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汽车扶手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3056发布日期:2022-08-27 01:56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汽车扶手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扶手箱。


背景技术:

2.汽车扶手箱安装通常安装在汽车驾驶室内的两个座椅中间,隶属于汽车内饰系统,扶手箱顶部通常为实体面设计以使汽车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时能够放置胳膊,从而能够使胳膊得到有效的休息不至于酸麻、僵硬,同时扶手箱的扶手箱内部的空间作为储物空间,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整车的实用性能。
3.现有技术的扶手箱通常为固定设置,其水平位置无法调节,这种固定式设计很难兼顾所有体形驾驶者的需求,使用时存在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汽车扶手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汽车扶手箱,包括有安装底板以及箱体,箱体一侧铰接有扶手盖,箱体内设有调节腔且调节腔内底壁设置有延伸至箱体下方的滑块,滑块外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两端均滑移设置有卡柱,安装底板上端凹设有与滑块配合的滑槽,滑槽两侧内壁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与卡柱配合的卡槽,滑块内端面的中心处开设有插孔,插孔内端与通孔导通,插孔内滑移设置有用于控制两侧卡柱伸出或回缩至通孔内的插柱,插柱上端延伸至调节腔内,调节腔内置有用于控制插柱沿插孔径向滑移的调节机构。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调节腔内的转轴,转轴外圈套设有压柱,压柱位于插孔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容置槽,插柱位于调节腔内的一端具有锥台部,锥台部与容置槽适配。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箱体侧壁位于调节腔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调节凹位,转轴一端延伸至调节凹位内且固定套设有活动柱,活动柱外端延伸至调节凹位外且连接有调节旋钮。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转轴外且位于活动柱及调节凹位之间固定设置有扭簧件,扭簧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扭力部及第二扭力部,第一扭力部及第二扭力部下方共同连接有u型弹片,调节凹位下侧壁固定设置有u型块,u型弹片卡设于u型块内。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扭力部及第二扭力部上方均延伸有抵接头,调节凹位内底壁位于两个抵接头的对应位置处延伸有抵柱。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通孔内壁位于每个卡柱的对应位置处均凹设有限位槽,每个卡柱一侧均延伸有与卡柱配合的限位块,每个限位块与限位槽侧壁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回退弹簧。
1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箱体处于初始状态下时,调节机构控制
插柱压入通孔进而促使通孔两开口端内的卡柱伸出通孔,通过卡柱与卡槽之间的限位卡紧实现箱体的位置固定;当需要调节箱体的水平位置时调节机构控制插柱退出通孔,进而促使通孔两开口端内的卡柱回缩至通孔内,促使两侧卡柱与两侧卡槽之间的限位卡紧消失,此时通过滑块与滑槽之间的配合将箱体滑移至对应位置处并再次锁紧即可,本实用新型可应驾驶者的操作习惯对箱体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有效提高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6.图4为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安装底板;100、箱体;101、扶手盖;2、调节腔;200、滑块;201、通孔;202、卡柱;203、滑槽;204、卡槽;205、限位槽;206、限位块;207、回退弹簧;3、插孔;300、插柱;301、转轴;302、压柱;303、容置槽;304、锥台部;4、调节凹位;400、活动柱;401、调节旋钮;402、扭簧件;403、第一扭力部;404、第二扭力部;405、u型弹片;406、u型块;407、抵接头;408、抵柱。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多功能汽车扶手箱,包括有安装底板1以及箱体100,箱体100一侧铰接有扶手盖101,箱体100内设有调节腔2且调节腔2内底壁设置有延伸至箱体100下方的滑块200,滑块200外端开设有通孔201且通孔201两端均滑移设置有卡柱202,安装底板1上端凹设有与滑块200配合的滑槽203,滑槽203两侧内壁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与卡柱202配合的卡槽204,滑块200内端面的中心处开设有插孔3,插孔3内端与通孔201导通,插孔3内滑移设置有用于控制两侧卡柱202伸出或回缩至通孔201内的插柱300,插柱300上端延伸至调节腔2内,调节腔2内置有用于控制插柱300沿插孔3径向滑移的调节机构。
20.在使用时,扶手盖101铰接设置于箱体100一侧进而实现箱体100的启闭,箱体100处于初始状态下时,通过调节机构控制插柱300压入通孔201,进而促使通孔201两开口端内的卡柱202伸出通孔201并进入滑槽203两侧内壁对应设置的卡槽204内,通过卡柱202与卡槽204之间的限位卡紧实现箱体100的位置固定;当需要调节箱体100的水平位置时,通过调节机构控制插柱300退出通孔201,进而促使通孔201两开口端内的卡柱202回缩至通孔201
内,促使两侧卡柱202与两侧卡槽204之间的限位卡紧消失,此时通过滑块200与滑槽203之间的配合将箱体100滑移至对应位置处并再次锁紧即可,本实用新型可应驾驶者的操作习惯对箱体100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有效提高使用灵活性。
21.调节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调节腔2内的转轴301,转轴301外圈套设有压柱302,压柱302位于插孔3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容置槽303,插柱300位于调节腔2内的一端具有锥台部304,锥台部304与容置槽303适配;箱体100侧壁位于调节腔2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调节凹位4,转轴301一端延伸至调节凹位4内且固定套设有活动柱400,活动柱400外端延伸至调节凹位4外且连接有调节旋钮401。
22.在使用时,当需要控制插柱300压入通孔201时转动调节旋钮401,调节旋钮401带动活动柱400转动,活动柱400带动转轴301转动并通过转轴301带动压柱302转动,压柱302转动并带动容置槽303转动并使得锥台部304退出容置槽303,锥台部304退出容置槽303的同时压入通孔201;当需要插柱300退出通孔201时,转动调节旋钮401并带动压柱302转动,压柱302转动并带动容置槽303回退至初始位置,此时锥台部304进入容置槽303内并退出通孔201;其中通过设置锥台部304避免插柱300与容置槽303之间发生卡滞。
23.转轴301外且位于活动柱400及调节凹位4之间固定设置有扭簧件402,扭簧件40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扭力部403及第二扭力部404,第一扭力部403及第二扭力部404下方共同连接有u型弹片405,调节凹位4下侧壁固定设置有u型块406,u型弹片405卡设于u型块406内。
24.在使用时,第一扭力部403与第二扭力部404均与转轴301固定连接,当转轴301处于初始状态下时u型弹片405卡设与u型块406两个竖向端形成的限位区间内,转轴301处于初始状态下时锥台部304退出容置槽303并促使插柱300压入通孔201内,此时箱体100处于锁定状态;当需要调节箱体100的水平位置时,旋动并调节旋钮401带动转轴301转动,转轴301转动时促使u型弹片405通过与u型块406之间的配合处于折弯状态,此时转轴301带动压柱302转动并将容置槽303转动至插柱300位置处,插柱300进入容置槽303并使得卡柱202与卡槽204之间的限位卡紧消失,而后将箱体100水平调节至对应位置处并松开调节旋钮401,此时u型弹片405促使转轴301回退至初始位置并使得箱体100再次锁紧,箱体100处于锁紧状态下时扭簧对转轴301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避免由于转轴301的错误转动而造成箱体100的错误解锁。
25.第一扭力部403及第二扭力部404上方均延伸有抵接头407,调节凹位4内底壁位于两个抵接头407的对应位置处延伸有抵柱408。
26.在使用时,转轴301转动促使u型弹片405折弯的同时,第一扭力部403及第二扭力部404上方的抵接头407与抵柱408抵接并折弯,通过两个抵柱408与u型弹片405之间的配合有效提高转轴301的复位性能,同时有效提高扭力件结构稳定性及强度。
27.通孔201内壁位于每个卡柱202的对应位置处均凹设有限位槽205,每个卡柱202一侧均延伸有与卡柱202配合的限位块206,每个限位块206与限位槽205侧壁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回退弹簧207。
28.在使用时,插柱300压入通孔201时与两侧卡柱202接触,促使两侧卡柱202带动限位块206沿限位槽205运动并伸出通孔201完成箱体100的锁定,此时回退弹簧207处于蓄能状态,当插柱300退出通孔201时复位弹簧促使限位块206回退至初始位置,限位块206带动
卡柱202内缩完成箱体100的解锁;通过设置回退弹簧207有效提高卡柱202的回退性能,进而避免箱体100处于解锁状态下时卡柱202错误伸出通孔201而影响箱体100的位置调节。
29.进一步说明,上述固定连接,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否则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胶合,或者一体成型设置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惯用手段。
30.同时需要指出的本实用新型指出的术语,如:“前”、“后”、“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