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伺服履带轮结构。
背景技术:
履带轮是应用于履带车等具有特殊要求的车体上的轮体结构。
现有技术中的履带轮结构,是采用各自独立的编码器、驱动电机、减速器、和履带轮进行组合而成的。由于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的尺寸较大,就导致了履带轮整体结构的轴向尺寸较长,也就带来了强度不足的缺点;尤其是占用体积过大时必然会牺牲装载空间,因此极不符合经济原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伺服履带轮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和由所述驱动电机而驱动转动的轮毂,在所述轮毂上设置有用于卡设履带的卡设件,所述轮毂包括毂端盖和自所述毂端盖的周缘垂直延伸形成的毂立壁,所述卡设件设置于毂立壁的外侧壁上;
所述毂端盖的内侧面和毂立壁的内侧壁合围形成内空间,所述驱动电机被设置于所述内空间中,并经由设置于所述内空间中的减速装置而驱动所述轮毂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驱动电机包括定子和设置于定子中心处的转子;
所述转子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装置的输出轴与轮毂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轮毂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还包括套设于定子外圈的定子壳;
所述定子壳伸入到所述内空间中,其后端将所述定子包覆其中,其前端则套设于所述减速装置的外壳上;
在所述定子壳的后端外缘开设有供连接固定外部固定物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还包括后支撑轴承组;
所述后支撑轴承组设置于所述定子壳的后端,且其轴承内圈与所述定子壳的后端相对固定,其轴承外圈与所述毂立壁的后端的内侧壁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还包括前支撑轴承;
所述前支撑轴承套设于所述减速装置的外壳上,且其轴承内圈与所述减速装置的外壳相对固定,其轴承外圈与所述毂立壁的前端的内侧壁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定子壳的后端具有突出的裙边,所述后支撑轴承组的轴承内圈的后端面被所述裙边抵顶;
在所述定子壳上还设置有用于抵顶住所述后支撑轴承组的轴承内圈的前端面的抵顶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的后端开设有内凹的限位槽,所述后支撑轴承组的轴承外圈被置于所述限位槽内,且该轴承外圈的前端面被所述限位槽的立面抵顶住;
在所述毂立壁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毂立壁相垂直的压环,所述压环被固定安装于毂立壁的端部,且其内缘向毂立壁的内侧凸伸并抵顶住所述后支撑轴承组的轴承外圈的后端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前支撑轴承的轴承内圈的后端面被所述定子壳的前端面抵顶;
在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的前端开设有内凹的固定槽,所述前支撑轴承的轴承外圈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且其轴承外圈的前端面被所述固定槽的立面抵顶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卡设件包括在所述毂立壁的外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滚轮,所述各滚轮中心均穿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毂立壁的外侧壁上设置的凸起的立墙内;
相邻的两个滚轮之间形成供履带上突出的棘爪卡设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卡设件包括在所述毂立壁的外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凸柱,所述凸柱可卡入履带上设置的卡孔内;
在所述凸柱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滚轮,所述各滚轮中心均穿设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毂立壁的外侧壁上设置的凸起的立墙内;
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滚轮之间形成供履带上突出的棘爪卡设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毂端盖的内侧面和所述毂立壁的内侧壁合围形成内空间,所述驱动电机及减速装置被设置于所述内空间中。在减小伺服履带轮整体体积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伺服履带轮的轴向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伺服履带轮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有效减少了伺服履带轮的轴向长度,因此使伺服履带轮的整体强度和带载荷能力大大增强;并且,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可以更加方便的设计车体结构,能够有效增大车内容积,增大载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伺服履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伺服履带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包括驱动电机1和由所述驱动电机1而驱动转动的轮毂2,在所述轮毂2上设置有用于卡设履带的卡设件23。当轮毂2转动时,即可通过卡设件23而驱动履带随之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卡设件23,可具体包括在所述毂立壁22的外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滚轮4,所述各滚轮4中心均穿设有横杆43,所述横杆43的两端432、431分别固定于毂立壁22的外侧壁上设置的凸起的立墙25、24内;且相邻的两个滚轮4之间形成供履带上突出的棘爪卡设的空间。为减少对棘爪的磨损,可采用聚酯材料制成滚轮。由于滚轮在与棘爪接触运动时是处于转动状态,因此,可将其对棘爪的磨损降至最低。
或者,为了适应同时设置有卡孔和棘爪的履带,如图1所示,将所述卡设件23设置为包括有在所述毂立壁22的外侧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凸柱46,所述凸柱46可卡入履带上设置的卡孔内。同时,在所述凸柱46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凹槽44、45,所述凹槽44、45内均设置有滚轮41、42,所述滚轮41、42中心均穿设有横杆43,所述横杆43的两端432、431分别固定于毂立壁22的外侧壁上设置的凸起的立墙25、24内;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滚轮(例如滚轮41和与之位于同一圆周上的相邻另一滚轮)之间形成供履带上突出的棘爪卡设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缩小轮体的整体体积并提高轮体的机械强度,将所述轮毂2设置为具体包括毂端盖21和自所述毂端盖21的周缘垂直延伸形成的毂立壁22,所述卡设件23则设置于毂立壁22的外侧壁上。进一步的,所述毂端盖21的内侧面和毂立壁22的内侧壁合围形成内空间111,所述驱动电机1被设置于所述内空间111中,并经由设置于所述内空间111中的减速装置3而驱动所述轮毂2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减速装置并非本实用新型所述伺服履带驱动轮中必须具备的组件,若现场需求是轮毂的转速明显低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则必须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增加设置减速装置。对于现场需求是轮毂的转速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相等的情况,则可以不设置前述的减速装置,而是将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直接连接至轮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所述驱动电机1包括定子12和设置于定子12中心处的转子11;
所述转子11的输出轴126与所述减速装置3的输入轴31连接(也可在实际制造中将输出轴126和输入轴31合二为一,即将转子11的输出轴126作为减速装置3的输入轴31),所述减速装置3的输出轴32与轮毂2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轮毂2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还设置了套设于定子12外圈的定子壳122;所述定子壳122伸入到所述内空间111中,其后端123将所述定子12包覆其中,其前端121则套设于所述减速装置3的外壳33上;在所述定子壳122的后端123飞外缘还开设有供连接固定外部固定物的固定孔124。在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时,可通过所述固定孔124而将整个轮体安装于车体上。所述定子壳122的端部还设置有供装设编码器125的安装座。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为增强负载能力并提升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了后支撑轴组5。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可由多个并列设置的轴承组成。具体来说,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设置于所述定子壳122的后端123,且其轴承内圈51与所述定子壳122的后端123相对固定,其轴承外圈52与所述毂立壁22的后端的内侧壁26相对固定。
所述后轴承轴承组5的作用在于提供定子壳122与毂立壁22之间的支撑,并且能够确保定子壳122与毂立壁22之间不会发生横向相对位移。在实际制造中,可在所述定子壳122的后端设置突出的裙边53,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的轴承内圈51的后端面54被所述裙边53抵顶;相对应的,在所述定子壳122上还设置有用于抵顶住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的轴承内圈51的前端面的抵顶固定件55。经过抵顶固定件55和裙边53的共同作用,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的轴承内圈51被牢固的固定于定子壳122的后端123处。
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毂立壁22的内侧壁的后端26开设有内凹的限位槽262,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的轴承外圈52被置于所述限位槽262内,且该轴承外圈52的前端面被所述限位槽262的立面261抵顶住。同时,在所述毂立壁122的端部还设置有与所述毂立壁122相垂直的压环7,所述压环7通过螺栓71而固定安装于毂立壁122的端部,且其内缘向毂立壁122的内侧凸伸并抵顶住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的轴承外圈52的后端面521。这样,经过压环7和限位槽262的共同作用,所述后支撑轴承组5的轴承外圈52被牢固的固定于毂立壁122的后端;同时,借助于后支撑轴承组5自身的结构强度,所述毂立壁22与定子壳122被牢固的连接为可相互转动的一体。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环7相对于定子壳122的裙边53转动,因此必须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同时,又为了确保该间隙不至于因落入砂砾等杂质而影响到后支撑轴承组5的正常工作,该间隙又需要足够的小,一般以0.5~1毫米为宜。
为获得最优的稳定性和最高的传动效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结构中,还包括前支撑轴承6。所述前支撑轴承6套设于所述减速装置3的外壳33上,且其轴承内圈62与所述减速装置3的外壳33相对固定,其轴承外圈61与所述毂立壁122的前端的内侧壁相对固定。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所述前支撑轴承6的轴承内圈62的后端面65被所述定子壳122的前端面抵顶。同时,在所述毂立壁22的内侧壁的前端开设有内凹的固定槽64,所述前支撑轴承6的轴承外圈61设置于所述固定槽64内,且其轴承外圈61的前端面被所述固定槽64的立面63抵顶住。这样,结合前支撑轴承6的自己结构强度,并进一步利用定子壳122的前端和固定槽64的立面63进行抵顶,使所述前支撑轴承6被牢固的定位于定子壳122的前端,使其与设置于定子壳122后端的后支撑轴承组5共同承担起支撑毂立壁22的作用,能够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伺服履带轮的具有极高的承载能力和超强的稳定性。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