧片位于行人保护横梁和第一缓冲件之间,第一缓冲件位于底板和弹簧片之间,底板用于在固定于车体框架后实现吸能组件的一端固定。

其中,左吸能组件包括左弹簧片4011、左第一缓冲件4012、左下底板4013;左弹簧片位于行人保护横梁200和左第一缓冲件4012之间,且左弹簧片4011的一端连接连接行人保护横梁200的后部、另一端连接左第一缓冲件4012前端;左第一缓冲件4012向后连接左下底板4013,左下底板4013在车体装配时与车体框架固定。

右吸能组件与左吸能组件结构相同,位置对称,其包括右弹簧片4021、右第一缓冲件4022、右下底板4023。其中,左第一缓冲件4012和右第一缓冲件4022均采用气弹簧,优选采用氮气弹簧。

左吸能组件位于左连接支架301的右侧,右吸能组件位于右连接支架302的左侧。

行人保护横梁200上设有至少两个方孔201,便于安装橡胶件于方孔201内,使行人保护横梁的定位更牢固。优选的,方孔201从左到右均布于行人保护横梁200的上部。

主横梁100向后连接第二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包括左第二缓冲件403和右第二缓冲件404。左第二缓冲件403向前连接主横梁100、向后连接左上底板4031,右第二缓冲件404向前连接主横梁100、向后连接右上底板4041。左上底板4031和右上底板4041在车体装配时连接车体框架。

另外,主横梁100上还设有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焊接有螺栓,以便将主横梁固定在车体框架上。图1所示结构中示出的安装支架包括位于左第二缓冲件403右侧的左安装支架101,和位于右第二缓冲件404左侧的右安装支架102。

吸能组件连接有第一水箱支架,便于水箱安装。位于第一水箱支架同一侧的第二缓冲件上设有第二水箱支架,用于与第一水箱支架一起对水箱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如图2所示为从右侧为观察视角的结构,右吸能组件的右第一缓冲件4022连接右第一水箱支架501,其固定于右第一缓冲件4022的缓冲件外壳上,同侧的上方,位于右第二缓冲件404的缓冲件外壳上设有右第二水箱支架502。另外,由于各台车辆的设计不同,有些车辆的水箱需要设置在车体左侧,此时,可将第一水箱支架和第二水箱支架设置于左侧的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吸能组件,将行人保护横梁传递的冲击吸收后,减缓反作用行人身上的冲击影响,另外,三层钣金制成的主横梁可有效提高整体结构强度,为行人保护横梁提供更好的支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