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98793发布日期:2022-05-18 11:4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为了提高车辆结构的耐久性,后背门锁内板和外板之间往往需要设计加强板。加强板的设计可以帮助加强汽车锁体的固定。
3.目前现有技术中在设计加强板的时候往往只考虑与汽车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而不考虑与汽车背门外板之间的连接,这种设计往往忽视了汽车背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工程师往往需要后期补强贴片增强汽车背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如此往往会增加整车成本。
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后背门加强结构能够在提升后背门外板的抗凹刚度的同时,达到减重的效果。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该后背门加强结构包括后背门外板、后背门内板及加强板,该加强板设置于该后背门外板与该后背门内板之间,该加强板包括加强板板体及多个搭接面,该多个搭接面间隔设置于该加强板板体的边缘,该加强板板体固定于该后背门内板上,该搭接面的一端与该加强板板体相连,把另一端向远离该后背门内板的一侧延伸,并支撑于该后背门外板上。
7.进一步地,该加强板板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该后背门内板上,该搭接面通过隔振胶固定于该后背门外板上。
8.进一步地,该加强板板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连接板,该连接板连接于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之间,该第一板体、该连接板与该第二板体共同形成一台阶面,该第一板体相比于该第二板体更远离该后背门内板设置,在该第一板体远离该第二板体的一侧的边缘上,还形成有朝向该后背门外板方向翻折的第一翻边。
9.进一步地,该搭接面有三个,三个该搭接面设置于该第二板体上。
10.进一步地,该搭接面包括两个第一搭接面及一个第二搭接面,该第二搭接面设置于两个该第一搭接面之间,在该第一搭接面处还设置有传力部,该第一搭接面通过该传力部与该加强板板体相连。在该加强板板体上还设置有朝向该后背门外板方向翻折的第二翻边,该第二翻边连接于两个该第一搭接面的传力部之间,该第二搭接面设置于该第一翻边上。
11.进一步地,在该第二搭接面及该加强板板体上均设置有多条加强筋。
12.进一步地,当该加强板设置于该后背门内板及该后背门外板之间时,该加强板板体、该传力部、该第二翻边、该第一搭接面及该第二搭接面与该后背门外板之间围成有第一腔体。
13.进一步地,当该加强板设置于该后背门内板与该后背门外板之间时,在该加强板板体的中部形成有朝向该后背门外板所在方向凹陷的凹陷部,以使该加强板板体的凹陷部与该后背门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
14.进一步地,在该加强板板体上还形成有多个安装孔。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后背门内板与后背门外板之间设置加强板,并在加强板的加强板板体的周边设置搭接面,在安装时,将加强板板体固定于后背门内板上,然后将搭接面远离加强板板体的一侧固定于后背门外板上。通过多个搭接面的设置,使得加强板形成了由加强板板体与搭接面共同组成的盒状结构,这能够提高后背门外板的抗凹强度。进一步地,搭接面是间隔设置于加强板板体的边缘上的,相互之间并不相连,实际上相当于对加强板进行了切割处理,这在保证抗凹强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车身的减重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加强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所示为图1中加强板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19.图3所示为图1中加强板在另一个角度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后背门加强结构能够在提升后背门外板的抗凹刚度的同时,达到减重的效果。
23.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背门加强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加强板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加强板在另一个角度的轴侧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包括后背门外板10、后背门内板20及加强板30,该加强板30设置于后背门外板10与后背门内板20之间,该加强板30包括加强板板体31及多个搭接面32,多个搭接面32间隔设置于加强板板体31的边缘,加强板板体31固定于后背门内板20上,搭接面32的一端与加强板板体31相连,另一端向远离后背门内板20的一侧延伸,并支撑于后背门外板10上。
2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后背门内板20与后背门外板10之间设置加强板30,并在加强板30的加强板板体31的周边设置搭接面32,在安装时,将加强板板体31固定于后背门内板20上,然后将搭接面32远离加强板板体31的一侧固定于后背门外板10上。通过多个搭接面32的设置,使得加强板30形成了由加强板板体31与搭接面32共同组成的盒状结构,这能够提高后背门外板10的抗凹强度,搭接面32是间隔设置于加强板板体31的边缘上的,相互之间并不相连,实际上相当于对加强板30进行了切割处理,这在保证抗凹强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车身的减重需求。
2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板体3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后背门内板20上,搭接面32通过隔振胶33固定于后背门外板10上。通过上述的固定方式,能够保证固定强度的同时,增加其隔振的性能。
26.进一步地,加强板板体31包括第一板体311、第二板体312及连接板313,连接板313连接于第一板体311与第二板体312之间,第一板体311、连接板313与第二板体312共同形成一台阶面,当加强板30固定于后背门内板20与后背门外板10之间时,第一板体311相比于第二板体312更加远离后背门内板20设置。在第一板体311远离第二板体312的一侧的边缘上,还形成有朝向后背门外板10方向翻折的第一翻边314,该第一翻边314可以焊接于后背门内板20上。通过第一翻边314,以及由第一板体311、第二板体312及连接板313组成的台阶面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加强板30的强度。
2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搭接面32有三个,三个搭接面32均设置于第二板体312上,三个搭接面32的设置,能够在减重的同时,保证加强板30的支撑强度。
28.更为具体地,搭接面32包括两个第一搭接面321及一个第二搭接面322,第二搭接面322设置于两个第一搭接面321之间。在第一搭接面321处还设置有传力部323,第一搭接面321通过传力部323与加强板板体31相连。在加强板板体31上还设置有朝向后背门外板10方向翻折的第二翻边315,该第二翻边315连接于两个第一搭接面321的两个传力部323之间,上述的第二搭接面322设置于该第二翻边315上。
29.进一步地,在第二搭接面322及所述加强板板体31上均设置有多条加强筋34。优选地,位于加强板板体31上的多条加强筋34平行设置。
30.进一步地,当加强板30设置于后背门内板20及后背门外板10之间时,加强板板体31、传力部323、第二翻边315、第一搭接面321及第二搭接面322与后背门外板10之间围成有第一腔体35。在本实施例中,从靠近加强板30方向至远离加强板30方向,两个传力部323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也即第一腔体35的宽度从后背门内板20至后背门外板10方向逐渐增大。
31.当该加强板30设置于该后背门内板20与该后背门外板10之间时,在加强板板体31的中部形成有朝向后背门外板10所在方向凹陷的凹陷部,以使加强板板体31的凹陷部与后背门内板20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36。从后背门内板20至后背门外板10方向,凹陷部的宽度逐渐减小,也即,从后背门外板10至后背门内板20方向,第二腔体36的宽度逐渐增大。
32.通过第一腔体35及第二腔体36的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加强板30的支撑强度,还能通过吸收开关门时振动产生的噪音从而更好地达到减震吸震效果。
33.进一步地,在加强板板体31上还形成有多个用于安装锁体的安装孔37,在安装孔37上焊接有螺母38。
34.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后背门内板20与后背门外板10之间设置加强板30,并在加强板30的加强板板体31的周边设置搭接面32,在安装时,将加强板板体31固定于后背门内板20上,然后将搭接面32远离加强板板体31的一侧固定于后背门外板10上。通过多个搭接面32的设置,使得加强板30形成了由加强板板体31与搭接面32共同组成的盒状结构,这能够提高后背门外板10的抗凹强度。进一步地,搭接面32是间隔设置于加强板板体31的边缘上的,相互之间并不相连,实际上相当于对加强板30进行了切割处理,这在保证抗凹强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车身的减重需求。
3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后背门加强结构,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