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移车器,具体提供一种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
背景技术:
1、移车器能安全快捷地抬升和移动汽车,使用移车器能够及时疏通道路,紧急清除障碍车辆,处理司机乱停乱放、违章停车、阻碍交通、侵占他人车位等行为。
2、现有的移车器一般包括推动机构、框架以及连接驱动机构与框架的连接机构,但是由于连接机构与推动机构和框架之间均采用刚性方式连接,使得移车器的整体刚性比较大,过坡能力不足,只能在坡度相对平缓的路面使用,使得移车器的应用受到限制。
3、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技术中移车器过坡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所述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包括推动机构、框架和连接机构;
2、所述连接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推动机构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框架柔性连接;
3、所述框架与所述推动机构上均安装有第一移动轮。
4、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框架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
5、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柔性连接件为铰接件。
6、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座和与所述第一铰接座转动连接的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框架连接。
7、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铰接件还包括转轴,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8、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铰接座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呈i形,以使得所述第二铰接座能够插设到所述第一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9、所述第一铰接座的截面呈i形,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呈u形,以使得所述第一铰接座能够插设到所述第二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10、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i形;或者
11、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u型,所述第一铰接座插设到所述第二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12、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u型,所述第二铰接座插设到所述第一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13、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u型,所述第一铰接座的一铰接耳插设到所述第二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以使得所述第二铰接座的一铰接耳同样插设到所述第一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
14、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推动机构连接,活动端与所述铰接件连接。
15、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推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铰接件连接。
16、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动推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伸缩杆。
17、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与所述电动推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和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彼此独立。
18、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与所述电动推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和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的转轴同轴线设置。
19、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与所述电动推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和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为同一构件。
20、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连接机构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或者
21、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22、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移车器还包括踏板,所述踏板设置在所述推动机构远离所述框架的一侧。
23、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踏板与所述推动机构转动连接。
24、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踏板上安装有第二移动轮。
25、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移动轮为定向轮或万向轮。
26、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承重架。
27、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承重架上安装有第三移动轮。
28、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移动轮为定向轮或万向轮。
29、在上述移车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移动轮为定向轮或万向轮。
30、方案1.一种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包括推动机构、框架和连接机构;
31、所述连接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推动机构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框架柔性连接;
32、所述框架与所述推动机构上均安装有第一移动轮。
33、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框架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
34、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为铰接件。
35、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件包括第一铰接座和与所述第一铰接座转动连接的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框架连接。
36、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件还包括转轴,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37、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座的截面呈u形,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呈i形,以使得所述第二铰接座能够插设到所述第一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38、所述第一铰接座的截面呈i形,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呈u形,以使得所述第一铰接座能够插设到所述第二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39、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i形;或者
40、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u型,所述第一铰接座插设到所述第二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41、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u型,所述第二铰接座插设到所述第一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或者
42、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第二铰接座的截面均呈u型,所述第一铰接座的一铰接耳插设到所述第二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以使得所述第二铰接座的一铰接耳同样插设到所述第一铰接座形成的u形槽中。
43、方案7.根据方案5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所述推动机构连接,活动端与所述铰接件连接。
44、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推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铰接件连接。
45、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推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伸缩杆。
46、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动推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和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彼此独立。
47、方案11.根据方案10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动推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和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的转轴同轴线设置。
48、方案12.根据方案9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动推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和与所述伸缩杆连接的所述铰接件为同一构件。
49、方案13.根据方案4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座与所述连接机构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或者
50、所述第二铰接座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51、方案14.根据方案1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车器还包括踏板,所述踏板设置在所述推动机构远离所述框架的一侧。
52、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与所述推动机构转动连接。
53、方案16.根据方案14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上安装有第二移动轮。
54、方案17.根据方案16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轮为定向轮或万向轮。
55、方案18.根据方案1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承重架。
56、方案19.根据方案18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架上安装有第三移动轮。
57、方案20.根据方案19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移动轮为定向轮或万向轮。
58、方案21.根据方案1所述的移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轮为定向轮或万向轮。
5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包括推动机构、框架和连接机构,框架和推动机构上安装有第一移动轮,连接机构的第一端与推动机构连接,第二端与框架柔性连接,从而能够降低移车器的整体刚性,提高移车器的过坡能力,解决了传统移车器只能在坡度相对平缓的路面使用的问题。
60、进一步地,连接机构的第二端与框架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能够降低移车器的刚性,提高移车器的过坡能力。
61、进一步地,通过将柔性连接件设置为铰接件,使得连接机构与框架能够相对铰接件转动,从而提高移车器的过坡能力。
62、进一步地,通过将铰接件中第一铰接座与第二铰接座采用转轴连接,能够使得连接机构与框架能够相对转轴转动,从而提高移车器的过坡能力。
63、进一步地,第一铰接座与第二铰接座存在多种连接形式,从而能够提高具有过坡能力的移车器的实用性。
64、进一步地,推动机构与铰接件之间采用电动推杆连接,使得框架能够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前后移动,而且还能够使得框架与推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可调,以使得移车器在过坡时能够缩短长度,避免移车器与地面接触,影响移车器过坡。
65、进一步地,通过推动机构与铰接件之间设置伸缩杆,不仅能够使得框架与推动机构之间的距离可调,还能够提高移车器的整体强度。
66、进一步地,与电动推杆连接的铰接件和与伸缩杆连接的铰接件彼此独立,且转轴同轴线设置,从而利于连接机构与框架能够相对转轴转动,从而提高移车器的过坡能力。
67、进一步地,与电动推杆连接的铰接件和与伸缩杆连接的铰接件为同一构件,同样能够实现连接机构与框架相对转轴转动,从而提高移车器的过坡能力。
68、进一步地,第一铰接座与连接机构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并且/或者第二铰接座与框架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从而能够提高移车器的整体强度。
69、进一步地,通过在踏板上安装第三移动轮,使得踏板能够随着推动机构移动,解决了移车器的移动过程中踏板与地面接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