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形轮胎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1425发布日期:2023-08-09 21:5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可变形轮胎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特种车辆,特别地,涉及一种可变形轮胎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车辆常用的车轮主要有两类形式:轮式结构和履带式结构。轮式结构具有快速机动性好、控制方便等优点,但是不适于越障,通过性差;而履带结构由于具有较大的地面接触面积,越障性能很好,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形,缺点则是速度较慢,外形笨重,移动不灵活。一些特种车辆,如军用越野车、救援车、工程车等,又或者是在崎岖陡峭地区行驶的检测作业小车,希望在硬质路面采用轮式方式行驶,快速机动,在复杂地形松软路面采用履带方式行驶,越野性能好,这对于现有的车辆行走机构来说是个难题。

2、现有技术中,专利cn112140803b提出了一种通过链条驱动的可变形轮胎,传动平稳性较低,行驶噪音大。专利cn101966797a同样提出了一种通过带有张紧装置的链条驱动的可变形轮胎,结构复杂且传动平稳性较低、行驶噪音大,轮式模式运行功能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形轮胎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可变形轮胎传动平稳性差、综合性能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可变形轮胎,包括轮毂、胎面、传动系统;

4、所述轮毂包括位于轮毂中心的基架、安装于所述基架的驱动机构以及贴合所述胎面设置的变形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变形机构的关节位置移动并相对转动,从而使围合于所述变形机构外的所述胎面的形状改变并保持张紧;

5、所述传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轮毂转动,还用于驱动所述胎面相对所述轮毂转动。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形机构包括贴合所述胎面设置的支板组件;

7、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基架的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基架的第二驱动组件;

8、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一组所述支板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板组件的端部铰接;

9、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板组件的中部区域或铰接于所述支板组件远离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一端;

10、至少三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于所述基架上沿周向均匀排布;

11、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相对所述轮毂径向移动进而驱动对应的两个所述支板组件的相邻端移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配合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移动进行适应性伸缩和摆动进而改变两个所述支板组件的夹角,从而使围合于所述支板组件外的所述胎面的形状改变并保持张紧。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变形轮胎还包括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用于驱动所述胎面转动,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齿轮箱,所述第一齿轮箱安装于所述基架并用于与输入轴连接;所述传动系统还包括第二齿轮箱,第二齿轮箱的输入端与第一齿轮箱传动连接,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箱可相对所述轮毂径向移动并保持与所述第一齿轮箱传动连接,并带动所述驱动轮同步径向移动保持与所述胎面驱动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齿轮箱包括:

14、第一壳体,作为载体;

15、过渡齿轮,与所述输入轴驱动连接;

16、行星锥齿轮,通过行星架与所述过渡齿轮连接,所述行星锥齿轮的轴线垂直并穿过所述过渡齿轮的轴线,所述过渡齿轮用于经行星架带动所述行星锥齿轮环过渡齿轮的轴线旋转;

17、第一锥齿轮,与所述过渡齿轮同轴线并与所述行星锥齿轮啮合;

18、第一输出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箱,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端部具有连接法兰以与所述轮毂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同轴固定连接进而由所述第一锥齿轮经所述第一输出轴带动所述轮毂转动;

19、第二锥齿轮,与所述过渡齿轮同轴线并与所述行星锥齿轮啮合;

20、传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箱并与第二锥齿轮固定连接;

21、第三锥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轴,进而由所述行星锥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锥齿轮旋转从而使所述第三锥齿轮同步旋转;

22、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的轴线垂直并穿过所述过渡齿轮的轴向,所述第四锥齿轮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

23、第二输出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箱,与所述第四锥齿轮同轴固定连接,并用于与所述第二齿轮箱传动连接。

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齿轮箱包括:

25、配合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同轴设置,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输出轴配合的配合构造;

26、第五锥齿轮,固定设置于所述配合轴;

27、第六锥齿轮,与所述第五锥齿轮啮合;

28、第三输出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齿轮箱,与所述第六锥齿轮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三输出轴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活动端连接,用于随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移动从而保持所述驱动轮与所述胎面驱动连接。

2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轮的表面具有齿,所述胎面的内壁具有齿以与所述驱动轮啮合。

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端部设置有花键,所述配合构造为沿轴向开设于所述配合轴的配合端的花键槽,所述第二输出轴的端部用于插入所述花键槽内进而可沿配合轴的轴向移动并保持传动连接。

3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齿轮箱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导向构造,所述第二齿轮箱沿径向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齿轮箱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构造。

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变形轮胎包括刹车装置,用于限制所述轮毂的转动。

3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为伸缩油缸,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二端铰接于所述支板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为沿径向设置于所述基架的伸缩油缸;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对应的两个所述支板组件的相邻端远离或靠近所述轮毂的轴心进而使所述支板组件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一端端部为转轴轴心转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匹配所述支板组件的转动轴心位置并支撑所述支板组件。

3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架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第二端于所述限位槽内与所述基架铰接,所述限位槽用于限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相对所述基架的转动角度。

3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板组件包括支撑轮和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轮设置于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支撑轮用于与所述胎面配合。

3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架上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所述支板组件与所述胎面的配合面为弧形面;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板组件的夹角改变进而所述胎面形状呈圆形或呈三角形。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应用有以上任一所述的可变形轮胎。

3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可变形轮由驱动机构驱动变形机构变形,形状改变的同时关节位置移动,使其保持与胎面张紧,通过驱动变形使围合于变形机构外的胎面形状改变为圆形,即以轮式模式运行,传动系统驱动轮毂带动轮胎转动,同时传动系统也同时驱动胎面相对轮毂转动,即轮式模式下,轮胎转动且胎面相对轮毂进一步转动同时推动车辆运行,其具有轮式模式速度快、可控性强特性的同时,能够适应一定的复杂地形,综合性能优异;或由驱动机构驱动变形机构变形进而使围合于变形机构外的胎面形状改变为三角形,即以履带式模式运行,限制轮毂转动,传动系统驱动胎面相对轮毂转动实现履带式模式运行,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进一步适应更为复杂的地形及松软路面;本可变形轮胎的传动系统同时驱动轮毂和胎面运行,提高了轮式模式的适应能力,在形态转换时传动系统不需适应性切换,只需进行驱动变形机构变形改变胎面形状并限制轮毂转动即可完成轮式至履带式的切换,变换更为快速、稳定。

39、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