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77965发布日期:2022-04-02 07:4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纯电动工程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以动力电池提供电能,但是动力电池存在充电时长,续航里程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驱动件,用于驱动车辆运行;储能装置,与驱动件相连接,用于为驱动件提供电能;燃料电池组件,分别与驱动件和储能装置相连接,用于为驱动件和储能装置提供电能。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包括驱动件和储能装置,其中驱动件用于驱动车辆运行,储能装置用于存储电能,从而将储能装置与驱动件相连接,即可实现通过储能装置对驱动件提供电能,以供驱动件运行。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燃料电池组件,燃料电池组件能够通过将反应燃料进行燃烧反应,从而产生电能。具体地,将燃料电池组件与车辆的驱动件相连接,从而可以将产生的电能直接提供给驱动件,进而使得驱动件带动车辆运行。进一步地,燃料电池组件还可以与储能装置相连接,从而可以将燃烧反应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储能装置中,将电能进行存储,以供驱动件使用。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通过燃料电池组件的设置,并将燃料电池组件分别与车辆的驱动件和储能装置相连接,一方面,在车辆储能装置存储的电能不足时,可以通过燃料电池组件发电并直接将电能传输给驱动件,以保证驱动件的正常运行,输出稳定,能够有效保障车辆的续航时间,从而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以保证工程进度。或者,通过燃料电池组件为储能装置充电,再通过储能装置为驱动件供电,既保证了车辆正常运行,也保证了反应燃料的能量转化率,节省燃料。另一方面,在对车辆储能装置进行充电时,可以同时通过燃料电池组件产生电能,并将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储能装置进行存储,从而可以减少储能装置的充电时间,提升充电效率。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的车辆,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燃料电池组件包括:燃料电池反应堆,分别与驱动件和储能装置相连接;燃料存储装置,与燃料电池反应堆相连接,用于为燃料电池反应堆提供反应燃料。
1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燃料电池反应堆,可以将反应燃料在燃料电池反应堆中进行燃烧反应,从而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电能的产生,并且将燃料电池反应堆分别与储能装置和驱动件相连接,以实现对储能装置和驱动件提供电能。同时,通过燃料存储装置可以将反应燃料进行存储,以便车辆携带,进而实现车辆电能的应急供应。并且,燃料电池反应
堆操作方便、运行可靠,不产生废气,不污染环境,实现了为车辆提供清洁能源。
11.具体地,反应燃料可以为氢燃料,氢燃料燃烧效率高,重量轻,并且加注方便。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底盘;驾驶室,设置于底盘上,位于底盘的一侧;燃料电池反应堆设置于驾驶室的底部,燃料存储装置设置于驾驶室的后侧。
13.在该技术方案中,车辆可以包括底盘,用于承载车辆的各种部件。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驾驶室,并且,燃料存储装置设置在驾驶室的后侧,以实现便于安装携带,同时方便作业人员向燃料存储装置中添加燃料,燃料电池反应堆设置在驾驶室的底部,能够有效利用驾驶室底部空余空间,以提高车辆整体结构紧凑性,以实现车辆小型化设计,同时能够平衡车辆前后重量比。
1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安装座,设置于底盘上,位于驾驶室的后侧,燃料存储装置设置于安装座上。
1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底盘装置上设置安装座,具体设置在驾驶室后侧,用于安装燃料存储装置,这样,一方面提高燃料存储装置的稳固性。另一方面,由于驾驶室后侧位置与驾驶室底部位置距离较近,能够缩短连接燃料反应装置与燃料存储装置之间管道,缩短燃料的传输距离,减少中间损耗,从而提高燃料反应装置电能输出的稳定性。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底盘的两侧。
17.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装置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底盘的两侧。这样,一方面,储能装置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可以保证车辆有更多的电能储存或释放,最大程度上满足车辆的用电需求,使车辆的续航能力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储能装置重量较大,通过将多个储能装置分别设置在底盘的两侧,这样能够合理化分配储能装置的配重,避免储能装置位置设置不对称,影响车辆整体稳定性,同时防止增加车辆的负载,节约能源,提升车辆运载能力。
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货箱,设置于底盘上,货箱远离驾驶室的一端与底盘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设置于底盘上,液压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货箱相连接,用于驱动货箱相对于底盘转动;燃料存储装置位于驾驶室和货箱之间。
19.在该技术方案中,车辆还可以包括货箱,货箱设置于底盘上,以实现车辆对货物的装载与运输,并且,通过将货箱远离驾驶室的一端与底盘转动连接,一方面,实现了货箱与底盘之间的连接和固定,避免货箱移位。另一方面,在需要卸载货物时,通过控制货箱相对于底盘进行转动,即可将货箱靠近驾驶室的一侧抬高,从而使得货物可以从货箱的另一侧卸载。进一步地,车辆还可以包括液压驱动装置,液压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货箱相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液压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的伸出与缩回,来带动货箱靠近驾驶室的一端进行抬起或放下,以实现车辆的自卸功能。并且,液压驱动装置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故障率低,有利于保证车辆的稳定运行。
20.进一步地,通过将燃料存储装置设置于驾驶室和货箱之间,一方面由于驾驶室后侧位置与驾驶室底部位置距离较近,能够缩短连接燃料反应装置与燃料存储装置之间管道,缩短燃料的传输距离,减少中间损耗,从而提高燃料反应装置电能输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驾驶室和货箱在车辆前后两个方向对燃料存储装置进行保护,避免燃料存储装置收到冲击,进而避免燃料泄漏造成安全事故。
2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第一冷却系统,设置于底盘的底部,用于对储能装置进行冷却。
22.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冷却系统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储能装置进行冷却,避免储能装置温度过高,造成电量利用率下降,从而避免影响车辆作业。具体地,将第一冷却装置设置于底盘的底部,避免占用底盘上部的空间,保证了货箱的容量,也同样避免在装载和卸载货物时对第一冷却系统造成冲击,保证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2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第二冷却系统,设置于底盘的底部,用于对燃料电池反应堆进行冷却。
2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二冷却系统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燃料电池反应堆进行冷却,避免燃料电池反应堆温度过高而造成安全事故,从而避免影响车辆作业,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具体地,将第二冷却装置设置于底盘的底部,避免占用底盘上部的空间,保证了货箱的容量,也同样避免在装载和卸载货物时对第一冷却系统造成冲击,保证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第三冷却系统,设置于底盘的底部,用于对驱动件进行冷却。
26.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三冷却系统的设置,可以实现对驱动件进行冷却,避免驱动件温度过高而造成安全事故,从而避免影响车辆作业,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具体地,将第二冷却装置设置于底盘的底部,避免占用底盘上部的空间,保证了货箱的容量,也同样避免在装载和卸载货物时对第一冷却系统造成冲击,保证车辆运行的稳定性。
27.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均相互连通设置;或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和第三冷却系统两两相互连通设置;或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相互独立设置。
2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和第三冷却系统可以相互连通设置,也可以两两连通设置,也同样可以相互独立设置。
29.具体地,当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和第三冷却系统相互连通设置时,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和第三冷却系统共同运行,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的冷却效果,并且在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外两个可以起到冷却作用,进而保证冷却系统输出的稳定性,提高车辆散热效果。
30.当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和第三冷却系统两两相互连通设置时,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和第三冷却系统两两共同运行,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的冷却效果,并且在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外两个可以起到冷却作用,进而保证冷却系统输出的稳定性,提高车辆散热效果。
31.当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相互独立设置时,由于第一驱动装置、蓄能装置、燃料反应装置的工作温度不同,具体地,储能装置的工作温度在20℃至30℃之间,燃料电池反应堆工作温度在70℃至80℃之间,驱动件的工作温度低于60℃,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冷却系统位置在驾驶室的下方,第二冷却系统的位置在储能装置的下方,第三冷却系统设置在底盘装置的底部,实现了将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分开进行设置,进而实现第一冷却系统、第二冷却系统、第三冷却系统三者分开各自独立运行,能够分开控制,互不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冷却散热效率。
3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篷布装置,用于遮挡货箱;篷布装置的第一端与货箱的一端相连接,篷布装置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第一端移动,以展开或收纳篷布装置。
33.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篷布装置的设置,可以实现对货箱的遮挡,从而可以实现对货箱以及货箱内的货物进行保护,避免阳光直射或者雨水进入货箱内造成货箱内的货物损坏。
34.进一步地,篷布装置的第一端可以与货箱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端可相对于第一端移动,从而实现篷布装置的展开和收纳,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求进行篷布装置的展开或收纳。进一步地,篷布装置还可以设置有驱动器,通过驱动器与篷布装置的第二端相连接,即可以实现篷布装置的自动展开和收纳,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车辆的自动化程度。
3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车辆部分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车辆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40.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1.100车辆,104储能装置,106燃料电池组件,1062燃料电池反应堆,1064燃料存储装置,108底盘,110驾驶室,112货箱,114液压驱动装置,116第一冷却系统,118第二冷却系统,120第三冷却系统,122电池高压盒,124篷布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4.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车辆。
4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100,包括:驱动件,用于驱动车辆100运行;储能装置104,与驱动件相连接,用于为驱动件提供电能;燃料电池组件106,分别与驱动件和储能装置104相连接,用于为驱动件和储能装置104提供电能。
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100,包括驱动件和储能装置104,其中驱动件用于驱动车辆100运行,储能装置104用于存储电能,从而将储能装置104与驱动件相连接,即可实现通过储能装置104对驱动件提供电能,以供驱动件运行。进一步地,车辆100还包括燃料电池组
件106,燃料电池组件106能够通过将反应燃料进行燃烧反应,从而产生电能。具体地,将燃料电池组件106与车辆100的驱动件相连接,从而可以将产生的电能直接提供给驱动件,进而使得驱动件带动车辆100运行。进一步地,燃料电池组件106还可以与储能装置104相连接,从而可以将燃烧反应所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储能装置104中,将电能进行存储,以供驱动件使用。
4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100,通过燃料电池组件106的设置,并将燃料电池组件106分别与车辆100的驱动件和储能装置104相连接,一方面,在车辆100储能装置104存储的电能不足时,可以通过燃料电池组件106发电并直接将电能传输给驱动件,以保证驱动件的正常运行,输出稳定,能够有效保障车辆100的续航时间,从而保证车辆100的正常运行,以保证工程进度。或者,通过燃料电池组件106为储能装置104充电,再通过储能装置104为驱动件供电,既保证了车辆100正常运行,也保证了反应燃料的能量转化率,节省燃料。另一方面,在对车辆100储能装置104进行充电时,可以同时通过燃料电池组件106产生电能,并将产生的电能传输至储能装置104进行存储,从而可以减少储能装置104的充电时间,提升充电效率。
48.具体地,当储能装置104的电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时,此时燃料电池组件106停止运行,由储能装置104单独为车辆100提供电能。当储能装置104的电量小于第一阈值,大于等于第二阈值时,燃料电池组件106开始运行,此时由燃料电池组件106和储能装置104共同为车辆100提供电能。当储能装置104的电量小于第二阈值时,此时由燃料电池组件106对车辆100进行电能供给,同时对储能装置104进行充电。这样,能够合理分配电能供给输出,节约能源,并能够达到满足车辆100使用需求,实现电能稳定输出的目的。
49.具体地,储能装置104可以为电池或电池组,第一阈值可以为90%,第二阈值可以为30%。
50.具体地,车辆100还包括电池高压盒122,电池高压盒122能够有效分配电流,保证车辆100用电持续稳定。
51.在具体应用中,车辆100可以是燃料电池自卸车等工程车辆100,驱动件可以为驱动电机。
52.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组件106包括: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分别与驱动件和储能装置104相连接;燃料存储装置1064,与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相连接,用于为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提供反应燃料。
53.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可以将反应燃料在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中进行燃烧反应,从而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电能的产生,并且将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分别与储能装置104和驱动件相连接,以实现对储能装置104和驱动件提供电能。同时,通过燃料存储装置1064可以将反应燃料进行存储,以便车辆100携带,进而实现车辆100电能的应急供应。并且,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操作方便、运行可靠,不产生废气,不污染环境,实现了为车辆100提供清洁能源。
54.具体地,反应燃料可以为氢燃料,氢燃料燃烧效率高,重量轻,并且加注方便。燃料存储装置1064可以是储氢系统。
5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车辆100还包括:底盘108;驾驶室110,设置于底盘108上,位于底盘108的一侧;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设置于驾驶室110的底
部,燃料存储装置1064设置于驾驶室110的后侧。
56.在该实施例中,车辆100可以包括底盘108,用于承载车辆100的各种部件。进一步地,车辆100还包括驾驶室110,并且,燃料存储装置1064设置在驾驶室110的后侧,以实现便于安装携带,同时方便作业人员向燃料存储装置1064中添加燃料,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设置在驾驶室110的底部,能够有效利用驾驶室110底部空余空间,以提高车辆100整体结构紧凑性,以实现车辆100小型化设计,同时能够平衡车辆100前后重量比。
57.进一步地,车辆100还包括:安装座,设置于底盘108上,位于驾驶室110的后侧,燃料存储装置1064设置于安装座上。
58.具体地,通过在底盘108装置上设置安装座,具体设置在驾驶室110后侧,用于安装燃料存储装置1064,这样,一方面提高燃料存储装置1064的稳固性。另一方面,由于驾驶室110后侧位置与驾驶室110底部位置距离较近,能够缩短连接燃料反应装置与燃料存储装置1064之间管道,缩短燃料的传输距离,减少中间损耗,从而提高燃料反应装置电能输出的稳定性。
59.进一步地,储能装置104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分别设置于底盘108的两侧。
60.具体地,储能装置10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底盘108的两侧。这样,一方面,储能装置104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可以保证车辆100有更多的电能储存或释放,最大程度上满足车辆100的用电需求,使车辆100的续航能力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储能装置104重量较大,通过将多个储能装置104分别设置在底盘108的两侧,这样能够合理化分配储能装置104的配重,避免储能装置104位置设置不对称,影响车辆100整体稳定性,同时防止增加车辆100的负载,节约能源,提升车辆100运载能力。
6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车辆100还包括:货箱112,设置于底盘108上,货箱112远离驾驶室110的一端与底盘108转动连接;液压驱动装置114,设置于底盘108上,液压驱动装置114的输出端与货箱112相连接,用于驱动货箱112相对于底盘108转动;燃料存储装置1064位于驾驶室110和货箱112之间。
62.在该实施例中,车辆100还可以包括货箱112,货箱112设置于底盘108上,以实现车辆100对货物的装载与运输,并且,通过将货箱112远离驾驶室110的一端与底盘108转动连接,一方面,实现了货箱112与底盘108之间的连接和固定,避免货箱112移位。另一方面,在需要卸载货物时,通过控制货箱112相对于底盘108进行转动,即可将货箱112靠近驾驶室110的一侧抬高,从而使得货物可以从货箱112的另一侧卸载。进一步地,车辆100还可以包括液压驱动装置114,液压驱动装置114的输出端与货箱112相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液压驱动装置114的输出端的伸出与缩回,来带动货箱112靠近驾驶室110的一端进行抬起或放下,以实现车辆100的自卸功能。并且,液压驱动装置114运行稳定,操作简单,故障率低,有利于保证车辆100的稳定运行。
63.进一步地,通过将燃料存储装置1064设置于驾驶室110和货箱112之间,一方面由于驾驶室110后侧位置与驾驶室110底部位置距离较近,能够缩短连接燃料反应装置与燃料存储装置1064之间管道,缩短燃料的传输距离,减少中间损耗,从而提高燃料反应装置电能输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驾驶室110和货箱112在车辆100前后两个方向对燃料存储装置1064进行保护,避免燃料存储装置1064收到冲击,进而避免燃料泄漏造成安全事故。
64.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车辆100还包括:第一冷却系统116,
设置于底盘108的底部,用于对储能装置104进行冷却。
65.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冷却系统116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储能装置104进行冷却,避免储能装置104温度过高,造成电量利用率下降,从而避免影响车辆100作业。具体地,将第一冷却装置设置于底盘108的底部,避免占用底盘108上部的空间,保证了货箱112的容量,也同样避免在装载和卸载货物时对第一冷却系统116造成冲击,保证车辆100运行的稳定性。
66.具体地,第一冷却系统116可以为电池冷却系统。在具体应用中,车辆100还包括电池控制系统,电池控制系统能够检测多个储能装置104(电池)的电量,并控制多个电池的电量尽量平均,避免一个或者某个电池与其他电池电量差值过大,导致一个或某个电池损耗过快。
67.进一步地,车辆100还包括:第二冷却系统118,设置于底盘108的底部,用于对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进行冷却。
68.具体地,通过第二冷却系统118的设置,可以实现对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进行冷却,避免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温度过高而造成安全事故,从而避免影响车辆100作业,提高了车辆100的安全性能。具体地,将第二冷却装置设置于底盘108的底部,避免占用底盘108上部的空间,保证了货箱112的容量,也同样避免在装载和卸载货物时对第一冷却系统116造成冲击,保证车辆100运行的稳定性。
69.进一步地,车辆100还包括:第三冷却系统120,设置于底盘108的底部,用于对驱动件进行冷却。
70.具体地,通过第三冷却系统120的设置,可以实现对驱动件进行冷却,避免驱动件温度过高而造成安全事故,从而避免影响车辆100作业,提高了车辆100的安全性能。具体地,将第二冷却装置设置于底盘108的底部,避免占用底盘108上部的空间,保证了货箱112的容量,也同样避免在装载和卸载货物时对第一冷却系统116造成冲击,保证车辆100运行的稳定性。
71.具体地,第三冷却系统120可以为电机冷却系统。
72.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均相互连通设置;或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和第三冷却系统120两两相互连通设置;或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相互独立设置。
73.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和第三冷却系统120可以相互连通设置,也可以两两连通设置,也同样可以相互独立设置。
74.具体地,当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和第三冷却系统120相互连通设置时,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和第三冷却系统120共同运行,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的冷却效果,并且在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外两个可以起到冷却作用,进而保证冷却系统输出的稳定性,提高车辆100散热效果。
75.当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和第三冷却系统120两两相互连通设置时,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和第三冷却系统120两两共同运行,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的冷却效果,并且在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外两个可以起到冷却作用,进而保证冷却系统输出的稳定性,提高车辆100散热
效果。
76.当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相互独立设置时,由于第一驱动装置、蓄能装置、燃料反应装置的工作温度不同,具体地,储能装置104的工作温度在20℃至30℃之间,燃料电池反应堆1062工作温度在70℃至80℃之间,驱动件的工作温度低于60℃,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冷却系统116位置在驾驶室110的下方,第二冷却系统118的位置在储能装置104的下方,第三冷却系统120设置在底盘108装置的底部,实现了将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分开进行设置,进而实现第一冷却系统116、第二冷却系统118、第三冷却系统120三者分开各自独立运行,能够分开控制,互不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冷却散热效率。
77.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车辆100还包括:篷布装置124,用于遮挡货箱112;篷布装置124的第一端与货箱112的一端相连接,篷布装置124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第一端移动,以展开或收纳篷布装置124。
78.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篷布装置124的设置,可以实现对货箱112的遮挡,从而可以实现对货箱112以及货箱112内的货物进行保护,避免阳光直射或者雨水进入货箱112内造成货箱112内的货物损坏。
79.进一步地,篷布装置124的第一端可以与货箱112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端可相对于第一端移动,从而实现篷布装置124的展开和收纳,以便于工作人员根据需求进行篷布装置124的展开或收纳。进一步地,篷布装置124还可以设置有驱动器,通过驱动器与篷布装置124的第二端相连接,即可以实现篷布装置124的自动展开和收纳,从而便于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车辆100的自动化程度。
80.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8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